望著漸漸牛車遠去,李綰終於落下淚來。她一直都不敢哭,好像隻要她不哭,春蟬就還會迴來一樣。可此刻她知道,那牛車帶走了春蟬,圓臉圓眼最愛笑的春蟬,一心一意護著她的春蟬,她再也不會迴來了。
從六歲到她十六歲,十年相伴。說是丫鬟,其實更像姐妹,一路上艱難困苦,誰也沒舍了誰。春蟬護著她,沒少受委屈,一樁樁一件件,她都記著,早晚要幫她討迴來。可如今大事已成,她們再不用看別人臉色了,她卻不在了。
昔年細瘦伶仃的小丫頭跪在地上,磕頭磕的腦門一片青紫,起誓道‘春蟬豁了命也一定護得小姐安好’。
這不吉利的話今時倒是應了。傻!她就是傻,其實那恩情她早就還清了,如今倒是自己欠了她,今生今世也無法償了。
.
.
宋懷秀依舊不負所望,領兵至冀州,沒過幾招就將那福王斬於馬下。主帥一殞,底下人便沒了主心骨,幾乎是沒費什麽力氣,福王的一萬私兵就盡數歸降。
至此,劉氏皇族再無血脈傳承。
雖沒打仗,這皇位瞧著來的容易。可畢竟是改換天地,該肅清的人不少,半點兒心軟不得。李昭下令,不光是劉氏皇族,劉氏所有的姻親、親近之人,不留活口,其中除了英國公府,先將人押著,之後另做打算。原本他這樣做是顧念宋懷秀,可宋懷秀知道了卻隻說,‘殺母之仇不共戴天’。
李昭琢磨之後,便改了主意,判英國公府滿門流放。
說是流放其實和要他們性命無異。老太太年歲也大了,英國公成了癱子,沈氏又沒挨過苦,那大兒子還有哮症。流放到最南邊境,永世不得迴京。一路上顛沛流離,這一家子老弱病殘,能有人活著到那?就算命大讓他走到了,那裏遍布瘴氣,人也活不了幾年。
李昭這麽做自然有他的用意。他若不動手,那宋懷秀便要親自動手滅了宋家。他李昭敢大逆不道,領兵逼宮,便也不會相信宋懷秀親手弑父,能真有什麽天罰降下。
可自己把阿綰許了他,名聲總是要顧的,總不能讓世人說,他的阿綰嫁了個弑父瘋子吧?他們知道宋懷秀的身世,別人可不知,就算知道了內情也不一定能理解。人嘛,反正事兒沒落在自己身上,就最喜歡吐沫星子橫飛指責別人。你還能把這些髒臭心思,挨個兒噴迴去?
所以這事兒他來辦。直接殺了,朝臣怕會以為他心中對宋懷秀不滿,倒是容易生出事端。不如容個情、判流放,各方都能滿意。
鄴朝至此徹底土崩瓦解。軍權又盡數被李昭握在手裏,朝中眾臣,有幾個迂腐愚忠的,指著鼻子罵李昭竊國,一起被送上了黃泉路,走的不寂寞。剩下的朝臣隻想保命,竊國賊?難道盤古開天起,這天下就是他們劉家的天下?改朝換代沒什麽稀奇,贏了的那是真龍天子是也!
一眾人歌功頌德,說國不可一日無君,百姓們都盼著您早日登基呢!
這話雖有誇大之嫌,可也並不全是假話。誰來當皇帝,老百姓才不在乎,隻要能吃飽穿暖便不抱怨,若每年手裏還能有些餘錢,那就是趕著好皇帝了!
劉鈺在位之時,一心隻想著平藩王之亂,除朝中黨爭。國庫的銀子全撥到了軍務上,根本顧不上老百姓。四處的洪災蝗災他不肯救濟,隻說讓地方官員自己看著辦,逼的不少人流離失所,變成了流民,百姓們可不念他的好。
所以聽說皇帝換成了姓李的來做,也沒幾個人為前朝傷心。
聽說新帝原是乘安縣的典史,在家鄉時就有心善的好名聲。小地方出身,懂民間疾苦,又有一顆良善心,這樣的人做皇帝也沒啥不好。沒瞧帶兵圍了京都,卻沒傷老百姓?
仿佛天下人一夜之間,都坦然接受了這件事。其中有個硬骨頭,是誰都沒想到,正是那壽光縣主。
李昭事成之後,這位便一直被鎖在諭恩候府的柴房。吳氏是恨她不假,可人一發達了,以前那些恨也就不叫事兒了。老娘飛黃騰達了,連看你一眼都嫌耽誤工夫。吳氏忙著收拾東西進宮,做那中宮娘娘,哪有閑心磋磨杜甄?
底下人是怠慢些,飯食有一頓沒一頓的送著,可也沒誰虐打她。比起原先那些被她打死的小丫鬟,杜甄真沒什麽可委屈的。
可要麽說她不機靈呢!府裏都鬧成這樣了,她愣沒鬧清楚是怎麽迴事。最開始有精神頭的很,每日裏吃吃喝喝,吃飽了便要大聲叫罵,罵吳氏、也罵老太太。本就是爹娘不管,市井胡混著長大的丫頭,做了縣主才刻意收斂。但罵人的本事卻忘不了,這會兒撿了起來,滿嘴的臭啊逼的,一直罵到人家祖宗三代,要多難聽有多難聽,偏她還越罵越來勁。
到底是惹惱了送飯的婆子。
“呸,你滿嘴的糞都快噴到奶奶臉上了,找抽是吧!你家的皇帝靠山都倒了台,誰還有閑心搭理你?若不是主子們忙著,早就將你也剮了,你還在這上躥下跳的?不招人待見的賤東西!一雙眼長到了褲、襠裏?不識好賴!”
杜甄難得安靜下來,倒不是被這婆子罵老實了,而是終於聽明白了怎麽迴事。
不是趁著李昭不在,老太太和那吳氏聯手作踐她。
而是變了天,失了勢,李昭連騙都懶得騙她了。他不待見她,更不曾有過半點兒喜歡。所以一朝得勢,便要棄她不顧。
幾日之後,還是那送飯的婆子發現了杜甄的屍首。人一腦袋撞了牆,頭臉上糊的全是血,早就幹涸成了發烏的顏色,模樣都瞧不清了,別提多滲人。這也是得虧天還不算熱,要不耽擱這麽幾天,人都得臭了。
也不知這缺根筋的縣主娘娘是殉了大鄴,還是殉了以往的尊貴日子,或是殉了她一廂情願的愛。反正聰明的都絞盡腦汁的活著。反倒是那些傻的,比誰都固執,為了執著的東西舍命也不算什麽。
.
.
三月初十,李昭榮登大寶。改國號為雍,年號建興,是以建興元年。
諭恩候府的一家子女眷,暈暈乎乎的入了宮。都在後宮裏頭住著,封號卻還沒下來。這可不像是在家裏,娶個妻納個妾,都是一家人說了算。
與皇家沾了邊,講究和規矩綁在一塊兒能砸死人。又要擬定各人的封號份位,又要讓尚衣局趕製禮服,光著兩樣就不是幾天能完成的。
李綰從玉泉殿搬了出來,那裏的一飾一物都讓她想起春蟬。瞧著湘妃色的幔帳,總覺得下一刻便會有圓臉的姑娘挑簾兒進來,笑笑眯眯的叫她‘姐兒’,每每念及都要落淚。
便帶著冬雪,暫時住到了琳琅館。這裏雖不如玉泉殿氣派奢華,可也好過睹物思人的酸楚。
自打家裏人也入了宮,李綰這倒格外熱鬧起來。
男人成了帝王,縱使他對你不變,那你對他的態度也不能像從前。麵上敬著,心裏畏著,這都是人之常情。
至於份位如何定,往後的日子又該怎麽過,這些忐忑都需要個排解的人。大家像是商量好似得,全跑到了琳琅館來,求李綰給拿個主意
第65章 煩憂
上午先是裴姨娘來坐了坐。但她這人靦腆, 支吾了半天, 隻道‘許久沒見綰姐兒了,想來同你說說話’。東扯西扯,也沒什麽要緊的, 坐了兩盞茶的功夫便走了。
如此一來, 倒讓李綰有些摸不著頭腦。她與裴氏不相熟,裴氏進門沒多久, 就隨著李昭進了京。後來雖是一道在諭恩候府住著, 可沒住多久,李綰又被章和帝封了妃, 進了西山行宮。真要細數,兩人說話的次數一隻手都能數的清,那她今日欲言又止,究竟是想同自己說什麽?
李綰心中存著疑。才歇了午晌起來, 便聽冬雪道:“姐兒,胡姨娘來了會兒了, 一直在外殿候著呢。”
“胡姨娘?今兒可真是奇了怪了。”她隨手挽了個纂,吩咐道,“那你先去照應著,也別怠慢了人家,就說我洗把臉便來。”
李綰沒耽擱, 換了件衣裳,便去了前殿。笑吟吟道:“您早就來了,怎麽不讓她們叫我起來?我是懶散慣了, 萬一又一覺睡到晚上去,可不苦了姨娘?”
這兩位姨娘的性子南轅北轍。裴氏有多靦腆,胡氏便有多鬧挺。見李綰這般說,她放下手中剝了一半的核桃仁,捂著嘴笑道:“哎呦我的姐兒,我就是個閑散人,哪能為了同你閑聊天,便擾了你的覺?三爺若是知道了,可不能繞我!再說你就是真一覺睡到晚上去,我也不怕,隻埋頭吃窮了你這琳琅館便是了!”
說罷還拿眼睇著自己麵前的一堆果核瓜皮,倒是逗得李綰開懷。
胡姨娘本是存著幾分功利。可三月初春,一室的好光景,兩人吃著小食,天南海北的胡聊,倒讓胡姨娘忘了來意,垂頭感慨。
往日總揚著笑臉的人,忽然帶上了幾分落寞,看著李綰歎了口氣:“姐兒不嫌棄我的汙糟出身,還願意同我說說話兒。若是紛兒也能像您這樣,那我可要高興死了。”
李綰一怔。沈芸芸那般裝腔作勢自命不凡的,她瞧著膈應。但胡姨娘這種不遮不掩的,她倒是不嫌棄,淪落風塵誰還是自願的不成?不過是些苦命人罷了。再說胡姨娘出身寒微,她所講的那些鄉間趣事,街頭見聞,全是李綰覺得新鮮的,聽得起勁的很。
見她傷感,李綰勸道,“姨娘也別難受,四妹還小呢,再大些便知道心疼您了。”
胡姨娘無奈的笑了笑:“姐兒這是哄我呢。紛兒隻比您小了一歲,也不是孩子了,她那是埋怨我,怨我的出身帶累了她。”
李綰搖了搖頭,“雖隻差著一歲,可四妹性子單純,我因著前朝......比她多經了些事兒。您且再等等,若將來她許了人家,定下心性,總有體諒您的苦處那一天。”
這話說到了胡姨娘心坎兒上。她拿帕子抹了抹眼圈兒,“借姐兒的吉言,我也盼著那一天。”說罷又有些不好意思,抬眼去瞧李綰眼色,赧然道:“說來慚愧,其實我今日,本是想來探姐兒口風的。”
“探我口風?”
胡姨娘咬唇擰了擰帕子,“夫人是嫡妻,白姐姐向來得三爺愛重,自然不用擔憂。可我們......我也是想著,姐兒一直在宮裏住著,三爺也許會和您透透口風。那份位的事兒,我若能封的高些,將來紛兒許人家,興許也能好些。”
“說句僭越的話,家裏的這些孩子,就連公子們都算上,誰也比不得您在三爺麵前的分量。您的親事,若有半點兒不好,老夫人和夫人不能答應,三爺更不能答應。將來給您挑的必是一等一的好兒郎,姐兒再沒什麽可愁的。可紛兒比不得您,在家裏本就跟個透明人似的,若我這沒用的生母再封個才人、美人的低位,她便更沒指望了。”
李綰有些訝然。這位上輩子封了嬪,這迴怎麽也不會是才人、美人這樣的低位才對。
“哪就至於封的這麽低了?誰透給您的消息?”
胡姨娘抿了抿唇,歎氣道,“倒也沒什麽消息。可我那汙糟出身不是秘密,我又不得三爺待見。隻盼著三爺能瞧在紛姐兒的份兒,給我些臉麵罷。”
李綰笑道:“嗐,我當是怎麽迴事兒呢,合著還是您自己瞎想!爹爹沒透給我口風,我並不知份位會如何擬定。但您若是信我,便別煩憂了。爹念舊情,都是跟他多年的女人,誰也不會虧待了,這點是一定的。”
胡姨娘這才見了笑模樣,“我不信姐兒信誰?吃了這劑定心丸子,可算是能睡安穩覺啦!”
“那煩您再與裴姨娘念叨一句,她上午來找我,約莫也是憂心這事兒,當時我也沒猜出來,倒讓她白走了一趟。”
“哎喲,我那傻妹子!姐兒莫管了,我去勸她。”
雖裴氏上午沒說,可李綰這時也大概猜到了她的心思。父親這些年沒再添子嗣,一是因為心力放在了謀劃大事上。二也是因為壽光縣主盯著,未進新人。
如今卻不同了,男人榮登大寶成了九五之尊,他後院的女人們卻都不再年輕。裴姨娘被那杜甄害得無兒無女,將來後宮充裕起來,她又年華不再,能靠什麽傍身?
她能指望的,唯有份位二字。隻有爹爹肯給她高位,才無人敢欺她膝下空虛。所以那唯唯諾諾的膽小女子,才壯著膽子,來她這琳琅館走了一遭,未想還是沒敢問出口。
這廂兩位姨娘憂心忡忡,睡不好覺,可不知主母吳氏也是如此。
要說吳氏是李昭的原配嫡妻,那中宮娘娘的位置非她莫屬,名正言順的事兒她有什麽可煩憂?可吳氏還真是不安極了。
坐在婆婆的鳳寧宮中,愁眉苦臉,一副懨懨的模樣。
老太太氣得直拍她後背,“你喪個臉作甚?如今還有什麽不稱意的?”
“哎呦,娘!您是高興了,如今連那清河崔家的嫡係都要進京來賀您!可我這心裏頭是打鼓呢!”
提起這事兒老太太就覺得舒心,這輩子都沒這麽舒心過!昔年的旁支庶女,人家不惜的搭理,那如今的當朝太後如何?
她向後靠了靠,問道,“你打什麽鼓?昭兒沒讓你住鳳鳴宮,是因為那地不吉利,想等修繕一番再說。這皇後的位子怎麽都是你的!跑不了!他若讓別人來坐,娘也不會答應的!”
“我哪是擔心這個?三郎向來待我不薄,更不是寵妾滅妻的人。連那封後的詔書他都給我瞧了,我還擔心啥?隻是......唉呀!我是擔心我娘家人呢!”
老太太來了精神,“你娘家人怎麽了?”
“嗐,都說到這了,我也不怕您笑話。三郎做了侯爺時,我爹就在家裏擺了三天三夜的流水席,半點兒不帶收斂的。別說附近幾個縣了,怕是整個柳州府的人,都知道了他是諭恩候的老丈人!要不是我攔著,他那時便要帶著一家人進京了!”
“你攔你爹作甚?他們搬到京都來不也是好事兒?”
“我哪敢讓來啊!就我爹那性子,非得到處嚷嚷我做了侯夫人,那壽光能容他?”
老太太點頭,“這倒也是。可如今好了,你做了皇後,你爹不得更高興了?”
“是高興啊!喜得都厥過去了,得虧沒出大事兒。可這迴是誰也攔不住了,非要進京,說沒有國丈住在鄉下的道理!”吳氏拉住婆婆的手,“娘!您也知道,當年除了我嫁了三郎,我家剩下幾個妹妹嫁的都是讀書人。三郎實誠,又是出錢修房,又是幫襯我娘家弟弟。可我爹他是個糊塗人,分不出好賴,隻稀罕我那幾個妹夫,說人家有出息,卻沒給過三郎什麽好臉兒。”
“如今三郎做了皇帝,這天底下再沒有比他還出息的人了。我爹卻又腆著臉,想進京做國丈,享三郎的福,您說三郎能樂意嗎?怕是要給他沒臉!”
老太太歎氣,“你這是想讓我說合?可要我看沒這必要。他就是看在你和榕哥兒的麵子上,也不會為難你娘家人。什麽封號、宅子、金銀之物,該給的少不了,可你也得提前囑咐你爹,莫再張口多要,仔細三郎生惱。”
得了婆婆這句話,吳氏已是阿彌陀佛。
“娘說的是,我這便給他寫信。”
李昭後院的人,人人都在鬧心,唯獨白姨娘沒動靜。李綰去的時候,見她正在給魚喂食。這是這兩年添的新趣兒,青瓷缸裏,養著五六尾金魚,也不是什麽名貴的種,但一個個圓滾滾的,金紅的鱗片瞧著也喜慶。
李綰笑她,“別人都四處打聽呢,您倒是有閑心,還想著喂魚?您就不怕爹爹隨便封您個低位?”
白姨娘迴過身來,見了女兒便拉到身前:“隻要能見著你,比什麽都強。我才不怕他封什麽,愛封什麽便是什麽。真不待見我了,大不了我跟著女兒到公主府去過日子,隻要姑爺莫嫌棄才好!”
李綰麵色一紅,剛要反駁,便聽門口傳來李昭的聲音,“哼!那你現在就收拾東西找你那好姑爺去吧!看人家收留不收留你?”
第66章 份位
夜深人靜。杏紅色繡萬裏霞雲的錦帳內, 白氏披著小衣, 靠在迎枕上打絡子。纖細的手指飛舞間,絲絲縷縷便成了精巧的同心結。
她的手巧,可針頭線腦的東西, 在男人看起來都沒什麽意思。李昭隻垂眸瞧著白氏的側顏, 暗自想著該如何開口。
女人早不是韶華之年,眼角眉梢細細去看, 都已有了淡淡紋路。可燭火之下, 她秀美的輪廓,保養得宜的白膩皮膚, 仍舊讓李昭覺得怎麽都看不夠。
從六歲到她十六歲,十年相伴。說是丫鬟,其實更像姐妹,一路上艱難困苦,誰也沒舍了誰。春蟬護著她,沒少受委屈,一樁樁一件件,她都記著,早晚要幫她討迴來。可如今大事已成,她們再不用看別人臉色了,她卻不在了。
昔年細瘦伶仃的小丫頭跪在地上,磕頭磕的腦門一片青紫,起誓道‘春蟬豁了命也一定護得小姐安好’。
這不吉利的話今時倒是應了。傻!她就是傻,其實那恩情她早就還清了,如今倒是自己欠了她,今生今世也無法償了。
.
.
宋懷秀依舊不負所望,領兵至冀州,沒過幾招就將那福王斬於馬下。主帥一殞,底下人便沒了主心骨,幾乎是沒費什麽力氣,福王的一萬私兵就盡數歸降。
至此,劉氏皇族再無血脈傳承。
雖沒打仗,這皇位瞧著來的容易。可畢竟是改換天地,該肅清的人不少,半點兒心軟不得。李昭下令,不光是劉氏皇族,劉氏所有的姻親、親近之人,不留活口,其中除了英國公府,先將人押著,之後另做打算。原本他這樣做是顧念宋懷秀,可宋懷秀知道了卻隻說,‘殺母之仇不共戴天’。
李昭琢磨之後,便改了主意,判英國公府滿門流放。
說是流放其實和要他們性命無異。老太太年歲也大了,英國公成了癱子,沈氏又沒挨過苦,那大兒子還有哮症。流放到最南邊境,永世不得迴京。一路上顛沛流離,這一家子老弱病殘,能有人活著到那?就算命大讓他走到了,那裏遍布瘴氣,人也活不了幾年。
李昭這麽做自然有他的用意。他若不動手,那宋懷秀便要親自動手滅了宋家。他李昭敢大逆不道,領兵逼宮,便也不會相信宋懷秀親手弑父,能真有什麽天罰降下。
可自己把阿綰許了他,名聲總是要顧的,總不能讓世人說,他的阿綰嫁了個弑父瘋子吧?他們知道宋懷秀的身世,別人可不知,就算知道了內情也不一定能理解。人嘛,反正事兒沒落在自己身上,就最喜歡吐沫星子橫飛指責別人。你還能把這些髒臭心思,挨個兒噴迴去?
所以這事兒他來辦。直接殺了,朝臣怕會以為他心中對宋懷秀不滿,倒是容易生出事端。不如容個情、判流放,各方都能滿意。
鄴朝至此徹底土崩瓦解。軍權又盡數被李昭握在手裏,朝中眾臣,有幾個迂腐愚忠的,指著鼻子罵李昭竊國,一起被送上了黃泉路,走的不寂寞。剩下的朝臣隻想保命,竊國賊?難道盤古開天起,這天下就是他們劉家的天下?改朝換代沒什麽稀奇,贏了的那是真龍天子是也!
一眾人歌功頌德,說國不可一日無君,百姓們都盼著您早日登基呢!
這話雖有誇大之嫌,可也並不全是假話。誰來當皇帝,老百姓才不在乎,隻要能吃飽穿暖便不抱怨,若每年手裏還能有些餘錢,那就是趕著好皇帝了!
劉鈺在位之時,一心隻想著平藩王之亂,除朝中黨爭。國庫的銀子全撥到了軍務上,根本顧不上老百姓。四處的洪災蝗災他不肯救濟,隻說讓地方官員自己看著辦,逼的不少人流離失所,變成了流民,百姓們可不念他的好。
所以聽說皇帝換成了姓李的來做,也沒幾個人為前朝傷心。
聽說新帝原是乘安縣的典史,在家鄉時就有心善的好名聲。小地方出身,懂民間疾苦,又有一顆良善心,這樣的人做皇帝也沒啥不好。沒瞧帶兵圍了京都,卻沒傷老百姓?
仿佛天下人一夜之間,都坦然接受了這件事。其中有個硬骨頭,是誰都沒想到,正是那壽光縣主。
李昭事成之後,這位便一直被鎖在諭恩候府的柴房。吳氏是恨她不假,可人一發達了,以前那些恨也就不叫事兒了。老娘飛黃騰達了,連看你一眼都嫌耽誤工夫。吳氏忙著收拾東西進宮,做那中宮娘娘,哪有閑心磋磨杜甄?
底下人是怠慢些,飯食有一頓沒一頓的送著,可也沒誰虐打她。比起原先那些被她打死的小丫鬟,杜甄真沒什麽可委屈的。
可要麽說她不機靈呢!府裏都鬧成這樣了,她愣沒鬧清楚是怎麽迴事。最開始有精神頭的很,每日裏吃吃喝喝,吃飽了便要大聲叫罵,罵吳氏、也罵老太太。本就是爹娘不管,市井胡混著長大的丫頭,做了縣主才刻意收斂。但罵人的本事卻忘不了,這會兒撿了起來,滿嘴的臭啊逼的,一直罵到人家祖宗三代,要多難聽有多難聽,偏她還越罵越來勁。
到底是惹惱了送飯的婆子。
“呸,你滿嘴的糞都快噴到奶奶臉上了,找抽是吧!你家的皇帝靠山都倒了台,誰還有閑心搭理你?若不是主子們忙著,早就將你也剮了,你還在這上躥下跳的?不招人待見的賤東西!一雙眼長到了褲、襠裏?不識好賴!”
杜甄難得安靜下來,倒不是被這婆子罵老實了,而是終於聽明白了怎麽迴事。
不是趁著李昭不在,老太太和那吳氏聯手作踐她。
而是變了天,失了勢,李昭連騙都懶得騙她了。他不待見她,更不曾有過半點兒喜歡。所以一朝得勢,便要棄她不顧。
幾日之後,還是那送飯的婆子發現了杜甄的屍首。人一腦袋撞了牆,頭臉上糊的全是血,早就幹涸成了發烏的顏色,模樣都瞧不清了,別提多滲人。這也是得虧天還不算熱,要不耽擱這麽幾天,人都得臭了。
也不知這缺根筋的縣主娘娘是殉了大鄴,還是殉了以往的尊貴日子,或是殉了她一廂情願的愛。反正聰明的都絞盡腦汁的活著。反倒是那些傻的,比誰都固執,為了執著的東西舍命也不算什麽。
.
.
三月初十,李昭榮登大寶。改國號為雍,年號建興,是以建興元年。
諭恩候府的一家子女眷,暈暈乎乎的入了宮。都在後宮裏頭住著,封號卻還沒下來。這可不像是在家裏,娶個妻納個妾,都是一家人說了算。
與皇家沾了邊,講究和規矩綁在一塊兒能砸死人。又要擬定各人的封號份位,又要讓尚衣局趕製禮服,光著兩樣就不是幾天能完成的。
李綰從玉泉殿搬了出來,那裏的一飾一物都讓她想起春蟬。瞧著湘妃色的幔帳,總覺得下一刻便會有圓臉的姑娘挑簾兒進來,笑笑眯眯的叫她‘姐兒’,每每念及都要落淚。
便帶著冬雪,暫時住到了琳琅館。這裏雖不如玉泉殿氣派奢華,可也好過睹物思人的酸楚。
自打家裏人也入了宮,李綰這倒格外熱鬧起來。
男人成了帝王,縱使他對你不變,那你對他的態度也不能像從前。麵上敬著,心裏畏著,這都是人之常情。
至於份位如何定,往後的日子又該怎麽過,這些忐忑都需要個排解的人。大家像是商量好似得,全跑到了琳琅館來,求李綰給拿個主意
第65章 煩憂
上午先是裴姨娘來坐了坐。但她這人靦腆, 支吾了半天, 隻道‘許久沒見綰姐兒了,想來同你說說話’。東扯西扯,也沒什麽要緊的, 坐了兩盞茶的功夫便走了。
如此一來, 倒讓李綰有些摸不著頭腦。她與裴氏不相熟,裴氏進門沒多久, 就隨著李昭進了京。後來雖是一道在諭恩候府住著, 可沒住多久,李綰又被章和帝封了妃, 進了西山行宮。真要細數,兩人說話的次數一隻手都能數的清,那她今日欲言又止,究竟是想同自己說什麽?
李綰心中存著疑。才歇了午晌起來, 便聽冬雪道:“姐兒,胡姨娘來了會兒了, 一直在外殿候著呢。”
“胡姨娘?今兒可真是奇了怪了。”她隨手挽了個纂,吩咐道,“那你先去照應著,也別怠慢了人家,就說我洗把臉便來。”
李綰沒耽擱, 換了件衣裳,便去了前殿。笑吟吟道:“您早就來了,怎麽不讓她們叫我起來?我是懶散慣了, 萬一又一覺睡到晚上去,可不苦了姨娘?”
這兩位姨娘的性子南轅北轍。裴氏有多靦腆,胡氏便有多鬧挺。見李綰這般說,她放下手中剝了一半的核桃仁,捂著嘴笑道:“哎呦我的姐兒,我就是個閑散人,哪能為了同你閑聊天,便擾了你的覺?三爺若是知道了,可不能繞我!再說你就是真一覺睡到晚上去,我也不怕,隻埋頭吃窮了你這琳琅館便是了!”
說罷還拿眼睇著自己麵前的一堆果核瓜皮,倒是逗得李綰開懷。
胡姨娘本是存著幾分功利。可三月初春,一室的好光景,兩人吃著小食,天南海北的胡聊,倒讓胡姨娘忘了來意,垂頭感慨。
往日總揚著笑臉的人,忽然帶上了幾分落寞,看著李綰歎了口氣:“姐兒不嫌棄我的汙糟出身,還願意同我說說話兒。若是紛兒也能像您這樣,那我可要高興死了。”
李綰一怔。沈芸芸那般裝腔作勢自命不凡的,她瞧著膈應。但胡姨娘這種不遮不掩的,她倒是不嫌棄,淪落風塵誰還是自願的不成?不過是些苦命人罷了。再說胡姨娘出身寒微,她所講的那些鄉間趣事,街頭見聞,全是李綰覺得新鮮的,聽得起勁的很。
見她傷感,李綰勸道,“姨娘也別難受,四妹還小呢,再大些便知道心疼您了。”
胡姨娘無奈的笑了笑:“姐兒這是哄我呢。紛兒隻比您小了一歲,也不是孩子了,她那是埋怨我,怨我的出身帶累了她。”
李綰搖了搖頭,“雖隻差著一歲,可四妹性子單純,我因著前朝......比她多經了些事兒。您且再等等,若將來她許了人家,定下心性,總有體諒您的苦處那一天。”
這話說到了胡姨娘心坎兒上。她拿帕子抹了抹眼圈兒,“借姐兒的吉言,我也盼著那一天。”說罷又有些不好意思,抬眼去瞧李綰眼色,赧然道:“說來慚愧,其實我今日,本是想來探姐兒口風的。”
“探我口風?”
胡姨娘咬唇擰了擰帕子,“夫人是嫡妻,白姐姐向來得三爺愛重,自然不用擔憂。可我們......我也是想著,姐兒一直在宮裏住著,三爺也許會和您透透口風。那份位的事兒,我若能封的高些,將來紛兒許人家,興許也能好些。”
“說句僭越的話,家裏的這些孩子,就連公子們都算上,誰也比不得您在三爺麵前的分量。您的親事,若有半點兒不好,老夫人和夫人不能答應,三爺更不能答應。將來給您挑的必是一等一的好兒郎,姐兒再沒什麽可愁的。可紛兒比不得您,在家裏本就跟個透明人似的,若我這沒用的生母再封個才人、美人的低位,她便更沒指望了。”
李綰有些訝然。這位上輩子封了嬪,這迴怎麽也不會是才人、美人這樣的低位才對。
“哪就至於封的這麽低了?誰透給您的消息?”
胡姨娘抿了抿唇,歎氣道,“倒也沒什麽消息。可我那汙糟出身不是秘密,我又不得三爺待見。隻盼著三爺能瞧在紛姐兒的份兒,給我些臉麵罷。”
李綰笑道:“嗐,我當是怎麽迴事兒呢,合著還是您自己瞎想!爹爹沒透給我口風,我並不知份位會如何擬定。但您若是信我,便別煩憂了。爹念舊情,都是跟他多年的女人,誰也不會虧待了,這點是一定的。”
胡姨娘這才見了笑模樣,“我不信姐兒信誰?吃了這劑定心丸子,可算是能睡安穩覺啦!”
“那煩您再與裴姨娘念叨一句,她上午來找我,約莫也是憂心這事兒,當時我也沒猜出來,倒讓她白走了一趟。”
“哎喲,我那傻妹子!姐兒莫管了,我去勸她。”
雖裴氏上午沒說,可李綰這時也大概猜到了她的心思。父親這些年沒再添子嗣,一是因為心力放在了謀劃大事上。二也是因為壽光縣主盯著,未進新人。
如今卻不同了,男人榮登大寶成了九五之尊,他後院的女人們卻都不再年輕。裴姨娘被那杜甄害得無兒無女,將來後宮充裕起來,她又年華不再,能靠什麽傍身?
她能指望的,唯有份位二字。隻有爹爹肯給她高位,才無人敢欺她膝下空虛。所以那唯唯諾諾的膽小女子,才壯著膽子,來她這琳琅館走了一遭,未想還是沒敢問出口。
這廂兩位姨娘憂心忡忡,睡不好覺,可不知主母吳氏也是如此。
要說吳氏是李昭的原配嫡妻,那中宮娘娘的位置非她莫屬,名正言順的事兒她有什麽可煩憂?可吳氏還真是不安極了。
坐在婆婆的鳳寧宮中,愁眉苦臉,一副懨懨的模樣。
老太太氣得直拍她後背,“你喪個臉作甚?如今還有什麽不稱意的?”
“哎呦,娘!您是高興了,如今連那清河崔家的嫡係都要進京來賀您!可我這心裏頭是打鼓呢!”
提起這事兒老太太就覺得舒心,這輩子都沒這麽舒心過!昔年的旁支庶女,人家不惜的搭理,那如今的當朝太後如何?
她向後靠了靠,問道,“你打什麽鼓?昭兒沒讓你住鳳鳴宮,是因為那地不吉利,想等修繕一番再說。這皇後的位子怎麽都是你的!跑不了!他若讓別人來坐,娘也不會答應的!”
“我哪是擔心這個?三郎向來待我不薄,更不是寵妾滅妻的人。連那封後的詔書他都給我瞧了,我還擔心啥?隻是......唉呀!我是擔心我娘家人呢!”
老太太來了精神,“你娘家人怎麽了?”
“嗐,都說到這了,我也不怕您笑話。三郎做了侯爺時,我爹就在家裏擺了三天三夜的流水席,半點兒不帶收斂的。別說附近幾個縣了,怕是整個柳州府的人,都知道了他是諭恩候的老丈人!要不是我攔著,他那時便要帶著一家人進京了!”
“你攔你爹作甚?他們搬到京都來不也是好事兒?”
“我哪敢讓來啊!就我爹那性子,非得到處嚷嚷我做了侯夫人,那壽光能容他?”
老太太點頭,“這倒也是。可如今好了,你做了皇後,你爹不得更高興了?”
“是高興啊!喜得都厥過去了,得虧沒出大事兒。可這迴是誰也攔不住了,非要進京,說沒有國丈住在鄉下的道理!”吳氏拉住婆婆的手,“娘!您也知道,當年除了我嫁了三郎,我家剩下幾個妹妹嫁的都是讀書人。三郎實誠,又是出錢修房,又是幫襯我娘家弟弟。可我爹他是個糊塗人,分不出好賴,隻稀罕我那幾個妹夫,說人家有出息,卻沒給過三郎什麽好臉兒。”
“如今三郎做了皇帝,這天底下再沒有比他還出息的人了。我爹卻又腆著臉,想進京做國丈,享三郎的福,您說三郎能樂意嗎?怕是要給他沒臉!”
老太太歎氣,“你這是想讓我說合?可要我看沒這必要。他就是看在你和榕哥兒的麵子上,也不會為難你娘家人。什麽封號、宅子、金銀之物,該給的少不了,可你也得提前囑咐你爹,莫再張口多要,仔細三郎生惱。”
得了婆婆這句話,吳氏已是阿彌陀佛。
“娘說的是,我這便給他寫信。”
李昭後院的人,人人都在鬧心,唯獨白姨娘沒動靜。李綰去的時候,見她正在給魚喂食。這是這兩年添的新趣兒,青瓷缸裏,養著五六尾金魚,也不是什麽名貴的種,但一個個圓滾滾的,金紅的鱗片瞧著也喜慶。
李綰笑她,“別人都四處打聽呢,您倒是有閑心,還想著喂魚?您就不怕爹爹隨便封您個低位?”
白姨娘迴過身來,見了女兒便拉到身前:“隻要能見著你,比什麽都強。我才不怕他封什麽,愛封什麽便是什麽。真不待見我了,大不了我跟著女兒到公主府去過日子,隻要姑爺莫嫌棄才好!”
李綰麵色一紅,剛要反駁,便聽門口傳來李昭的聲音,“哼!那你現在就收拾東西找你那好姑爺去吧!看人家收留不收留你?”
第66章 份位
夜深人靜。杏紅色繡萬裏霞雲的錦帳內, 白氏披著小衣, 靠在迎枕上打絡子。纖細的手指飛舞間,絲絲縷縷便成了精巧的同心結。
她的手巧,可針頭線腦的東西, 在男人看起來都沒什麽意思。李昭隻垂眸瞧著白氏的側顏, 暗自想著該如何開口。
女人早不是韶華之年,眼角眉梢細細去看, 都已有了淡淡紋路。可燭火之下, 她秀美的輪廓,保養得宜的白膩皮膚, 仍舊讓李昭覺得怎麽都看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