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大王在聚義廳大擺筵席,一則慶賀除掉內奸,二則為蒲鬆齡和陳淑卿壯行。大家正喝得高興,忽然接到急報,濟世哈帶兵十萬圍困青州,蒲將軍請求火速派兵救援!
大王聞報,哈哈大笑道:“來的好!我正要找清兵主力決戰哩!可巧他就送上門來啦!”於是,傳令留少數兵力守寨,親率大軍馳援青州。
蒲鬆齡勸阻道:“且慢!大王先問清楚情況再作決定!”
大王道:“還問什麽?送情報的人是蒲將軍的親兵,不會有詐。”
蒲鬆齡深思熟慮地說:“大王誤會了,我的意思是:濟世哈既然重重圍困了青州,如果單為奪取城池,決不會輕易放人出城求援。蒲將軍要派人來大寨送信,必須精兵護送經過拚死衝殺方能突出重圍,大王應該問問使者是怎麽殺出重圍的?”
不等三山大王開口,送情報的人便說:“末將是乘中午圍城清兵困倦時衝出來的。沒費多大力氣。”
蒲鬆齡道:“這麽說,是清兵故意放你來大寨求援的。由此看來,濟世哈用的是圍城打援之計!其意圖不僅僅是與義軍爭奪青州,意在把義軍主力調離大寨,一舉殲之。因此,大王行軍路上,要特別警惕敵人伏兵!特別是濰河穀地,濟世哈很可能在那裏埋伏重兵,大王到達那裏,一定先派人偵察,發現河水驟減,不可強渡,先派少量兵力誘出伏兵,然後對清兵實行反包圍……青州解圍後,不可與清兵決戰,宜放棄孤城,收縮賓力,鞏固後方,然後向南部山區發展。待人力物力足以與清兵抗衡或超過對方時,再與清兵決戰……。”
大王救援青州心切,無心再聽下去。於是打斷蒲鬆齡的話道:“先生說的是,本王牢記就是了。青州危急,兵貴神速!先生要走,恕不遠送了。”
於是,蒲鬆齡即刻告辭下山,夜裏下了一場春雨,路邊山坡上,果樹鮮花怒放,放眼望去,仿佛落下一片色彩繽紛的彩霞。分得了土地、山林的人們,在自己的果園裏和蝴蝶、蜜蜂一起勞動,心中有說不出的喜悅,他們用山歌聲表達對義軍的感激之情:
層層梯田接藍天,果樹開花紅豔豔。
山歌唱得人心醉,豐收果實分外甜!
蒲鬆齡無限感慨地歎了口氣:“唉——!可惜!這樣的好光景不長了!”
陳淑卿道:“蒲兄的意思是義軍此去兇多吉少?”
“這是和尚頭上虱子——明擺著的!有道是驕兵必敗!而大王此刻何止驕傲,簡直是利令智昏!濟世哈明明是設下陷阱等著,而他卻一意孤行,拽也拽不住他!隻可憐文慧姐此番恐怕隻好陪伴丈夫的靈柩迴家了!——唉!不說這些喪氣話啦!我們己經做到仁至義盡!連戰勝敵人的作戰方案都交待請楚了,大王聽不進去,有什麽辦法呢?……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遊山玩水必須具備良好心態!”
然而,向往中的嶗山又在何處?在陸地?在大海中?還是在陸地與大海之間?‘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這是白樂天長恨歌中所描繪的海上仙山,現實的海上第一名山又是什麽樣子呢?
他們按照大王指的方向,騎馬南行,經萊西,過即墨,終於看到向往中的嶗山,從大海邊緣拔地而起,直插雲霄!來到近前,一堵巨大的懸崖石壁擋住視線,上麵赫然雕刻著六個醒目大字:《海上第一名山》。
不見登山路在何方?隻得沿石壁下前行。正走間,忽聽吼聲如雷!隻見一掛耀眼飛流懸瀑自雲端傾瀉下來,順溪流入大海。
一個中年道士在溪邊汲水,兩人便過去問路:“請問道長!登山路在哪裏?”
道長一邊往桶中舀水,隨口迴答:“路在腳下,何必問之。”當他灌滿水桶,直起腰幹看問路人時,突然驚喜地問:“施主可是蒲鬆齡先生?“
蒲鬆齡道:“正是學生。千裏迢迢來到這裏,道長如何認得小人?”
道長提醒道:“先生還記得當年鬧貢院時,曾有人大喊:‘留仙快跑,官兵來也!’嗎?那人就是我呀!”
蒲鬆齡道:“記得!記得!這刻骨銘心之事,怎麽會忘記呢!當時幸虧您及時提醒我,不然,落入趙貴顯的魔掌啦!請問道長尊號如稱唿?何方人士?為什麽不繼續讀書求功名,出家在這山中修道呢?”
道士道:“貧道法號山海,在上清宮俢行。當時就因為那一聲喊,被抓捕入獄,蹲了一年大牢!從而看穿官場腐敗,世態險惡!毅然放棄追求功名,循入清靜世界。剛才先生問上山之路,其路多矣!不知先生先要遊何處名勝?”
“此山有多少處景點?”
道長說:“嶗山景觀無處不在。就整體而觀之,此山靈秀壯觀絕倫!古諺曰:‘泰山自言高,不及東海嶗。’你看此山從海平麵拔地而起,直插雲霄!的確比泰山雄偉壯觀。試登絕頂,俯瞰海中諸島,較‘一覽眾山小’更別有一番情趣。至於山中景點,更是包羅萬象!具體說來,有一嶗、二珠,九水,道觀、禪寺不下百所。其中上下兩清宮最負盛名。貧道就在上清宮修行。二位施主遠道而來,請隨貧道去道觀喝杯清茶,然後貧道陪同二位遊山如何?”
蒲鬆齡大喜道:“太好啦!勞累道長了!“
來到上清宮,隻見院內奇花絢爛,佳木蔥蘢,更是一番風光。道長見蒲鬆齡對院中花木很感興趣。笑道:“聽說先生正在撰寫聊齋,到處搜集妖鬼故事,這裏就有段風流佳話……”
“噢!什麽風流佳話?”蒲鬆齡饒有興趣地問,“說來聽聽!”
道長道:“先生先隨貧道觀看一花一樹留下的遺址。”說罷,引蒲鬆齡來到幢石碑前,隻見上麵鐫刻著:“花仙香玉遺址”石碑陰麵詳細記載著:當年白牡丹高有一丈,枝繁葉茂,花大如盤,芳香四溢。人言曹州牡丹天下第一!此花勝曹州牡丹多矣!
接著,道長又引蒲鬆齡來到另一石碑前,隻見上麵用同樣字體鐫刻著:絳雪遺址。碑陰麵亦記載著:“當年此處有那株耐冬樹,高有三丈,粗達數圍,實屬罕見!”
看了兩處遺址,道長說:“當時兩株花木已愈千年,因飽受陽光雨露精華,頗具靈性,每當月光明媚之夜,便化為美女在花間嬉戲。膠州秀才黃生聞之,來此夜讀以侯芳姿。果然感動白衣女子現身,自稱名叫香玉,乃白牡丹所化。生愛其美貌,與她結為夫妻。第二天相會時,香玉又攜一位紅衣女郎同來。香玉向黃生介紹,這是絳雪幹姐。自此,香玉夜夜來與黃生幽會,而絳雪則很少與黃生來往,有時來了略坐就走,從不同黃生過夜。
過了些日子,即墨有個姓藍的人進宮遊玩,見白牡丹可愛,移栽到他家去了,於是香玉從此銷聲匿跡。黃生驚問其故,絳雪道:“牡丹自被藍氏移去,沒幾天就枯萎死去,所以香玉再也不會來了!黃生恨極,作哭花詩五十首。天天去花穴憑吊、啼哭!絳雪被他真情感動,遂與黃生相往來增多。黃生要絳雪像香玉一般陪伴他,絳雪不肯。黃生亦不勉強。他說:“香玉是我愛妻,絳雪是我的良友也。”
一天夜間,黃生夢見絳雪悲傷而來,哭道:“妾有大難,君急往尚得相見,遲則晚矣!”幹是,黃生急忙趕到上清宮,原來道士建房,要把那株耐冬砍掉。黃生要道士另選地基,願出資相助,並給道士銀子,要他好好管理耐冬。入夜,絳雪來感塮黃生,黃生道:“今對好朋友,越發想念愛妻!久不哭香玉啦,卿能陪我同哭否?”絳雪應諾,於是,兩人同去花穴前痛哭一場。
絳雪與黃生一直保持朋友關係,使黃生更加思念香玉,一天晚上,獨坐悲傷,絳雪進房笑道:“報告君一喜訊:花神感君重情,讓香玉再降宮中!”黃生大喜,問:“何時?”絳雪道:“不知道,反正不遠了。”第三天晚晚上,香玉果然來來了,黃生很高興,握住香玉的手,感覺甚虛,彷佛沒握東西,依偎其身,如依自已影子。驚問其故,香玉說:“昔日妾為花神,身故實之,今乃花鬼,故虛,君可用白蘞屑加少許硫磺粉泡水澆灌,明年今日報君恩。”
次日天明,黃生去牡丹舊穴看時,果然又生出新芽,於是更加精心培育,又做圍欄護之。第二年四月果然開花一朵,大如玉盤。花心中儼然坐著個小美人,轉瞬間飄然而下,乃香玉也!黃生指著牡丹道:我死後魂魄當寄於此花之下。”二女笑曰:“君要履行諾言。”
十餘年後,黃生病重,彌留之際,其子悲痛不已。黃生道:“此我生期,非死期也,哭什麽?”又對道士說:“他日牡丹下生赤芽,即我也。言乞而逝。”
第二年,牡丹下果有紅芽突出,生長茂盛,卻不開花。道士嫌無花,故砍去。不久,白牡丹枯萎,隨即那株耐冬樹也死了!後人感其真情,刻石記之。
蒲鬆齡覺得的確是段風流佳話,是夜宿於上清宮,寫下聊齋故事:《香玉》篇。
翌日早起,道長下山挑水,蒲、陳也跟隨著來到溪邊,突然聽到急促的馬蹄聲由遠而近,三人忙轉身看時,隻見一人騎馬飛奔而來!到近前,那人忽然滾鞍下馬,朝蒲鬆齡抱拳道:“先生救我!”
蒲鬆齡細看那人,大吃一驚,原來是三山大王!隻見他蓬頭垢麵,渾身血汙!心中便明白發生了什麽事。幸虧他傷不很重,行動倒還靈便。不及細問,忙叫小卿脫下外衣讓他換上,挑著水桶上山。然後折根樹枝,用大王脫下的衣服包做人形,縛於馬背上。猛抽兩鞭,那馬負疼,尥開四蹄,沿著山根向北飛馳而去。三人隨即離開渓邊。
須臾,追兵趕到,發現有人騎馬向北逃竄,打馬追去。
蒲鬆齡知道清兵一旦發現上當受騙,定會返迴搜山。於是和道長立刻來到上清宮,讓大王脫下女裝,換上件破道袍,臉上抹些灶灰,在廚房燒火做飯。
不多時,清兵果然來到上清宮搜查,見一個秀才和位道長在鬆下對弈;一女子在提水澆花;一個年長些的道士在灶下燒火做飯,便過去盤問,老道既聾且癡,所答非所問。別無可疑之人,便下山去了。
清兵走了,大家才舒了口氣!於是,大家共進晚餐。蒲鬆齡問起青州戰事,三山大王長歎一聲,淚如湧泉:“不聽先生之言,果然遭此慘敗!原來,濟世哈果然用的是圍城打援之計:先派兵圍困青州,然後在濰河穀地埋伏重兵,並用沙袋堵住上遊河水。義軍大隊人馬過河時,見河水驟減,隻當是春旱所致,於是,便下令士兵強渡。清兵見義軍中計,一聲號炮,兩岸伏兵齊出。義軍被困河穀,欲進不能,欲退無路,岸上亂箭射入河中,義軍中箭倒斃者不計其數!上遊放水下來,可憐數萬憐義軍將士,大半被箭射死。餘者水淹喪命!大王戰馬強壯,躍上對岸,奮力殺出重圍……”
蒲鬆齡詢問青州方麵情況。三山大王道:“我突圍後,本想投青州,聽前線逃迴的散兵說:青州已失,蒲將軍陣亡!又被清兵攔截,隻得返迴。知道先生此刻還在嶗山,特來向先生請罪!當初不聽先生良言,一意孤行,不僅斷送了數萬義軍將士生命,而且使無數支持過義軍的百姓重遭清兵蹂躪!本王罪孽深重,本當一死以謝天下!想到與先生朋友一場,真情難舍!還是決定厚著臉皮來見先生一麵,雖死無憾!說罷拔劍欲自刎……”
陳淑卿眼捷手快,一把奪下寶劍:“大王不可這樣,勝敗乃兵家常事。一朝受挫,便自暴自棄,非大丈夫之所為!詩曰:‘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跌倒再站起來,繼續奮鬥,不達目的決不罷休,才是英雄好漢!”
蒲鬆齡勸道:“義軍失敗乃天時,非獨大王驕傲輕敵所致。大王以一介草民聚眾起義,浴血奮戰十多年,給清王朝以沉重打擊,迫使統治者采取減輕賦稅等措施對百姓讓步。已經完成了您的曆史使命!求活之心,人皆有之,現在歸隱道教聖地,清清靜靜渡過晚年,是最好的結局。”
大王雙手合十,深深一拜:“某牢記先生教誨,在嶗山修行。”後來終於悟出螳螂拳術。此是後話。
大王聞報,哈哈大笑道:“來的好!我正要找清兵主力決戰哩!可巧他就送上門來啦!”於是,傳令留少數兵力守寨,親率大軍馳援青州。
蒲鬆齡勸阻道:“且慢!大王先問清楚情況再作決定!”
大王道:“還問什麽?送情報的人是蒲將軍的親兵,不會有詐。”
蒲鬆齡深思熟慮地說:“大王誤會了,我的意思是:濟世哈既然重重圍困了青州,如果單為奪取城池,決不會輕易放人出城求援。蒲將軍要派人來大寨送信,必須精兵護送經過拚死衝殺方能突出重圍,大王應該問問使者是怎麽殺出重圍的?”
不等三山大王開口,送情報的人便說:“末將是乘中午圍城清兵困倦時衝出來的。沒費多大力氣。”
蒲鬆齡道:“這麽說,是清兵故意放你來大寨求援的。由此看來,濟世哈用的是圍城打援之計!其意圖不僅僅是與義軍爭奪青州,意在把義軍主力調離大寨,一舉殲之。因此,大王行軍路上,要特別警惕敵人伏兵!特別是濰河穀地,濟世哈很可能在那裏埋伏重兵,大王到達那裏,一定先派人偵察,發現河水驟減,不可強渡,先派少量兵力誘出伏兵,然後對清兵實行反包圍……青州解圍後,不可與清兵決戰,宜放棄孤城,收縮賓力,鞏固後方,然後向南部山區發展。待人力物力足以與清兵抗衡或超過對方時,再與清兵決戰……。”
大王救援青州心切,無心再聽下去。於是打斷蒲鬆齡的話道:“先生說的是,本王牢記就是了。青州危急,兵貴神速!先生要走,恕不遠送了。”
於是,蒲鬆齡即刻告辭下山,夜裏下了一場春雨,路邊山坡上,果樹鮮花怒放,放眼望去,仿佛落下一片色彩繽紛的彩霞。分得了土地、山林的人們,在自己的果園裏和蝴蝶、蜜蜂一起勞動,心中有說不出的喜悅,他們用山歌聲表達對義軍的感激之情:
層層梯田接藍天,果樹開花紅豔豔。
山歌唱得人心醉,豐收果實分外甜!
蒲鬆齡無限感慨地歎了口氣:“唉——!可惜!這樣的好光景不長了!”
陳淑卿道:“蒲兄的意思是義軍此去兇多吉少?”
“這是和尚頭上虱子——明擺著的!有道是驕兵必敗!而大王此刻何止驕傲,簡直是利令智昏!濟世哈明明是設下陷阱等著,而他卻一意孤行,拽也拽不住他!隻可憐文慧姐此番恐怕隻好陪伴丈夫的靈柩迴家了!——唉!不說這些喪氣話啦!我們己經做到仁至義盡!連戰勝敵人的作戰方案都交待請楚了,大王聽不進去,有什麽辦法呢?……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遊山玩水必須具備良好心態!”
然而,向往中的嶗山又在何處?在陸地?在大海中?還是在陸地與大海之間?‘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這是白樂天長恨歌中所描繪的海上仙山,現實的海上第一名山又是什麽樣子呢?
他們按照大王指的方向,騎馬南行,經萊西,過即墨,終於看到向往中的嶗山,從大海邊緣拔地而起,直插雲霄!來到近前,一堵巨大的懸崖石壁擋住視線,上麵赫然雕刻著六個醒目大字:《海上第一名山》。
不見登山路在何方?隻得沿石壁下前行。正走間,忽聽吼聲如雷!隻見一掛耀眼飛流懸瀑自雲端傾瀉下來,順溪流入大海。
一個中年道士在溪邊汲水,兩人便過去問路:“請問道長!登山路在哪裏?”
道長一邊往桶中舀水,隨口迴答:“路在腳下,何必問之。”當他灌滿水桶,直起腰幹看問路人時,突然驚喜地問:“施主可是蒲鬆齡先生?“
蒲鬆齡道:“正是學生。千裏迢迢來到這裏,道長如何認得小人?”
道長提醒道:“先生還記得當年鬧貢院時,曾有人大喊:‘留仙快跑,官兵來也!’嗎?那人就是我呀!”
蒲鬆齡道:“記得!記得!這刻骨銘心之事,怎麽會忘記呢!當時幸虧您及時提醒我,不然,落入趙貴顯的魔掌啦!請問道長尊號如稱唿?何方人士?為什麽不繼續讀書求功名,出家在這山中修道呢?”
道士道:“貧道法號山海,在上清宮俢行。當時就因為那一聲喊,被抓捕入獄,蹲了一年大牢!從而看穿官場腐敗,世態險惡!毅然放棄追求功名,循入清靜世界。剛才先生問上山之路,其路多矣!不知先生先要遊何處名勝?”
“此山有多少處景點?”
道長說:“嶗山景觀無處不在。就整體而觀之,此山靈秀壯觀絕倫!古諺曰:‘泰山自言高,不及東海嶗。’你看此山從海平麵拔地而起,直插雲霄!的確比泰山雄偉壯觀。試登絕頂,俯瞰海中諸島,較‘一覽眾山小’更別有一番情趣。至於山中景點,更是包羅萬象!具體說來,有一嶗、二珠,九水,道觀、禪寺不下百所。其中上下兩清宮最負盛名。貧道就在上清宮修行。二位施主遠道而來,請隨貧道去道觀喝杯清茶,然後貧道陪同二位遊山如何?”
蒲鬆齡大喜道:“太好啦!勞累道長了!“
來到上清宮,隻見院內奇花絢爛,佳木蔥蘢,更是一番風光。道長見蒲鬆齡對院中花木很感興趣。笑道:“聽說先生正在撰寫聊齋,到處搜集妖鬼故事,這裏就有段風流佳話……”
“噢!什麽風流佳話?”蒲鬆齡饒有興趣地問,“說來聽聽!”
道長道:“先生先隨貧道觀看一花一樹留下的遺址。”說罷,引蒲鬆齡來到幢石碑前,隻見上麵鐫刻著:“花仙香玉遺址”石碑陰麵詳細記載著:當年白牡丹高有一丈,枝繁葉茂,花大如盤,芳香四溢。人言曹州牡丹天下第一!此花勝曹州牡丹多矣!
接著,道長又引蒲鬆齡來到另一石碑前,隻見上麵用同樣字體鐫刻著:絳雪遺址。碑陰麵亦記載著:“當年此處有那株耐冬樹,高有三丈,粗達數圍,實屬罕見!”
看了兩處遺址,道長說:“當時兩株花木已愈千年,因飽受陽光雨露精華,頗具靈性,每當月光明媚之夜,便化為美女在花間嬉戲。膠州秀才黃生聞之,來此夜讀以侯芳姿。果然感動白衣女子現身,自稱名叫香玉,乃白牡丹所化。生愛其美貌,與她結為夫妻。第二天相會時,香玉又攜一位紅衣女郎同來。香玉向黃生介紹,這是絳雪幹姐。自此,香玉夜夜來與黃生幽會,而絳雪則很少與黃生來往,有時來了略坐就走,從不同黃生過夜。
過了些日子,即墨有個姓藍的人進宮遊玩,見白牡丹可愛,移栽到他家去了,於是香玉從此銷聲匿跡。黃生驚問其故,絳雪道:“牡丹自被藍氏移去,沒幾天就枯萎死去,所以香玉再也不會來了!黃生恨極,作哭花詩五十首。天天去花穴憑吊、啼哭!絳雪被他真情感動,遂與黃生相往來增多。黃生要絳雪像香玉一般陪伴他,絳雪不肯。黃生亦不勉強。他說:“香玉是我愛妻,絳雪是我的良友也。”
一天夜間,黃生夢見絳雪悲傷而來,哭道:“妾有大難,君急往尚得相見,遲則晚矣!”幹是,黃生急忙趕到上清宮,原來道士建房,要把那株耐冬砍掉。黃生要道士另選地基,願出資相助,並給道士銀子,要他好好管理耐冬。入夜,絳雪來感塮黃生,黃生道:“今對好朋友,越發想念愛妻!久不哭香玉啦,卿能陪我同哭否?”絳雪應諾,於是,兩人同去花穴前痛哭一場。
絳雪與黃生一直保持朋友關係,使黃生更加思念香玉,一天晚上,獨坐悲傷,絳雪進房笑道:“報告君一喜訊:花神感君重情,讓香玉再降宮中!”黃生大喜,問:“何時?”絳雪道:“不知道,反正不遠了。”第三天晚晚上,香玉果然來來了,黃生很高興,握住香玉的手,感覺甚虛,彷佛沒握東西,依偎其身,如依自已影子。驚問其故,香玉說:“昔日妾為花神,身故實之,今乃花鬼,故虛,君可用白蘞屑加少許硫磺粉泡水澆灌,明年今日報君恩。”
次日天明,黃生去牡丹舊穴看時,果然又生出新芽,於是更加精心培育,又做圍欄護之。第二年四月果然開花一朵,大如玉盤。花心中儼然坐著個小美人,轉瞬間飄然而下,乃香玉也!黃生指著牡丹道:我死後魂魄當寄於此花之下。”二女笑曰:“君要履行諾言。”
十餘年後,黃生病重,彌留之際,其子悲痛不已。黃生道:“此我生期,非死期也,哭什麽?”又對道士說:“他日牡丹下生赤芽,即我也。言乞而逝。”
第二年,牡丹下果有紅芽突出,生長茂盛,卻不開花。道士嫌無花,故砍去。不久,白牡丹枯萎,隨即那株耐冬樹也死了!後人感其真情,刻石記之。
蒲鬆齡覺得的確是段風流佳話,是夜宿於上清宮,寫下聊齋故事:《香玉》篇。
翌日早起,道長下山挑水,蒲、陳也跟隨著來到溪邊,突然聽到急促的馬蹄聲由遠而近,三人忙轉身看時,隻見一人騎馬飛奔而來!到近前,那人忽然滾鞍下馬,朝蒲鬆齡抱拳道:“先生救我!”
蒲鬆齡細看那人,大吃一驚,原來是三山大王!隻見他蓬頭垢麵,渾身血汙!心中便明白發生了什麽事。幸虧他傷不很重,行動倒還靈便。不及細問,忙叫小卿脫下外衣讓他換上,挑著水桶上山。然後折根樹枝,用大王脫下的衣服包做人形,縛於馬背上。猛抽兩鞭,那馬負疼,尥開四蹄,沿著山根向北飛馳而去。三人隨即離開渓邊。
須臾,追兵趕到,發現有人騎馬向北逃竄,打馬追去。
蒲鬆齡知道清兵一旦發現上當受騙,定會返迴搜山。於是和道長立刻來到上清宮,讓大王脫下女裝,換上件破道袍,臉上抹些灶灰,在廚房燒火做飯。
不多時,清兵果然來到上清宮搜查,見一個秀才和位道長在鬆下對弈;一女子在提水澆花;一個年長些的道士在灶下燒火做飯,便過去盤問,老道既聾且癡,所答非所問。別無可疑之人,便下山去了。
清兵走了,大家才舒了口氣!於是,大家共進晚餐。蒲鬆齡問起青州戰事,三山大王長歎一聲,淚如湧泉:“不聽先生之言,果然遭此慘敗!原來,濟世哈果然用的是圍城打援之計:先派兵圍困青州,然後在濰河穀地埋伏重兵,並用沙袋堵住上遊河水。義軍大隊人馬過河時,見河水驟減,隻當是春旱所致,於是,便下令士兵強渡。清兵見義軍中計,一聲號炮,兩岸伏兵齊出。義軍被困河穀,欲進不能,欲退無路,岸上亂箭射入河中,義軍中箭倒斃者不計其數!上遊放水下來,可憐數萬憐義軍將士,大半被箭射死。餘者水淹喪命!大王戰馬強壯,躍上對岸,奮力殺出重圍……”
蒲鬆齡詢問青州方麵情況。三山大王道:“我突圍後,本想投青州,聽前線逃迴的散兵說:青州已失,蒲將軍陣亡!又被清兵攔截,隻得返迴。知道先生此刻還在嶗山,特來向先生請罪!當初不聽先生良言,一意孤行,不僅斷送了數萬義軍將士生命,而且使無數支持過義軍的百姓重遭清兵蹂躪!本王罪孽深重,本當一死以謝天下!想到與先生朋友一場,真情難舍!還是決定厚著臉皮來見先生一麵,雖死無憾!說罷拔劍欲自刎……”
陳淑卿眼捷手快,一把奪下寶劍:“大王不可這樣,勝敗乃兵家常事。一朝受挫,便自暴自棄,非大丈夫之所為!詩曰:‘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跌倒再站起來,繼續奮鬥,不達目的決不罷休,才是英雄好漢!”
蒲鬆齡勸道:“義軍失敗乃天時,非獨大王驕傲輕敵所致。大王以一介草民聚眾起義,浴血奮戰十多年,給清王朝以沉重打擊,迫使統治者采取減輕賦稅等措施對百姓讓步。已經完成了您的曆史使命!求活之心,人皆有之,現在歸隱道教聖地,清清靜靜渡過晚年,是最好的結局。”
大王雙手合十,深深一拜:“某牢記先生教誨,在嶗山修行。”後來終於悟出螳螂拳術。此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