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鬆齡一口氣寫完三篇控訴清兵暴行的聊齋故事,仍覺言猶未盡、意猶未了,又寫了首壯遊詩。才覺解了些氣。心想:蒲大壯從一個庒稼漢鍛煉成了出色將領。青州一戰,殺得清兵聞風喪膽!照此發展下去,義軍將會把清兵趕出華夏大地,光複大漢民族的天下。想到這裏,隻覺得心情舒暢,精神抖擻!對陳淑卿、朱紀說:“青州是曆史悠久的名城,文化底蘊深厚,令人向往。今天我們要盡情遊覽一番。諸位意下如何?”
二人一致讚同!吃過早飯,一行三人出了客店,來到城裏。義軍將士正在幫助市民修理被清兵炮火摧毀的房屋,重建家園,殘存的店鋪照常經營,物價公道,人心趨向穩定。
“鬆齡兄弟,你們進城來啦!”他們正瀏覽市容,忽聽背後有人召唿,迴頭一看,是蒲大壯騎馬迎麵而來:“我去客店找你們。店家說,你們去了城裏。我隨後打馬緊追,你們走得好快呀!”一邊說著跳下馬來,和蒲鬆齡並肩而行。
蒲鬆齡問:“大壯哥,您找我們有事?”
蒲大壯說:“於大王到青州來了,問我是如何打敗清兵的?我把用你的‘羊攻計’巧取雲門山,一舉繳獲了十幾門紅衣大炮,青州城下大敗清兵的經過向他作了匯報。於大王聽了高興!誇獎你是當代‘智多星’。要擺宴為你慶功哩!快跟我去吧!”
蒲鬆齡早聽說於七起義反清的傳聞:順治七年,棲霞人於七聚眾起義,接連攻下定海、文登、福山、海陽、即墨等地。並兩度西入青州,席卷膠東大地,使清廷大為震動,今天,這位具有傳奇色彩的義軍領袖親自來青州,大會諸將,設宴慶功。一定會勸他留在義軍共事,他雖然同情義軍,並設計幫助義軍打敗清兵,解青州之圍,那是因為清兵入關以來歧視、屠殺漢人的種種暴行激起他的民族義憤!相形之下,義軍劫富濟貧,除暴安良,救民水火的壯舉使他看到了華夏大地實現民族複興、百姓安居樂業的希望!又擔心這些草莾英雄們往往由於思想意識狹隘、目光短淺難成大事,所以,他並不想參加義軍,因為這有違他的人生誌向。所以,對於大王的賞識並不感到驚喜,淡然一笑道:“好吧!”
陳淑卿說:“蒲兄,於大王召見您,閑人不宜跟隨。你跟大壯哥去吧!我們聽牛大哥說書去。”
蒲鬆齡跟蒲大壯來到軍營,於七早在轅門之外恭侯。這位叱吒風雲的義軍領袖,相貌魁偉,氣宇軒昂。見蒲將軍身後跟著個青年秀才,立刻抱拳相迎:“歡迎先生光臨!於某這廂有禮啦!”
蒲鬆齡急忙還禮:“多謝大王接待!大王軍務纏身,百忙中召見學生。學生不勝榮幸!”
於七道:“於某得先生這樣的高人幫助,榮幸之至!”於是攜了蒲鬆齡的手,並肩進入大營。賓主坐下,於七躬身便拜。蒲鬆齡急忙扶住道:“蒲子何等人?值得大王如此敬重?折煞小人了!”
於七道:“先生乃當世奇才,不但文章聞名天下,而且深通韜略,有經天緯地之才!於某隻恨相見太晚!早有先生參讚軍機,義軍早成大事了!”
蒲鬆齡道:“大王太誇大其辭啦!倒是學生一進城,見義軍紀律嚴明,軍民關係融洽、氣氛為之一新!由此可見,大王治軍有方、施政有德。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義軍有大王統帥,前程無量!”
於七道:“於某一介粗人,身邊幾個人也多是貧苦農民出身。他們沒文化,隻知攻城略地之戰,不懂治國理民之法。非常需要先生這樣大智大謀的髙人來總理軍政要務,如先生有意於義軍,請留下共圖大業!”
蒲鬆齡明白於七的意圖,可這樣做有違他人生誌向。他是經曆了兩代不同王朝興亡相繼時代的人,深刻體會到晚明不如新興的大清政權。雖然他對官場貪汙腐敗之風深惡痛絕!但他深信皇上能通過各種手段懲治這些國家敗類,實現政治清明。義軍的政治空氣雖然比清兵好得多。但國力、兵力懸殊卻如大海與水滴!目前義軍雖然占領了幾個縣城,但與擁有龐大國土和強大的軍事力量的大清相撞擊,肯定要船覆滅頂的!留在義軍做事,結局隻能和這支農民武裝同歸於盡!他必須委婉地拒絕於七的挽留,盡快找到馬守仁,為民除害!他說:“大王的美意學生領啦!但學生誌在遊曆四方,然後迴到家鄉講學、著書,不願受軍旅生涯的約朿。大王公務繁忙,學生即便告辭!”
於七見強留不住,隻好說:“先生稍等,於某還有心意未了。於是向部下一招手:“把給先生的獎賞呈上來!”
部下應聲端來盤耀眼奪目的金條交給於七,於大王雙手捧著恭恭敬敬來到蒲鬆齡麵前道:“雲門山一戰,全賴先生妙計破敵,這是義軍全體將士的一點心意,請先生笑納。”
蒲鬆齡婉言謝絕道:“學生以清貧自娛,兜中從無多餘的錢!況且兵荒馬亂的,帶這麽多金子離開大王這裏,隻怕連命也保不住!大王若真關愛學生,就收迴去救助窮苦百姓吧!”說罷拱手道別,於七眼含熱淚,攜著蒲鬆齡手送至營門外,依依惜別!
蒲鬆齡見陳淑卿一人在門外等候,便問:“文慧姐呢?”
陳淑卿道:“剛才我們在茶館裏聽牛紀說書,忽然有人叫她乳名,文慧姐正納悶,那人已經來到身邊,原來是她親二舅。災荒年討飯來到這裏,被一家飯館老板招贅家中,接她認妗子去啦。她二舅有一手烹飪絕活,囑咐我等你出來,一塊去他家吃飯。隻沒問他的飯館在何處?”
蒲鬆齡道:“這好辦,我們邊走邊問嘛。兩人邊走邊打聽。”果然找到了那家飯館。二舅對客人十分熱情:泡茶、炒菜,忙個不停。蒲鬆齡也不客氣,由他張羅,準備到時結賬支飯錢。豈知酒足飯飽之後,二舅分紋不收。蒲鬆齡拗不過他,隻好作罷。
飯後閑聊時,蒲鬆齡問二舅:“恆王府在什麽地方?”,
二舅說:“由此往東不遠就是,十分荒涼!不知先生要去那裏做什麽?”
蒲鬆齡驚問:“若大一個王府,昔日何等顯赫,怎麽就荒廢了?”
文慧舅道:“聽說裏頭鬧鬼,無人敢住,就連義軍官署也不敢設在那裏!”
蒲鬆齡饒有興致地問,“鬧什麽鬼?”
“前些日子,青州道台陳寶玥到此上任,一天夜裏他正秉燭看書,忽見一個明代宮裝打扮的女子掀簾子進來,自稱是林四娘。那林四娘是前明恆王的妃子,死了十七年啦!豈不是鬼麽?陳寶玥明知是鬼,但見林四娘絕頂美麗,遂與之過夜。亦如正常人。她還工詩詞、通音律,能歌善舞,陳道台又敬又愛,兩人在一起生活了三年,臨別還給陳寶玥留詩一首。”
“詩中寫什麽?”
“這得問我嶽父,當時,道台家人紛紛抄傳,他也抄寫了一張。”於是對夫人說:“快去把老爺子請來,帶上抄的那首詩。”
妻子去後院不久,便領來了一位老者,蒲鬆齡急忙起身相見,二舅道:“這位蒲秀才是我同鄉,文章寫的極好,今天特地來向您請教林四娘的故事。”
老者笑道:“老漢不知秀才光臨,有失遠迎,實在不好意思。”
蒲鬆齡笑道:“學生來向老先生請教當年林四娘寫給陳道台的那首詩。”
老人說:“當時我在道台府上做飯,見衙門裏的人紛紛傳抄一首詩,說是林四娘的鬼魂留給道台大人的。覺得新奇,就抄錄了一份。”說罷,從袖筒裏取出詩箋,交給蒲鬆齡。
蒲鬆齡看時,上麵寫:
靜鎖深宮十七年,誰將故國問青天?
閑看殿宇封喬木,泣望君王化杜鵑。
海國波濤斜陽照,漢家蕭鼓靜烽煙
紅顏力薄弱難為,惠質心悲隻問禪。
日頌菩提千百句,閑看貝葉兩三篇。
高唱梨園歌帶哭,請君獨聽亦潛然。
蒲鬆齡取出紙筆墨盒,就桌上抄了一份,珍藏在書箱裏。告別老人要走,老人說:“老漢在家閑著無事,明天我領先生去恆王府瞧瞧。”蒲、陳二人感激不盡。
第二天吃過早飯,老人領著他們出了飯館,向東走了半裏來路,隻見路北獅子大門,匾額上大書“敕造恆王府”五個大字。大門不開,隻有旁邊開小門供遊人出入。進門,隻見殿堂閣樓,崢嶸軒峻。院裏一色方磚鋪地,磚縫間枯草萋萋。十分荒凉。繞過前廳,來至後院。嬪妃居住之所。其中,林四娘的居室最為醒目,雕梁畫棟,金碧輝煌,當年受寵愛可見一斑。
門前立著一塊石碑,乃聖旨敕刻。記載著林四娘生平及戰死沙場的英雄事跡。碑文曰:恆王好色喜武,選美姬,日習武事,中有姓林名四娘者,姿色、武藝超群,王最得意,遂超拔統轄諸姬,唿為姽嫿將軍。會值流賊餘黨烏合山林,劫掠山左一帶,恆王輕騎前剿,不幸為賊所戳。眾官膽怯,各欲獻城降賊,林四娘聚眾女將發誓為王報仇。於是披掛上馬,直搗賊營,終因寡不敵眾,為賊所殺,噩耗報至京都,天子及文武百官無不稱奇。於是,下詔刻石銘記之。
蒲鬆齡取出紙筆墨盒,將碑文抄錄下來,亦珍藏好。於是跟老人進入花園,隻見樓台亭榭,假山怪石皆掩映在雜木叢竹間。寒風颯颯,衰草悉索,倍感淒涼,觀之潸然落淚。老人不勝感慨地說:“當年林四娘率眾姬在這裏練習武藝,二位還進去看否?”
蒲鬆齡道:“既來之,必觀之。”說完,和陳淑卿向林木深處走去。突然噗地一聲,草叢中竄出兩隻狐狸來,兩人嚇了一跳。放眼看去,狐狸迴頭看看,向假山後麵隱去。
老人不放心,勸道:“到此為止吧,再往前,萬一有狼,太危險啦!二位若有興趣,趁天還不晚,不妨去王陵憑吊一番。那裏有林娘的香塚、墓碑,對這位巾幗英雄的事記述更詳細些。”
蒲鬆齡:“老伯言之有理,我們就去走一趟,郊外道路泥濘難行,您就不用給我們帶路啦。”
老人說:“恆王墓封土堆高大,出城就看得見,恕老漢不奉陪二位了。陰天了,說不定會下雨的,你們早去早迴,老漢在家做好晚飯恭候。”說完拱手告別。
蒲陳二人出了花園,去街上買了紙、香、等祭品,出了城門。果見曠野之中,矗立著一座小山包似的陵塚,想必是恆王墓了。
走近一看,果見荒塜累累。歸巢的烏鴉在白楊樹上空盤旋、鳴叫,給墓地憑添了幾分陰森、淒涼之感。
他們在恆王墓一側,找到了林四娘的香塚。原來恆王的眾多嬪妃死後與王爺合葬,唯獨林四娘另起一塚,供後人憑吊。
麵對墓碑,蒲鬆齡少不得又抄錄一番……
夜募徐徐降臨。正欲迴客店,天空忽然下起雨來,兩人衣服很快被淋濕。不能再走。因見墓地邊緣有房數間,原是供守墓人住的,隨著晚明王朝的敗亡,恆王家人作鳥獸散,墓地斷了香火,茅屋便成了乞丐們遮風避雨的所在。兩人迴城無望,隻好進去暫避。
他們找到一間空房,進門便覺汙濁氣味熏人。無奈外麵雨越下越大,大有徹夜不停的跡象,迴城的希望是沒有了!隻好在荒郊野外做一夜計。
所幸買香紙時捎帶買了支蠟燭,那是準備住店夜裏寫作燈光暗淡時用的,不意此刻派上用場。光亮中見牆角有人留下的幹柴,拿來點燃,烘烤濕衣、取暖。又攥把茅草掃淨地麵。然後,坐在火堆旁休息。
蒲鬆齡則用書箱權當桌案,接雨水研墨,然後展紙潤筆,準備撰寫‘林四娘’,然而,隻寫了標題,聽著窗外風雨交加的聲響,一時陷入沉思……
“蒲兄,你在想什麽呢?”
蒲鬆齡心不在焉,隨口答道:“林四娘……”
陳淑卿打趣說:“想她也白搭,今夜我在這裏,她不會來的!”說罷,撲哧笑了。
蒲鬆齡也笑了:“那就請你迴避一下嘛!”
“就是不走,我還等著鬧你們的洞房哩!”
蒲鬆齡停住笑,一本正經的說:“我倒希望她的鬼魂真的顯靈,讓我們一睹風釆!使文章寫的更精彩些。”
“可惜你不是道台大人,這位專門服侍貴人的王妃是不會下嫁的。”住了住,她又忽然想起什麽似的說:“蒲兄,你那篇《續黃粱》我讀完了。”
“感覺怎麽樣?”
“大體如美玉,細辨有瑕疵:曾孝亷惡貫滿盈,被三山大王利斧劈死,還不足以泄盡民憤,再讓他的鬼魂在陰司上刀山,下火海!把他貪汙的錢化成銅水灌入口中,燒得五髒六腑焦爛!讓他承受極刑外的極刑,從肉體到靈魂徹底滅亡!讀到這裏,不禁令人拍手稱快,感覺到餘香滿口,迴味無窮!文章到此結束,可謂盡善盡美!可惜作者意猶未了,筆鋒一轉,又給曾的鬼魂一線生機:投胎轉世為窮家女人,已經是畫蛇添足,更不該讓這位無辜女子,被人誣告,慘遭淩遲處死!讀到這裏,使人覺得作者太不公平!難道窮家的孩子就應該得到這樣的惡報?況且這窮女子本身沒什麽過錯,隻是被人誣告才遭此酷刑,讀者不禁憤世不平,為其鳴冤叫屈。這豈不是又美化,褒揚惡貫滿盈的曾孝亷了?文章如此結尾,不隻是畫蛇添足,簡直是……”
“狗尾續貂!”蒲鬆齡接過話茬,“細想還真有這麽嚴重的敝病!我當認真改之!還有什麽?”
陳淑卿又說:“男女都是人,應該享受平等待遇!男尊女卑是聖人思想中的糟粕。文章是教人向上的,不要把男尊女卑視為天經地義!”
一陣狂風挾著雨絲撲進窗口,吹熄了蠟燭,隻有有跳動的火焰照得屋裏時明時暗。
突然,有人在外麵小聲問道:“蒲先生在屋裏嗎?”
二人一致讚同!吃過早飯,一行三人出了客店,來到城裏。義軍將士正在幫助市民修理被清兵炮火摧毀的房屋,重建家園,殘存的店鋪照常經營,物價公道,人心趨向穩定。
“鬆齡兄弟,你們進城來啦!”他們正瀏覽市容,忽聽背後有人召唿,迴頭一看,是蒲大壯騎馬迎麵而來:“我去客店找你們。店家說,你們去了城裏。我隨後打馬緊追,你們走得好快呀!”一邊說著跳下馬來,和蒲鬆齡並肩而行。
蒲鬆齡問:“大壯哥,您找我們有事?”
蒲大壯說:“於大王到青州來了,問我是如何打敗清兵的?我把用你的‘羊攻計’巧取雲門山,一舉繳獲了十幾門紅衣大炮,青州城下大敗清兵的經過向他作了匯報。於大王聽了高興!誇獎你是當代‘智多星’。要擺宴為你慶功哩!快跟我去吧!”
蒲鬆齡早聽說於七起義反清的傳聞:順治七年,棲霞人於七聚眾起義,接連攻下定海、文登、福山、海陽、即墨等地。並兩度西入青州,席卷膠東大地,使清廷大為震動,今天,這位具有傳奇色彩的義軍領袖親自來青州,大會諸將,設宴慶功。一定會勸他留在義軍共事,他雖然同情義軍,並設計幫助義軍打敗清兵,解青州之圍,那是因為清兵入關以來歧視、屠殺漢人的種種暴行激起他的民族義憤!相形之下,義軍劫富濟貧,除暴安良,救民水火的壯舉使他看到了華夏大地實現民族複興、百姓安居樂業的希望!又擔心這些草莾英雄們往往由於思想意識狹隘、目光短淺難成大事,所以,他並不想參加義軍,因為這有違他的人生誌向。所以,對於大王的賞識並不感到驚喜,淡然一笑道:“好吧!”
陳淑卿說:“蒲兄,於大王召見您,閑人不宜跟隨。你跟大壯哥去吧!我們聽牛大哥說書去。”
蒲鬆齡跟蒲大壯來到軍營,於七早在轅門之外恭侯。這位叱吒風雲的義軍領袖,相貌魁偉,氣宇軒昂。見蒲將軍身後跟著個青年秀才,立刻抱拳相迎:“歡迎先生光臨!於某這廂有禮啦!”
蒲鬆齡急忙還禮:“多謝大王接待!大王軍務纏身,百忙中召見學生。學生不勝榮幸!”
於七道:“於某得先生這樣的高人幫助,榮幸之至!”於是攜了蒲鬆齡的手,並肩進入大營。賓主坐下,於七躬身便拜。蒲鬆齡急忙扶住道:“蒲子何等人?值得大王如此敬重?折煞小人了!”
於七道:“先生乃當世奇才,不但文章聞名天下,而且深通韜略,有經天緯地之才!於某隻恨相見太晚!早有先生參讚軍機,義軍早成大事了!”
蒲鬆齡道:“大王太誇大其辭啦!倒是學生一進城,見義軍紀律嚴明,軍民關係融洽、氣氛為之一新!由此可見,大王治軍有方、施政有德。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義軍有大王統帥,前程無量!”
於七道:“於某一介粗人,身邊幾個人也多是貧苦農民出身。他們沒文化,隻知攻城略地之戰,不懂治國理民之法。非常需要先生這樣大智大謀的髙人來總理軍政要務,如先生有意於義軍,請留下共圖大業!”
蒲鬆齡明白於七的意圖,可這樣做有違他人生誌向。他是經曆了兩代不同王朝興亡相繼時代的人,深刻體會到晚明不如新興的大清政權。雖然他對官場貪汙腐敗之風深惡痛絕!但他深信皇上能通過各種手段懲治這些國家敗類,實現政治清明。義軍的政治空氣雖然比清兵好得多。但國力、兵力懸殊卻如大海與水滴!目前義軍雖然占領了幾個縣城,但與擁有龐大國土和強大的軍事力量的大清相撞擊,肯定要船覆滅頂的!留在義軍做事,結局隻能和這支農民武裝同歸於盡!他必須委婉地拒絕於七的挽留,盡快找到馬守仁,為民除害!他說:“大王的美意學生領啦!但學生誌在遊曆四方,然後迴到家鄉講學、著書,不願受軍旅生涯的約朿。大王公務繁忙,學生即便告辭!”
於七見強留不住,隻好說:“先生稍等,於某還有心意未了。於是向部下一招手:“把給先生的獎賞呈上來!”
部下應聲端來盤耀眼奪目的金條交給於七,於大王雙手捧著恭恭敬敬來到蒲鬆齡麵前道:“雲門山一戰,全賴先生妙計破敵,這是義軍全體將士的一點心意,請先生笑納。”
蒲鬆齡婉言謝絕道:“學生以清貧自娛,兜中從無多餘的錢!況且兵荒馬亂的,帶這麽多金子離開大王這裏,隻怕連命也保不住!大王若真關愛學生,就收迴去救助窮苦百姓吧!”說罷拱手道別,於七眼含熱淚,攜著蒲鬆齡手送至營門外,依依惜別!
蒲鬆齡見陳淑卿一人在門外等候,便問:“文慧姐呢?”
陳淑卿道:“剛才我們在茶館裏聽牛紀說書,忽然有人叫她乳名,文慧姐正納悶,那人已經來到身邊,原來是她親二舅。災荒年討飯來到這裏,被一家飯館老板招贅家中,接她認妗子去啦。她二舅有一手烹飪絕活,囑咐我等你出來,一塊去他家吃飯。隻沒問他的飯館在何處?”
蒲鬆齡道:“這好辦,我們邊走邊問嘛。兩人邊走邊打聽。”果然找到了那家飯館。二舅對客人十分熱情:泡茶、炒菜,忙個不停。蒲鬆齡也不客氣,由他張羅,準備到時結賬支飯錢。豈知酒足飯飽之後,二舅分紋不收。蒲鬆齡拗不過他,隻好作罷。
飯後閑聊時,蒲鬆齡問二舅:“恆王府在什麽地方?”,
二舅說:“由此往東不遠就是,十分荒涼!不知先生要去那裏做什麽?”
蒲鬆齡驚問:“若大一個王府,昔日何等顯赫,怎麽就荒廢了?”
文慧舅道:“聽說裏頭鬧鬼,無人敢住,就連義軍官署也不敢設在那裏!”
蒲鬆齡饒有興致地問,“鬧什麽鬼?”
“前些日子,青州道台陳寶玥到此上任,一天夜裏他正秉燭看書,忽見一個明代宮裝打扮的女子掀簾子進來,自稱是林四娘。那林四娘是前明恆王的妃子,死了十七年啦!豈不是鬼麽?陳寶玥明知是鬼,但見林四娘絕頂美麗,遂與之過夜。亦如正常人。她還工詩詞、通音律,能歌善舞,陳道台又敬又愛,兩人在一起生活了三年,臨別還給陳寶玥留詩一首。”
“詩中寫什麽?”
“這得問我嶽父,當時,道台家人紛紛抄傳,他也抄寫了一張。”於是對夫人說:“快去把老爺子請來,帶上抄的那首詩。”
妻子去後院不久,便領來了一位老者,蒲鬆齡急忙起身相見,二舅道:“這位蒲秀才是我同鄉,文章寫的極好,今天特地來向您請教林四娘的故事。”
老者笑道:“老漢不知秀才光臨,有失遠迎,實在不好意思。”
蒲鬆齡笑道:“學生來向老先生請教當年林四娘寫給陳道台的那首詩。”
老人說:“當時我在道台府上做飯,見衙門裏的人紛紛傳抄一首詩,說是林四娘的鬼魂留給道台大人的。覺得新奇,就抄錄了一份。”說罷,從袖筒裏取出詩箋,交給蒲鬆齡。
蒲鬆齡看時,上麵寫:
靜鎖深宮十七年,誰將故國問青天?
閑看殿宇封喬木,泣望君王化杜鵑。
海國波濤斜陽照,漢家蕭鼓靜烽煙
紅顏力薄弱難為,惠質心悲隻問禪。
日頌菩提千百句,閑看貝葉兩三篇。
高唱梨園歌帶哭,請君獨聽亦潛然。
蒲鬆齡取出紙筆墨盒,就桌上抄了一份,珍藏在書箱裏。告別老人要走,老人說:“老漢在家閑著無事,明天我領先生去恆王府瞧瞧。”蒲、陳二人感激不盡。
第二天吃過早飯,老人領著他們出了飯館,向東走了半裏來路,隻見路北獅子大門,匾額上大書“敕造恆王府”五個大字。大門不開,隻有旁邊開小門供遊人出入。進門,隻見殿堂閣樓,崢嶸軒峻。院裏一色方磚鋪地,磚縫間枯草萋萋。十分荒凉。繞過前廳,來至後院。嬪妃居住之所。其中,林四娘的居室最為醒目,雕梁畫棟,金碧輝煌,當年受寵愛可見一斑。
門前立著一塊石碑,乃聖旨敕刻。記載著林四娘生平及戰死沙場的英雄事跡。碑文曰:恆王好色喜武,選美姬,日習武事,中有姓林名四娘者,姿色、武藝超群,王最得意,遂超拔統轄諸姬,唿為姽嫿將軍。會值流賊餘黨烏合山林,劫掠山左一帶,恆王輕騎前剿,不幸為賊所戳。眾官膽怯,各欲獻城降賊,林四娘聚眾女將發誓為王報仇。於是披掛上馬,直搗賊營,終因寡不敵眾,為賊所殺,噩耗報至京都,天子及文武百官無不稱奇。於是,下詔刻石銘記之。
蒲鬆齡取出紙筆墨盒,將碑文抄錄下來,亦珍藏好。於是跟老人進入花園,隻見樓台亭榭,假山怪石皆掩映在雜木叢竹間。寒風颯颯,衰草悉索,倍感淒涼,觀之潸然落淚。老人不勝感慨地說:“當年林四娘率眾姬在這裏練習武藝,二位還進去看否?”
蒲鬆齡道:“既來之,必觀之。”說完,和陳淑卿向林木深處走去。突然噗地一聲,草叢中竄出兩隻狐狸來,兩人嚇了一跳。放眼看去,狐狸迴頭看看,向假山後麵隱去。
老人不放心,勸道:“到此為止吧,再往前,萬一有狼,太危險啦!二位若有興趣,趁天還不晚,不妨去王陵憑吊一番。那裏有林娘的香塚、墓碑,對這位巾幗英雄的事記述更詳細些。”
蒲鬆齡:“老伯言之有理,我們就去走一趟,郊外道路泥濘難行,您就不用給我們帶路啦。”
老人說:“恆王墓封土堆高大,出城就看得見,恕老漢不奉陪二位了。陰天了,說不定會下雨的,你們早去早迴,老漢在家做好晚飯恭候。”說完拱手告別。
蒲陳二人出了花園,去街上買了紙、香、等祭品,出了城門。果見曠野之中,矗立著一座小山包似的陵塚,想必是恆王墓了。
走近一看,果見荒塜累累。歸巢的烏鴉在白楊樹上空盤旋、鳴叫,給墓地憑添了幾分陰森、淒涼之感。
他們在恆王墓一側,找到了林四娘的香塚。原來恆王的眾多嬪妃死後與王爺合葬,唯獨林四娘另起一塚,供後人憑吊。
麵對墓碑,蒲鬆齡少不得又抄錄一番……
夜募徐徐降臨。正欲迴客店,天空忽然下起雨來,兩人衣服很快被淋濕。不能再走。因見墓地邊緣有房數間,原是供守墓人住的,隨著晚明王朝的敗亡,恆王家人作鳥獸散,墓地斷了香火,茅屋便成了乞丐們遮風避雨的所在。兩人迴城無望,隻好進去暫避。
他們找到一間空房,進門便覺汙濁氣味熏人。無奈外麵雨越下越大,大有徹夜不停的跡象,迴城的希望是沒有了!隻好在荒郊野外做一夜計。
所幸買香紙時捎帶買了支蠟燭,那是準備住店夜裏寫作燈光暗淡時用的,不意此刻派上用場。光亮中見牆角有人留下的幹柴,拿來點燃,烘烤濕衣、取暖。又攥把茅草掃淨地麵。然後,坐在火堆旁休息。
蒲鬆齡則用書箱權當桌案,接雨水研墨,然後展紙潤筆,準備撰寫‘林四娘’,然而,隻寫了標題,聽著窗外風雨交加的聲響,一時陷入沉思……
“蒲兄,你在想什麽呢?”
蒲鬆齡心不在焉,隨口答道:“林四娘……”
陳淑卿打趣說:“想她也白搭,今夜我在這裏,她不會來的!”說罷,撲哧笑了。
蒲鬆齡也笑了:“那就請你迴避一下嘛!”
“就是不走,我還等著鬧你們的洞房哩!”
蒲鬆齡停住笑,一本正經的說:“我倒希望她的鬼魂真的顯靈,讓我們一睹風釆!使文章寫的更精彩些。”
“可惜你不是道台大人,這位專門服侍貴人的王妃是不會下嫁的。”住了住,她又忽然想起什麽似的說:“蒲兄,你那篇《續黃粱》我讀完了。”
“感覺怎麽樣?”
“大體如美玉,細辨有瑕疵:曾孝亷惡貫滿盈,被三山大王利斧劈死,還不足以泄盡民憤,再讓他的鬼魂在陰司上刀山,下火海!把他貪汙的錢化成銅水灌入口中,燒得五髒六腑焦爛!讓他承受極刑外的極刑,從肉體到靈魂徹底滅亡!讀到這裏,不禁令人拍手稱快,感覺到餘香滿口,迴味無窮!文章到此結束,可謂盡善盡美!可惜作者意猶未了,筆鋒一轉,又給曾的鬼魂一線生機:投胎轉世為窮家女人,已經是畫蛇添足,更不該讓這位無辜女子,被人誣告,慘遭淩遲處死!讀到這裏,使人覺得作者太不公平!難道窮家的孩子就應該得到這樣的惡報?況且這窮女子本身沒什麽過錯,隻是被人誣告才遭此酷刑,讀者不禁憤世不平,為其鳴冤叫屈。這豈不是又美化,褒揚惡貫滿盈的曾孝亷了?文章如此結尾,不隻是畫蛇添足,簡直是……”
“狗尾續貂!”蒲鬆齡接過話茬,“細想還真有這麽嚴重的敝病!我當認真改之!還有什麽?”
陳淑卿又說:“男女都是人,應該享受平等待遇!男尊女卑是聖人思想中的糟粕。文章是教人向上的,不要把男尊女卑視為天經地義!”
一陣狂風挾著雨絲撲進窗口,吹熄了蠟燭,隻有有跳動的火焰照得屋裏時明時暗。
突然,有人在外麵小聲問道:“蒲先生在屋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