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目瞪口呆,千言萬語結在硬石,堵在嗓子眼裏,咽得她半天說不出一個字來。
薑準還挺體貼的,囑咐她在車中歇息,自己正正衣冠,扭著肥胖的軀體,往行宮前一坐,領著頭哭嚎,扯著破鼓似的嗓子喊:“太子長兄,父王氣頭上才關了你,你且安心反思,事畢又是一國儲君。阿兄啊,你認錯了沒啊,剔骨做槌這等惡事,還是少做為妙啊~~”
雷刹隱在樹後,百思不得其解:薑淩與薑準,一母同胞,這二人真是從頭發絲到腳趾無一絲相似之處,聽聞這南轅北轍的兄弟二人,感情極好,薑淩能將帝、後二人氣得跳腳,在薑淩麵前卻是順從維護,就怕九弟被自己氣一下,臥床不起。
薑準不敢讓薑淩生半點的氣,對太子,是恨不得將他活活氣死。
雷刹看向行宮高牆,也不知太子得知宮外之事後,會不會吐血數升。他看著薑準鬧了一通,薑淩王府得知此事,來了一隊人馬,勸走了薑準。
這些人如風過境,卷起滿地枯葉,留一片蕭瑟。
第47章 暗湧(三)
整個都城像一鍋將沸未沸的水, 街集坊市看似與往日並無任何的區別, 販夫走卒,熙熙攘攘皆為利往, 然而,打扮得與常人無異的暗探藏在街角,混在酒肆, 隱於人群, 一雙雙滿懷鬼蜮心思的眼睛捕捉著任何可用的蛛絲螞跡。
事涉朝廷太子,所有的人似乎都掂起了腳尖,生怕一絲異響, 就打碎這薄脆的平靜,哪怕他們每個人都想將水攪混,好摸一尾大魚出來。
太子被廢幾乎是早晚的事,然而, 所有人稟著打蛇不死反噬其身之心,想要將太子釘死在三皇子舊案上。殺臣弑兄,何等猖狂, 何等殘暴,何等暴戾?這樣的儲君, 哪怕承平帝將來慈父心腸發作,也不能罔顧天下民意重將太子作為繼承人選。
哪怕超然世外的九王薑淩, 估計也不大希望太子有東山再起之日,畢竟以太子心性,為天下之主時, 便是八王薑準人頭落地之日。
不良司最早為皇帝暗衛,本朝太/祖原為權臣,得天下後對世家重臣多有忌憚,設暗衛督查群臣,各任不良帥主均為天子親信,司中十二都衛大多年幼時便開始滕養,能人異士倍出,不良司令一出,可查百官王爵。
隻是,大興皇朝曆數百年風雨,大勢漸定,皇位更迭後,不良司漸漸不為皇帝所倚重,到了承平帝這,已淪為協大理寺查奇難異案之用,雖仍直隸皇家,早非尖刀之刃,承平帝甚至將不良司交給九王掌管。
九王身體不好,與大位無緣,承平帝待他尤為放心偏愛,隻盼他在世時暢然無憂。薑淩掌不良司後,尋常也不過問,隻交與徐知命定奪。
九王有一雙極為漂亮的手,修長優美,指甲澄透微粉,這雙手應該生在仙靈身上,不沾一絲人世塵垢。
“原來有一日,我竟也盼著兄長落入泥塵裏。”薑淩看著自己的手,下意識地輕拭了一下指尖,好似雙手已經沾血。
徐知命與薑淩感情極好,說句大逆不道之言,可謂情同父子也不為過,然,他對薑淩的悵然悲傷無一絲的動容,道:“大王顧念手足之情,卻將萬民至於何地?”太子薑衝的行事實在太過悖謬,他為帝,百官豈不要提著腦袋上朝?視人命為賤,又豈會將民生放在心中?
薑淩轉過身來,苦笑道:“可我,並非為大義。”承平帝暗示他:太子已到不可收拾的田地,不如留絲體麵,手足相殘於皇室也非美名。
“副帥,還我三皇兄一個公道。”薑淩輕聲道。
雷刹領命應諾,轉身出了徐府,他不意外薑淩的決定,隻是對於醇王舊案心存煩躁,此案的真相,不過是一把焠毒的利刃,人人都希望把它從塵封的鞘中抽出來,刺出致命的一擊。
.
何年果然是最好的酒,雷刹晃晃杯中酒,奇怪,他上次在歸葉寺,飲了幾杯就已醉倒,今日,一小壺所剩無幾,他卻殊無醉意。、
“歸葉寺可是稀奇之處?”雷刹問。
風寄娘跪坐在對麵,炙著一串黃雀,嗔怪:“副帥又多心了,歸葉寺不過香火不盛的古刹罷了。”
雷刹不信:“這酒離寺後,似乎不醉人。”
“許是副帥一心求醉,反不得。”風寄娘的笑中帶著不明意味,道,“副帥看似冷心腸,誰知卻有稚子之心。”
“胡言亂語。”雷刹哼了一聲,看左右無人,嫌棄道,“醇王舊案能查得什麽?聽徐帥道,因聖人不欲皇室蒙羞,在場仆役護衛大都已杖斃,一些證據也早已抹去。”
風寄娘:“醇王與太子之爭,始於蕭孺人?”
雷刹飲盡最後一口酒,道:“蕭孺人自盡後,聖人言道:狐媚惑人,如妲己褒姒之流,必藏禍心,陷夫於不義,為世所不容。如今畏罪自盡,卑賤罪身,焉享福地?”
蕭孺人的屍身舊席一卷,棄於荒墳,即便生時有絕色之姿,死後也不過喂於野犬鴉鳥。
風寄娘道:“自古紅顏薄命,男兒愛其色,不願擔其責,更不願自省其身。”
“我們一同去醇王府一趟。”雷刹道。
風寄娘麵露訝異,紅唇一抿,傾身道:“副帥竟邀我同去?葉十一郎?阿棄呢?還有單郎君?”
雷刹的眼皮都沒動一下,道:“醇王府多女眷,你去了行事便宜些。十一郎嘴緊,我托他查京中亡者生辰;阿棄未歸;單大哥衝動。”
“可我不過是個仵作,查案豈是我本份?”
雷刹奇道:“你不知不良司曆來物盡其用?”
風寄娘大驚:“你們不良司莫不是山寨匪窩、龍潭虎穴?”轉而一笑,道,“不過,副帥心有俠義正道,奴家甘願相陪。”
雷刹眼眸微暗,道:“風娘子似乎從來都是這般置身事外。”
風寄娘一怔,複笑:“郎君又誤會我了。”
雷刹不過隨口一說,不去深究,風寄娘也樂得將此擱置,二人牽了馬同去醇王府。
.
醇王府在永安坊,朱紅大門對街而開,雷刹與風寄娘看門口的守衛門役無一絲憊懶之態,醇王雖去,整個府邸卻無頹喪之感,顯然醇王妃治家有道。
二人剛下馬,便有一個管事模樣的仆役上前,躬身道:“郎君可是不良司雷副帥,王妃命小的在等此等候。”
雷刹將兩匹馬的韁繩交與小廝,道:“醇王妃消息倒靈通。”
王府管事揖禮道:“王妃吩咐小的幾人在門口張望,事關大王,小人怎敢輕忽?”他說罷畢恭畢敬在前引路,穿過長長迴廊,過前廳步中院,行至花園偏側水上九曲庭橋,到盡頭自雨亭處。
風寄娘和雷刹都有一絲詫異,自雨亭在這個時節,是夏爐冬扇。如要風雅,水車帶動池水至亭頂傾瀉,簷垂千絲線,冷得人打哆嗦;停了水車,不過冷水旁的一木亭,更添瀟瀟。
醇王妃隻帶了一個身著胡服的小婢女,伏案畫著什麽,她孀居之人,身上素淡,發間無一色飾物,臉上無一點脂粉。
管事一施禮,悄無聲息地退了下去,小婢女伸出一根手指放在唇邊輕噓一聲。
雷刹皺眉不耐,正要開口,醇王妃已經擱下了筆,抬頭看著風寄娘與雷刹,清冷的眼眸中露出一絲興味,道:“二位倒是一對璧人模樣。”
“王妃說笑。”雷刹硬梆梆道。
風寄娘知她不知道自己是誰,屈膝一福:“奴家不良司仵作風寄娘,見過醇王妃。”
“風娘子多禮了。”醇王妃擺手,又道,“我知道你是誰,你不但是不良司的仵作,還是歸葉寺的寄客,通請神扶乩。”
風寄娘也不慌亂,笑問:“不知王妃從何得知?”
醇王妃唇角一翹:“一葉和尚民間尋常,在貴女中卻是赫赫有名。”
風寄娘一愣,忙掩袖偷笑,道:“王妃似與法師有交道?”
“也算也不算。”醇王妃皺眉,似有不滿,她道:“一葉和尚如神佛般悲憫,亦如神佛般高高在上。”
更如神佛般漠然,雷刹在心中補上一句。他再看醇王妃時,不禁謹慎起來,連風寄娘的輕笑中都帶了一絲異樣。
醇王身故時有一妃二孺人五媵人,更兼若幹通房侍婢,其妻殷氏,出身百年士族大家,族中出過兩任皇後,殷氏更是知書識禮、進退有度,隨母赴宮宴,被醇王生母楊賢妃一眼相中,磨著承平帝為愛子求娶殷氏女。
承平帝先時還有些遲疑,太子妃氣度尚遜殷氏一截呢,架不住楊賢妃溫軟的枕頭風,吹得整個人熏熏如醉,道:“我試試為三郎求娶。”
楊賢夫笑著奉承道:“求?聖上說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殷氏還敢拒不成?”
承平帝哈哈一笑:“便是皇家,婚姻也講究個兩姓之好,殷氏百年積澱,很有些臭講究。”
殷氏雖不大情願,到底沒敢拒,楊賢妃好不得意,見太子妃時深感遜自己未來兒媳良多,看著端方,好生生硬無趣。
偏偏楊賢妃苦心求娶的兒媳,醇王本人卻不大喜歡,比之殷氏,他更愛俏麗的表妹小楊氏,小楊氏常在楊氏跟前出入行走,時不時能見到醇王,一來二去,二人眉眼傳情,彼此有意。
楊賢妃當什麽大事,漫不經心道:“既然喜歡,納了便是,你堂堂一個皇子,何必做小兒姿態?”
醇王慚愧,跪下認錯,叩謝母親教誨。
殷氏嫁醇王後,夫妻二人算不得情深,卻也當得相敬如賓,小楊氏進府後,仗著寵愛,屢屢挑釁殷氏,殷氏卻是一笑置之,並不放在心上。反倒是醇王過意不去,為此還與小楊氏拌嘴吵鬧。
殷氏大度,小楊氏拈酸吃醋,妻妾間別有情趣,醇王享了一二年的齊人之福,出入都是滿麵春風,惹得眾兄弟豔羨不已。
直至醇王踏春,偶遇蕭氏,驚為天人,自此心心念念難以忘懷,輾轉反側間皆是倩影。什麽殷氏,什麽表妹,盡是凡俗。
“蕭孺人,有傾城之姿。”殷氏的話語中滿是追憶,佳人翩然而至,迴眸輕笑,刹時群芳失色。
可惜,人間留不住這樣的絕色。
殷氏道:“蕭孺人不是自殺的。”
雷刹與風寄娘皆問:“王妃為何這般篤定?”
“因為,蕭孺人並不識字。”殷氏冷笑嘲諷,“大概兇手以為美人縹緲若仙,定是琴棋書畫樣樣皆通。”
第48章 暗湧(四)
蕭孺人出身尋常, 蕭家原也算得書香門第, 隻是到了蕭父這一代,卻是家業敗落, 族產盡皆變賣,全家不得不在鄉野居住,清貧度日。
蕭父為人迂腐, 好顏麵, 自恃身份不與田舍漢同,孺慕風雅不事生產,成日不是對著殘月長籲, 就是看著秋花感歎,臨窗捧卷念些酸詩。家中一切生計,全靠著其妻梁氏的嫁妝支撐過度,好在梁氏持家有道, 雖是捉襟見肘倒也不至於過不下去。
蕭孺人前麵還有兩個兄長,蕭父盼著二子能重振家業,無奈家中無銀, 不得不自己在家教二子念書認字,紙墨價貴, 等到蕭孺人出生,蕭家越見艱難, 常常數米下鍋,半月不見油星。
蕭孺人從五六歲起便幫著梁氏養蠶、采桑、燒火、漿洗,再大點, 又學紡織、繡花,好賺些銀錢,貼補家用。
雖是粗茶淡飯養大,蕭孺人卻漸漸顯出如畫的眉目來,梁氏每見女兒容貌,都要嗟歎如今蕭家敗落,知交故友盡皆零落,數遍人家,竟是不得良配。
美玉落於泥中,也隻得與瓦礫為伴。
等到了蕭孺人七八歲時,村中皆傳蕭家有好女,大後必是萬裏挑一的小娘子。
村中一戶林姓富戶,家有良田桑園,春日,蕭孺人挎了春籃在田間采野菜,林家小郎君看書看得倦了,帶了下仆在外散心,撞見蕭孺人遂動心思,輾轉不能忘卻,稟了父親言道思慕蕭家女。
林父自忖自家富裕,兒郎又念文章,村女貧,商女俗,詩書人家世家貴女許看不上自家鄉野泥腿,蕭家雖敗落,家中也有幾卷藏書,沾著一點書香,蕭家女又秀麗又勤快,倒與自家兒郎相配。林父是個麻利人,沒幾日便親自去蕭家為兒子提親。
蕭父拿著架子,腹誹林父這個田舍翁沒規矩,女兒歲小不曾及笄,婚配實是言之過早,待拒絕,又怕過了這村就沒這店,在那捏著胡須拿不定主意。
林父知情識趣,與蕭父道:“你我既結兩姓之好,自是親如一家,你家大郎與二郎在家雖也念得書,習得字,到底不如去書院,既開眼界又可交友。”
蕭父一聽林家出資送兩個兒子去書院念書,再無顧忌,當下與林父交換了信物,換了庚帖,隻礙於小兒女年歲尚小,不曾正式請媒設宴治席。
村中皆知蕭林兩家定了親,東家道:蕭家女生得好,小小年紀就紮得好花,確實配得林富戶。西家也點頭:林家家大業大,林小郎又俊又認字,尋常人家哪配得?蕭家小娘子生得美貌,養得蠶紡得線,兩人相襯相配。
梁氏既埋怨婚事草率,又著實暗舒一口氣,十裏八鄉林家也是數得上的人家了,叮囑女兒既定有了人家,除卻采桑等必要之事,少在村中玩耍,記得守拙本分。
蕭孺人還是稚齡 ,懵懵懂懂的,好在她性子安靜隨和,一人在家伴著母親喂蠶紡線繡花,也不嫌煩悶。
她不知事,林家小郎君年長三四歲,知慕少艾,常托蕭大郎送來鮮果玩物,一來二去,蕭孺人心中待林家小郎君隱隱不同,聽人提及,也是麵有羞色,雙頰染粉,知羞又不知為何而羞。
蕭孺人越長,傾城之姿越現,蕭家兩兄弟偶爾看著妹妹都是一陣恍惚,青女素娥隻怕不過如此。
蕭父忽得生出悔意,與林家婚事定得過早,說不得憑女兒的美貌,能覓得金龜婿來。
梁氏驚出一身的冷汗,生怕誤了女兒終身,她先時隻望年長,好多留女兒在自己身邊;現在卻盼著月短,好讓女兒早早出嫁完婚。
好在蕭父也隻暗地裏心有不甘,與老妻抱怨幾句,他又以君子自居,做不出悔親賣女之事。
可惜,時也命也。
薑準還挺體貼的,囑咐她在車中歇息,自己正正衣冠,扭著肥胖的軀體,往行宮前一坐,領著頭哭嚎,扯著破鼓似的嗓子喊:“太子長兄,父王氣頭上才關了你,你且安心反思,事畢又是一國儲君。阿兄啊,你認錯了沒啊,剔骨做槌這等惡事,還是少做為妙啊~~”
雷刹隱在樹後,百思不得其解:薑淩與薑準,一母同胞,這二人真是從頭發絲到腳趾無一絲相似之處,聽聞這南轅北轍的兄弟二人,感情極好,薑淩能將帝、後二人氣得跳腳,在薑淩麵前卻是順從維護,就怕九弟被自己氣一下,臥床不起。
薑準不敢讓薑淩生半點的氣,對太子,是恨不得將他活活氣死。
雷刹看向行宮高牆,也不知太子得知宮外之事後,會不會吐血數升。他看著薑準鬧了一通,薑淩王府得知此事,來了一隊人馬,勸走了薑準。
這些人如風過境,卷起滿地枯葉,留一片蕭瑟。
第47章 暗湧(三)
整個都城像一鍋將沸未沸的水, 街集坊市看似與往日並無任何的區別, 販夫走卒,熙熙攘攘皆為利往, 然而,打扮得與常人無異的暗探藏在街角,混在酒肆, 隱於人群, 一雙雙滿懷鬼蜮心思的眼睛捕捉著任何可用的蛛絲螞跡。
事涉朝廷太子,所有的人似乎都掂起了腳尖,生怕一絲異響, 就打碎這薄脆的平靜,哪怕他們每個人都想將水攪混,好摸一尾大魚出來。
太子被廢幾乎是早晚的事,然而, 所有人稟著打蛇不死反噬其身之心,想要將太子釘死在三皇子舊案上。殺臣弑兄,何等猖狂, 何等殘暴,何等暴戾?這樣的儲君, 哪怕承平帝將來慈父心腸發作,也不能罔顧天下民意重將太子作為繼承人選。
哪怕超然世外的九王薑淩, 估計也不大希望太子有東山再起之日,畢竟以太子心性,為天下之主時, 便是八王薑準人頭落地之日。
不良司最早為皇帝暗衛,本朝太/祖原為權臣,得天下後對世家重臣多有忌憚,設暗衛督查群臣,各任不良帥主均為天子親信,司中十二都衛大多年幼時便開始滕養,能人異士倍出,不良司令一出,可查百官王爵。
隻是,大興皇朝曆數百年風雨,大勢漸定,皇位更迭後,不良司漸漸不為皇帝所倚重,到了承平帝這,已淪為協大理寺查奇難異案之用,雖仍直隸皇家,早非尖刀之刃,承平帝甚至將不良司交給九王掌管。
九王身體不好,與大位無緣,承平帝待他尤為放心偏愛,隻盼他在世時暢然無憂。薑淩掌不良司後,尋常也不過問,隻交與徐知命定奪。
九王有一雙極為漂亮的手,修長優美,指甲澄透微粉,這雙手應該生在仙靈身上,不沾一絲人世塵垢。
“原來有一日,我竟也盼著兄長落入泥塵裏。”薑淩看著自己的手,下意識地輕拭了一下指尖,好似雙手已經沾血。
徐知命與薑淩感情極好,說句大逆不道之言,可謂情同父子也不為過,然,他對薑淩的悵然悲傷無一絲的動容,道:“大王顧念手足之情,卻將萬民至於何地?”太子薑衝的行事實在太過悖謬,他為帝,百官豈不要提著腦袋上朝?視人命為賤,又豈會將民生放在心中?
薑淩轉過身來,苦笑道:“可我,並非為大義。”承平帝暗示他:太子已到不可收拾的田地,不如留絲體麵,手足相殘於皇室也非美名。
“副帥,還我三皇兄一個公道。”薑淩輕聲道。
雷刹領命應諾,轉身出了徐府,他不意外薑淩的決定,隻是對於醇王舊案心存煩躁,此案的真相,不過是一把焠毒的利刃,人人都希望把它從塵封的鞘中抽出來,刺出致命的一擊。
.
何年果然是最好的酒,雷刹晃晃杯中酒,奇怪,他上次在歸葉寺,飲了幾杯就已醉倒,今日,一小壺所剩無幾,他卻殊無醉意。、
“歸葉寺可是稀奇之處?”雷刹問。
風寄娘跪坐在對麵,炙著一串黃雀,嗔怪:“副帥又多心了,歸葉寺不過香火不盛的古刹罷了。”
雷刹不信:“這酒離寺後,似乎不醉人。”
“許是副帥一心求醉,反不得。”風寄娘的笑中帶著不明意味,道,“副帥看似冷心腸,誰知卻有稚子之心。”
“胡言亂語。”雷刹哼了一聲,看左右無人,嫌棄道,“醇王舊案能查得什麽?聽徐帥道,因聖人不欲皇室蒙羞,在場仆役護衛大都已杖斃,一些證據也早已抹去。”
風寄娘:“醇王與太子之爭,始於蕭孺人?”
雷刹飲盡最後一口酒,道:“蕭孺人自盡後,聖人言道:狐媚惑人,如妲己褒姒之流,必藏禍心,陷夫於不義,為世所不容。如今畏罪自盡,卑賤罪身,焉享福地?”
蕭孺人的屍身舊席一卷,棄於荒墳,即便生時有絕色之姿,死後也不過喂於野犬鴉鳥。
風寄娘道:“自古紅顏薄命,男兒愛其色,不願擔其責,更不願自省其身。”
“我們一同去醇王府一趟。”雷刹道。
風寄娘麵露訝異,紅唇一抿,傾身道:“副帥竟邀我同去?葉十一郎?阿棄呢?還有單郎君?”
雷刹的眼皮都沒動一下,道:“醇王府多女眷,你去了行事便宜些。十一郎嘴緊,我托他查京中亡者生辰;阿棄未歸;單大哥衝動。”
“可我不過是個仵作,查案豈是我本份?”
雷刹奇道:“你不知不良司曆來物盡其用?”
風寄娘大驚:“你們不良司莫不是山寨匪窩、龍潭虎穴?”轉而一笑,道,“不過,副帥心有俠義正道,奴家甘願相陪。”
雷刹眼眸微暗,道:“風娘子似乎從來都是這般置身事外。”
風寄娘一怔,複笑:“郎君又誤會我了。”
雷刹不過隨口一說,不去深究,風寄娘也樂得將此擱置,二人牽了馬同去醇王府。
.
醇王府在永安坊,朱紅大門對街而開,雷刹與風寄娘看門口的守衛門役無一絲憊懶之態,醇王雖去,整個府邸卻無頹喪之感,顯然醇王妃治家有道。
二人剛下馬,便有一個管事模樣的仆役上前,躬身道:“郎君可是不良司雷副帥,王妃命小的在等此等候。”
雷刹將兩匹馬的韁繩交與小廝,道:“醇王妃消息倒靈通。”
王府管事揖禮道:“王妃吩咐小的幾人在門口張望,事關大王,小人怎敢輕忽?”他說罷畢恭畢敬在前引路,穿過長長迴廊,過前廳步中院,行至花園偏側水上九曲庭橋,到盡頭自雨亭處。
風寄娘和雷刹都有一絲詫異,自雨亭在這個時節,是夏爐冬扇。如要風雅,水車帶動池水至亭頂傾瀉,簷垂千絲線,冷得人打哆嗦;停了水車,不過冷水旁的一木亭,更添瀟瀟。
醇王妃隻帶了一個身著胡服的小婢女,伏案畫著什麽,她孀居之人,身上素淡,發間無一色飾物,臉上無一點脂粉。
管事一施禮,悄無聲息地退了下去,小婢女伸出一根手指放在唇邊輕噓一聲。
雷刹皺眉不耐,正要開口,醇王妃已經擱下了筆,抬頭看著風寄娘與雷刹,清冷的眼眸中露出一絲興味,道:“二位倒是一對璧人模樣。”
“王妃說笑。”雷刹硬梆梆道。
風寄娘知她不知道自己是誰,屈膝一福:“奴家不良司仵作風寄娘,見過醇王妃。”
“風娘子多禮了。”醇王妃擺手,又道,“我知道你是誰,你不但是不良司的仵作,還是歸葉寺的寄客,通請神扶乩。”
風寄娘也不慌亂,笑問:“不知王妃從何得知?”
醇王妃唇角一翹:“一葉和尚民間尋常,在貴女中卻是赫赫有名。”
風寄娘一愣,忙掩袖偷笑,道:“王妃似與法師有交道?”
“也算也不算。”醇王妃皺眉,似有不滿,她道:“一葉和尚如神佛般悲憫,亦如神佛般高高在上。”
更如神佛般漠然,雷刹在心中補上一句。他再看醇王妃時,不禁謹慎起來,連風寄娘的輕笑中都帶了一絲異樣。
醇王身故時有一妃二孺人五媵人,更兼若幹通房侍婢,其妻殷氏,出身百年士族大家,族中出過兩任皇後,殷氏更是知書識禮、進退有度,隨母赴宮宴,被醇王生母楊賢妃一眼相中,磨著承平帝為愛子求娶殷氏女。
承平帝先時還有些遲疑,太子妃氣度尚遜殷氏一截呢,架不住楊賢妃溫軟的枕頭風,吹得整個人熏熏如醉,道:“我試試為三郎求娶。”
楊賢夫笑著奉承道:“求?聖上說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殷氏還敢拒不成?”
承平帝哈哈一笑:“便是皇家,婚姻也講究個兩姓之好,殷氏百年積澱,很有些臭講究。”
殷氏雖不大情願,到底沒敢拒,楊賢妃好不得意,見太子妃時深感遜自己未來兒媳良多,看著端方,好生生硬無趣。
偏偏楊賢妃苦心求娶的兒媳,醇王本人卻不大喜歡,比之殷氏,他更愛俏麗的表妹小楊氏,小楊氏常在楊氏跟前出入行走,時不時能見到醇王,一來二去,二人眉眼傳情,彼此有意。
楊賢妃當什麽大事,漫不經心道:“既然喜歡,納了便是,你堂堂一個皇子,何必做小兒姿態?”
醇王慚愧,跪下認錯,叩謝母親教誨。
殷氏嫁醇王後,夫妻二人算不得情深,卻也當得相敬如賓,小楊氏進府後,仗著寵愛,屢屢挑釁殷氏,殷氏卻是一笑置之,並不放在心上。反倒是醇王過意不去,為此還與小楊氏拌嘴吵鬧。
殷氏大度,小楊氏拈酸吃醋,妻妾間別有情趣,醇王享了一二年的齊人之福,出入都是滿麵春風,惹得眾兄弟豔羨不已。
直至醇王踏春,偶遇蕭氏,驚為天人,自此心心念念難以忘懷,輾轉反側間皆是倩影。什麽殷氏,什麽表妹,盡是凡俗。
“蕭孺人,有傾城之姿。”殷氏的話語中滿是追憶,佳人翩然而至,迴眸輕笑,刹時群芳失色。
可惜,人間留不住這樣的絕色。
殷氏道:“蕭孺人不是自殺的。”
雷刹與風寄娘皆問:“王妃為何這般篤定?”
“因為,蕭孺人並不識字。”殷氏冷笑嘲諷,“大概兇手以為美人縹緲若仙,定是琴棋書畫樣樣皆通。”
第48章 暗湧(四)
蕭孺人出身尋常, 蕭家原也算得書香門第, 隻是到了蕭父這一代,卻是家業敗落, 族產盡皆變賣,全家不得不在鄉野居住,清貧度日。
蕭父為人迂腐, 好顏麵, 自恃身份不與田舍漢同,孺慕風雅不事生產,成日不是對著殘月長籲, 就是看著秋花感歎,臨窗捧卷念些酸詩。家中一切生計,全靠著其妻梁氏的嫁妝支撐過度,好在梁氏持家有道, 雖是捉襟見肘倒也不至於過不下去。
蕭孺人前麵還有兩個兄長,蕭父盼著二子能重振家業,無奈家中無銀, 不得不自己在家教二子念書認字,紙墨價貴, 等到蕭孺人出生,蕭家越見艱難, 常常數米下鍋,半月不見油星。
蕭孺人從五六歲起便幫著梁氏養蠶、采桑、燒火、漿洗,再大點, 又學紡織、繡花,好賺些銀錢,貼補家用。
雖是粗茶淡飯養大,蕭孺人卻漸漸顯出如畫的眉目來,梁氏每見女兒容貌,都要嗟歎如今蕭家敗落,知交故友盡皆零落,數遍人家,竟是不得良配。
美玉落於泥中,也隻得與瓦礫為伴。
等到了蕭孺人七八歲時,村中皆傳蕭家有好女,大後必是萬裏挑一的小娘子。
村中一戶林姓富戶,家有良田桑園,春日,蕭孺人挎了春籃在田間采野菜,林家小郎君看書看得倦了,帶了下仆在外散心,撞見蕭孺人遂動心思,輾轉不能忘卻,稟了父親言道思慕蕭家女。
林父自忖自家富裕,兒郎又念文章,村女貧,商女俗,詩書人家世家貴女許看不上自家鄉野泥腿,蕭家雖敗落,家中也有幾卷藏書,沾著一點書香,蕭家女又秀麗又勤快,倒與自家兒郎相配。林父是個麻利人,沒幾日便親自去蕭家為兒子提親。
蕭父拿著架子,腹誹林父這個田舍翁沒規矩,女兒歲小不曾及笄,婚配實是言之過早,待拒絕,又怕過了這村就沒這店,在那捏著胡須拿不定主意。
林父知情識趣,與蕭父道:“你我既結兩姓之好,自是親如一家,你家大郎與二郎在家雖也念得書,習得字,到底不如去書院,既開眼界又可交友。”
蕭父一聽林家出資送兩個兒子去書院念書,再無顧忌,當下與林父交換了信物,換了庚帖,隻礙於小兒女年歲尚小,不曾正式請媒設宴治席。
村中皆知蕭林兩家定了親,東家道:蕭家女生得好,小小年紀就紮得好花,確實配得林富戶。西家也點頭:林家家大業大,林小郎又俊又認字,尋常人家哪配得?蕭家小娘子生得美貌,養得蠶紡得線,兩人相襯相配。
梁氏既埋怨婚事草率,又著實暗舒一口氣,十裏八鄉林家也是數得上的人家了,叮囑女兒既定有了人家,除卻采桑等必要之事,少在村中玩耍,記得守拙本分。
蕭孺人還是稚齡 ,懵懵懂懂的,好在她性子安靜隨和,一人在家伴著母親喂蠶紡線繡花,也不嫌煩悶。
她不知事,林家小郎君年長三四歲,知慕少艾,常托蕭大郎送來鮮果玩物,一來二去,蕭孺人心中待林家小郎君隱隱不同,聽人提及,也是麵有羞色,雙頰染粉,知羞又不知為何而羞。
蕭孺人越長,傾城之姿越現,蕭家兩兄弟偶爾看著妹妹都是一陣恍惚,青女素娥隻怕不過如此。
蕭父忽得生出悔意,與林家婚事定得過早,說不得憑女兒的美貌,能覓得金龜婿來。
梁氏驚出一身的冷汗,生怕誤了女兒終身,她先時隻望年長,好多留女兒在自己身邊;現在卻盼著月短,好讓女兒早早出嫁完婚。
好在蕭父也隻暗地裏心有不甘,與老妻抱怨幾句,他又以君子自居,做不出悔親賣女之事。
可惜,時也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