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此了解不多,但可以肯定咱們村是一個重要的關隘。”
“你看,咱們村整個地形西高東低。村子東頭,地勢較低,土地肥沃,水道縱橫,適合生活居住。有人在田裏挖出過破碎的瓶瓶罐罐,有的還比較完整,像盛水盛糧的瓦罐,裏麵還有黑黑的糧食碳化後的碎末。一定是人類生活留下來的。因此,我斷定那裏是古時候的村莊,或者市鎮所在。”張瞎子很有信心地說,“說不清咱們村是古代守陵人居住的地方呢。”
“村子的西頭,地勢較高,特別是最西邊的那個大土丘,地勢最高。站在上邊東望,可遠望三台,漳水下遊局勢一覽無遺。按照古代人的看法,靠山鄰水,是絕好的陰宅所在。”
“古代帝王將相都十分注重風水,因此我敢斷定,村子西邊一定有帝王將相的墓葬。”張瞎子喝口水,看著朱希平,深陷的眼睛熠熠生輝,雖然看不見東西,但朱希平能夠感到張瞎子此時的心情。
“大爺,”朱希平接著問,“你是怎麽知道這些的?”
“我是一個瞎子,不能看書、讀書,這你是知道的”張瞎子說,“但我年少時,曾到南陽跟左陽大師學習說書技藝。左陽大師精通天文地理,對陰陽八卦、堪輿地理很有研究。在跟左陽大師學習說書技藝的時候,左陽大師教了我一些堪輿的技巧,隻不過十分浮淺。本想好好跟左陽大師學習,將來以說書和堪輿為生,但是……”張瞎子停頓了一下。
“但是怎麽了?”
“跟左陽大師學了一年多以後,”張瞎子接著說,“我父親生了重病,托人捎信讓我迴來。迴來不久,父親就亡故了。我母親也是瞎子,身體不太好又沒人照顧,我放心不下,就沒有再去南陽找左陽大師學習。伺候老人走後,我也過了學藝的年齡,就這樣成了一個技藝粗淺,不學無術的人。”朱希平看著張瞎子,看出了他心裏的遺憾。
“我技藝不精,所以看不透咱們村的情況。但是,我知道有一個人是這方麵的專家。”
“是誰啊,快告訴我”朱希平急切地問。
“嘿嘿,”張瞎子看出了朱希平的心思,笑了笑說,“我的師弟馬天恩跟著左陽大師學了很多年,他肯定是專家。不過,”張瞎子停頓了一下。
“不過怎麽了?”
“左陽大師仙逝後,馬天恩離開了南陽。走南闖北以說書為生。現在去了哪裏我也不知道啊。”
“那怎麽辦啊!在哪裏能找到他啊!”
“你真想學這方麵的東西啊?”張瞎子賣個關子,兩眼望著朱希平。
“大爺,”朱希平認真地說,“父母早就不在了,我也長大了。哥嫂雖然對我不錯,畢竟不如父母。我今年16歲了,沒個技藝在身。就想著學個技藝,將來也好找個營生。大爺你知道我對曆史感興趣,肯定會支持我的。再說了,如果咱們村子地下有文物啥的,寧可咱們想辦法保護下來,也不能讓鬼子竊走,你說對吧?”
張瞎子沉默了一會兒,他明白,朱希平這孩子聰明伶俐,心地平和善良,又愛學習鑽研,是一塊好料。雖然有心培養這個孩子,奈何自己技藝不高,耽誤了孩子的前程,於心不忍。於是說:
“馬天恩是河南雲台人,是一個孝子。家裏還有老娘,他出去說書走南闖北,過年肯定要迴家看老娘的。你如果想跟他學習,就趁過年期間去找他。這不,再有十幾天就要過年了,你收拾一下,就去找他。有我介紹,他一定會答應你的”。
“大爺,”朱希平說,“謝謝你啊!”
朱希平迴到家裏,一進門就聽到嫂嫂在埋怨哥哥。
“爹娘死去八、九年了,咱也把希平拉扯大了。如今兩個孩子都四五歲了,家裏窮得成這樣子,再不分家大家都沒法活了。”嫂嫂嘟囔道,“希平整天懶得幹活,沒事就往張瞎子家跑,學什麽拉弦唱戲,有什麽用?能填飽肚子?”嫂嫂繼續嘮叨,“家不是旅店,不幹活讓人伺候,成大爺了?”,“咱把家分了,讓他單過,也不虧欠他。”
“再不分家,我就帶著兩個孩子會娘家,你們哥倆過算了。”嫂嫂下了最後通牒。
哥哥悶悶地蹲在地上抽煙,始終一言不發。
朱希平心裏明白,這些年嫂嫂對待自己還是不錯的。家裏實在窮,人口又多,冷熱能有一口飯吃他已經很滿足。自打上次被拉去修碉堡後,哥哥腰身一直不見好轉,重體力活做不了了,現在全指望嫂嫂跟人洗衣服養家。天寒地凍的,兩個手通紅腫脹,讓人心疼。這樣下去確實不行。朱希平想到這裏,敲了敲門,笑著走了進來。
“哥嫂,”朱希平說,“給你們說個事。我想去外邊學門手藝,這兩天就走。”
哥嫂相視一下,十分詫異。
“自打爹娘走了以後,哥嫂對我就像親生孩子一樣,把我養育成人,我心裏始終記著。如今,我十六歲了,也該學門手藝養活自己,學成之後也好報答哥嫂養育之恩。”
“你真的要出去?”哥哥問,“要去哪裏?能行嗎?”
“我去雲台找馬天恩學堪輿之學。”朱希平說,“放心,有瞎子大爺推薦肯定沒問題。”
“哥嫂,我早想好了。走之前,咱把家分一下吧,現在的房子歸哥嫂,老家那兩間破房子歸我。反正那房子我暫時也不住,等迴來了再修。”
哥嫂沉默不語。過了一會,哥哥說,“快過年了,全家吃個團圓飯,年後再走吧?!”
“瞎子大爺說了,馬大師常年在外地說書,隻有過年才迴家。錯過了就找不到大師了。”
“所以我這就走!”
站在漳水渡口,望著遠處雲霧籠罩著的對岸,朱希平的內心既激動又擔心。激動的是,到對岸後找到大師學藝,迴來肯定養家無憂;陰鬱的是,平漢鐵路橋頭的日本兵飛揚跋扈,此去雲台學藝很可能要幾年時間,日本鬼子會不會發現地下的文物,並竊走咱們國家的財產?!
渡船到岸,朱希平跳上船,揮手向岸上的張瞎子和哥嫂告別。
渡船行進中,船體突然一震,像是撞到了什麽堅硬的物體,船頭急轉,差點翻船。
全船人驚出一身冷汗!
“你看,咱們村整個地形西高東低。村子東頭,地勢較低,土地肥沃,水道縱橫,適合生活居住。有人在田裏挖出過破碎的瓶瓶罐罐,有的還比較完整,像盛水盛糧的瓦罐,裏麵還有黑黑的糧食碳化後的碎末。一定是人類生活留下來的。因此,我斷定那裏是古時候的村莊,或者市鎮所在。”張瞎子很有信心地說,“說不清咱們村是古代守陵人居住的地方呢。”
“村子的西頭,地勢較高,特別是最西邊的那個大土丘,地勢最高。站在上邊東望,可遠望三台,漳水下遊局勢一覽無遺。按照古代人的看法,靠山鄰水,是絕好的陰宅所在。”
“古代帝王將相都十分注重風水,因此我敢斷定,村子西邊一定有帝王將相的墓葬。”張瞎子喝口水,看著朱希平,深陷的眼睛熠熠生輝,雖然看不見東西,但朱希平能夠感到張瞎子此時的心情。
“大爺,”朱希平接著問,“你是怎麽知道這些的?”
“我是一個瞎子,不能看書、讀書,這你是知道的”張瞎子說,“但我年少時,曾到南陽跟左陽大師學習說書技藝。左陽大師精通天文地理,對陰陽八卦、堪輿地理很有研究。在跟左陽大師學習說書技藝的時候,左陽大師教了我一些堪輿的技巧,隻不過十分浮淺。本想好好跟左陽大師學習,將來以說書和堪輿為生,但是……”張瞎子停頓了一下。
“但是怎麽了?”
“跟左陽大師學了一年多以後,”張瞎子接著說,“我父親生了重病,托人捎信讓我迴來。迴來不久,父親就亡故了。我母親也是瞎子,身體不太好又沒人照顧,我放心不下,就沒有再去南陽找左陽大師學習。伺候老人走後,我也過了學藝的年齡,就這樣成了一個技藝粗淺,不學無術的人。”朱希平看著張瞎子,看出了他心裏的遺憾。
“我技藝不精,所以看不透咱們村的情況。但是,我知道有一個人是這方麵的專家。”
“是誰啊,快告訴我”朱希平急切地問。
“嘿嘿,”張瞎子看出了朱希平的心思,笑了笑說,“我的師弟馬天恩跟著左陽大師學了很多年,他肯定是專家。不過,”張瞎子停頓了一下。
“不過怎麽了?”
“左陽大師仙逝後,馬天恩離開了南陽。走南闖北以說書為生。現在去了哪裏我也不知道啊。”
“那怎麽辦啊!在哪裏能找到他啊!”
“你真想學這方麵的東西啊?”張瞎子賣個關子,兩眼望著朱希平。
“大爺,”朱希平認真地說,“父母早就不在了,我也長大了。哥嫂雖然對我不錯,畢竟不如父母。我今年16歲了,沒個技藝在身。就想著學個技藝,將來也好找個營生。大爺你知道我對曆史感興趣,肯定會支持我的。再說了,如果咱們村子地下有文物啥的,寧可咱們想辦法保護下來,也不能讓鬼子竊走,你說對吧?”
張瞎子沉默了一會兒,他明白,朱希平這孩子聰明伶俐,心地平和善良,又愛學習鑽研,是一塊好料。雖然有心培養這個孩子,奈何自己技藝不高,耽誤了孩子的前程,於心不忍。於是說:
“馬天恩是河南雲台人,是一個孝子。家裏還有老娘,他出去說書走南闖北,過年肯定要迴家看老娘的。你如果想跟他學習,就趁過年期間去找他。這不,再有十幾天就要過年了,你收拾一下,就去找他。有我介紹,他一定會答應你的”。
“大爺,”朱希平說,“謝謝你啊!”
朱希平迴到家裏,一進門就聽到嫂嫂在埋怨哥哥。
“爹娘死去八、九年了,咱也把希平拉扯大了。如今兩個孩子都四五歲了,家裏窮得成這樣子,再不分家大家都沒法活了。”嫂嫂嘟囔道,“希平整天懶得幹活,沒事就往張瞎子家跑,學什麽拉弦唱戲,有什麽用?能填飽肚子?”嫂嫂繼續嘮叨,“家不是旅店,不幹活讓人伺候,成大爺了?”,“咱把家分了,讓他單過,也不虧欠他。”
“再不分家,我就帶著兩個孩子會娘家,你們哥倆過算了。”嫂嫂下了最後通牒。
哥哥悶悶地蹲在地上抽煙,始終一言不發。
朱希平心裏明白,這些年嫂嫂對待自己還是不錯的。家裏實在窮,人口又多,冷熱能有一口飯吃他已經很滿足。自打上次被拉去修碉堡後,哥哥腰身一直不見好轉,重體力活做不了了,現在全指望嫂嫂跟人洗衣服養家。天寒地凍的,兩個手通紅腫脹,讓人心疼。這樣下去確實不行。朱希平想到這裏,敲了敲門,笑著走了進來。
“哥嫂,”朱希平說,“給你們說個事。我想去外邊學門手藝,這兩天就走。”
哥嫂相視一下,十分詫異。
“自打爹娘走了以後,哥嫂對我就像親生孩子一樣,把我養育成人,我心裏始終記著。如今,我十六歲了,也該學門手藝養活自己,學成之後也好報答哥嫂養育之恩。”
“你真的要出去?”哥哥問,“要去哪裏?能行嗎?”
“我去雲台找馬天恩學堪輿之學。”朱希平說,“放心,有瞎子大爺推薦肯定沒問題。”
“哥嫂,我早想好了。走之前,咱把家分一下吧,現在的房子歸哥嫂,老家那兩間破房子歸我。反正那房子我暫時也不住,等迴來了再修。”
哥嫂沉默不語。過了一會,哥哥說,“快過年了,全家吃個團圓飯,年後再走吧?!”
“瞎子大爺說了,馬大師常年在外地說書,隻有過年才迴家。錯過了就找不到大師了。”
“所以我這就走!”
站在漳水渡口,望著遠處雲霧籠罩著的對岸,朱希平的內心既激動又擔心。激動的是,到對岸後找到大師學藝,迴來肯定養家無憂;陰鬱的是,平漢鐵路橋頭的日本兵飛揚跋扈,此去雲台學藝很可能要幾年時間,日本鬼子會不會發現地下的文物,並竊走咱們國家的財產?!
渡船到岸,朱希平跳上船,揮手向岸上的張瞎子和哥嫂告別。
渡船行進中,船體突然一震,像是撞到了什麽堅硬的物體,船頭急轉,差點翻船。
全船人驚出一身冷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