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都沒想到太子會用一張紙,一張蓋上金印的紙解釋裁軍的舉動。
太子是自信一張紙能給北伐軍一個滿意的交代,還是自信軍隊不會再出現反叛之人?
紙張上涉及到招兵、退伍金、工作安排、待遇等與將士們切身相關的利益。每一條都說中了底層將士的心坎裏。其實士兵不怕被裁兵。有些人年紀大了,確實承受不了艱苦的軍營生活。他們怕的是生活沒有著落。
可以說底層將士是此次裁軍的受益者。一份退伍金、一份工作安排足夠抵消底層將士們的迷茫。最最難受的是勳貴和中高級武官。軍中能撈錢的地方太多。尤其是在北邊被囚牛商行帶動的經濟、在建設中的北直隸紡織中心帶動下,中高級武官們能從途徑的商隊手裏得利良多。太子安排的任何一份工作不足以補償他們的損失。
特別是勳貴武官身上有太多的枷鎖,他們不敢嚐試任何一個答案。不知是天道垂青,還是太子氣運加身,至今為止,與太子作對的人沒有一個獲得好下場。
哪怕有人對太子能否執行紙張上的每一條規矩抱有疑慮,迴想太子創造的奇跡,也不敢貿然否定此事的可行性。
四年前太子組建囚牛商行,所有人都沒把它當一迴事;四年前太子說要收複河套,所有人都在看笑話;四年前太子攛掇弘治帝清丈田畝,所有人都不看好。結果呢?
總而言之很多人到現在才看明白,原來軍製改革一直都沒有完成!那些曾經卯足力氣躲過改革的勳貴武官們,在此次裁軍中再劫難逃。
武官們不敢發表意見,文官們又如何呢?在裁軍還未開始行動之前傳出裁撤官員的風聲,文官們自顧不暇,隻要武官們不造反,沒人會關心他們的處境。
傳言在猜測名單中的平鄉伯陳信、安遠侯柳景聚在一起喝酒。
“現在若有韃靼人攻來,誰還有心情指揮應敵!”柳景仗著和太皇太後有姻親關係口無遮攔,“太子早晚會把祖宗基業折騰進去。”
太子不是個會輕易妥協的人。哪怕真有韃靼人攻來柳景打了勝仗,太子也不會輕易撤銷對他的革職安排。柳景知道他的仕途走到了頭,他打算趁著太皇太後還在,盡早把爵位傳給兒子。唯恐兒子不爭氣,讓太子找到借口讓把安遠侯降為安遠伯。
平鄉伯陳信打了個酒嗝道:“安遠侯,別以為軍中沒有監軍你就能胡言亂語。小心隔牆有耳,把話傳到太子耳中讓你們安遠侯府吃不了兜著走。”
陳信現在是沒指望了。他的長子在京師胡搞,被錦衣衛抓了個正著,現在還在錦衣衛關著絲毫沒顧念平鄉伯府的麵子。勳貴府上的繼承人一旦觸犯律法,要麽喪失繼承權讓賢、要麽叫降爵承襲。他兒子很多,能拉弓上馬、射中靶心通過武學考核的也隻有長子一人。若他在軍中丟失實權迴家,他早晚會看到平鄉伯府敗落的一日!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柳景拽了首應景的詩。
喝酒的這兩人對視一眼。相互瞧出對方的想法。兩人都盼望著韃靼打來,最好能讓北地防線潰敗,讓太子無從招架從架。
陳信擠眉弄眼:“我認識不少韃靼人。他們有些在一亦集乃城貓冬。”
“真正能打的人都在草原上。躲到城裏的都是群無膽鼠類。和他們做生意還好,要讓他們兵戎相見,能直接捅上去把你給出賣撈好處。”柳景搖頭,否決了陳信的提議。
當過九邊將領的軍官們,大部分人和韃靼都有些交情。當初神英勾結韃靼買戰功、私底下做生意,弘治帝和太子震怒。但在他們看來,此乃常態!
兩人蛇鼠一端,湊在一起商量著如何挽迴。讓他們造反他們是不敢的,別看他們每個人手下有幾千上萬人,高唿一聲造反,先被手下的兵亂刀砍死。退伍金直接與功勳掛鉤。功勞越大,退伍金得到的也越多,安排的工作也越好。
說來可笑,他們在軍中防的不是監軍,不是廠衛,而是曾經在他們眼裏卑微的如同螻蟻的普通士兵!
“韃靼現在還沒選出新大汗,我們是否可以在這上麵做文章?”
“達延汗留下的兒子都是毛頭小子,哪一個都不是太子的對手。我們不如支持有異心的部落。”
“韃靼左翼三萬戶、右翼三萬戶要麽被太子收入麾下,要麽被打怕了。能去找誰?找那些毫無名氣的小部落嗎?”
“那你有什麽看法?”
“聽說西域那裏不安穩。瓦剌人趁著韃靼被我們打得半死,正朝著漠南而來。瓦剌和韃靼長得都一樣,隨便謊報是韃靼攻來,用八百裏加急送到京師。逼著那個讓太子暫停裁兵計劃。”
“這主意倒不錯。可是怎麽和瓦剌人聯係呢?”
正在兩人商量的時候,武靖伯拿著報紙興高采烈的闖進來。
兩人立刻止住話頭。武靖伯不在裁兵之列,不會懂他們的難處。
“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武靖伯笑得前俯後仰,“韃靼求饒了!”
“什麽!”兩人驚起。
“韃靼承認陰山以南屬於我們,承諾十年之內不侵犯邊界。”武靖伯揮著抱傲指興高采烈。
柳景一把搶下,一目十行看起來,仿佛被人抽取了靈魂一樣癱倒在座椅上。“完了,都完了!”
武靖伯撫掌大笑:“是啊,韃靼人完了!”
困擾大明上百年的擾邊,終於可以告一段落。他們的名字將被記錄在明實錄上。他們這一代人一掃前恥,為大明開疆擴土!
“韃靼人怎麽會輕易答應?這消息不會是假的吧?”陳信尤為不甘心地問。
“怎麽可能是假的!惠安伯親眼見證了太子和韃靼在大同簽下的停戰協議。太子借了韃靼人五十萬兩!今後幾年韃靼人要替太子幹活用以還債。他們絕對不可能再有心思來打我們。”武靖伯說出了另一條消息。
隨著裁員名單在軍中流傳,軍中逐漸分成兩派。一派是被裁的人,一派是留下的人。很多消息在留下的人中流傳。不會傳到被裁的那部分人耳中。
“太子在大同?”柳景和陳信目瞪口呆。
太子怎麽可能是在大同呢!
70
太子是自信一張紙能給北伐軍一個滿意的交代,還是自信軍隊不會再出現反叛之人?
紙張上涉及到招兵、退伍金、工作安排、待遇等與將士們切身相關的利益。每一條都說中了底層將士的心坎裏。其實士兵不怕被裁兵。有些人年紀大了,確實承受不了艱苦的軍營生活。他們怕的是生活沒有著落。
可以說底層將士是此次裁軍的受益者。一份退伍金、一份工作安排足夠抵消底層將士們的迷茫。最最難受的是勳貴和中高級武官。軍中能撈錢的地方太多。尤其是在北邊被囚牛商行帶動的經濟、在建設中的北直隸紡織中心帶動下,中高級武官們能從途徑的商隊手裏得利良多。太子安排的任何一份工作不足以補償他們的損失。
特別是勳貴武官身上有太多的枷鎖,他們不敢嚐試任何一個答案。不知是天道垂青,還是太子氣運加身,至今為止,與太子作對的人沒有一個獲得好下場。
哪怕有人對太子能否執行紙張上的每一條規矩抱有疑慮,迴想太子創造的奇跡,也不敢貿然否定此事的可行性。
四年前太子組建囚牛商行,所有人都沒把它當一迴事;四年前太子說要收複河套,所有人都在看笑話;四年前太子攛掇弘治帝清丈田畝,所有人都不看好。結果呢?
總而言之很多人到現在才看明白,原來軍製改革一直都沒有完成!那些曾經卯足力氣躲過改革的勳貴武官們,在此次裁軍中再劫難逃。
武官們不敢發表意見,文官們又如何呢?在裁軍還未開始行動之前傳出裁撤官員的風聲,文官們自顧不暇,隻要武官們不造反,沒人會關心他們的處境。
傳言在猜測名單中的平鄉伯陳信、安遠侯柳景聚在一起喝酒。
“現在若有韃靼人攻來,誰還有心情指揮應敵!”柳景仗著和太皇太後有姻親關係口無遮攔,“太子早晚會把祖宗基業折騰進去。”
太子不是個會輕易妥協的人。哪怕真有韃靼人攻來柳景打了勝仗,太子也不會輕易撤銷對他的革職安排。柳景知道他的仕途走到了頭,他打算趁著太皇太後還在,盡早把爵位傳給兒子。唯恐兒子不爭氣,讓太子找到借口讓把安遠侯降為安遠伯。
平鄉伯陳信打了個酒嗝道:“安遠侯,別以為軍中沒有監軍你就能胡言亂語。小心隔牆有耳,把話傳到太子耳中讓你們安遠侯府吃不了兜著走。”
陳信現在是沒指望了。他的長子在京師胡搞,被錦衣衛抓了個正著,現在還在錦衣衛關著絲毫沒顧念平鄉伯府的麵子。勳貴府上的繼承人一旦觸犯律法,要麽喪失繼承權讓賢、要麽叫降爵承襲。他兒子很多,能拉弓上馬、射中靶心通過武學考核的也隻有長子一人。若他在軍中丟失實權迴家,他早晚會看到平鄉伯府敗落的一日!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柳景拽了首應景的詩。
喝酒的這兩人對視一眼。相互瞧出對方的想法。兩人都盼望著韃靼打來,最好能讓北地防線潰敗,讓太子無從招架從架。
陳信擠眉弄眼:“我認識不少韃靼人。他們有些在一亦集乃城貓冬。”
“真正能打的人都在草原上。躲到城裏的都是群無膽鼠類。和他們做生意還好,要讓他們兵戎相見,能直接捅上去把你給出賣撈好處。”柳景搖頭,否決了陳信的提議。
當過九邊將領的軍官們,大部分人和韃靼都有些交情。當初神英勾結韃靼買戰功、私底下做生意,弘治帝和太子震怒。但在他們看來,此乃常態!
兩人蛇鼠一端,湊在一起商量著如何挽迴。讓他們造反他們是不敢的,別看他們每個人手下有幾千上萬人,高唿一聲造反,先被手下的兵亂刀砍死。退伍金直接與功勳掛鉤。功勞越大,退伍金得到的也越多,安排的工作也越好。
說來可笑,他們在軍中防的不是監軍,不是廠衛,而是曾經在他們眼裏卑微的如同螻蟻的普通士兵!
“韃靼現在還沒選出新大汗,我們是否可以在這上麵做文章?”
“達延汗留下的兒子都是毛頭小子,哪一個都不是太子的對手。我們不如支持有異心的部落。”
“韃靼左翼三萬戶、右翼三萬戶要麽被太子收入麾下,要麽被打怕了。能去找誰?找那些毫無名氣的小部落嗎?”
“那你有什麽看法?”
“聽說西域那裏不安穩。瓦剌人趁著韃靼被我們打得半死,正朝著漠南而來。瓦剌和韃靼長得都一樣,隨便謊報是韃靼攻來,用八百裏加急送到京師。逼著那個讓太子暫停裁兵計劃。”
“這主意倒不錯。可是怎麽和瓦剌人聯係呢?”
正在兩人商量的時候,武靖伯拿著報紙興高采烈的闖進來。
兩人立刻止住話頭。武靖伯不在裁兵之列,不會懂他們的難處。
“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武靖伯笑得前俯後仰,“韃靼求饒了!”
“什麽!”兩人驚起。
“韃靼承認陰山以南屬於我們,承諾十年之內不侵犯邊界。”武靖伯揮著抱傲指興高采烈。
柳景一把搶下,一目十行看起來,仿佛被人抽取了靈魂一樣癱倒在座椅上。“完了,都完了!”
武靖伯撫掌大笑:“是啊,韃靼人完了!”
困擾大明上百年的擾邊,終於可以告一段落。他們的名字將被記錄在明實錄上。他們這一代人一掃前恥,為大明開疆擴土!
“韃靼人怎麽會輕易答應?這消息不會是假的吧?”陳信尤為不甘心地問。
“怎麽可能是假的!惠安伯親眼見證了太子和韃靼在大同簽下的停戰協議。太子借了韃靼人五十萬兩!今後幾年韃靼人要替太子幹活用以還債。他們絕對不可能再有心思來打我們。”武靖伯說出了另一條消息。
隨著裁員名單在軍中流傳,軍中逐漸分成兩派。一派是被裁的人,一派是留下的人。很多消息在留下的人中流傳。不會傳到被裁的那部分人耳中。
“太子在大同?”柳景和陳信目瞪口呆。
太子怎麽可能是在大同呢!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