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郡王要求在三天之內在寧夏見到朱厚照。實際上朝廷收到寧夏叛軍攻城殺官的消息已經是十二個時辰以後了。這還是八百裏加急送到大同,大同再用熱氣球傳迴京師的成果。
劉健等人沒考慮過太子去寧夏的可能。時間上根本就來不及。
安化郡王造反聽著可怕,手裏的上萬兵馬也比太宗發動靖難的時候多。但今時不同往日。太祖要九位塞王守邊,太宗手裏的兵馬都是上戰場見過血的。太祖殺了太多的勳貴、武將和文官,導致暗中反對建文帝的人很多,建文帝身邊可堪大用之人不多。再加上建文帝削藩削的急,讓太宗占據了天時與人和。
親王造反成功登上皇位的,史書上寥寥無幾。無論是唐太宗還是太宗,都是一代天驕。安化郡王顯然不夠資格。
在內閣的安排下,兵部有條不紊地調兵,吏部甄選寧夏新任巡撫和官員。戶部、禮部、工部、刑部各司其職。朝廷沒有亂起來。
至於被安化郡王俘虜的人質,那是錦衣衛的事。因王老尚書擔心孫女孫子的安危求上了太子。太子讓東廠把得力人手派往寧夏。
東廠難得撿到能挫掉錦衣衛囂張氣焰的機會,自是全力以赴。錦衣衛指揮使朱寧、東廠廠公陳寬紛紛在太子麵前立下軍令狀,保證把人完好無缺救出來。否則他們提頭來見!
“首輔大人,此事有蹊蹺。安化到寧夏少說也有上千裏路。安化郡王為何一定要跑到寧夏去造反?”保國公關上文淵閣一間班房的門,與幾位閣老們議事。
雖然後果未必會很嚴重,但因有前車之鑒,朝廷不會忽視宗室造反。今晚又是一個不眠之夜。閣老們再一次留在文淵閣值班。
蔡震也覺得奇怪:“一萬人馬路過多地竟然無人在意?”
兵部讓榆林副總兵移防寧夏,隻是為了以防萬一,怕五十萬北伐軍腹背受敵。還有就是,寧夏是慶王一脈原本的封地。太祖把第十六子封在寧夏,初代慶王葬在寧夏。寧夏曾經有慶王王府。
“估計慶王得到白蓮教的支持。”謝遷猜測道。
蔡震歎了口氣:“初代慶王也是個人物,怎麽就出了這種沒長腦子的棒槌。”
“初代慶王還曾自號凝真子,被寧夏武官秘告造兵器、購天文書。”謝遷提醒蔡震,慶王一脈有前科。
也不是謝遷特別關注慶王。而是因為初代慶王“天性英敏,問學博洽,長於詩文”,其書法也是名聞遐邇。留下不少著作。
劉健摸著快被他擼禿的胡子:“這話就別提了。慶藩除了安化郡王,其餘人全老老實實往京師趕。”
安化郡王造反的消息傳出去後,慶藩宗室們恨不得多生兩條腿,拚命趕往京師自證清白。他們也想不通安化郡王是怎麽想的,怎麽會覺得能造反成功呢?太子連韃靼大汗都幹掉了兩位,可不能當孩子看待。
“砰砰砰!”有人大力拍門,班房的門搖搖欲墜。
劉健一臉不悅:“誰!”
“首輔大人,是我!”商承慶壓低聲音,在門外焦急地喊。
保國公打開門,商承慶進來後瞬間把門關上。
“首輔大人,出大事了!”商承慶急得差點哭出來。
“等等!”劉健深吸幾口氣,揉揉太陽穴,“好了,你可以說了。”他要緩緩神,省的被突如其來的消息氣暈。
“太子去了寧夏。”
“什麽!”保國公目瞪口呆。
劉健好半天沒有迴神,連唿吸都忘了。
“快追啊!”謝遷著急上火。寧夏不止有安化郡王,還有白蓮教的人,太子怎麽能涉險呢!
“謝閣老,太子做熱氣球走的。想追,我們也追不上啊!”商承慶欲哭無淚。
皇宮被炸之後,工部停了熱氣球,為了避免麻煩,一股腦把做好的熱氣球都給了太子。又變迴了囚牛商行壟斷熱氣球的局麵。平時朝廷有事征用,囚牛商行二話不說。司禮監發現太子不在宮中追出去,隻看到升天的熱氣球。囚牛商行的人還推三阻四不願撥熱氣球。
劉健問:“李公公呢?”
“李公公抓著禦馬監寧公公一起去囚牛商行,逼陳雲之交出熱氣球,並要求寧夏分行把太子行蹤一五一十告訴司禮監。”
囚牛商行掛羊頭賣狗肉。無事時看著就是一個做生意的商號。一旦有事,能和錦衣衛、東廠分庭抗衡。分明就是實質意義上的西廠。
蔡震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不能讓太子離宮去寧夏的消息傳出去!就知道皇上不在京,太子會搞事。去哪不好去戰場!出了寧夏就是關外了,誰保證太子不出關?哪亂往哪鑽!這小祖宗怎麽一刻都不消停啊!”
保國公冷聲道:“增兵寧夏,盡快撲滅叛軍!”相比把太子勸迴來,保國公覺得消滅叛軍更加容易些。
謝遷也很頭疼:“平日太子哪怕取消早朝也是在文華殿待著。太子不在宮裏的消息瞞不了多久。”
若說勤政,太子未必算得上。比起處理政務,太子更喜歡盯著百官幹活。時不時去五府六部逛一逛,抽查各衙門辦公情況。太子消失一二天,百官就會發現異常!
“把消息傳出去。”劉健經過反複權衡,做出了一個驚人之舉。
蔡震堅決不同意:“萬一白蓮教趁機刺殺太子又該如何!”
“宗人令,傳國玉璽的事總要解決的。”劉健緩緩道。
別看朝廷運轉一切正常,私底下哪個當官的不念叨“傳國玉璽”四個字。五路北伐大軍明爭暗鬥,都想搶著完成任務。英國公遇難後有所收斂,可暗中還是沒有消停。傳國玉璽的消息一走漏,無須朝廷提醒,北伐五路大軍全都選擇穩紮穩打。
“太子要裁軍的消息見諸報紙,朝廷沒收到一封北伐大軍的質詢。勳貴武官們都不敢出頭!保國公,這是好現象嗎?”劉健再問。
在軍中渡過半輩子,突然麵對裁軍有怨言是常理。一句抱怨的話都沒有,太不正常了。
保國公硬著頭皮道:“寧夏指揮周昂等人在裁軍名冊上。他們選擇跟隨安化郡王造反。餘下的人怎麽敢隨意發表意見?”又不是老壽星上吊活得不耐煩了。
“太子當去寧夏做出說明。”
70
劉健等人沒考慮過太子去寧夏的可能。時間上根本就來不及。
安化郡王造反聽著可怕,手裏的上萬兵馬也比太宗發動靖難的時候多。但今時不同往日。太祖要九位塞王守邊,太宗手裏的兵馬都是上戰場見過血的。太祖殺了太多的勳貴、武將和文官,導致暗中反對建文帝的人很多,建文帝身邊可堪大用之人不多。再加上建文帝削藩削的急,讓太宗占據了天時與人和。
親王造反成功登上皇位的,史書上寥寥無幾。無論是唐太宗還是太宗,都是一代天驕。安化郡王顯然不夠資格。
在內閣的安排下,兵部有條不紊地調兵,吏部甄選寧夏新任巡撫和官員。戶部、禮部、工部、刑部各司其職。朝廷沒有亂起來。
至於被安化郡王俘虜的人質,那是錦衣衛的事。因王老尚書擔心孫女孫子的安危求上了太子。太子讓東廠把得力人手派往寧夏。
東廠難得撿到能挫掉錦衣衛囂張氣焰的機會,自是全力以赴。錦衣衛指揮使朱寧、東廠廠公陳寬紛紛在太子麵前立下軍令狀,保證把人完好無缺救出來。否則他們提頭來見!
“首輔大人,此事有蹊蹺。安化到寧夏少說也有上千裏路。安化郡王為何一定要跑到寧夏去造反?”保國公關上文淵閣一間班房的門,與幾位閣老們議事。
雖然後果未必會很嚴重,但因有前車之鑒,朝廷不會忽視宗室造反。今晚又是一個不眠之夜。閣老們再一次留在文淵閣值班。
蔡震也覺得奇怪:“一萬人馬路過多地竟然無人在意?”
兵部讓榆林副總兵移防寧夏,隻是為了以防萬一,怕五十萬北伐軍腹背受敵。還有就是,寧夏是慶王一脈原本的封地。太祖把第十六子封在寧夏,初代慶王葬在寧夏。寧夏曾經有慶王王府。
“估計慶王得到白蓮教的支持。”謝遷猜測道。
蔡震歎了口氣:“初代慶王也是個人物,怎麽就出了這種沒長腦子的棒槌。”
“初代慶王還曾自號凝真子,被寧夏武官秘告造兵器、購天文書。”謝遷提醒蔡震,慶王一脈有前科。
也不是謝遷特別關注慶王。而是因為初代慶王“天性英敏,問學博洽,長於詩文”,其書法也是名聞遐邇。留下不少著作。
劉健摸著快被他擼禿的胡子:“這話就別提了。慶藩除了安化郡王,其餘人全老老實實往京師趕。”
安化郡王造反的消息傳出去後,慶藩宗室們恨不得多生兩條腿,拚命趕往京師自證清白。他們也想不通安化郡王是怎麽想的,怎麽會覺得能造反成功呢?太子連韃靼大汗都幹掉了兩位,可不能當孩子看待。
“砰砰砰!”有人大力拍門,班房的門搖搖欲墜。
劉健一臉不悅:“誰!”
“首輔大人,是我!”商承慶壓低聲音,在門外焦急地喊。
保國公打開門,商承慶進來後瞬間把門關上。
“首輔大人,出大事了!”商承慶急得差點哭出來。
“等等!”劉健深吸幾口氣,揉揉太陽穴,“好了,你可以說了。”他要緩緩神,省的被突如其來的消息氣暈。
“太子去了寧夏。”
“什麽!”保國公目瞪口呆。
劉健好半天沒有迴神,連唿吸都忘了。
“快追啊!”謝遷著急上火。寧夏不止有安化郡王,還有白蓮教的人,太子怎麽能涉險呢!
“謝閣老,太子做熱氣球走的。想追,我們也追不上啊!”商承慶欲哭無淚。
皇宮被炸之後,工部停了熱氣球,為了避免麻煩,一股腦把做好的熱氣球都給了太子。又變迴了囚牛商行壟斷熱氣球的局麵。平時朝廷有事征用,囚牛商行二話不說。司禮監發現太子不在宮中追出去,隻看到升天的熱氣球。囚牛商行的人還推三阻四不願撥熱氣球。
劉健問:“李公公呢?”
“李公公抓著禦馬監寧公公一起去囚牛商行,逼陳雲之交出熱氣球,並要求寧夏分行把太子行蹤一五一十告訴司禮監。”
囚牛商行掛羊頭賣狗肉。無事時看著就是一個做生意的商號。一旦有事,能和錦衣衛、東廠分庭抗衡。分明就是實質意義上的西廠。
蔡震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不能讓太子離宮去寧夏的消息傳出去!就知道皇上不在京,太子會搞事。去哪不好去戰場!出了寧夏就是關外了,誰保證太子不出關?哪亂往哪鑽!這小祖宗怎麽一刻都不消停啊!”
保國公冷聲道:“增兵寧夏,盡快撲滅叛軍!”相比把太子勸迴來,保國公覺得消滅叛軍更加容易些。
謝遷也很頭疼:“平日太子哪怕取消早朝也是在文華殿待著。太子不在宮裏的消息瞞不了多久。”
若說勤政,太子未必算得上。比起處理政務,太子更喜歡盯著百官幹活。時不時去五府六部逛一逛,抽查各衙門辦公情況。太子消失一二天,百官就會發現異常!
“把消息傳出去。”劉健經過反複權衡,做出了一個驚人之舉。
蔡震堅決不同意:“萬一白蓮教趁機刺殺太子又該如何!”
“宗人令,傳國玉璽的事總要解決的。”劉健緩緩道。
別看朝廷運轉一切正常,私底下哪個當官的不念叨“傳國玉璽”四個字。五路北伐大軍明爭暗鬥,都想搶著完成任務。英國公遇難後有所收斂,可暗中還是沒有消停。傳國玉璽的消息一走漏,無須朝廷提醒,北伐五路大軍全都選擇穩紮穩打。
“太子要裁軍的消息見諸報紙,朝廷沒收到一封北伐大軍的質詢。勳貴武官們都不敢出頭!保國公,這是好現象嗎?”劉健再問。
在軍中渡過半輩子,突然麵對裁軍有怨言是常理。一句抱怨的話都沒有,太不正常了。
保國公硬著頭皮道:“寧夏指揮周昂等人在裁軍名冊上。他們選擇跟隨安化郡王造反。餘下的人怎麽敢隨意發表意見?”又不是老壽星上吊活得不耐煩了。
“太子當去寧夏做出說明。”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