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找朱厚照真有事。
鹽引隻是購買憑證,買鹽時還需支付費用。超支的300萬引,以及此次市麵上的“假鹽引”都去青土湖兌現。朝廷的幾大鹽場賣不出去鹽,國庫可不就空了?
“太子爺,這也算是您變相從國庫拿銀子了吧?國庫的銀子您可以拿,但不能這麽狠!萬一真把土魯番的柳中城、火州打下來,在那駐兵開銷也大。哈密建宣慰司,也是一筆支出。蝦夷島開發,前期投入少不了。如此這般,明年的預算國庫恐怕支撐不了。”李榮說出司禮監的擔憂。
朱厚照樂了:“司禮監不負內相之名。先天下之憂而憂,比戶部那群屍位素餐的官員敬業多了。本王怎麽隻記得給官員們漲俸祿,忘了給諸位公公們添些呢!”戶部至今沒有官員向他反映此事。
“奴婢等不敢居功。戶部官員不是想不到,而是不方便提。”李榮不以此為榮。遇上經常折騰的太子爺,司禮監私下和內閣互通有無。
提前說了,萬一太子爺撒手不管,超支鹽引怎麽解決?就算鹽場能變出大量的鹽,市麵上的鹽足夠百姓食用,多餘的量誰買?再者,誰知道太子爺沒有沒想到國庫稅銀不足的事。與銀子相關的事,太子爺從未失算過。
如果有,大家拍手歡慶,有機會給太子爺上一課。
朱厚照心裏嘀咕:不是應該落井下石嗎?何時與文官關係變好了?
“其實很簡單,學宋朝的便是。宋朝有專門的茶稅,宋高宗時期茶稅高達450萬貫。我朝把茶稅列入雜稅。各種雜稅加起來每年也沒超過百萬兩。”
朱厚照肯定不會忘了國庫稅收。國庫沒錢,還得他貼。他是唯一的皇子,想要卸擔子甩鍋都找不到人接盤。
“對我們來說,茶知識消遣之物。對北方種不了蔬菜隻能靠茶葉吸收營養的草原人來說,茶比鹽還重要。以前茶稅收的少,一則是稅收低,二則是貿易量低。”
“朝廷弱勢,想和北方保持和平,不敢把茶稅征的高。朝廷一防禦九邊為主,根本保護不了深入草原交易的商隊,茶葉生意僅能在馬市上完成。兩大原因決定了茶稅少。”
“現在形勢不一樣了。部分瓦剌人歸化、韃靼人服軟,土魯番人……嗬嗬。西北各方,隻有大明一個聲音。本王將大力支持甘肅的茶馬古道。如果有需要,朝廷可以派兵護送出關經商。”
“對了,還有雲南的茶馬古道。如果要交界的安南、暹羅、緬甸有什麽不敬的舉動,大明可以……”
朱厚照一連壞笑。
“太子爺心中有數就好。”李榮從容退下,不想再聽下去。
朱厚照叫住李榮:“李公公不忙的話,陪本王一起等消息。”
“迴太子爺,老奴忙。”李榮步履匆匆。
-------------------------------------
李榮再次來到文淵閣。
“果然不出所料,太子爺對稅收銳減有對應之策。”李榮來找劉健溝通,把朱厚照的話原原本本複述一遍。
太子爺做出的決定需要下頭的人執行。太子爺總是給他們意外之喜,弄得他們手忙腳亂。提前收到消息好做安排,別事到臨頭辦不好事又被太子爺嫌棄。太子爺精力充沛,每天像有用不完的力氣。百官和宦官們精力有限啊!
劉健、李東陽、謝遷三人各自發表看法。最後劉健總結:“收茶稅是個好辦法。百姓喝不起茶礙不著什麽事。就這樣吧。”
“太子騙了鹽商的銀子支棱起哈密一戰。強勢平定西北,加征茶稅。一環一環相扣,看似精妙。但萬一哪個環節出問題,全盤皆輸。難怪太子急躁地等火州的捷報。”謝遷搖頭歎氣。要內閣掣肘太子,他們恐怕有心無力。弘治帝在還好些,萬一弘治帝有個閃失,真怕剛愎自用的太子成為第二個隋煬帝或是……明英宗。
李東陽也是皺眉不止:“太子身邊的那幫人都像冒著綠光的惡狼,想把看中的土地都變成大明的。也不想想土地要經營,經營有成才有用!火州在火焰山附近,能有什麽?當地人信伊教,不聽話怎麽辦?總不能都殺了。”
“至少土魯番、哈密都適合種棉花。蝦夷島能打撈海鮮、種稻種麥,大量樹木可以造船。耽羅島有什麽我真想不出來。如果要中轉站,蝦夷島不也一樣?”李榮跟著一起吐槽。
朝鮮侍奉大明極為恭敬。朝鮮王子把耽羅島百年租期當作壽禮送給弘治帝,弘治帝拿了覺得燙手。
“你們忘了還有東番島。太子又要移民五萬定居東番島。看來東番島的糧食大豐收啊。”
“太子心心念念想去東番島瞧瞧。哈密土魯番的戰事一了,怕是要準備動身了。”
“真的要放太子出去嗎?”
“太子為了出行,已經命鬼刹處理掉近海周圍的海盜。”
“要不走陸路吧。海上總覺得不安全。”
內閣三人開始討論朱厚照的出行安排。瑣碎的政務很多,但難題都被太子一人解決,內閣除了打下手也隻能打下手辦些“小事”。
“咳咳,”李榮清咳了幾聲。
劉健、李東陽、謝遷中止話題,視線聚焦到李榮身上。
李榮緩緩說道:“皇爺說……想去東番島。那位……葬在那。”
“皇上的身體可否支撐遠行?”
“坐船問題不大。院使說出去散散心或許能讓病情好轉。”
劉健沉默了一會兒,深思熟慮後道,“等火州捷報傳來,李公公見縫插針地向太子提此事。皇上出行事宜讓太子安排。海船、海軍都在太子手上。”
劉健和弘治帝師生關係處的很好。弘治帝偶爾會同劉健吐露心聲。一直以來,興王是弘治帝心中的一根刺。弘治帝中風也和興王脫不開關係。再者,國不可一日無君。弘治帝出宮遠行,太子就必須留在宮裏坐鎮。太子惹下很多麻煩,別總是讓他們來收尾。
“讓戶部、行人司、中書舍人也跟著去幾位。摸清東番島的情況。我養病的時候沒有走的太遠,對東番島了解的不深。”李東陽提議。
東番島早晚會迴到朝廷手裏,提前做準備總沒錯。朱厚照喜歡土地,百官除了平時吐槽吐槽沒真正反對過。因為大家都明白,太子的地,也是朝廷的。
正說著,文淵閣頭號探子高承慶火急火燎進門匯報,“有一份急件剛送入文華殿。”
70
鹽引隻是購買憑證,買鹽時還需支付費用。超支的300萬引,以及此次市麵上的“假鹽引”都去青土湖兌現。朝廷的幾大鹽場賣不出去鹽,國庫可不就空了?
“太子爺,這也算是您變相從國庫拿銀子了吧?國庫的銀子您可以拿,但不能這麽狠!萬一真把土魯番的柳中城、火州打下來,在那駐兵開銷也大。哈密建宣慰司,也是一筆支出。蝦夷島開發,前期投入少不了。如此這般,明年的預算國庫恐怕支撐不了。”李榮說出司禮監的擔憂。
朱厚照樂了:“司禮監不負內相之名。先天下之憂而憂,比戶部那群屍位素餐的官員敬業多了。本王怎麽隻記得給官員們漲俸祿,忘了給諸位公公們添些呢!”戶部至今沒有官員向他反映此事。
“奴婢等不敢居功。戶部官員不是想不到,而是不方便提。”李榮不以此為榮。遇上經常折騰的太子爺,司禮監私下和內閣互通有無。
提前說了,萬一太子爺撒手不管,超支鹽引怎麽解決?就算鹽場能變出大量的鹽,市麵上的鹽足夠百姓食用,多餘的量誰買?再者,誰知道太子爺沒有沒想到國庫稅銀不足的事。與銀子相關的事,太子爺從未失算過。
如果有,大家拍手歡慶,有機會給太子爺上一課。
朱厚照心裏嘀咕:不是應該落井下石嗎?何時與文官關係變好了?
“其實很簡單,學宋朝的便是。宋朝有專門的茶稅,宋高宗時期茶稅高達450萬貫。我朝把茶稅列入雜稅。各種雜稅加起來每年也沒超過百萬兩。”
朱厚照肯定不會忘了國庫稅收。國庫沒錢,還得他貼。他是唯一的皇子,想要卸擔子甩鍋都找不到人接盤。
“對我們來說,茶知識消遣之物。對北方種不了蔬菜隻能靠茶葉吸收營養的草原人來說,茶比鹽還重要。以前茶稅收的少,一則是稅收低,二則是貿易量低。”
“朝廷弱勢,想和北方保持和平,不敢把茶稅征的高。朝廷一防禦九邊為主,根本保護不了深入草原交易的商隊,茶葉生意僅能在馬市上完成。兩大原因決定了茶稅少。”
“現在形勢不一樣了。部分瓦剌人歸化、韃靼人服軟,土魯番人……嗬嗬。西北各方,隻有大明一個聲音。本王將大力支持甘肅的茶馬古道。如果有需要,朝廷可以派兵護送出關經商。”
“對了,還有雲南的茶馬古道。如果要交界的安南、暹羅、緬甸有什麽不敬的舉動,大明可以……”
朱厚照一連壞笑。
“太子爺心中有數就好。”李榮從容退下,不想再聽下去。
朱厚照叫住李榮:“李公公不忙的話,陪本王一起等消息。”
“迴太子爺,老奴忙。”李榮步履匆匆。
-------------------------------------
李榮再次來到文淵閣。
“果然不出所料,太子爺對稅收銳減有對應之策。”李榮來找劉健溝通,把朱厚照的話原原本本複述一遍。
太子爺做出的決定需要下頭的人執行。太子爺總是給他們意外之喜,弄得他們手忙腳亂。提前收到消息好做安排,別事到臨頭辦不好事又被太子爺嫌棄。太子爺精力充沛,每天像有用不完的力氣。百官和宦官們精力有限啊!
劉健、李東陽、謝遷三人各自發表看法。最後劉健總結:“收茶稅是個好辦法。百姓喝不起茶礙不著什麽事。就這樣吧。”
“太子騙了鹽商的銀子支棱起哈密一戰。強勢平定西北,加征茶稅。一環一環相扣,看似精妙。但萬一哪個環節出問題,全盤皆輸。難怪太子急躁地等火州的捷報。”謝遷搖頭歎氣。要內閣掣肘太子,他們恐怕有心無力。弘治帝在還好些,萬一弘治帝有個閃失,真怕剛愎自用的太子成為第二個隋煬帝或是……明英宗。
李東陽也是皺眉不止:“太子身邊的那幫人都像冒著綠光的惡狼,想把看中的土地都變成大明的。也不想想土地要經營,經營有成才有用!火州在火焰山附近,能有什麽?當地人信伊教,不聽話怎麽辦?總不能都殺了。”
“至少土魯番、哈密都適合種棉花。蝦夷島能打撈海鮮、種稻種麥,大量樹木可以造船。耽羅島有什麽我真想不出來。如果要中轉站,蝦夷島不也一樣?”李榮跟著一起吐槽。
朝鮮侍奉大明極為恭敬。朝鮮王子把耽羅島百年租期當作壽禮送給弘治帝,弘治帝拿了覺得燙手。
“你們忘了還有東番島。太子又要移民五萬定居東番島。看來東番島的糧食大豐收啊。”
“太子心心念念想去東番島瞧瞧。哈密土魯番的戰事一了,怕是要準備動身了。”
“真的要放太子出去嗎?”
“太子為了出行,已經命鬼刹處理掉近海周圍的海盜。”
“要不走陸路吧。海上總覺得不安全。”
內閣三人開始討論朱厚照的出行安排。瑣碎的政務很多,但難題都被太子一人解決,內閣除了打下手也隻能打下手辦些“小事”。
“咳咳,”李榮清咳了幾聲。
劉健、李東陽、謝遷中止話題,視線聚焦到李榮身上。
李榮緩緩說道:“皇爺說……想去東番島。那位……葬在那。”
“皇上的身體可否支撐遠行?”
“坐船問題不大。院使說出去散散心或許能讓病情好轉。”
劉健沉默了一會兒,深思熟慮後道,“等火州捷報傳來,李公公見縫插針地向太子提此事。皇上出行事宜讓太子安排。海船、海軍都在太子手上。”
劉健和弘治帝師生關係處的很好。弘治帝偶爾會同劉健吐露心聲。一直以來,興王是弘治帝心中的一根刺。弘治帝中風也和興王脫不開關係。再者,國不可一日無君。弘治帝出宮遠行,太子就必須留在宮裏坐鎮。太子惹下很多麻煩,別總是讓他們來收尾。
“讓戶部、行人司、中書舍人也跟著去幾位。摸清東番島的情況。我養病的時候沒有走的太遠,對東番島了解的不深。”李東陽提議。
東番島早晚會迴到朝廷手裏,提前做準備總沒錯。朱厚照喜歡土地,百官除了平時吐槽吐槽沒真正反對過。因為大家都明白,太子的地,也是朝廷的。
正說著,文淵閣頭號探子高承慶火急火燎進門匯報,“有一份急件剛送入文華殿。”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