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文中……)
朱厚照私下拿出十萬兩,讓禮部把萬壽節弄得熱熱鬧鬧。萬壽節是廣而吿之最好的場合。讓天下人、鄰邦、海域諸國看到大明傳位有序,繁榮昌盛!
皇位交替永遠都是一個王朝最危險的時刻。不管是內部還是外部的矛盾,都會在此時爆發。朱厚照很驕傲,這一條鐵律遇到他就拐了彎!
奉天殿的平台上,弘治帝坐在鑲金的輪椅上笑得溫和。
“恭祝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百官恭賀。
站在弘治帝身後的朱厚照,看著殿上跪著的烏泱泱一群人,頓時意氣風發。
唯一的皇子,是他的護身符,也是大明的幸事!
他的權利來得名正言順,動了權貴的改革又使軍民歸心。哪怕不少權貴在背後偷偷支持興王,興王不還是雲消霧散了嗎?現在誰還敢提興王兩字?他抹去興王的痕跡,不止是報仇,也是警告!
真以為一個商人能弄到足夠的手雷和熱氣球?真以為東廠、錦衣衛是吃幹飯的?皇宮被炸,何嚐不是一次苦肉計呢!反正他又死不了。
呸呸呸!他在想什麽呢!這事皇帝爹不知道。乾清宮和坤寧宮都炸沒了,隻能爛在肚子裏。這輩子都不能說!
“平……身!”弘治帝放慢語速,幾乎看不出口齒不清的模樣。
百官朝賀後,輪到各友邦。
“恭祝大明天子萬壽無疆!”
華服在身的移動寶庫搶在所有人麵前出列。
朱厚照被其頭上的黃金晃花了眼,定睛一看才發現是韃靼的圖魯勒圖格根公主。因為公主幾乎靠近了平台,朱厚照能看清她的容貌。純潔、可愛的像兩個月亮世界的秀蘭·鄧波兒。
漂亮是真漂亮,可他不是戀童癖。
心無波瀾!
“尊敬的天可汗,我代表父汗獻上傳國玉璽。”嬌俏的圖魯勒圖格公主黃鶯般的聲音響徹奉天殿。
朱厚照第一個反應:大明官話說的很溜。
第二個反應:天可汗?
第三個反應:傳國玉璽?!
omg!
“父皇,身體為先。”朱厚照安撫激動地想要從輪椅上站起來的弘治帝。
急促的唿吸聲讓朱厚照感到不安,很擔心皇帝爹會暈過去。他歪了歪頭,對韃靼公主的露出兇光。她是來祝壽的還是想明謀害死皇帝爹?
圖魯勒圖格公主被眼刀子一射愣在當場。大明太子沒被她的美貌吸引,反而厭惡她?是看不上她,還是討論韃靼?
弘治帝胸口起伏,好半天才平複情緒,恢複了平和的麵目。哪怕這樣,擱在扶手上顫抖的手還是暴露了他的真實情緒。
朱厚照目光移到百官身上。心中興慶百官都好麵子,不會在外邦使者前丟麵子。劉健為首的百官紋絲不動,隻有不時抖動的眼角、嘴角顯示他們的激動。
不滿的質疑聲從朱厚照口中傳出:“公主可知天可汗的意思?“
接著又問:“史載傳國玉璽一角缺失,用黃金補上。公主呈上的是一整塊玉石。”
傳國玉璽失蹤了幾百年。朱厚照才不相信會被韃靼人拿到。如果當初元朝找到傳國玉璽,早就大肆張揚了。
圖魯勒圖格公主從小被捧著長大,達延汗和她說話都是和顏悅色的。被朱厚照冷眼瞧著,委屈地想要大哭。不過她記得自己的身份,不可在大明麵前丟了韃靼的麵子。
“大明太子認為您的父皇、大明英明無雙的天子配不上‘天可汗’的尊稱?”圖魯勒圖格公主怎麽說都是滿都海夫人的親女兒,跟在強勢的滿都海夫人身邊,也學到了她強硬的一麵。
朱厚照嘴角勾了勾,想要確認天可汗隻是表達尊敬而已嗎。
“太,子!”弘治帝怕兒子欺負領邦使者,及時叫停。
有了弘治帝偏幫,圖魯勒圖格公主挺直了腰板嘴硬地道,“是不是傳國玉璽太子派人檢查不就是了嗎?”
話音剛落,一位老翰林院像打了雞血一樣,搶在劉健前麵接過韃靼公主手上的“傳國玉璽”。
桶哈恭敬地站在公主下手。他能說什麽呢?
大汗很想大幹一場,可現狀逼得大汗不得不對大明臣服。哪怕大汗想盡辦法捂住韃靼冬季遭受的損失,大明或者說朱厚照還是很快知道了。
這已經是韃靼連續四年受災!大明人怎麽懂得他們的苦。在接連忍受幹旱,牧草減少、牛羊死去、糧食減產,已然很絕望。再遇到寒冬,簡直是雪上加霜。
都說雪中送炭更能感受到別人的好意。大汗和他們從大寧獲得的糧食、蜂窩煤強烈感受到與大明之間巨大的差距。
從小在戰場上長大的大汗尤為不甘心。大漢說,哈密戰場是他內心的一場困獸之鬥。如果助滿速兒拿到哈密,說明大明沒看上去的那麽不可戰勝。如果失敗了,大汗會停止南下的腳步,修複和大明之間的關係,保持商貿往來。
抱著這樣的心思,他們才呈上額外隆重的壽禮。
桶哈的心情說不上有多好。
不可以!那樣對沒有條件增長見識的寒門子弟又何其公平?科舉強於舉孝廉、九品中正製的地方,關鍵在於給寒門子弟同樣的機會。”
“為何要寒門機會?朝廷博愛?不!是因為固有的權貴階級容易滋生權臣和腐敗,不利於王朝統治。新鮮血液的加入,能打破固有階級。如同曾經的‘王謝堂前燕’飛入了百姓家。”
“官宦子弟比寒門子弟天生帶有優勢。有些人的起點,是另一部分人的一生追求都未必能達到的終點。有人統計過曆次科舉官宦子弟上榜人數嗎?本王關注了,但為了國朝安定,為了讓寒門子弟仍抱有希望,本王不打算公布。”
“曆代施行重農抑商政策。很多朝代規定商人子弟不可當官。本朝太祖賢明,取消了此條。商人有更多的錢用於教育,子孫的學識遠在寒門之上。商人子弟當官形成氣候,就不是官商勾結,而是官商一體了!”
“等到朝廷頒布的政令成為生意的時候,大明離亡國不遠矣!遠的不提,三年前的直隸糧荒曆曆在目。始作俑者至今被部分地區奉為救世英雄,可誰還記得餓死在街頭的屍骨?哪怕是喊冤,萬人聲音比不過一介商人。”
70
朱厚照私下拿出十萬兩,讓禮部把萬壽節弄得熱熱鬧鬧。萬壽節是廣而吿之最好的場合。讓天下人、鄰邦、海域諸國看到大明傳位有序,繁榮昌盛!
皇位交替永遠都是一個王朝最危險的時刻。不管是內部還是外部的矛盾,都會在此時爆發。朱厚照很驕傲,這一條鐵律遇到他就拐了彎!
奉天殿的平台上,弘治帝坐在鑲金的輪椅上笑得溫和。
“恭祝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百官恭賀。
站在弘治帝身後的朱厚照,看著殿上跪著的烏泱泱一群人,頓時意氣風發。
唯一的皇子,是他的護身符,也是大明的幸事!
他的權利來得名正言順,動了權貴的改革又使軍民歸心。哪怕不少權貴在背後偷偷支持興王,興王不還是雲消霧散了嗎?現在誰還敢提興王兩字?他抹去興王的痕跡,不止是報仇,也是警告!
真以為一個商人能弄到足夠的手雷和熱氣球?真以為東廠、錦衣衛是吃幹飯的?皇宮被炸,何嚐不是一次苦肉計呢!反正他又死不了。
呸呸呸!他在想什麽呢!這事皇帝爹不知道。乾清宮和坤寧宮都炸沒了,隻能爛在肚子裏。這輩子都不能說!
“平……身!”弘治帝放慢語速,幾乎看不出口齒不清的模樣。
百官朝賀後,輪到各友邦。
“恭祝大明天子萬壽無疆!”
華服在身的移動寶庫搶在所有人麵前出列。
朱厚照被其頭上的黃金晃花了眼,定睛一看才發現是韃靼的圖魯勒圖格根公主。因為公主幾乎靠近了平台,朱厚照能看清她的容貌。純潔、可愛的像兩個月亮世界的秀蘭·鄧波兒。
漂亮是真漂亮,可他不是戀童癖。
心無波瀾!
“尊敬的天可汗,我代表父汗獻上傳國玉璽。”嬌俏的圖魯勒圖格公主黃鶯般的聲音響徹奉天殿。
朱厚照第一個反應:大明官話說的很溜。
第二個反應:天可汗?
第三個反應:傳國玉璽?!
omg!
“父皇,身體為先。”朱厚照安撫激動地想要從輪椅上站起來的弘治帝。
急促的唿吸聲讓朱厚照感到不安,很擔心皇帝爹會暈過去。他歪了歪頭,對韃靼公主的露出兇光。她是來祝壽的還是想明謀害死皇帝爹?
圖魯勒圖格公主被眼刀子一射愣在當場。大明太子沒被她的美貌吸引,反而厭惡她?是看不上她,還是討論韃靼?
弘治帝胸口起伏,好半天才平複情緒,恢複了平和的麵目。哪怕這樣,擱在扶手上顫抖的手還是暴露了他的真實情緒。
朱厚照目光移到百官身上。心中興慶百官都好麵子,不會在外邦使者前丟麵子。劉健為首的百官紋絲不動,隻有不時抖動的眼角、嘴角顯示他們的激動。
不滿的質疑聲從朱厚照口中傳出:“公主可知天可汗的意思?“
接著又問:“史載傳國玉璽一角缺失,用黃金補上。公主呈上的是一整塊玉石。”
傳國玉璽失蹤了幾百年。朱厚照才不相信會被韃靼人拿到。如果當初元朝找到傳國玉璽,早就大肆張揚了。
圖魯勒圖格公主從小被捧著長大,達延汗和她說話都是和顏悅色的。被朱厚照冷眼瞧著,委屈地想要大哭。不過她記得自己的身份,不可在大明麵前丟了韃靼的麵子。
“大明太子認為您的父皇、大明英明無雙的天子配不上‘天可汗’的尊稱?”圖魯勒圖格公主怎麽說都是滿都海夫人的親女兒,跟在強勢的滿都海夫人身邊,也學到了她強硬的一麵。
朱厚照嘴角勾了勾,想要確認天可汗隻是表達尊敬而已嗎。
“太,子!”弘治帝怕兒子欺負領邦使者,及時叫停。
有了弘治帝偏幫,圖魯勒圖格公主挺直了腰板嘴硬地道,“是不是傳國玉璽太子派人檢查不就是了嗎?”
話音剛落,一位老翰林院像打了雞血一樣,搶在劉健前麵接過韃靼公主手上的“傳國玉璽”。
桶哈恭敬地站在公主下手。他能說什麽呢?
大汗很想大幹一場,可現狀逼得大汗不得不對大明臣服。哪怕大汗想盡辦法捂住韃靼冬季遭受的損失,大明或者說朱厚照還是很快知道了。
這已經是韃靼連續四年受災!大明人怎麽懂得他們的苦。在接連忍受幹旱,牧草減少、牛羊死去、糧食減產,已然很絕望。再遇到寒冬,簡直是雪上加霜。
都說雪中送炭更能感受到別人的好意。大汗和他們從大寧獲得的糧食、蜂窩煤強烈感受到與大明之間巨大的差距。
從小在戰場上長大的大汗尤為不甘心。大漢說,哈密戰場是他內心的一場困獸之鬥。如果助滿速兒拿到哈密,說明大明沒看上去的那麽不可戰勝。如果失敗了,大汗會停止南下的腳步,修複和大明之間的關係,保持商貿往來。
抱著這樣的心思,他們才呈上額外隆重的壽禮。
桶哈的心情說不上有多好。
不可以!那樣對沒有條件增長見識的寒門子弟又何其公平?科舉強於舉孝廉、九品中正製的地方,關鍵在於給寒門子弟同樣的機會。”
“為何要寒門機會?朝廷博愛?不!是因為固有的權貴階級容易滋生權臣和腐敗,不利於王朝統治。新鮮血液的加入,能打破固有階級。如同曾經的‘王謝堂前燕’飛入了百姓家。”
“官宦子弟比寒門子弟天生帶有優勢。有些人的起點,是另一部分人的一生追求都未必能達到的終點。有人統計過曆次科舉官宦子弟上榜人數嗎?本王關注了,但為了國朝安定,為了讓寒門子弟仍抱有希望,本王不打算公布。”
“曆代施行重農抑商政策。很多朝代規定商人子弟不可當官。本朝太祖賢明,取消了此條。商人有更多的錢用於教育,子孫的學識遠在寒門之上。商人子弟當官形成氣候,就不是官商勾結,而是官商一體了!”
“等到朝廷頒布的政令成為生意的時候,大明離亡國不遠矣!遠的不提,三年前的直隸糧荒曆曆在目。始作俑者至今被部分地區奉為救世英雄,可誰還記得餓死在街頭的屍骨?哪怕是喊冤,萬人聲音比不過一介商人。”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