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不可放出育種技術,總可以放出造船、海上航行、蜂窩煤、瀝青路麵、新式三合土、玻璃等技術吧?殿下想要換土地還是官職,一切好談。”
劉健代表朝廷,想從朱厚照手中拿走一部分技術。其中蜂窩煤技術很早被破解,但因為技術出自弘仁殿,民間隻敢私自仿造。其他的幾項都是朝廷迫不及待想要得到的。
朱厚照挑眉:“這就是今日早朝禦史抨擊傳奉官人數太多的原因?怎麽著,本宮不答應,你們還想取締傳奉官不成?”
論對知識產權的重視和保護,大明絕對強於兩個月亮的世界。
民間的祖傳的技藝或秘方,有“傳子不傳媳”、“傳媳不傳女”等各種保密規定。匠人們寧願讓技藝流失,也不願意傳給外人。
朱厚照能建起匯集天下能工巧匠的弘仁殿,仰仗的是他太子的身份、傳奉官官位、以及許處的優厚待遇。但就算是這樣,入選弘仁殿的匠人也不會把所有的技藝交出來。除了能用來換官位或者錢財、前途等好處,很多還是牢牢捏在自己手裏。他們會教會自己的兒子,繼續占著弘仁殿的肥差。
弘仁殿的差事有多肥?匠人仿製官員品階分為九品。每位進入弘仁殿的工匠都要從最低等的九品做起。匠人升遷不看資曆看技藝和貢獻。四品以上都要朱厚照親自定級。九品匠人年俸100兩,八品和七品各加100兩;六品500兩,五品和四品各加200兩;到了三品年俸1500兩,二品2000兩,一品年俸3000兩!除了俸祿,每月還有不等的福利。柴米油鹽醬醋茶和布匹等生活必需品應有盡有。
四品匠人以上都會得到傳奉官的官位。隻要表現好,九品匠人也能把家裏下一代的匠籍變變更為民籍。有人想當官,可官位又不能世襲。更多的人還是衝著變更戶籍交出祖傳技藝。
朱厚照一直想對戶籍進行改革,但改革哪有那麽容易。以兩個月亮世界的先進社會生產力下,改個革都需要定幾個五年計劃,何況是上下都習慣一成不變的大明呢!雖說軍製改革受到所有軍戶們的簇擁,說穿了也隻不過是廢除軍戶必須當兵的硬性規定,放寬了軍籍變更民籍的條件。
就算是這樣,軍籍還是比民籍苦。每家能分到足夠田地養活一家老小的軍戶,大部分靠近九邊,危險性比較大。如果內陸地區的軍戶,每家分得的土地少,身體條件不足無法選入軍隊的,很可能活不下去。
軍製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保證大明軍隊的戰鬥力,並不是要救軍戶們與水深火熱之中。不過幸虧朱厚照弄出了囚牛商行,開拓了海路擴大外需。囚牛商行旗下大大小小作坊無數,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尤其像海路,需要大量的隨行護衛。囚牛商行賺得多,舍得給底下的雇工較高工錢,所以看上去改革之後的軍戶們大多數都能過上好日子。否則以軍隊去劣存精的減員方針,劃分出去的軍屯數怎麽可能滿足大明成百上千萬的軍戶。
軍籍苦,匠籍更苦,尤其是在各都司衛所管轄的軍器局中服役的軍匠。朱厚照給了匠人們希望,匠人們迴報一個又一個技術革新。
朝廷想白要怎麽可能?!
如果朱厚照沒有太子、弘治帝唯一皇子的身份,朝廷還真有辦法搞到手。要不然“巧取豪奪”的成語哪來的!現在的朱厚照手裏有太多壟斷技術,這些技術給他帶來了巨額的財富。已經到了所有權貴眼紅的地步。但凡弘治帝有第二位兒子,朱厚照一定會被拉下馬。
“殿下手上能下金蛋的雞太多。放出去些,能讓殿下做事遭遇的阻力減少。殿下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實業上。”劉健也沒遮著掩著,打開天窗說亮話。
朱厚照也沒遮掩內心的想法。他哈哈大笑,笑得狂妄不羈,“道理掌握在拳頭大的人手中。憑他們收攏的那些被軍隊淘汰掉的無能將領,還想和本宮掰手腕?”
軍製改革動了武官們的奶酪。沒有士兵擁護、後勤保障的武官是無牙的老虎,連造反都造不起來。武官世襲搞了一百多年,軍中無能的將領太多。軍製改革時大刀闊斧,革除了很多武官。貼補進去的銀子大部分用來補貼他們。
朱厚照不關心瓊州府的儋州被占,不代表不知道背後發生的烏七八糟的事情。
善謀的李東陽去了瓊州,沒讓局勢變好。昌化、臨高兩縣陸續被占。瓊州西路一千餘裏道路不通,耽誤了棉花的收購。自從水力紡車、飛梭織機出現,布匹生產效率大大提高。沒有瓊州棉花,就沒有足夠的布匹。
瓊州棉花品質好,價格低廉。密雲織布坊三分之二的棉花來源於瓊州。儋州起義已經導致密雲織布坊停產。這是成立三年來從未有過的事。不過最近貨運海船被征,海貿也停了。這些損失早在朱厚照的預料之中。
朱厚照血厚能撐,布商們可撐不下去。尤其是江南、徽州大肆使用水力紡車的地區。
儋州起義雖說是源於稅糧征收。實際上背後的支持者是不滿朱厚照壟斷他們財路的那些人。能讓半個瓊州淪陷,還有不少權貴暗中支持。
就連戶部清丈田畝的腳步都給停了下來。禦史上書道:儋州知府迫於戶部壓力才強征稅糧釀出大事。各地都怕過早的輪到清丈田畝,加大稅糧的征收。戶部明知魚鱗冊出入極大,為何要各地官府依照魚鱗冊征稅?
朱厚照知道後在端本宮破口大罵:“不去責怪把民田改成官田的混蛋,反而指責改革。腦子被驢踢了!”
劉健不想讓局勢惡化下去:“說到底儋州黎族的與殿下有關。殿下為何不放出部分技藝,讓權貴們不要總盯著土地打轉呢?殿下惹的禍,殿下總得想辦法解決。”
朱厚照被劉健說懵了。
仔細想想,劉健說的有道理。
為什麽儋州黎族要按照三季稻征糧稅?不是因為知府無知,而是他們的田都被改成了官田。官田的稅高!
劉健代表朝廷,想從朱厚照手中拿走一部分技術。其中蜂窩煤技術很早被破解,但因為技術出自弘仁殿,民間隻敢私自仿造。其他的幾項都是朝廷迫不及待想要得到的。
朱厚照挑眉:“這就是今日早朝禦史抨擊傳奉官人數太多的原因?怎麽著,本宮不答應,你們還想取締傳奉官不成?”
論對知識產權的重視和保護,大明絕對強於兩個月亮的世界。
民間的祖傳的技藝或秘方,有“傳子不傳媳”、“傳媳不傳女”等各種保密規定。匠人們寧願讓技藝流失,也不願意傳給外人。
朱厚照能建起匯集天下能工巧匠的弘仁殿,仰仗的是他太子的身份、傳奉官官位、以及許處的優厚待遇。但就算是這樣,入選弘仁殿的匠人也不會把所有的技藝交出來。除了能用來換官位或者錢財、前途等好處,很多還是牢牢捏在自己手裏。他們會教會自己的兒子,繼續占著弘仁殿的肥差。
弘仁殿的差事有多肥?匠人仿製官員品階分為九品。每位進入弘仁殿的工匠都要從最低等的九品做起。匠人升遷不看資曆看技藝和貢獻。四品以上都要朱厚照親自定級。九品匠人年俸100兩,八品和七品各加100兩;六品500兩,五品和四品各加200兩;到了三品年俸1500兩,二品2000兩,一品年俸3000兩!除了俸祿,每月還有不等的福利。柴米油鹽醬醋茶和布匹等生活必需品應有盡有。
四品匠人以上都會得到傳奉官的官位。隻要表現好,九品匠人也能把家裏下一代的匠籍變變更為民籍。有人想當官,可官位又不能世襲。更多的人還是衝著變更戶籍交出祖傳技藝。
朱厚照一直想對戶籍進行改革,但改革哪有那麽容易。以兩個月亮世界的先進社會生產力下,改個革都需要定幾個五年計劃,何況是上下都習慣一成不變的大明呢!雖說軍製改革受到所有軍戶們的簇擁,說穿了也隻不過是廢除軍戶必須當兵的硬性規定,放寬了軍籍變更民籍的條件。
就算是這樣,軍籍還是比民籍苦。每家能分到足夠田地養活一家老小的軍戶,大部分靠近九邊,危險性比較大。如果內陸地區的軍戶,每家分得的土地少,身體條件不足無法選入軍隊的,很可能活不下去。
軍製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保證大明軍隊的戰鬥力,並不是要救軍戶們與水深火熱之中。不過幸虧朱厚照弄出了囚牛商行,開拓了海路擴大外需。囚牛商行旗下大大小小作坊無數,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尤其像海路,需要大量的隨行護衛。囚牛商行賺得多,舍得給底下的雇工較高工錢,所以看上去改革之後的軍戶們大多數都能過上好日子。否則以軍隊去劣存精的減員方針,劃分出去的軍屯數怎麽可能滿足大明成百上千萬的軍戶。
軍籍苦,匠籍更苦,尤其是在各都司衛所管轄的軍器局中服役的軍匠。朱厚照給了匠人們希望,匠人們迴報一個又一個技術革新。
朝廷想白要怎麽可能?!
如果朱厚照沒有太子、弘治帝唯一皇子的身份,朝廷還真有辦法搞到手。要不然“巧取豪奪”的成語哪來的!現在的朱厚照手裏有太多壟斷技術,這些技術給他帶來了巨額的財富。已經到了所有權貴眼紅的地步。但凡弘治帝有第二位兒子,朱厚照一定會被拉下馬。
“殿下手上能下金蛋的雞太多。放出去些,能讓殿下做事遭遇的阻力減少。殿下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實業上。”劉健也沒遮著掩著,打開天窗說亮話。
朱厚照也沒遮掩內心的想法。他哈哈大笑,笑得狂妄不羈,“道理掌握在拳頭大的人手中。憑他們收攏的那些被軍隊淘汰掉的無能將領,還想和本宮掰手腕?”
軍製改革動了武官們的奶酪。沒有士兵擁護、後勤保障的武官是無牙的老虎,連造反都造不起來。武官世襲搞了一百多年,軍中無能的將領太多。軍製改革時大刀闊斧,革除了很多武官。貼補進去的銀子大部分用來補貼他們。
朱厚照不關心瓊州府的儋州被占,不代表不知道背後發生的烏七八糟的事情。
善謀的李東陽去了瓊州,沒讓局勢變好。昌化、臨高兩縣陸續被占。瓊州西路一千餘裏道路不通,耽誤了棉花的收購。自從水力紡車、飛梭織機出現,布匹生產效率大大提高。沒有瓊州棉花,就沒有足夠的布匹。
瓊州棉花品質好,價格低廉。密雲織布坊三分之二的棉花來源於瓊州。儋州起義已經導致密雲織布坊停產。這是成立三年來從未有過的事。不過最近貨運海船被征,海貿也停了。這些損失早在朱厚照的預料之中。
朱厚照血厚能撐,布商們可撐不下去。尤其是江南、徽州大肆使用水力紡車的地區。
儋州起義雖說是源於稅糧征收。實際上背後的支持者是不滿朱厚照壟斷他們財路的那些人。能讓半個瓊州淪陷,還有不少權貴暗中支持。
就連戶部清丈田畝的腳步都給停了下來。禦史上書道:儋州知府迫於戶部壓力才強征稅糧釀出大事。各地都怕過早的輪到清丈田畝,加大稅糧的征收。戶部明知魚鱗冊出入極大,為何要各地官府依照魚鱗冊征稅?
朱厚照知道後在端本宮破口大罵:“不去責怪把民田改成官田的混蛋,反而指責改革。腦子被驢踢了!”
劉健不想讓局勢惡化下去:“說到底儋州黎族的與殿下有關。殿下為何不放出部分技藝,讓權貴們不要總盯著土地打轉呢?殿下惹的禍,殿下總得想辦法解決。”
朱厚照被劉健說懵了。
仔細想想,劉健說的有道理。
為什麽儋州黎族要按照三季稻征糧稅?不是因為知府無知,而是他們的田都被改成了官田。官田的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