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不知從何時起不愛在人前多言,總是兩個字兩個字朝外蹦。說話又跳躍,常常讓聽的人摸不著頭腦。侶鍾求助地看李東陽。
在場能也隻有李東陽能毫無隔閡的與太子說到一塊去。
李東陽拱手問:“太子想要戶部出讓遼東的土地嗎?”
劉健忍不住扶額。有的太子喜歡字畫、美人、蛐蛐、好馬,而他們的太子獨愛土地。太子接連占下河套、遼東不少土地,連占城和安南都有小塊地在太子的實際掌控之下。聽隨海船出海的人提起,似乎馬六甲、琉球、日本都有太子的地。
“它有?”朱厚照語氣鄙夷。
朝廷不要遼東苦寒之地的土地。去年北方大部隊地方幹旱。遼東的河道幹涸,糧食絕收。彼時朝廷的救濟糧調往河南府等缺糧的地方。於是戶部求到囚牛商行頭上,借去了大量的糧食。
遼東大半部分是軍戶,是軍製改革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朱厚照不管出於什麽目的,都不會對遼東放任不管。他養了遼東大半年,前後一共投入98萬石糧食。遼東的軍戶們救下來了,朱厚照好不容易積攢起來的私房錢沒了。饑荒的危險解除,遼東的軍戶們恨不得隔日就完成遼東的改革。
遼東的軍屯分給了軍戶們大半。剩下能方便耕種的地方被百姓們瓜分。朝廷在遼東的確有大片的空地,但是想要耕種的需要投入大筆資金開荒,不劃算。
“堪輿。”朱厚照使人拿來地圖。
先是敲敲大寧都司的所在地,然後點了點潢水的兩條支脈。又把大寧都司周邊圈了起來。“河、地。”
現在的遼寧境內沒有可耕種土地。為什麽不把洪武朝曾占有的大寧拿下呢?
“朵顏三衛離開,韃靼人偶爾過去逛一圈。大寧周圍地勢平坦,不好防禦。”李東陽耐心地解釋。丟棄洪武朝好不容易搶迴的土地也是沒辦法的舉動。
劉健頭疼:“殿下把河套的地全部開發起來,不也一樣?”
“浪、費!”朱厚照指責劉健。
李東陽明白了朱厚照的意思。遼東耕地少,為何不把水源地封地的地方納入朝廷板塊。可朝廷要顧慮很多方麵。
遼東鎮花了幾十年搭建防禦體係,如果把防線北移,之前修築的城牆、軍堡豈不是浪費?遼東苦寒,越靠北越冷。從關內遷移到遼東的人不適宜當地寒冷的天氣,更別指望去更遠的北方。如果擴大遼東鎮版圖,朝廷也找不到百姓填充空地。再說了,以遼東的天氣,一年隻能一熟。哪怕把大寧都司都占了,也多不了太多的糧食。
朱厚照派人開發遼東,效果斐然。他並沒有把肥沃的遼東土地和農肥能成倍提高產量的事說出去。南方雙季水稻畝產四到五石一畝,北方在一石到三石之間。收成的好壞與土地肥力相關。大寧種一季稻能得到五六石一畝,不比雙季稻的產量低。朝官們年事已高,思維僵硬,絕對想不到遼東是一片沃土。
劉健不想和陷入叛逆期的太子爭辯,示意大家散會。
朱厚照偏偏緊跟侶鍾,用出兩個月亮世界逼債的文明手段。侶鍾不還錢,他就不準備放人離開。劉健懶著打理行為古怪的太子。如果鬧得太難看,請出弘治帝便可。太子乖張,勝在能聽弘治帝的話。
侶鍾不斷解釋戶部的難處。朱厚照就像被拋棄的怨婦一樣,直勾勾盯著侶鍾不說話。侶鍾差點給朱厚照磕頭。兩人一直僵持,直到鳳陽八百裏急電送到了文淵閣。
“鳳陽等多地地洞,明孝陵地麵建築倒塌。”劉健不動聲色地瞟了眼朱厚照。太子定然是提早收到消息來文淵閣刺探態度。拿出戶部欠囚牛商行的賬本,是想逼內閣安撫百官嗎?
“孝陵!朱厚照故作驚訝。
然後又道:“太祖發怒。”
“殿下請不要胡說。地動很平常。”李東陽馬上糾正朱厚照的口誤。眼見軍製改革馬上完工,清丈田畝的官員掙脫權貴的泥潭,李東陽不想讓改革功虧一簣。
兩年前李東陽和官途到頭、已滿六十不能更上一層的愣頭青交易。愣頭青把朝臣們的怒火引向太子。逼得護子心切的弘治帝一條道走到黑。但再次用同樣的招數很容易露餡,李東陽要時間考慮如何破局。
朱厚照頭也不迴地離開。他來表明態度,可不是來爭辯的。現在的公鴨嗓讓他失去了咄咄逼人的氣勢。
給輿論戰的深喉《京報》報館傳信,讓他們把南京、鳳陽遭遇水災、地動形容成太祖發怒。
太祖為何發怒?因為後世子孫都是敗家子!把肥沃的土地割讓給敵人。
朱厚照在輿論還沒發酵之前把事情的性質定了。以現在《京報》的洗腦,哦不,是影響力,百姓們會更傾向於相信《京報》的論斷。朝廷刊發的《大明報》成為另一種形式的邸報。報紙上刊登的文章全和朝政有關,每位官員必買。可百姓們就不買《大明報》的帳。
戶部欠囚牛商行98萬石糧食不還,成了《京報》最有利控訴朝廷浪費耕地的鐵證。
“三年來太子殿下在大寧城開荒,沒收到朝廷一文錢的支持。朝廷缺糧找到太子。他們可知道98萬石糧食有多少來自於大寧?”
“朵顏三衛遷族,遼東外敵隻剩下韃靼。達延汗被瓦剌拖著束手束腳,沒精力招惹大寧。就這樣朝臣們還擔心自身安全,不替百姓解決生存難題。”
第二日,都察院的禦史們衣袖裏塞著彈劾奏折,沒想到《京報》早一步發報,硬生生替太祖“火”了一把。
百姓們聽聞朝廷丟掉的土地極為肥沃,統統罵朝臣們是“敗家子”。哪怕禦史從弘治帝身上找到不足之處猛烈噴擊,百姓們的關注點依然放在被朝廷舍棄了大寧。
“大寧的土地真的很肥沃?”劉健被朱厚照打了一悶棍,現在整個人昏昏沉沉的。
侶鍾搖頭。河套和涼州往來密切,還能打探到河套的真實情況。而大寧沒有人知道那裏的虛實。
朱厚照小小撬動了一下,弘治帝頭上的鍋順利扣在劉健為首的朝臣身上。
在場能也隻有李東陽能毫無隔閡的與太子說到一塊去。
李東陽拱手問:“太子想要戶部出讓遼東的土地嗎?”
劉健忍不住扶額。有的太子喜歡字畫、美人、蛐蛐、好馬,而他們的太子獨愛土地。太子接連占下河套、遼東不少土地,連占城和安南都有小塊地在太子的實際掌控之下。聽隨海船出海的人提起,似乎馬六甲、琉球、日本都有太子的地。
“它有?”朱厚照語氣鄙夷。
朝廷不要遼東苦寒之地的土地。去年北方大部隊地方幹旱。遼東的河道幹涸,糧食絕收。彼時朝廷的救濟糧調往河南府等缺糧的地方。於是戶部求到囚牛商行頭上,借去了大量的糧食。
遼東大半部分是軍戶,是軍製改革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朱厚照不管出於什麽目的,都不會對遼東放任不管。他養了遼東大半年,前後一共投入98萬石糧食。遼東的軍戶們救下來了,朱厚照好不容易積攢起來的私房錢沒了。饑荒的危險解除,遼東的軍戶們恨不得隔日就完成遼東的改革。
遼東的軍屯分給了軍戶們大半。剩下能方便耕種的地方被百姓們瓜分。朝廷在遼東的確有大片的空地,但是想要耕種的需要投入大筆資金開荒,不劃算。
“堪輿。”朱厚照使人拿來地圖。
先是敲敲大寧都司的所在地,然後點了點潢水的兩條支脈。又把大寧都司周邊圈了起來。“河、地。”
現在的遼寧境內沒有可耕種土地。為什麽不把洪武朝曾占有的大寧拿下呢?
“朵顏三衛離開,韃靼人偶爾過去逛一圈。大寧周圍地勢平坦,不好防禦。”李東陽耐心地解釋。丟棄洪武朝好不容易搶迴的土地也是沒辦法的舉動。
劉健頭疼:“殿下把河套的地全部開發起來,不也一樣?”
“浪、費!”朱厚照指責劉健。
李東陽明白了朱厚照的意思。遼東耕地少,為何不把水源地封地的地方納入朝廷板塊。可朝廷要顧慮很多方麵。
遼東鎮花了幾十年搭建防禦體係,如果把防線北移,之前修築的城牆、軍堡豈不是浪費?遼東苦寒,越靠北越冷。從關內遷移到遼東的人不適宜當地寒冷的天氣,更別指望去更遠的北方。如果擴大遼東鎮版圖,朝廷也找不到百姓填充空地。再說了,以遼東的天氣,一年隻能一熟。哪怕把大寧都司都占了,也多不了太多的糧食。
朱厚照派人開發遼東,效果斐然。他並沒有把肥沃的遼東土地和農肥能成倍提高產量的事說出去。南方雙季水稻畝產四到五石一畝,北方在一石到三石之間。收成的好壞與土地肥力相關。大寧種一季稻能得到五六石一畝,不比雙季稻的產量低。朝官們年事已高,思維僵硬,絕對想不到遼東是一片沃土。
劉健不想和陷入叛逆期的太子爭辯,示意大家散會。
朱厚照偏偏緊跟侶鍾,用出兩個月亮世界逼債的文明手段。侶鍾不還錢,他就不準備放人離開。劉健懶著打理行為古怪的太子。如果鬧得太難看,請出弘治帝便可。太子乖張,勝在能聽弘治帝的話。
侶鍾不斷解釋戶部的難處。朱厚照就像被拋棄的怨婦一樣,直勾勾盯著侶鍾不說話。侶鍾差點給朱厚照磕頭。兩人一直僵持,直到鳳陽八百裏急電送到了文淵閣。
“鳳陽等多地地洞,明孝陵地麵建築倒塌。”劉健不動聲色地瞟了眼朱厚照。太子定然是提早收到消息來文淵閣刺探態度。拿出戶部欠囚牛商行的賬本,是想逼內閣安撫百官嗎?
“孝陵!朱厚照故作驚訝。
然後又道:“太祖發怒。”
“殿下請不要胡說。地動很平常。”李東陽馬上糾正朱厚照的口誤。眼見軍製改革馬上完工,清丈田畝的官員掙脫權貴的泥潭,李東陽不想讓改革功虧一簣。
兩年前李東陽和官途到頭、已滿六十不能更上一層的愣頭青交易。愣頭青把朝臣們的怒火引向太子。逼得護子心切的弘治帝一條道走到黑。但再次用同樣的招數很容易露餡,李東陽要時間考慮如何破局。
朱厚照頭也不迴地離開。他來表明態度,可不是來爭辯的。現在的公鴨嗓讓他失去了咄咄逼人的氣勢。
給輿論戰的深喉《京報》報館傳信,讓他們把南京、鳳陽遭遇水災、地動形容成太祖發怒。
太祖為何發怒?因為後世子孫都是敗家子!把肥沃的土地割讓給敵人。
朱厚照在輿論還沒發酵之前把事情的性質定了。以現在《京報》的洗腦,哦不,是影響力,百姓們會更傾向於相信《京報》的論斷。朝廷刊發的《大明報》成為另一種形式的邸報。報紙上刊登的文章全和朝政有關,每位官員必買。可百姓們就不買《大明報》的帳。
戶部欠囚牛商行98萬石糧食不還,成了《京報》最有利控訴朝廷浪費耕地的鐵證。
“三年來太子殿下在大寧城開荒,沒收到朝廷一文錢的支持。朝廷缺糧找到太子。他們可知道98萬石糧食有多少來自於大寧?”
“朵顏三衛遷族,遼東外敵隻剩下韃靼。達延汗被瓦剌拖著束手束腳,沒精力招惹大寧。就這樣朝臣們還擔心自身安全,不替百姓解決生存難題。”
第二日,都察院的禦史們衣袖裏塞著彈劾奏折,沒想到《京報》早一步發報,硬生生替太祖“火”了一把。
百姓們聽聞朝廷丟掉的土地極為肥沃,統統罵朝臣們是“敗家子”。哪怕禦史從弘治帝身上找到不足之處猛烈噴擊,百姓們的關注點依然放在被朝廷舍棄了大寧。
“大寧的土地真的很肥沃?”劉健被朱厚照打了一悶棍,現在整個人昏昏沉沉的。
侶鍾搖頭。河套和涼州往來密切,還能打探到河套的真實情況。而大寧沒有人知道那裏的虛實。
朱厚照小小撬動了一下,弘治帝頭上的鍋順利扣在劉健為首的朝臣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