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如流水,一晃已經進入弘治十五年。
十二歲的朱厚照個子一下子躥高,到了弘治帝肩膀處。單看背影,像極了十七八歲的青年。
三年之內朝堂上的變化不大。高品官員除了故去的兩位尚書,其餘人未變。中低品官員流動性大。有門路的官員想辦法調離京師,京官成了吃力不討好的代名詞。
一心想要入內閣、心滿意足成為禮部尚書的傅瀚帶著遺憾撒手人寰。禮部尚書由左侍郎張華擔任。焦芳理所當然升遷為禮部左侍郎。兵部尚書換成了劉大夏。七十七歲的馬文升並沒有病逝,反而身體健康、神氣活現地成為了吏部尚書。上任一年多的吏部尚書倪嶽病逝。丁憂的楊廷和起複,成為吏部右侍郎。
改革的推行就像預料中的那樣遇到重重阻力。
三年時間,僅僅隻完成了南北直隸兩地的人口普查、清丈田畝。南北直隸聚集了大明一半以上的權貴,清丈田畝的過程並不輕鬆。
弘治帝破了好哥哥的人設。公主、郡主的身份討要京畿附近的土地很容易。弘治帝每次都會同意。結果原本是同意撥給200傾,實際上卻弄到手1200傾。戶部追迴用不法手段得到的1000傾,公主的眼淚就沒停過。太皇太後、皇太後一一出麵說情,弘治帝堅決不鬆口。弄得與仁和長公主、德清長公主等皇親關係緊張。
期間的阻擾方式層出不窮,把戶部官員逼走了好幾批人。戶部成了六部最不好呆的地方。
讓耳根子軟的弘治帝堅持改革信念不變的,少部分是因為朱厚照時不時吹的耳旁風,大部分是因為改革的成效。
僅僅北直隸一地,統計出流民有七十七萬人,土地多了傾。
相對而言,軍製改革一步步依照原定的章程順利進入尾聲。
武官世襲製被改寫;對軍戶的限製被解除;武學改為三年一次,五品以上武官必須經過武學考核。
軍製改革過程中除了對軍屯的丈量出現過多次小型暴動,其餘舉措倒沒怎麽受到阻力。有東廠、錦衣衛協助,犯錯多的武官都被提前解決。武官們鬧不起多少浪花。
現如今,還有些地方的軍戶沒有妥善安置、局部地區衛所缺乏百戶等低級武官等收尾工作沒做完。
軍製改革離不開底層將士們的大力支持。分給軍戶的土地,穩住了絕大部分的軍心。
就是屯田數比原來上報的少了一半。少掉的屯田、從武官手中奪迴來的土地,分給賜予衛所的將士。從弘治十五年起,不再增加軍戶。除非立戰功或者傷殘,不會給在給將士們劃撥土地
軍屯數量的減少並沒有影響將士們的軍糧。戶部撥下囚牛寶鈔,各地衛所拿著囚牛寶鈔到就近的糧店采購糧食。
三年時間,足以讓囚牛商行成為大明最大的糧商。囚牛寶鈔能在大明各地的糧店內通行。
囚牛商行手上有足夠的糧食平衡國內的糧價。遼東、河套的糧食種植上了規模,瓊州也被開發的很好,加上占城國運來的糧食,不但軍糧不缺,還能起到糧價平穩的作用。在此前提下,各地衛所采買價格公開透明,武官無法在軍糧采購上鑽空子。
支持軍製改革成功的另一必要因素是銀子。
被革除的不稱職武官隻要沒有觸犯律法,會收到朝廷貼補的銀兩供下半輩子生活。軍戶製慢慢轉變為募兵製。被選中當兵的,每個月有軍餉領取。
三年間投入到軍製改革中的銀子不下百萬兩。這筆銀子大部分來源於海貿的收益。
不過朝廷除了不限在近海處捕撈,依舊禁止民間出海貿易。
禁止海貿的目的倒不是因為朱厚照想吃獨食,而是想名正言順地抄海商的家。海貿收益大,但來迴一趟時間間隔長。海上又不是很安全,遇到海難和搶劫連本都撈不迴來。前期改革需要用到的銀子,多半來自於對海商的抄家。
本本分分做生意,總沒有旁門左道來財快。錦衣衛和東廠多了一項打擊經濟犯罪的任務。再對付不法商販的同時,也有效製止朝廷官商勾結的風氣。有利便有弊。商家們不敢輕易做大招惹來東廠、錦衣衛。剛冒出頭的資本力量被打壓,商幫的發展受到了影響。
但這一切和小商販無關。隻要年收入未滿500兩,執行三十取一的低廉商稅,官府不得給小商販隨意征稅。
這樣一來,小本經營的菜販子、賣貨遊郎等個體經營戶,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從事小商販的,很多是名下沒有土地的流民、軍戶在囚牛商行的扶持下所為。
比如海鮮販賣。因為眾多的海船和製冰技術的推廣,海鮮的保質期延長,海產品走向內陸百姓的餐桌。哪怕是遠在遼東和河套,也能買到冰凍海鮮。在新興的海鮮買賣背後,養活了無數的小型製冰作坊,運輸船隊、車隊,海鮮販子。
“民間的製冰作坊已經能滿足市場需要。今後囚牛商行製冰坊不對外營業,隻用來滿足商行自己的用冰需要。”
欠宮裏二十四監的銀子已經還清,宮中隻保留了小型的製冰池。民間被授予製冰技術的,其本人或者家人或多或少給朱厚照帶去好處。沒必要和他們奪利。漸漸成為龐然大物的囚牛商行,是時候退出製冰行業。
囚牛商行已成為朱厚照調節大明經濟的重要手段,賺錢排在第三要素。第二要素是在各地安插人手。
因為囚牛商行在大明各處行商,又坐大了一個運輸業。驛路也在囚牛商行的資助下不斷完善。維護驛路的資金大頭來源於商貿活動,少部分來自兵部撥款。再也不用地方官府額外從百姓手中征雜稅養活。
囚牛商行對大明的改變不僅於此。它的規模遠超當年的西廠,它的作用比西廠更重要。再也沒有人擔心西廠借殼囚牛商行死灰複燃。朱厚照舍得,官員們也不舍得這個貼補財政的“大善人”。
禦馬監大太監寧瑾畢恭畢敬地應下。見朱厚照沒有其它交代,小聲道,“南京發生了大事,怕是要小爺出麵替皇爺解圍。”
“嗯?”朱厚照挑眉。
囚牛商行因為牢牢把控熱氣球、打造出專屬的運輸路線,傳遞消息的速度無人能及。錦衣衛、東廠遇到緊急情況,還會借用囚牛商行往京師遞消息。
“南京地動,孝陵坍塌一半、損毀嚴重。估計八百裏急報今日太陽落山前送到京師。”
太祖的墓塌了?
朱厚照眉頭微蹙。此事棘手,但不至於讓他亂了方寸。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次大事。幾年鍛煉下來,他已經能泰山崩於前而麵不改色。
十二歲的朱厚照個子一下子躥高,到了弘治帝肩膀處。單看背影,像極了十七八歲的青年。
三年之內朝堂上的變化不大。高品官員除了故去的兩位尚書,其餘人未變。中低品官員流動性大。有門路的官員想辦法調離京師,京官成了吃力不討好的代名詞。
一心想要入內閣、心滿意足成為禮部尚書的傅瀚帶著遺憾撒手人寰。禮部尚書由左侍郎張華擔任。焦芳理所當然升遷為禮部左侍郎。兵部尚書換成了劉大夏。七十七歲的馬文升並沒有病逝,反而身體健康、神氣活現地成為了吏部尚書。上任一年多的吏部尚書倪嶽病逝。丁憂的楊廷和起複,成為吏部右侍郎。
改革的推行就像預料中的那樣遇到重重阻力。
三年時間,僅僅隻完成了南北直隸兩地的人口普查、清丈田畝。南北直隸聚集了大明一半以上的權貴,清丈田畝的過程並不輕鬆。
弘治帝破了好哥哥的人設。公主、郡主的身份討要京畿附近的土地很容易。弘治帝每次都會同意。結果原本是同意撥給200傾,實際上卻弄到手1200傾。戶部追迴用不法手段得到的1000傾,公主的眼淚就沒停過。太皇太後、皇太後一一出麵說情,弘治帝堅決不鬆口。弄得與仁和長公主、德清長公主等皇親關係緊張。
期間的阻擾方式層出不窮,把戶部官員逼走了好幾批人。戶部成了六部最不好呆的地方。
讓耳根子軟的弘治帝堅持改革信念不變的,少部分是因為朱厚照時不時吹的耳旁風,大部分是因為改革的成效。
僅僅北直隸一地,統計出流民有七十七萬人,土地多了傾。
相對而言,軍製改革一步步依照原定的章程順利進入尾聲。
武官世襲製被改寫;對軍戶的限製被解除;武學改為三年一次,五品以上武官必須經過武學考核。
軍製改革過程中除了對軍屯的丈量出現過多次小型暴動,其餘舉措倒沒怎麽受到阻力。有東廠、錦衣衛協助,犯錯多的武官都被提前解決。武官們鬧不起多少浪花。
現如今,還有些地方的軍戶沒有妥善安置、局部地區衛所缺乏百戶等低級武官等收尾工作沒做完。
軍製改革離不開底層將士們的大力支持。分給軍戶的土地,穩住了絕大部分的軍心。
就是屯田數比原來上報的少了一半。少掉的屯田、從武官手中奪迴來的土地,分給賜予衛所的將士。從弘治十五年起,不再增加軍戶。除非立戰功或者傷殘,不會給在給將士們劃撥土地
軍屯數量的減少並沒有影響將士們的軍糧。戶部撥下囚牛寶鈔,各地衛所拿著囚牛寶鈔到就近的糧店采購糧食。
三年時間,足以讓囚牛商行成為大明最大的糧商。囚牛寶鈔能在大明各地的糧店內通行。
囚牛商行手上有足夠的糧食平衡國內的糧價。遼東、河套的糧食種植上了規模,瓊州也被開發的很好,加上占城國運來的糧食,不但軍糧不缺,還能起到糧價平穩的作用。在此前提下,各地衛所采買價格公開透明,武官無法在軍糧采購上鑽空子。
支持軍製改革成功的另一必要因素是銀子。
被革除的不稱職武官隻要沒有觸犯律法,會收到朝廷貼補的銀兩供下半輩子生活。軍戶製慢慢轉變為募兵製。被選中當兵的,每個月有軍餉領取。
三年間投入到軍製改革中的銀子不下百萬兩。這筆銀子大部分來源於海貿的收益。
不過朝廷除了不限在近海處捕撈,依舊禁止民間出海貿易。
禁止海貿的目的倒不是因為朱厚照想吃獨食,而是想名正言順地抄海商的家。海貿收益大,但來迴一趟時間間隔長。海上又不是很安全,遇到海難和搶劫連本都撈不迴來。前期改革需要用到的銀子,多半來自於對海商的抄家。
本本分分做生意,總沒有旁門左道來財快。錦衣衛和東廠多了一項打擊經濟犯罪的任務。再對付不法商販的同時,也有效製止朝廷官商勾結的風氣。有利便有弊。商家們不敢輕易做大招惹來東廠、錦衣衛。剛冒出頭的資本力量被打壓,商幫的發展受到了影響。
但這一切和小商販無關。隻要年收入未滿500兩,執行三十取一的低廉商稅,官府不得給小商販隨意征稅。
這樣一來,小本經營的菜販子、賣貨遊郎等個體經營戶,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從事小商販的,很多是名下沒有土地的流民、軍戶在囚牛商行的扶持下所為。
比如海鮮販賣。因為眾多的海船和製冰技術的推廣,海鮮的保質期延長,海產品走向內陸百姓的餐桌。哪怕是遠在遼東和河套,也能買到冰凍海鮮。在新興的海鮮買賣背後,養活了無數的小型製冰作坊,運輸船隊、車隊,海鮮販子。
“民間的製冰作坊已經能滿足市場需要。今後囚牛商行製冰坊不對外營業,隻用來滿足商行自己的用冰需要。”
欠宮裏二十四監的銀子已經還清,宮中隻保留了小型的製冰池。民間被授予製冰技術的,其本人或者家人或多或少給朱厚照帶去好處。沒必要和他們奪利。漸漸成為龐然大物的囚牛商行,是時候退出製冰行業。
囚牛商行已成為朱厚照調節大明經濟的重要手段,賺錢排在第三要素。第二要素是在各地安插人手。
因為囚牛商行在大明各處行商,又坐大了一個運輸業。驛路也在囚牛商行的資助下不斷完善。維護驛路的資金大頭來源於商貿活動,少部分來自兵部撥款。再也不用地方官府額外從百姓手中征雜稅養活。
囚牛商行對大明的改變不僅於此。它的規模遠超當年的西廠,它的作用比西廠更重要。再也沒有人擔心西廠借殼囚牛商行死灰複燃。朱厚照舍得,官員們也不舍得這個貼補財政的“大善人”。
禦馬監大太監寧瑾畢恭畢敬地應下。見朱厚照沒有其它交代,小聲道,“南京發生了大事,怕是要小爺出麵替皇爺解圍。”
“嗯?”朱厚照挑眉。
囚牛商行因為牢牢把控熱氣球、打造出專屬的運輸路線,傳遞消息的速度無人能及。錦衣衛、東廠遇到緊急情況,還會借用囚牛商行往京師遞消息。
“南京地動,孝陵坍塌一半、損毀嚴重。估計八百裏急報今日太陽落山前送到京師。”
太祖的墓塌了?
朱厚照眉頭微蹙。此事棘手,但不至於讓他亂了方寸。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次大事。幾年鍛煉下來,他已經能泰山崩於前而麵不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