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簽下渭水之盟的唐太宗,終讓突厥可汗在國宴上跳舞,一雪前恥。大唐挽迴了麵子。
七月初三是弘治帝的萬壽節。韃靼俘虜出現在萬壽節上意義非凡,能寫入明史彰顯弘治帝的文治武功。
以上出自徐瓊等部分官員媚主的想法。
朱厚照如果知道,定會笑他們小兒心態。
賽罕的身份不夠,獻上去隻是丟大明的麵子!哪怕俘虜了達延汗,送上京師跳個舞又有何用!草原遲早還會出現新的汗王,重複一次又一次的擾邊。北境始終會成為隱患。
把草原的土地搶到手裏,慢慢消化成大明土地才是正理!麵子什麽的,哪有到手的利益香。
兩個月亮世界商業氛圍濃重,朱厚照在三十六年的潛移默化下,凡事會先考慮利益其次才是麵子。讓賽罕等293名俘虜給京師的權貴、百姓當樂子瞧,還不如送到遼東給朵顏三衛、女真等各部瞧瞧。
兩千騰驤四衛帶上賽罕等俘虜,沿著遼東驛路驛路向西。他們的目的地是開原。接手朵顏三衛撤走的地盤。
開原冷不冷的其次,主要是土地肥沃、五穀豐。
在朱厚照眼裏,能種糧食的地方就是好地方。
不止開原,遼東能種糧食的地方很多。朱厚照找到的最早記載是《竹書紀年》。上麵提到長白山附近的肅慎國盛產“五穀、牛、馬、麻布”。據說肅慎人是女真的先祖。漢朝、三國、隋、唐等多有類似的記載。尤其是唐朝,遼東的盧城稻成為了皇家貢米。
曆史上遼東沒被開發的原因,除了冷就是不安定。
太祖大力推廣棉花種植。朱厚照可以調動足夠的棉衣、棉被禦寒。再者,從金朝開始火炕在遼東地區盛行。河套發現幾個大小不一的露天煤礦。可以把河套的煤運到遼東燒炕。既帶動了河套的煤炭產業,又改善遼東的生存現狀。
至於安全方麵,得益於憲宗爺爺的鐵血策略,現在的遼東大明一家獨大。
阻礙朱厚照發展遼東的,是遼東的現狀。遼東武官軍政一把抓,山東布政使司隻是名義上管轄,除了巡撫山東的禦史上奏彈劾遼東武官,也不管其他了。
政務上,朱厚照就繞不開內閣了。
朱厚照親自到文淵閣請劉健、謝遷、李東陽三位閣老用膳。作陪的是從開原迴來的劉學成、謝亙還有李兆先。
文華殿偏殿本仁殿的正堂上,擺放著一張可以同時做20人的大圓桌。即是吃飯的地方,又是河套太子府開會的地方。隨著程敏政等人的離開,這裏恢複成了飯堂。圓桌中間放了一個可旋轉的小桌麵,各式豐盛的佳肴美食一一上桌。
爆炒羊肚、胡椒醋鮮蝦、燒鵝、鵝脆掌、五味蒸雞、元汁羊骨頭、糊辣醋腰子、蒸鮮魚、迎霜麻辣兔、椒末羊肉,還有一碗蒜醋白血湯。
劉健認真瞧著桌上的菜式:“殿下今日有要事與我等商議?”
太子大方的時候相當大方,請客吃飯卻相當摳門。並且頓頓都是鴻門宴。憑借宴請的規格,能大致判斷出事情的嚴重程度。自從弘治帝暈倒後,宮中飲食開始偏清淡。這一桌應該是特意為他們準備的。
李東陽在席麵上沒看到琥珀酒。不符合太子坑人的常態。事情怕小不了。
改軍製?
開海禁?
官紳一體納糧?
不管是哪個,都是棘手的問題。
“殿下但說無妨。”謝遷坐直身體做聆聽狀。
太子請客,誰不是先把肚子填飽、振作精神赴宴的。真的沒人有吃東西的興致。
偏偏朱厚照就喜歡邊吃邊談。食不言?宮裏誰敢嗶叨他的規矩。
“大家快嚐嚐這道鵝脆掌,吃完了我們再說。”朱厚照大口吃了起來。
劉健三人不動筷。
劉學成三人坐著一動都不敢動。
朱厚照輕笑,吃完鵝掌抹了抹嘴。
“食色性也。本宮就很重視口腹之欲,本仁殿即是飯堂又是議事殿。”
“民以食為天。老百姓吃不飽就會造反。”
“糧食很重要。”
“人在其位謀其職。本宮監國,不得不多思量一些。”
朱厚照勾勾手,讓黃獻把三份相同的文件分別放在劉健三人麵前。劉學成他們就是湊數的,讓宴席氛圍不至於太僵硬。
“本宮讓欽天監梳理了大明立國一百三十年來的天氣變化,尤其是旱災的情況。”農業科技底下的大明,糧食產量與氣候密切相關。
“去年京師缺糧,除了人為因素,也與夏日的旱情有關。”
“別的不提,就說直隸地區。弘治十年旱,弘治十一年旱。步入六月,京師的氣溫又開始走高。暫時看來今年直隸地區沒有發生幹旱的可能,但河南布政使司已經送上河南多地旱情嚴重的奏報。山東似乎也不樂觀。閣老們應該記得去年河南、山東也遇上了旱災。”
“人力在老天爺麵前……很脆弱。”
今年天氣一熱,朱厚照和順天府尹韓重商議。由弘仁殿出技術、順天府調動各地百姓,利用水車、水井、開河挖渠等手段,完善順天的水利灌溉。保證遇到旱災能更大程度上保住糧食收成。朝廷帶頭現在順天府修建灌溉係統,完工後將推廣到直隸其他幾地。雖然費錢費力,確實必不可少的。
可總歸治標不治本。
“最後一頁是本宮根據欽天監的記錄做的統計表。大家會發現近十幾年天氣異常的情況越來越多。”
“篤,篤,篤。”朱厚照用指關節敲擊圓桌,“別提什麽天災示警。如果整理史書上的天災記載,會發現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頻繁產生天災。”
劉健認真地翻閱文件。拿起最後一頁統計的天災次數。統計表後,有一排正方形格子。太子在橫線上逐一標上年份,縱線上標注天災出現的次數。按照統計表圈出對應年份的天災次數。再把幾個圈用直線連起來。清楚地看出近些年天災的頻繁。
直觀的圖標讓劉健心情變得沉重。
弘治帝仁厚,地方遭遇災情總會酌情減免田賦。沒人比劉健更清楚各地的情形了。
七月初三是弘治帝的萬壽節。韃靼俘虜出現在萬壽節上意義非凡,能寫入明史彰顯弘治帝的文治武功。
以上出自徐瓊等部分官員媚主的想法。
朱厚照如果知道,定會笑他們小兒心態。
賽罕的身份不夠,獻上去隻是丟大明的麵子!哪怕俘虜了達延汗,送上京師跳個舞又有何用!草原遲早還會出現新的汗王,重複一次又一次的擾邊。北境始終會成為隱患。
把草原的土地搶到手裏,慢慢消化成大明土地才是正理!麵子什麽的,哪有到手的利益香。
兩個月亮世界商業氛圍濃重,朱厚照在三十六年的潛移默化下,凡事會先考慮利益其次才是麵子。讓賽罕等293名俘虜給京師的權貴、百姓當樂子瞧,還不如送到遼東給朵顏三衛、女真等各部瞧瞧。
兩千騰驤四衛帶上賽罕等俘虜,沿著遼東驛路驛路向西。他們的目的地是開原。接手朵顏三衛撤走的地盤。
開原冷不冷的其次,主要是土地肥沃、五穀豐。
在朱厚照眼裏,能種糧食的地方就是好地方。
不止開原,遼東能種糧食的地方很多。朱厚照找到的最早記載是《竹書紀年》。上麵提到長白山附近的肅慎國盛產“五穀、牛、馬、麻布”。據說肅慎人是女真的先祖。漢朝、三國、隋、唐等多有類似的記載。尤其是唐朝,遼東的盧城稻成為了皇家貢米。
曆史上遼東沒被開發的原因,除了冷就是不安定。
太祖大力推廣棉花種植。朱厚照可以調動足夠的棉衣、棉被禦寒。再者,從金朝開始火炕在遼東地區盛行。河套發現幾個大小不一的露天煤礦。可以把河套的煤運到遼東燒炕。既帶動了河套的煤炭產業,又改善遼東的生存現狀。
至於安全方麵,得益於憲宗爺爺的鐵血策略,現在的遼東大明一家獨大。
阻礙朱厚照發展遼東的,是遼東的現狀。遼東武官軍政一把抓,山東布政使司隻是名義上管轄,除了巡撫山東的禦史上奏彈劾遼東武官,也不管其他了。
政務上,朱厚照就繞不開內閣了。
朱厚照親自到文淵閣請劉健、謝遷、李東陽三位閣老用膳。作陪的是從開原迴來的劉學成、謝亙還有李兆先。
文華殿偏殿本仁殿的正堂上,擺放著一張可以同時做20人的大圓桌。即是吃飯的地方,又是河套太子府開會的地方。隨著程敏政等人的離開,這裏恢複成了飯堂。圓桌中間放了一個可旋轉的小桌麵,各式豐盛的佳肴美食一一上桌。
爆炒羊肚、胡椒醋鮮蝦、燒鵝、鵝脆掌、五味蒸雞、元汁羊骨頭、糊辣醋腰子、蒸鮮魚、迎霜麻辣兔、椒末羊肉,還有一碗蒜醋白血湯。
劉健認真瞧著桌上的菜式:“殿下今日有要事與我等商議?”
太子大方的時候相當大方,請客吃飯卻相當摳門。並且頓頓都是鴻門宴。憑借宴請的規格,能大致判斷出事情的嚴重程度。自從弘治帝暈倒後,宮中飲食開始偏清淡。這一桌應該是特意為他們準備的。
李東陽在席麵上沒看到琥珀酒。不符合太子坑人的常態。事情怕小不了。
改軍製?
開海禁?
官紳一體納糧?
不管是哪個,都是棘手的問題。
“殿下但說無妨。”謝遷坐直身體做聆聽狀。
太子請客,誰不是先把肚子填飽、振作精神赴宴的。真的沒人有吃東西的興致。
偏偏朱厚照就喜歡邊吃邊談。食不言?宮裏誰敢嗶叨他的規矩。
“大家快嚐嚐這道鵝脆掌,吃完了我們再說。”朱厚照大口吃了起來。
劉健三人不動筷。
劉學成三人坐著一動都不敢動。
朱厚照輕笑,吃完鵝掌抹了抹嘴。
“食色性也。本宮就很重視口腹之欲,本仁殿即是飯堂又是議事殿。”
“民以食為天。老百姓吃不飽就會造反。”
“糧食很重要。”
“人在其位謀其職。本宮監國,不得不多思量一些。”
朱厚照勾勾手,讓黃獻把三份相同的文件分別放在劉健三人麵前。劉學成他們就是湊數的,讓宴席氛圍不至於太僵硬。
“本宮讓欽天監梳理了大明立國一百三十年來的天氣變化,尤其是旱災的情況。”農業科技底下的大明,糧食產量與氣候密切相關。
“去年京師缺糧,除了人為因素,也與夏日的旱情有關。”
“別的不提,就說直隸地區。弘治十年旱,弘治十一年旱。步入六月,京師的氣溫又開始走高。暫時看來今年直隸地區沒有發生幹旱的可能,但河南布政使司已經送上河南多地旱情嚴重的奏報。山東似乎也不樂觀。閣老們應該記得去年河南、山東也遇上了旱災。”
“人力在老天爺麵前……很脆弱。”
今年天氣一熱,朱厚照和順天府尹韓重商議。由弘仁殿出技術、順天府調動各地百姓,利用水車、水井、開河挖渠等手段,完善順天的水利灌溉。保證遇到旱災能更大程度上保住糧食收成。朝廷帶頭現在順天府修建灌溉係統,完工後將推廣到直隸其他幾地。雖然費錢費力,確實必不可少的。
可總歸治標不治本。
“最後一頁是本宮根據欽天監的記錄做的統計表。大家會發現近十幾年天氣異常的情況越來越多。”
“篤,篤,篤。”朱厚照用指關節敲擊圓桌,“別提什麽天災示警。如果整理史書上的天災記載,會發現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頻繁產生天災。”
劉健認真地翻閱文件。拿起最後一頁統計的天災次數。統計表後,有一排正方形格子。太子在橫線上逐一標上年份,縱線上標注天災出現的次數。按照統計表圈出對應年份的天災次數。再把幾個圈用直線連起來。清楚地看出近些年天災的頻繁。
直觀的圖標讓劉健心情變得沉重。
弘治帝仁厚,地方遭遇災情總會酌情減免田賦。沒人比劉健更清楚各地的情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