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五朔望大朝,朝臣們圍繞科舉舞弊案展開激烈的爭論。


    “迴皇上,據臣調查所得,程敏政與徐徑、唐寅兩人都有舊。徐經鄉試中舉,程敏政乃當科主考官。”都察院左都禦史閔珪往詹事府方向瞧了一眼,“去年南直隸鄉試,梁儲點了唐寅解元。梁儲曾向程敏政推薦過唐寅的文章,此事詹事府多人能作證。”


    被牽連進去的梁儲默認下此事。唐寅的確是他定下的解元,唐寅也的確有才。雖明人不做暗事,但梁儲還是有點慌。


    詹事府少詹事王鏊給好友解圍:“閔大人與下獄的華昹乃同鄉,很多同僚見過你們二人一同吃飯、聊天。現在討論的是程敏政到底有沒有把題目泄露出去,不要把事情無意義的擴大化。”


    被反將一軍的閔珪沒想好反駁之詞,東廠廠公陳寬道,“三司會審審問華昹之時,華昹幾次未能清晰地迴答問題,旁聽的給事中魏玒、林廷玉等人插話解圍。此時刑部尚書、大理寺卿都可以作證。”


    科舉舞弊向來是嚴重的事件。考生作弊發配邊疆剝奪士籍,官員作弊貶官為民。程敏政與劉健一樣,都教導過弘治帝。程敏政又深受弘治帝賞識,再加上程敏政負責教導太子,弘治帝有擴充內閣的想法,因此他入閣的可能性極大。


    但華昹聞風奏事,拿不出證據證明程敏政泄題。且在三司會審時異常緊張,詞不達意,與平日言行不符。聯想到現在有可能在暗中存在針對弘治帝的陰謀,此次事件成了敏感話題。


    就連東廠廠公說話都要拉旁人作證。


    “將三思會審時無關旁聽的眾人下錦衣衛獄審問。”弘治帝傾向於相信東廠的判斷。


    閔珪急了。會審時都察院很多不在審案名單裏的人都去了。如果全部下錦衣衛獄,都察院必將為之一空。


    刑部尚書白昂同樣急眼。他礙於情麵放了很多同僚旁聽此案。誰會想到皇上連旁聽的人都要下獄。


    “臣有錯,不該放閑雜人等旁聽。”白昂和閔珪一同請罪。


    負責審理此案的大理寺卿王軾一見苗頭不對,馬上替兩人解圍。“啟稟皇上,旁聽者眾多。全部下錦衣衛獄不妥。徐徑拜訪程敏政時給了500兩潤筆費,請程敏政撰寫墓誌銘。華昹說不清徐徑給的銀子是賄賂還是潤筆費,情有可原。言官們幫襯,是不想讓疑點反變成華昹誣告的證據。”


    李榮附在弘治帝耳邊,把參與旁聽的官員一一道來。


    弘治帝哭笑不得,五府六部每個衙門都去了七八位。看來大家對此事相當重視。想想也是,原定的會試揭榜拖了半個月,考生們等得心慌了。


    “王軾、白昂、閔珪罰俸二月。”弘治帝輕飄飄地揭過,“插話維護華昹的魏玒、林廷玉等人降一級、調外任。朕不想再聽到有人幹預審案的消息。”


    做了十二年的皇帝,弘治帝心裏門清。此次泄題案乃是由擴充內閣引起的。


    昏迷過一次的弘治帝醒來時察覺,內閣人數少容易串聯。三人曾同心協力拉下過李廣,無法保證他們不會再做類似的事。照哥兒雖聰慧但畢竟年紀還小。萬一他再一次昏迷,非常擔心內閣三人聯手讓照哥兒吃虧。程敏政性格高傲,與三位閣臣關係都不睦,是合適的人選。另一位人選未定,程敏政就出事了。


    弘治帝想:身邊的人清洗過一遍,又要清洗了。


    弘治帝直白地表述態度,令很多人打了退堂鼓。旁聽過的人差一點下了錦衣衛,再也不想參與此事。


    謝遷見勢不妙,把程敏政身上另一個疑點說了出來。“程敏政曾賄賂過李廣,又去過壽寧侯府送重禮。有段日子連續不停地接活賺潤筆費,想必是缺錢。”


    朝臣們側目。當初搜到李廣的花名冊,弘治帝為了斂財指使壽寧侯收禮。結果在冊送禮過的官員,很多在京察的時候明升暗降或者平調、貶官,一部分人被罷黜。當時大家都猜測吏部等堂官見過李廣的花名冊。今天實證了。


    弘治帝沉默。


    程敏政的確有疑點。但謝遷會揪住賄賂李廣的事不放,表明謝遷也不想內閣添人。權利一旦沾上手,多少人舍得放開?朝堂上飽讀詩書的袞袞諸公如此,天潢貴胄的念頭就更強烈了。


    正在此時,有宦官闖奉天門急步來報。李榮乍聽之下魂飛魄散,趕緊把事情匯報給弘治帝知曉。


    “退朝!”弘治帝匆忙離開。


    朝臣們議論開,猜測又出了什麽事。


    二月後事情一件連著一件發生,很多人感覺這一個月過得比一年還長。大小九卿們愁得頭發都白了。


    英國公是弘治帝之後最先得到消息的人。


    “有人喝醉,在宣武門堵了徐老大人的送葬隊伍,口出狂言說……”英國公環視一圈心累地道,“對方說他是太子的親外公。”


    “哇!”


    無數朝臣失了儀態,當場叫出聲。


    劉建覺得,他又要老十歲了。


    散朝的速度很快,鴻臚寺甚至顧不及糾正朝班禮儀。禦史言官們撒腿就跑,想要獲取第一手資料。


    英國公找上兵部尚書馬文升、都察院左都禦史閔珪。“人現在在巡捕營。要交給兩位處置嗎?”


    五城兵馬司負責京師治安,隸屬於兵部。但若出了大事要交由巡城禦史審理,或移交刑部,或上奏由朝廷定奪。


    巡捕營同樣隻有抓捕權沒有審理權。抓到人,同樣也交給巡城禦史審理。


    巡城禦史屬都察院管。


    被科舉泄題搞得焦頭爛額的閔珪沒有精力攬事上身。


    馬文升想管。


    “中城兵馬指揮王洵湊巧在場,想要抓人,被楊廷和攔下。不知中間出了什麽事,王洵倒在楊廷和麵前。楊廷和被中城兵馬司的人抓了起來。”英國公暗示馬文升還有其他重要事管。


    馬文升眉頭深鎖:“王洵?岐王妃的父親?我早就勸皇上不該同意藩王妃的家人擔任實權。”


    閔珪長歎一聲,搖搖頭離開。


    馬文升又道:“國公爺進宮勸說殿下三思而後行。別到時候外頭流出皇家更多的醜聞。”以太子在揭帖欄貼文的尿性,說不定都能編出興王非先皇親子的謠言。


    英國公深以為然,馬上轉向端本宮。可惜沒見到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太子別動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坑媳婦專業戶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坑媳婦專業戶並收藏太子別動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