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禮監公公高鳳替弘治帝、皇太子祭奠徐溥的消息一傳開,很多觀望的人立刻趕往徐府。
徐溥主政時願意提拔有能力的官員。無視他們的籍貫、何年的進士科、親緣關係等外在因素。為人方麵又麵麵俱到,處處與人為善。所以人緣特別好。但徐溥畢竟做過氣暈弘治帝的錯事,部分人開始疏遠徐家。
宮裏表了態,不管是於出對提攜之恩的感激,還是怕被人罵白眼狼,不敢登門的人馬上跑來送別。
每日上朝的朝臣幾乎聚集到徐家祭奠。此時的徐府風頭一時無二。
徐家人沒有被表麵的尊榮蒙蔽雙眼。他們麵帶哀戚地接待每一位吊唁的賓客。有對老父親離世的悲傷,也有對仕途中斷的無奈,對徐家未來的憂慮。徐溥留下遺言,要求徐家眾人辭去官職,孫輩、重孫輩不得參加科舉,徐家進入蟄伏期。
丁憂三年後有起複的一日,辭官後除非皇帝征辟,否則無法再入官場。兒孫們心有不甘,卻無可奈何。
誰讓太子懷疑老爺子與公主之死有關!
“首輔大人,我爹隻以為公主病情不容樂觀,並不知道公主的病乃人為。”
“對方抓住我爹的把柄,讓他瞞下直隸的饑荒。我爹也是沒有辦法。但我爹肯定沒參與謀害公主!”
“爺爺做這一切都為了扳倒李廣。皇上寵信李廣的幾年,幾乎不上早朝。爺爺想見皇上一麵都難。”
劉健對著信發呆,不知道有沒有聽見徐家人爭先恐後的辯解之詞。
謝遷出麵安撫,向徐家人承諾,徐家避世期間謝家等江南世家都會照看徐家。謝遷還隱晦地表達了謝徐兩家結為兒女親家的意願。方才安定了徐家人心。
不管徐溥做的一切出於什麽原因,江南的民怨已經引起了弘治帝的重視。
弘治帝有意把民收民解的白糧賦役改為官收官解,甚至認為一部分徭役可以合並到田賦中,用折銀的方式征收。隻等內閣、六部製定出詳備的流程,明年就可以推廣改革。到時候蘇、鬆、常、嘉、湖江南五府的百姓能夠得到喘息。
所謂白糧,是指皇宮、光祿寺等衙門所用的白熟粳、糯米、芝麻、黃豆等糧食,以及京師各衙門官吏的祿米。是江南百姓身上最為繁重的賦役之一。白糧賦稅則是指百姓要把繳納的白糧運送到京師。遷都之後,白糧賦稅經過沿途各衙門小吏的盤剝、勒索,送才能到京師。田賦加上運費,差不多是朝廷征收的兩倍。江百姓們苦不堪言!
如果白糧改為由官府運送到京師,江南百姓至少能比往年少交一半。光憑這一點,徐家在江南的地位牢不可破。
李東陽心中感慨:徐家兒孫輩沒有出色的人物,至今不明白徐老大人給他們留下了什麽遺產。反而為了老大人臨終遺言中斷官途而耿耿於懷!他們更不會意識到,隻要太子在一日,徐家不可能有人出仕。
吊唁的賓客發現了徐家詭異的氣氛。
“徐老大人諡號‘文靖’。要不是為了江南,老大人一定能得到一個文正。”
範仲淹死後諡號文正。至此之後,諡之美者,極於文正。‘文正’是最牛掰的諡號,明朝立國一百三十年至今無人得此諡號。
“難道你沒注意三位閣老聽到高公公宣旨的表情了嗎?閣老們和我等一起收到老大人的死訊,哪有時間討論諡號。諡號似乎是皇上親自定下的。”
“靖有使秩序安定的意思。老大人助皇上安定了被劉棉花搞得一團糟的朝堂。這個諡號很符合。估計皇上突聞噩耗情難自控,才沒和閣老們商議直接下旨。”
“你難道忘了老大人氣暈皇上的事?”
“我到是從中城兵馬指揮王洵的聽到一件事。昨晚宵禁之後,《京報》的一個記者敲開徐府大門送進去一封信。然後……”
“然後怎麽了?別賣關子,你快說!”
“然後老大人死了,你說然後怎麽著了!”
“不會吧,皇上都寬恕了老大人,太子為何要趕盡殺絕。”
“太子現在哪裏顧得上其他事。皇上為什麽要禁足太子?還是不是怕太子找‘那些人’惹出大麻煩。太子找上老大人,極大可能因為太康公主。”
“不會吧,老大人怎麽可能牽扯入太康公主的事。”
“你們也不想想,王越、汪直是怎麽被嚇死的!皇上逼死了李廣,讓走李廣路子起複的王越惶恐不安。王越一死,汪直在外沒有盟友,到頭一場空。”
“別再說下去了。越說我越怕。太康公主死後,欽天監直言李廣修建的毓秀亭犯了太歲。皇上還不信。直到清寧宮災,太子差點被燒死……”
“我相信老大人的為人。老大人絕對不會做此等事。”
“欽天監的吳昊是老大人提拔的吧?前任監正給國丈的墳地看風水,被老大人弄了下來。當時我還奇怪老大人的舉動。”
“剛得到消息,徐家明日送老大人迴老家。”
“天又不熱,至少也要停靈三日吧?”
“還看不明白?!”
知道徐家明日迴宜興,前來吊唁的官員作鳥獸散。
……
劉健帶上朱厚照給徐溥的親筆信返迴文淵閣。
“介夫,賓之,你們今日見到吳昊了嗎?”劉健問。
謝遷和李東陽搖頭。
情況似乎不太妙。
劉健忙命中書舍人打聽。
“首輔大人,昨晚吳監正全族被東廠從家裏帶走,下官沒打聽出他們的下落。沒有關在北鎮撫司。”
“全族?!”謝遷愕然。大明已經十幾年沒有官員全家被捕。
“我們不能急。”李東陽沉聲道,“欽天監官職比較特別,相當於世襲。東廠抓人抓全族不能說明什麽。”
內閣上秉聖意,下安百官。尤其在這種時候,更需要內閣維持大局穩定。
劉健按了按發脹的頭皮,打發走所有的中書舍人,“我等三人立刻麵聖。先用科舉泄題案試探皇上的態度。到時借機行事。徐老大人和我們,都被對方利用!保下吳昊,才能保證我們三人不被牽連進去。”
“那位對人心的了解,可真厲害。”謝遷冷笑連連。
李東陽搖搖頭:“玩弄人心,小道也。落了下乘。倒是太子殿下……”
劉健當機立斷:“除了讓吳昊用犯太歲說動太皇太後處置李廣,其他的事情我等沒有參與。保下吳昊,其他的不管。”
徐溥主政時願意提拔有能力的官員。無視他們的籍貫、何年的進士科、親緣關係等外在因素。為人方麵又麵麵俱到,處處與人為善。所以人緣特別好。但徐溥畢竟做過氣暈弘治帝的錯事,部分人開始疏遠徐家。
宮裏表了態,不管是於出對提攜之恩的感激,還是怕被人罵白眼狼,不敢登門的人馬上跑來送別。
每日上朝的朝臣幾乎聚集到徐家祭奠。此時的徐府風頭一時無二。
徐家人沒有被表麵的尊榮蒙蔽雙眼。他們麵帶哀戚地接待每一位吊唁的賓客。有對老父親離世的悲傷,也有對仕途中斷的無奈,對徐家未來的憂慮。徐溥留下遺言,要求徐家眾人辭去官職,孫輩、重孫輩不得參加科舉,徐家進入蟄伏期。
丁憂三年後有起複的一日,辭官後除非皇帝征辟,否則無法再入官場。兒孫們心有不甘,卻無可奈何。
誰讓太子懷疑老爺子與公主之死有關!
“首輔大人,我爹隻以為公主病情不容樂觀,並不知道公主的病乃人為。”
“對方抓住我爹的把柄,讓他瞞下直隸的饑荒。我爹也是沒有辦法。但我爹肯定沒參與謀害公主!”
“爺爺做這一切都為了扳倒李廣。皇上寵信李廣的幾年,幾乎不上早朝。爺爺想見皇上一麵都難。”
劉健對著信發呆,不知道有沒有聽見徐家人爭先恐後的辯解之詞。
謝遷出麵安撫,向徐家人承諾,徐家避世期間謝家等江南世家都會照看徐家。謝遷還隱晦地表達了謝徐兩家結為兒女親家的意願。方才安定了徐家人心。
不管徐溥做的一切出於什麽原因,江南的民怨已經引起了弘治帝的重視。
弘治帝有意把民收民解的白糧賦役改為官收官解,甚至認為一部分徭役可以合並到田賦中,用折銀的方式征收。隻等內閣、六部製定出詳備的流程,明年就可以推廣改革。到時候蘇、鬆、常、嘉、湖江南五府的百姓能夠得到喘息。
所謂白糧,是指皇宮、光祿寺等衙門所用的白熟粳、糯米、芝麻、黃豆等糧食,以及京師各衙門官吏的祿米。是江南百姓身上最為繁重的賦役之一。白糧賦稅則是指百姓要把繳納的白糧運送到京師。遷都之後,白糧賦稅經過沿途各衙門小吏的盤剝、勒索,送才能到京師。田賦加上運費,差不多是朝廷征收的兩倍。江百姓們苦不堪言!
如果白糧改為由官府運送到京師,江南百姓至少能比往年少交一半。光憑這一點,徐家在江南的地位牢不可破。
李東陽心中感慨:徐家兒孫輩沒有出色的人物,至今不明白徐老大人給他們留下了什麽遺產。反而為了老大人臨終遺言中斷官途而耿耿於懷!他們更不會意識到,隻要太子在一日,徐家不可能有人出仕。
吊唁的賓客發現了徐家詭異的氣氛。
“徐老大人諡號‘文靖’。要不是為了江南,老大人一定能得到一個文正。”
範仲淹死後諡號文正。至此之後,諡之美者,極於文正。‘文正’是最牛掰的諡號,明朝立國一百三十年至今無人得此諡號。
“難道你沒注意三位閣老聽到高公公宣旨的表情了嗎?閣老們和我等一起收到老大人的死訊,哪有時間討論諡號。諡號似乎是皇上親自定下的。”
“靖有使秩序安定的意思。老大人助皇上安定了被劉棉花搞得一團糟的朝堂。這個諡號很符合。估計皇上突聞噩耗情難自控,才沒和閣老們商議直接下旨。”
“你難道忘了老大人氣暈皇上的事?”
“我到是從中城兵馬指揮王洵的聽到一件事。昨晚宵禁之後,《京報》的一個記者敲開徐府大門送進去一封信。然後……”
“然後怎麽了?別賣關子,你快說!”
“然後老大人死了,你說然後怎麽著了!”
“不會吧,皇上都寬恕了老大人,太子為何要趕盡殺絕。”
“太子現在哪裏顧得上其他事。皇上為什麽要禁足太子?還是不是怕太子找‘那些人’惹出大麻煩。太子找上老大人,極大可能因為太康公主。”
“不會吧,老大人怎麽可能牽扯入太康公主的事。”
“你們也不想想,王越、汪直是怎麽被嚇死的!皇上逼死了李廣,讓走李廣路子起複的王越惶恐不安。王越一死,汪直在外沒有盟友,到頭一場空。”
“別再說下去了。越說我越怕。太康公主死後,欽天監直言李廣修建的毓秀亭犯了太歲。皇上還不信。直到清寧宮災,太子差點被燒死……”
“我相信老大人的為人。老大人絕對不會做此等事。”
“欽天監的吳昊是老大人提拔的吧?前任監正給國丈的墳地看風水,被老大人弄了下來。當時我還奇怪老大人的舉動。”
“剛得到消息,徐家明日送老大人迴老家。”
“天又不熱,至少也要停靈三日吧?”
“還看不明白?!”
知道徐家明日迴宜興,前來吊唁的官員作鳥獸散。
……
劉健帶上朱厚照給徐溥的親筆信返迴文淵閣。
“介夫,賓之,你們今日見到吳昊了嗎?”劉健問。
謝遷和李東陽搖頭。
情況似乎不太妙。
劉健忙命中書舍人打聽。
“首輔大人,昨晚吳監正全族被東廠從家裏帶走,下官沒打聽出他們的下落。沒有關在北鎮撫司。”
“全族?!”謝遷愕然。大明已經十幾年沒有官員全家被捕。
“我們不能急。”李東陽沉聲道,“欽天監官職比較特別,相當於世襲。東廠抓人抓全族不能說明什麽。”
內閣上秉聖意,下安百官。尤其在這種時候,更需要內閣維持大局穩定。
劉健按了按發脹的頭皮,打發走所有的中書舍人,“我等三人立刻麵聖。先用科舉泄題案試探皇上的態度。到時借機行事。徐老大人和我們,都被對方利用!保下吳昊,才能保證我們三人不被牽連進去。”
“那位對人心的了解,可真厲害。”謝遷冷笑連連。
李東陽搖搖頭:“玩弄人心,小道也。落了下乘。倒是太子殿下……”
劉健當機立斷:“除了讓吳昊用犯太歲說動太皇太後處置李廣,其他的事情我等沒有參與。保下吳昊,其他的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