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啟珪父子並沒有在陳府多待,他爹爹還要帶著他去拜訪親朋長輩,大致就是接受長輩的祝福一類的。至於宴請蒙師,應該得等到年節過後了,今年是多事之秋,北方雪災剛剛平息,實在不宜大操大辦各種宴會,陳恪和顧國安豈會在這個風口浪尖頂風作案。
其實,真論起來,拜師陳恪陳首輔,並不是一個最好的選擇,作為內閣首輔兼任刑部尚書,陳恪實在太忙了,怎麽有時間去教授一個黃口小兒,給他講四書五經呢。可是這些難道顧國安不知道嗎?可他還是應下了。
他當然知道,他也沒真想讓當朝首輔去給自己兒子做蒙師,年後,他會把幼子送到國子監係統學習,這一決定他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幼子性子沉穩,獨自在家請夫子教育也可,但就怕他養成更加淡然的性子。國子監同齡人多,能有交到幾個至交好友是最好不過了,那會是他一輩子的資源。再一個,幼子自製力強,也是適合集體讀書學習的。
他倒是想把孩子永遠放在自己的羽翼之下保護起來的,可孩子總有一天要長大,總有一天要獨自去麵對世間的風風雨雨,進入國子監對目前的孩子來講倒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
顧啟珪是沒有想著這些的,但他知道爹爹不會害他,他現在隻要跟著爹爹的腳步往前走,努力充實自己就行了,至於其他,相信家人都會為他安排好的,他就是有這個自信。
第19章 爹爹的決定
顧啟珪坐在他的小書房裏發呆,思考著他爹剛才說的事兒,竟是要他來年開春,去國子監讀書。
顧啟珪在聽到自己可以入學國子監的時候,一時間就怔住了。他自是知道他爹爹要把他送進府學,他想過是京師的官學,沒想到竟然是國子監。要知道他上有嫡長兄,入學國子監這事兒本不該落在他頭上的。
他前世學的中文,自是知道,國子監作為中央官學,是古代教育體係中的最高學府,招生極為嚴格,雖可以靠恩蔭入學,人數有規定,年齡也該是有規定的吧?
還是顧國安細說起來,顧啟珪才知道,與前世略微不同。本朝重文,極推崇儒家文化,對於研讀儒學文化的場所,更是追求多多益善,體現在京中官學上,就是國子監下分設國子學和太學兩個體係,兩者並立。把傳統國子監的國子學和太學分立出來,使之職能更加明確化。
太學作為國家傳授儒學經典的最高學府,承擔著大學和教育的功能,學生大都是已經功名在身的學子,當然也有符合年齡的各貴族和官員子弟。
而國子學,承擔國家教育管理的功能。分立小學,承擔‘蒙學養正’的職責,學生大都是十五歲以下的學子。能夠進入國子學的學生,要不就是各州府學推薦的有潛力的學子,要不就是看父祖的官位兒取得入監資格的‘蔭監’,當然也有通過捐錢捐到的‘例監’。所學課程包括包括《孝經》、《小學》、四書五經以及其他射禦書數等。
對於能到國子監讀書,顧啟珪有一點兒不敢相信,但是又莫名夾雜著激動和開心。
他其實一直很明白,讓當朝首輔去為他一個小屁孩兒講經說法,這肯定是不可能的,他師父也沒有那個時間,不過對於為什麽要讓他在如此小的年紀就拜師,顧啟珪其實並沒有太多的頭緒,他爹考慮的肯定多些。不過他倒是知道,有了他師父這層關係,他在國子監或是其他各種地方,肯定能吃的更開些。
其實不管是拜師學習或者是,進入學堂係統學習,顧啟珪的年紀都算是小的,本朝入小學大都集中在六到八歲,又因為避諱‘八歲八糊塗’,入學又以八歲居多,再高十三、四歲也是有的,小於六歲就入學的並不常見,也幸好,過了年他堪堪六歲了。
“少爺,安少爺又讓人給送了東西過來”。書房門外傳來老管家的聲音,打斷了顧啟珪的沉思。
他嘴角驀地一笑,安玨然那日迴去之後,當即就把那把短劍給他送了來,確實是個好東西。不過,與其說是短劍,倒不如說是匕首更恰當一些,雖是小孩的玩意兒,卻是已經開了刃的,顧啟珪試了一下,可謂削鐵如泥。
收到大禮,顧啟珪當然也禮貌性的給安玨然迴了禮,當然他沒費多大的心思,隨便收拾了書房裏顧國安送他的筆、墨,打包給他送了一份,簡單粗暴。
不過不知道是禮物戳中了安玨然的心思,還是覺得小夥伴互送禮物這件事很是新奇,當然顧啟珪偏向於相信是後者。這些天,幾乎每天他都會收到從安府送來的禮物,點心、風箏、甚至還有一隻會罵人的鸚鵡,開始幾天,顧啟珪還陪著,會配合著迴禮,這幾天他已經麻木了,連迴禮都算了,他倒要看看那邊能堅持幾天。
不過作為顧啟珪來講,他倒是有一點兒享受在裏頭的,前世他就甚少和同齡人接觸,現在陪安玨然玩玩幼稚的遊戲,也算是一種享受,他有些樂在其中。
顧啟珪吩咐管家把禮物拿進來,今日的禮物竟是十分的正常,是有名的靖譚毛筆,在京中都很是罕見。摩挲著手裏的筆,顧啟珪吩咐道:“管家爺爺,讓廚房做兩盤點心送去安府吧。”這件禮物他倒是接的舒心。
看著管家應是離去,顧啟珪推開書房的窗戶,寒冬臘月,剛打開窗,就有一陣冷冽的寒風迎麵撲來,使得顧啟珪的腦子清醒了很多。
就目前的情況看,安玨然拜大舅舅為師應該是板上釘釘的事情,誰讓京中就這一位朱家代表,就是不知道爹爹跟安意榮提了沒有。
這樣看來安玨然會比自己還晚了一步拜師,不過安家初入京城,就忙著做這些也是不好的,同為江南世家,並不宜從開始就走的很近,凡事低調著來才是對的。再有,朱家族學名滿天下,大舅舅雖忙,但是表哥們大都在京師,給一個孩子啟蒙講學應該是綽綽有餘的,安玨然並不用進國子監。
這些,都是顧啟珪的猜測,不過他覺得爹爹應該是已經提了才對。
按照顧國安的安排,年後開春顧啟珪就要入學國子監,本朝為了照顧農事展開,小學教育一般安排了三個入學時間,正月農事未起時,八月暑退時,以及十一月冰封時。
上學時間的設定緊緊圍繞農業生產特點。當然,不同學堂,不同地方,又會有所不同。社學,即地方官府奉朝廷詔令所設的‘鄉村小學’,大都是冬季入學,實行“三月製”,主要利用農閑時間去學習。而像國子監,一般春季入學,實行“十二月製”,正月望後啟學,歲暮罷館。
不過,顧啟珪一直覺得他入學國子監,會有一定的阻力,不過他也相信,最終的結果應是不會改變的。
現在整個江南世家處於解禁狀態,安、朱家皆有人進京,相信他祖父祖母也不會穩居在江南。對於他爹爹的這個決定,肯定會有很大的分歧,因為如果他承恩蔭進了國子監,就說明他嫡兄將不再有此資格,對於那極為看中嫡庶的祖父祖母來講,應是難以接受的吧,他們應該會想著來京城插那麽一杠子。
但是,他爹爹並不是個會輕易改變心意的人,並不是說他爹有多偏心他,亦或是他有多麽優秀,而隻是因為他爹爹既然和他說了這件事,就說明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此事重大,爹爹必不會開玩笑。就是不知道嫡兄又做了什麽糊塗事,爹爹竟會下如此決定。
不過這些都不是顧啟珪能做主的事情,他也不會過多的去為此考慮,今世他有娘疼,有爹愛,這是他的底氣,是他一輩子都不能迴報的情誼。
爹爹睿智,作為江南世家——顧家的嫡長子,在並不受先帝信任的情況下,他愣是闖出了一條血路,成為當朝最年輕的閣老,深受今上信任。要知道爹爹今年剛及而立,未來的路還有很長。
注:八歲八糊塗:指某人年年都犯錯,八年來年年犯糊塗。
先秦時期“年八歲而出就外舍”,古代入學晚於現代。其中,為一些家長所忌諱的“八歲八糊塗”的8歲入學年齡,在古代是主流。好多名人都是8歲入學的,如東漢哲學家王充、宋代文學家蘇東坡。
第20章 大慈恩寺
年關將至,整個京城都籠罩在歡樂吉祥的氛圍裏,由於北方雪災而形成的沉悶氣氛也開始逐漸散去,被喜慶和樂取代。
臘月二十三,又被稱為農曆小年,從這一日起,可以說是正式拉開了年節的序幕。顧國安也終於迎來了“封印”日,待到來年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才會重新“開印”。雖要時不時的去官署看看,但各類案子都已完全停止處理,除非發生緊急事件,再也不用像平日那麽忙了,算是閑下來了。
這大概是這一年中顧府一家人為數不多的可以聚在一起出去遊玩的日子,顧國安平日公務繁忙,休沐日時間又短,何況有時候就連休沐日都是在官署度過的。當然,對於外出遊玩,顧啟珪是不盼望的,他最是畏寒,入了冬,他是能不出去就不出去的。
其實,在年節將至的這個時候,尋親訪友,拜訪親朋才是主要的活動。作為顧啟珪來講,他還是大部分時間都窩在書房裏,他年紀還小,再加上身體原因自家母親管的嚴,平時又不常出門,並沒有很多同齡的朋友。算得上熟悉點兒的也就隻有剛認識的安玨然了。
而安玨然年後定會來他家,並不用自己送上門。作為自家姑母在京城的娘家,就算內裏關係再不合,表麵上的禮節還是要有的,過年省親肯定是少不了的。
舅舅家,顧啟珪是純屬不想去。
其實,對於自家舅舅和自家姑母,顧啟珪都說不上有太深的情感。他覺得這兩者並沒有什麽不同,起碼性質上來講都是一樣的,並沒有說對舅舅就比較親。在他內心,一直覺得,抱子事件,如果想攔,並非沒有方法跟渠道,如果曾外祖父要是再給力點的話,他那便宜哥哥不至於被冠以安姓。可事實是就算朱家來了這些人,孩子還是沒保住。
關於安意榮許下的條件,當時還在繈褓裏的自己聽著都是煩躁的。可以說,那一紙協議對於自家娘親和爹爹並沒有任何的好處。所有的好處都是對於安家、朱家和顧家的家族利益而言。
相反的,隻有爹爹和娘親想的更多的是孩子的安危和未來,要知道,當時的安家可是危機重重。可是朱家呢?它幾乎是不廢吹灰之力就得到了他想要的,安家的嫡長孫、未來的安家家主在朱家擇師,有這樣一層關係在,它和安家的關係利益至少可以維持三代,更不用說三代之內,朱家有女,即為安家嫡長媳這一條。可以說在這場博弈中,就等於是把朱家和安家牢固的綁在了一起。相反,在這在這場戰爭中,爹爹跟娘親隻得到了傷心痛苦和對於孩子無盡的憂心和思念。
其實從理智上講,顧啟珪也理解朱家的所作所為,在顧、安兩家的事情中,朱家一開始算是局外人,替自家女兒撐腰是可以,但不能過多幹涉其他家族的事情,畢竟他朱家女兒為顧家長媳,還要在顧家呆下去。當時的情況,就連顧家家主顧庸都點頭同意了,朱家可以提條件,卻不能強硬的表示迴絕。
世上事皆難兩全,顧啟珪也理解朱氏,作為一個女兒,古人雖講“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但是對於養育自己十幾年之久的家族,怎麽可能輕易地舍去。朱家的選擇對於貴族世家來講,並沒有什麽不對。而且當時孩子是娘親親自抱出去的,肯定那時她就把這個事情的得失都計算清楚了。他們,包括朱氏,從小接觸的教育不都是這樣嗎,一切為了家族,以家族的繁盛為榮。娘親知道,以她之力,必不能反抗家族利益,所以選擇了妥協。
但是從情感上來講,作為顧啟珪,他並沒有覺得外祖家有對朱氏做很多,連帶著他對朱家的感情也可以說是了了。
顧啟珪心疼他的母親,這個自他出生就對他關懷備至的的女人。她雖有三個嫡子,可因為種種原因,隻有自己一個人留在她身邊。他無法想象對於這個善良的母親來講這是一個怎樣的打擊。所以,顧啟珪一直以來對朱氏都有一種心疼的感覺。
所以,就算是舅舅家,顧啟珪也是很少去的。與舅舅家比起來,他倒是更願意去師父那,雖然因為老師忙,他們相處的不多,但他覺得還不錯,尤其是老師的書房那一屋子的孤本令他向往,師娘對他也是極好的。
嗯,說了這麽多,就是他不想出門……
轉眼到了臘月二十四這日,天氣晴朗,風也不大。早膳後,二姐顧煙琪吵著鬧著要出去玩,正好爹爹無事在家,一家人就準備去京郊的大慈恩寺遊玩,也是為來年祈福。嗯……顧啟珪的反對聲音被忽略不計。
大慈恩寺位於京郊,路程並不近,再加上他們出發的時辰已經很晚了,街上來往人口很多,馬車並不好走。
京師作為國都,在年節將至的這個時候尤為熱鬧。各方朝賀的使臣,迴家探親的臣子,一年到頭都跑在外地的商人,都齊聚京師。街上的行人一個個的都帶著笑臉,團圓的氣氛甚是和諧。
在馬車裏縮成一團的顧啟珪,看著二姐歡歡喜喜的掀開窗簾探頭向外看,就連大姐一向平靜的臉上都能看出開心,心情有點微妙。
像他,就完全不興奮,他實在不能理解,這麽冷的天兒幹嘛要出來受罪,就算已經穿的很厚實了,車裏燒著炭,懷裏還抱著個湯婆子,可他還是覺得有些冷,他的體質向來如此,在家燒著地龍尚不覺得,一出去就渾身發冷,就算是跟著師傅打拳打了這些時日,體寒的毛病是一點都沒有好轉。
顧國安看著幼子可憐兮兮的縮在角落裏,伸手把他拉到自己懷裏,雖說民間自古有“抱孫不抱子”的說法,但在幼子這,顧國安倒是沒避諱過。
察覺到爹爹的舉動,顧啟珪倒沒覺得不好意思,他是真覺得冷,抬頭給了他爹一個燦爛的笑容,就埋進了他爹的披風裏。另一邊的朱氏看著孩子的動作,會心一笑,卻也有著心疼。
顧國安拍拍懷裏的肉包,沒說話,這次去大慈恩寺當然不僅僅是為了遊玩祈福。師父玄景大師正在慈恩寺講經,於情於理都是要來拜訪的。再有,師父精通醫理,妙手丹心,讓他出個方子給幼子調理調理身體也是可行的。
說起來,玄景大師當年還是陰差陽錯成了他師父。其實除了顧家上一輩人幾乎沒人知道一個秘密,當年安氏生顧國安時難產,差點就不行了,就覺得是孩子與自己八字相克,堅決不讓養在跟前。當時顧庸與她成親不久,正是濃情蜜意時,自是沒有拒絕的,做主就把顧國安丟進了顧府後山上的寺廟,有丫鬟婆子照顧著,再多也沒有了。
當時,玄景大師正雲遊至此,受陸家所托,教養他們的嫡長子陸平,他和阿贏就是那時認識的。說起來,顧國安從沒有正式行過拜師禮,但師徒之實是有的,自他記事,記憶裏就是師父。
等顧老太爺,也就是顧國安的祖父,五年後凱旋迴家知道這件事兒,大發雷霆,做主把他接了迴去,他才得以迴顧家,但跟著師父學習一直都沒有斷過,直到在十五年前師父再次雲遊四海。他和阿贏才算是出了師。
這也是顧國安一直對安氏感情不深的原因,安氏性子涼薄,顧庸又迂腐自傲。想當初,長子養在父親母親處,顧國安是非常反對的,奈何當時他外放處境艱難,沒顧上長子,待到五年前,他想帶走長子,但長子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
今早顧國安接到父親信箋,道是父親、母親會在年後進京。他倒沒有太過驚訝,這是他已早料到的,在他下定決心要把幼子送進國子監時候,就已經想到了這件事。
父親、母親重視嫡長,怎麽會同意他如此行事。不過他意已決,就算是父親、母親也不能改變他的意思。何況長子被養的和父親一樣性子迂腐,實在不堪擔當起一個是世家貴族的職責。再有,長子心向二房,這是從小的養成的習慣或者說這是母親所想要得到的結果。但是對於自己和妻子而言,如果不能兄友弟恭,愛護姐妹,他要這樣一個嫡長子作何?
低頭拍拍懷裏的幼子,啟珪聰慧,他也絕不能讓他因為嫡長嫡幼之分而得不到應有的教育跟資源。說他偏心也好,說他什麽都好,他拎的清,他知道自己在幹什麽?
出了京城,馬車的速度快了起來,但還是用了將近一個時辰,才到了慈恩山山腳下。
從車子上下來,看著眼前一眼望不到邊的雲梯,顧啟珪不可抑製的抽了抽嘴角,媽呀,這是要用腿爬上去?
求助的看著他爹爹,希冀從他爹嘴裏聽到還有其他上山的方法,可是,“慢慢上,不著急,我已經派顧遠先上去,安排了廂房,今日就在寺裏住一晚也可,嚐嚐這裏的膳食,慈恩寺的齋飯可是一絕。”顧國安拍拍幼子的頭,笑著說道。
最後一點希望落空,顧啟珪伐開心。
第21章 大慈恩寺(二)
顧啟珪看著眼前,望也望不到頂的台階,驀地一哂,確定他能爬上去?
不管他怎麽想,總之他們出發了。一家五口慢悠悠的上著台階,周圍其實沒什麽好看的,正值冬季,也隻有鬆柏還帶著綠意。他們來的不算早,已經有不少來祈願的香客從山上下來了。
顧啟珪吭吭哧哧的爬著台階,他現在倒是不冷了,但是累。他人小腿短,爬起這台階來尤為費力。
突然,他身體一輕,嚇得他趕緊想抓住什麽,迴過神來已經被他爹放在了肩頭,視野突然開闊起來,嘿嘿。
“順寶,不知羞,這麽大了還要爹爹抱著。”顧煙琪在後麵嚷嚷,她沒有惡意,也不是嫉妒什麽的,就單純的想嘲笑弟弟,顧啟珪扭頭衝她做鬼臉。
“弟弟還小,爹爹多疼一些也是應該的。”顧煙茗看著爹爹肩頭的小弟,笑著說道。
顧啟珪聽著卻皺了皺眉,卻也沒說什麽。
轉過一個彎,顧啟珪已經能看見慈恩寺了,他拍拍爹爹的肩,示意自己要下去走,上邊風景固然是好,但架不住冷啊,還是自己走著能暖和些。再說他已經不是很累了,一直讓爹爹拖上去也不好吧。
顧國安配合的把幼子放下來。
大慈恩寺坐落在京郊的慈恩山上,是本朝開國皇帝下令,在前朝西塔寺的基礎上建造而成的,是大齊朝整個國境內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建有亭院13座,各個廂房1000多間,重樓複殿、樓閣、禪房另有佛像,十分壯觀。寺廟坐南向北的主要建築有:山門、鍾鼓樓、大雄寶殿、法堂、慈恩塔、藏經閣等,其中大雄寶殿裏的金身佛祖佛像,天下聞名。
臨近年節,這個時候來進香的香客很多,人群息壤,卻並不嘈雜,這大概就是對神明的一種尊敬吧。來往香客中也不乏讀書人,說起來,慈恩寺如此有名,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塔下題名。這裏所說的‘塔’即是慈恩塔,在大齊朝,學子考中進士後就會到慈恩塔下題名,謂之“塔下題名”,漸漸的沿襲下來成了一種習俗。
顧啟珪站在大慈恩寺門前的時候,一種肅靜和敬仰從心底裏散發出來。
越靠近寺院,那種沉靜的感覺越來越明顯。他想他現在大概是能明白那些香客的心情了。
剛到寺門口就有僧人小阿彌迎了上來,應該是爹爹提前給他們打過招唿了吧。
慈恩寺門前,他們一家分成了兩波兒,顧啟珪跟著爹爹去拜訪師祖,朱氏領著兩個女兒去進香。
小沙彌把顧啟珪父子帶到了慈恩寺最裏麵的藏經閣,轉身衝顧國安行了個佛禮,道:“顧施主,師叔祖就在藏經閣內,已經等候多時了。”
顧國安迴了一禮,頷首,表示知道了。
顧國安上前一步敲門,隱約聽見裏麵的人應了一聲,他才慢慢推開了藏經閣的門。
顧啟珪就看見一個身著落沙色袈裟的僧人,正端坐在蒲團上煮茶。他的樣子倒是符合顧啟珪對高僧的想象。慈目善目,一臉和氣,仿佛沒有脾氣,眼睛裏卻透著睿智,渾身散發著通透。
看到玄景大師,顧啟珪突然想到曆史上有名的鳥窠禪師,提到鳥窠禪師就不得不提到大文豪白居易,他是在鳥窠禪師的影響下才成為了佛教的信徒。晚年更自號為香山居士,醉心於念佛,他從佛法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在。觀他晚年行文就能體會到他信佛有得的心境,詩文中充滿悠閑、安逸,不再為世俗繁華所累,自由自在的生活在禪的世界中。這大概就是佛法的魅力了。
凡傑出的人物,都有感染別人的魅力,鳥窠禪師以自己對佛法的了解,對禪的深入認識,使白居易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禪機灑脫生動,禪也並不重視知識和口舌的爭勝,而重在知行合一,甚至認為行比知更重要。鳥窠禪師就是以這樣的立場來參研佛法,至耄耋之年還躬身去實踐,去追求佛法的真諦,這樣的人可以說是有大智慧的人。
之前聽爹爹講,師祖一直雲遊四海,宣揚佛法。他就覺得師祖應該也是那樣一個人,其實他並不知道為什麽,就是一種感覺,看見玄景大師,他首先想到的就是鳥窠禪師。
其實,真論起來,拜師陳恪陳首輔,並不是一個最好的選擇,作為內閣首輔兼任刑部尚書,陳恪實在太忙了,怎麽有時間去教授一個黃口小兒,給他講四書五經呢。可是這些難道顧國安不知道嗎?可他還是應下了。
他當然知道,他也沒真想讓當朝首輔去給自己兒子做蒙師,年後,他會把幼子送到國子監係統學習,這一決定他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幼子性子沉穩,獨自在家請夫子教育也可,但就怕他養成更加淡然的性子。國子監同齡人多,能有交到幾個至交好友是最好不過了,那會是他一輩子的資源。再一個,幼子自製力強,也是適合集體讀書學習的。
他倒是想把孩子永遠放在自己的羽翼之下保護起來的,可孩子總有一天要長大,總有一天要獨自去麵對世間的風風雨雨,進入國子監對目前的孩子來講倒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
顧啟珪是沒有想著這些的,但他知道爹爹不會害他,他現在隻要跟著爹爹的腳步往前走,努力充實自己就行了,至於其他,相信家人都會為他安排好的,他就是有這個自信。
第19章 爹爹的決定
顧啟珪坐在他的小書房裏發呆,思考著他爹剛才說的事兒,竟是要他來年開春,去國子監讀書。
顧啟珪在聽到自己可以入學國子監的時候,一時間就怔住了。他自是知道他爹爹要把他送進府學,他想過是京師的官學,沒想到竟然是國子監。要知道他上有嫡長兄,入學國子監這事兒本不該落在他頭上的。
他前世學的中文,自是知道,國子監作為中央官學,是古代教育體係中的最高學府,招生極為嚴格,雖可以靠恩蔭入學,人數有規定,年齡也該是有規定的吧?
還是顧國安細說起來,顧啟珪才知道,與前世略微不同。本朝重文,極推崇儒家文化,對於研讀儒學文化的場所,更是追求多多益善,體現在京中官學上,就是國子監下分設國子學和太學兩個體係,兩者並立。把傳統國子監的國子學和太學分立出來,使之職能更加明確化。
太學作為國家傳授儒學經典的最高學府,承擔著大學和教育的功能,學生大都是已經功名在身的學子,當然也有符合年齡的各貴族和官員子弟。
而國子學,承擔國家教育管理的功能。分立小學,承擔‘蒙學養正’的職責,學生大都是十五歲以下的學子。能夠進入國子學的學生,要不就是各州府學推薦的有潛力的學子,要不就是看父祖的官位兒取得入監資格的‘蔭監’,當然也有通過捐錢捐到的‘例監’。所學課程包括包括《孝經》、《小學》、四書五經以及其他射禦書數等。
對於能到國子監讀書,顧啟珪有一點兒不敢相信,但是又莫名夾雜著激動和開心。
他其實一直很明白,讓當朝首輔去為他一個小屁孩兒講經說法,這肯定是不可能的,他師父也沒有那個時間,不過對於為什麽要讓他在如此小的年紀就拜師,顧啟珪其實並沒有太多的頭緒,他爹考慮的肯定多些。不過他倒是知道,有了他師父這層關係,他在國子監或是其他各種地方,肯定能吃的更開些。
其實不管是拜師學習或者是,進入學堂係統學習,顧啟珪的年紀都算是小的,本朝入小學大都集中在六到八歲,又因為避諱‘八歲八糊塗’,入學又以八歲居多,再高十三、四歲也是有的,小於六歲就入學的並不常見,也幸好,過了年他堪堪六歲了。
“少爺,安少爺又讓人給送了東西過來”。書房門外傳來老管家的聲音,打斷了顧啟珪的沉思。
他嘴角驀地一笑,安玨然那日迴去之後,當即就把那把短劍給他送了來,確實是個好東西。不過,與其說是短劍,倒不如說是匕首更恰當一些,雖是小孩的玩意兒,卻是已經開了刃的,顧啟珪試了一下,可謂削鐵如泥。
收到大禮,顧啟珪當然也禮貌性的給安玨然迴了禮,當然他沒費多大的心思,隨便收拾了書房裏顧國安送他的筆、墨,打包給他送了一份,簡單粗暴。
不過不知道是禮物戳中了安玨然的心思,還是覺得小夥伴互送禮物這件事很是新奇,當然顧啟珪偏向於相信是後者。這些天,幾乎每天他都會收到從安府送來的禮物,點心、風箏、甚至還有一隻會罵人的鸚鵡,開始幾天,顧啟珪還陪著,會配合著迴禮,這幾天他已經麻木了,連迴禮都算了,他倒要看看那邊能堅持幾天。
不過作為顧啟珪來講,他倒是有一點兒享受在裏頭的,前世他就甚少和同齡人接觸,現在陪安玨然玩玩幼稚的遊戲,也算是一種享受,他有些樂在其中。
顧啟珪吩咐管家把禮物拿進來,今日的禮物竟是十分的正常,是有名的靖譚毛筆,在京中都很是罕見。摩挲著手裏的筆,顧啟珪吩咐道:“管家爺爺,讓廚房做兩盤點心送去安府吧。”這件禮物他倒是接的舒心。
看著管家應是離去,顧啟珪推開書房的窗戶,寒冬臘月,剛打開窗,就有一陣冷冽的寒風迎麵撲來,使得顧啟珪的腦子清醒了很多。
就目前的情況看,安玨然拜大舅舅為師應該是板上釘釘的事情,誰讓京中就這一位朱家代表,就是不知道爹爹跟安意榮提了沒有。
這樣看來安玨然會比自己還晚了一步拜師,不過安家初入京城,就忙著做這些也是不好的,同為江南世家,並不宜從開始就走的很近,凡事低調著來才是對的。再有,朱家族學名滿天下,大舅舅雖忙,但是表哥們大都在京師,給一個孩子啟蒙講學應該是綽綽有餘的,安玨然並不用進國子監。
這些,都是顧啟珪的猜測,不過他覺得爹爹應該是已經提了才對。
按照顧國安的安排,年後開春顧啟珪就要入學國子監,本朝為了照顧農事展開,小學教育一般安排了三個入學時間,正月農事未起時,八月暑退時,以及十一月冰封時。
上學時間的設定緊緊圍繞農業生產特點。當然,不同學堂,不同地方,又會有所不同。社學,即地方官府奉朝廷詔令所設的‘鄉村小學’,大都是冬季入學,實行“三月製”,主要利用農閑時間去學習。而像國子監,一般春季入學,實行“十二月製”,正月望後啟學,歲暮罷館。
不過,顧啟珪一直覺得他入學國子監,會有一定的阻力,不過他也相信,最終的結果應是不會改變的。
現在整個江南世家處於解禁狀態,安、朱家皆有人進京,相信他祖父祖母也不會穩居在江南。對於他爹爹的這個決定,肯定會有很大的分歧,因為如果他承恩蔭進了國子監,就說明他嫡兄將不再有此資格,對於那極為看中嫡庶的祖父祖母來講,應是難以接受的吧,他們應該會想著來京城插那麽一杠子。
但是,他爹爹並不是個會輕易改變心意的人,並不是說他爹有多偏心他,亦或是他有多麽優秀,而隻是因為他爹爹既然和他說了這件事,就說明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此事重大,爹爹必不會開玩笑。就是不知道嫡兄又做了什麽糊塗事,爹爹竟會下如此決定。
不過這些都不是顧啟珪能做主的事情,他也不會過多的去為此考慮,今世他有娘疼,有爹愛,這是他的底氣,是他一輩子都不能迴報的情誼。
爹爹睿智,作為江南世家——顧家的嫡長子,在並不受先帝信任的情況下,他愣是闖出了一條血路,成為當朝最年輕的閣老,深受今上信任。要知道爹爹今年剛及而立,未來的路還有很長。
注:八歲八糊塗:指某人年年都犯錯,八年來年年犯糊塗。
先秦時期“年八歲而出就外舍”,古代入學晚於現代。其中,為一些家長所忌諱的“八歲八糊塗”的8歲入學年齡,在古代是主流。好多名人都是8歲入學的,如東漢哲學家王充、宋代文學家蘇東坡。
第20章 大慈恩寺
年關將至,整個京城都籠罩在歡樂吉祥的氛圍裏,由於北方雪災而形成的沉悶氣氛也開始逐漸散去,被喜慶和樂取代。
臘月二十三,又被稱為農曆小年,從這一日起,可以說是正式拉開了年節的序幕。顧國安也終於迎來了“封印”日,待到來年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才會重新“開印”。雖要時不時的去官署看看,但各類案子都已完全停止處理,除非發生緊急事件,再也不用像平日那麽忙了,算是閑下來了。
這大概是這一年中顧府一家人為數不多的可以聚在一起出去遊玩的日子,顧國安平日公務繁忙,休沐日時間又短,何況有時候就連休沐日都是在官署度過的。當然,對於外出遊玩,顧啟珪是不盼望的,他最是畏寒,入了冬,他是能不出去就不出去的。
其實,在年節將至的這個時候,尋親訪友,拜訪親朋才是主要的活動。作為顧啟珪來講,他還是大部分時間都窩在書房裏,他年紀還小,再加上身體原因自家母親管的嚴,平時又不常出門,並沒有很多同齡的朋友。算得上熟悉點兒的也就隻有剛認識的安玨然了。
而安玨然年後定會來他家,並不用自己送上門。作為自家姑母在京城的娘家,就算內裏關係再不合,表麵上的禮節還是要有的,過年省親肯定是少不了的。
舅舅家,顧啟珪是純屬不想去。
其實,對於自家舅舅和自家姑母,顧啟珪都說不上有太深的情感。他覺得這兩者並沒有什麽不同,起碼性質上來講都是一樣的,並沒有說對舅舅就比較親。在他內心,一直覺得,抱子事件,如果想攔,並非沒有方法跟渠道,如果曾外祖父要是再給力點的話,他那便宜哥哥不至於被冠以安姓。可事實是就算朱家來了這些人,孩子還是沒保住。
關於安意榮許下的條件,當時還在繈褓裏的自己聽著都是煩躁的。可以說,那一紙協議對於自家娘親和爹爹並沒有任何的好處。所有的好處都是對於安家、朱家和顧家的家族利益而言。
相反的,隻有爹爹和娘親想的更多的是孩子的安危和未來,要知道,當時的安家可是危機重重。可是朱家呢?它幾乎是不廢吹灰之力就得到了他想要的,安家的嫡長孫、未來的安家家主在朱家擇師,有這樣一層關係在,它和安家的關係利益至少可以維持三代,更不用說三代之內,朱家有女,即為安家嫡長媳這一條。可以說在這場博弈中,就等於是把朱家和安家牢固的綁在了一起。相反,在這在這場戰爭中,爹爹跟娘親隻得到了傷心痛苦和對於孩子無盡的憂心和思念。
其實從理智上講,顧啟珪也理解朱家的所作所為,在顧、安兩家的事情中,朱家一開始算是局外人,替自家女兒撐腰是可以,但不能過多幹涉其他家族的事情,畢竟他朱家女兒為顧家長媳,還要在顧家呆下去。當時的情況,就連顧家家主顧庸都點頭同意了,朱家可以提條件,卻不能強硬的表示迴絕。
世上事皆難兩全,顧啟珪也理解朱氏,作為一個女兒,古人雖講“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但是對於養育自己十幾年之久的家族,怎麽可能輕易地舍去。朱家的選擇對於貴族世家來講,並沒有什麽不對。而且當時孩子是娘親親自抱出去的,肯定那時她就把這個事情的得失都計算清楚了。他們,包括朱氏,從小接觸的教育不都是這樣嗎,一切為了家族,以家族的繁盛為榮。娘親知道,以她之力,必不能反抗家族利益,所以選擇了妥協。
但是從情感上來講,作為顧啟珪,他並沒有覺得外祖家有對朱氏做很多,連帶著他對朱家的感情也可以說是了了。
顧啟珪心疼他的母親,這個自他出生就對他關懷備至的的女人。她雖有三個嫡子,可因為種種原因,隻有自己一個人留在她身邊。他無法想象對於這個善良的母親來講這是一個怎樣的打擊。所以,顧啟珪一直以來對朱氏都有一種心疼的感覺。
所以,就算是舅舅家,顧啟珪也是很少去的。與舅舅家比起來,他倒是更願意去師父那,雖然因為老師忙,他們相處的不多,但他覺得還不錯,尤其是老師的書房那一屋子的孤本令他向往,師娘對他也是極好的。
嗯,說了這麽多,就是他不想出門……
轉眼到了臘月二十四這日,天氣晴朗,風也不大。早膳後,二姐顧煙琪吵著鬧著要出去玩,正好爹爹無事在家,一家人就準備去京郊的大慈恩寺遊玩,也是為來年祈福。嗯……顧啟珪的反對聲音被忽略不計。
大慈恩寺位於京郊,路程並不近,再加上他們出發的時辰已經很晚了,街上來往人口很多,馬車並不好走。
京師作為國都,在年節將至的這個時候尤為熱鬧。各方朝賀的使臣,迴家探親的臣子,一年到頭都跑在外地的商人,都齊聚京師。街上的行人一個個的都帶著笑臉,團圓的氣氛甚是和諧。
在馬車裏縮成一團的顧啟珪,看著二姐歡歡喜喜的掀開窗簾探頭向外看,就連大姐一向平靜的臉上都能看出開心,心情有點微妙。
像他,就完全不興奮,他實在不能理解,這麽冷的天兒幹嘛要出來受罪,就算已經穿的很厚實了,車裏燒著炭,懷裏還抱著個湯婆子,可他還是覺得有些冷,他的體質向來如此,在家燒著地龍尚不覺得,一出去就渾身發冷,就算是跟著師傅打拳打了這些時日,體寒的毛病是一點都沒有好轉。
顧國安看著幼子可憐兮兮的縮在角落裏,伸手把他拉到自己懷裏,雖說民間自古有“抱孫不抱子”的說法,但在幼子這,顧國安倒是沒避諱過。
察覺到爹爹的舉動,顧啟珪倒沒覺得不好意思,他是真覺得冷,抬頭給了他爹一個燦爛的笑容,就埋進了他爹的披風裏。另一邊的朱氏看著孩子的動作,會心一笑,卻也有著心疼。
顧國安拍拍懷裏的肉包,沒說話,這次去大慈恩寺當然不僅僅是為了遊玩祈福。師父玄景大師正在慈恩寺講經,於情於理都是要來拜訪的。再有,師父精通醫理,妙手丹心,讓他出個方子給幼子調理調理身體也是可行的。
說起來,玄景大師當年還是陰差陽錯成了他師父。其實除了顧家上一輩人幾乎沒人知道一個秘密,當年安氏生顧國安時難產,差點就不行了,就覺得是孩子與自己八字相克,堅決不讓養在跟前。當時顧庸與她成親不久,正是濃情蜜意時,自是沒有拒絕的,做主就把顧國安丟進了顧府後山上的寺廟,有丫鬟婆子照顧著,再多也沒有了。
當時,玄景大師正雲遊至此,受陸家所托,教養他們的嫡長子陸平,他和阿贏就是那時認識的。說起來,顧國安從沒有正式行過拜師禮,但師徒之實是有的,自他記事,記憶裏就是師父。
等顧老太爺,也就是顧國安的祖父,五年後凱旋迴家知道這件事兒,大發雷霆,做主把他接了迴去,他才得以迴顧家,但跟著師父學習一直都沒有斷過,直到在十五年前師父再次雲遊四海。他和阿贏才算是出了師。
這也是顧國安一直對安氏感情不深的原因,安氏性子涼薄,顧庸又迂腐自傲。想當初,長子養在父親母親處,顧國安是非常反對的,奈何當時他外放處境艱難,沒顧上長子,待到五年前,他想帶走長子,但長子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
今早顧國安接到父親信箋,道是父親、母親會在年後進京。他倒沒有太過驚訝,這是他已早料到的,在他下定決心要把幼子送進國子監時候,就已經想到了這件事。
父親、母親重視嫡長,怎麽會同意他如此行事。不過他意已決,就算是父親、母親也不能改變他的意思。何況長子被養的和父親一樣性子迂腐,實在不堪擔當起一個是世家貴族的職責。再有,長子心向二房,這是從小的養成的習慣或者說這是母親所想要得到的結果。但是對於自己和妻子而言,如果不能兄友弟恭,愛護姐妹,他要這樣一個嫡長子作何?
低頭拍拍懷裏的幼子,啟珪聰慧,他也絕不能讓他因為嫡長嫡幼之分而得不到應有的教育跟資源。說他偏心也好,說他什麽都好,他拎的清,他知道自己在幹什麽?
出了京城,馬車的速度快了起來,但還是用了將近一個時辰,才到了慈恩山山腳下。
從車子上下來,看著眼前一眼望不到邊的雲梯,顧啟珪不可抑製的抽了抽嘴角,媽呀,這是要用腿爬上去?
求助的看著他爹爹,希冀從他爹嘴裏聽到還有其他上山的方法,可是,“慢慢上,不著急,我已經派顧遠先上去,安排了廂房,今日就在寺裏住一晚也可,嚐嚐這裏的膳食,慈恩寺的齋飯可是一絕。”顧國安拍拍幼子的頭,笑著說道。
最後一點希望落空,顧啟珪伐開心。
第21章 大慈恩寺(二)
顧啟珪看著眼前,望也望不到頂的台階,驀地一哂,確定他能爬上去?
不管他怎麽想,總之他們出發了。一家五口慢悠悠的上著台階,周圍其實沒什麽好看的,正值冬季,也隻有鬆柏還帶著綠意。他們來的不算早,已經有不少來祈願的香客從山上下來了。
顧啟珪吭吭哧哧的爬著台階,他現在倒是不冷了,但是累。他人小腿短,爬起這台階來尤為費力。
突然,他身體一輕,嚇得他趕緊想抓住什麽,迴過神來已經被他爹放在了肩頭,視野突然開闊起來,嘿嘿。
“順寶,不知羞,這麽大了還要爹爹抱著。”顧煙琪在後麵嚷嚷,她沒有惡意,也不是嫉妒什麽的,就單純的想嘲笑弟弟,顧啟珪扭頭衝她做鬼臉。
“弟弟還小,爹爹多疼一些也是應該的。”顧煙茗看著爹爹肩頭的小弟,笑著說道。
顧啟珪聽著卻皺了皺眉,卻也沒說什麽。
轉過一個彎,顧啟珪已經能看見慈恩寺了,他拍拍爹爹的肩,示意自己要下去走,上邊風景固然是好,但架不住冷啊,還是自己走著能暖和些。再說他已經不是很累了,一直讓爹爹拖上去也不好吧。
顧國安配合的把幼子放下來。
大慈恩寺坐落在京郊的慈恩山上,是本朝開國皇帝下令,在前朝西塔寺的基礎上建造而成的,是大齊朝整個國境內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建有亭院13座,各個廂房1000多間,重樓複殿、樓閣、禪房另有佛像,十分壯觀。寺廟坐南向北的主要建築有:山門、鍾鼓樓、大雄寶殿、法堂、慈恩塔、藏經閣等,其中大雄寶殿裏的金身佛祖佛像,天下聞名。
臨近年節,這個時候來進香的香客很多,人群息壤,卻並不嘈雜,這大概就是對神明的一種尊敬吧。來往香客中也不乏讀書人,說起來,慈恩寺如此有名,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塔下題名。這裏所說的‘塔’即是慈恩塔,在大齊朝,學子考中進士後就會到慈恩塔下題名,謂之“塔下題名”,漸漸的沿襲下來成了一種習俗。
顧啟珪站在大慈恩寺門前的時候,一種肅靜和敬仰從心底裏散發出來。
越靠近寺院,那種沉靜的感覺越來越明顯。他想他現在大概是能明白那些香客的心情了。
剛到寺門口就有僧人小阿彌迎了上來,應該是爹爹提前給他們打過招唿了吧。
慈恩寺門前,他們一家分成了兩波兒,顧啟珪跟著爹爹去拜訪師祖,朱氏領著兩個女兒去進香。
小沙彌把顧啟珪父子帶到了慈恩寺最裏麵的藏經閣,轉身衝顧國安行了個佛禮,道:“顧施主,師叔祖就在藏經閣內,已經等候多時了。”
顧國安迴了一禮,頷首,表示知道了。
顧國安上前一步敲門,隱約聽見裏麵的人應了一聲,他才慢慢推開了藏經閣的門。
顧啟珪就看見一個身著落沙色袈裟的僧人,正端坐在蒲團上煮茶。他的樣子倒是符合顧啟珪對高僧的想象。慈目善目,一臉和氣,仿佛沒有脾氣,眼睛裏卻透著睿智,渾身散發著通透。
看到玄景大師,顧啟珪突然想到曆史上有名的鳥窠禪師,提到鳥窠禪師就不得不提到大文豪白居易,他是在鳥窠禪師的影響下才成為了佛教的信徒。晚年更自號為香山居士,醉心於念佛,他從佛法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在。觀他晚年行文就能體會到他信佛有得的心境,詩文中充滿悠閑、安逸,不再為世俗繁華所累,自由自在的生活在禪的世界中。這大概就是佛法的魅力了。
凡傑出的人物,都有感染別人的魅力,鳥窠禪師以自己對佛法的了解,對禪的深入認識,使白居易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禪機灑脫生動,禪也並不重視知識和口舌的爭勝,而重在知行合一,甚至認為行比知更重要。鳥窠禪師就是以這樣的立場來參研佛法,至耄耋之年還躬身去實踐,去追求佛法的真諦,這樣的人可以說是有大智慧的人。
之前聽爹爹講,師祖一直雲遊四海,宣揚佛法。他就覺得師祖應該也是那樣一個人,其實他並不知道為什麽,就是一種感覺,看見玄景大師,他首先想到的就是鳥窠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