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陽殿前殿,禦書房中。


    “臣荀彧參見陛下。”


    得蒙天子召見後,荀彧入宮麵聖。


    不光人來了,居然還挑了一副擔子進來。


    入宮之人,無論身份如何,自有宮中禁衛予以盤查檢視。


    所以劉協自然不會擔心荀彧帶了什麽足以威脅到他安全的違禁物品進來。


    抬手示意荀彧免禮後。


    劉協笑道:“荀卿這是怎麽了,不是要奏事嗎,這副擔子又作何解?”


    “陛下,這幅擔子中,就是臣要上奏之事!”


    見天子垂詢,荀彧麵帶微笑,上前將擔子上的麻布揭開。


    多日不見。


    荀彧似乎清瘦了許多,也黑了許多。


    看來這些日子沒少操勞。


    劉協心中這般想著,擔子上的麻布被揭開後,露出了它的廬山真麵目。


    “這是何物?”


    劉協一直在看著。


    但看到這裏,仍是疑惑不解。


    目光所及之處。


    擔子裏是一堆堆竹簡。


    看那樣子應當是有些年頭了。


    有些竹簡上用來串聯的麻繩甚至已經腐朽不堪。


    荀彧撥拉的時候,輕輕一提,竹簡竟然就從中裂開,灰塵四濺。


    這東西要是放到後世。


    該說不說即便不是國寶級,那也是東漢政治生態的重要參考文物。


    但現在……


    有用嗎?


    荀彧這葫蘆裏賣的是什麽藥?


    “可是禦史台中帛書、紙張不夠了,荀卿這是何時用起竹簡奏事了?”


    劉協笑著打趣道。


    他當然也知道。


    荀彧帶這些竹簡入宮。


    不可能是為了向他申訴什麽禦史台帛書紙張短缺,請求戶部撥調支援這種屁事的。


    如果當真是這樣的話。


    那隻能說明他腦袋剛剛被驢給踢過。


    而對於一個腦袋被驢踢了的官員,劉協秉承愛護老弱病殘之念,肯定也會讓他脫下官身,該幹嘛幹嘛去,總之長安朝堂是容不下他了。


    “陛下說笑了,此乃我大漢天下十三州冊籍,雖因年代久遠,多年未有更替,但臣近日以來,已查閱大比出大致情況,以此冊籍按圖索驥,招十三州百姓來赴長安,必能使陛下分田之策發揚光大,以壯漢室聲威也!”


    荀彧指著身旁那兩堆竹簡,拱手道:“此事臣已派出大量人手,想必不需多少時日,就能將陛下分田恩策推及天下了!請陛下靜候佳音!”


    大漢天下十三州冊籍?


    這不就是相當於人口統計、普查等戶籍工作嗎?


    作為穿越前經曆過七次人口普查的劉協來說。


    他可太明白這項工作的重要程度了。


    往小了說。


    人口普查能查清天下人口數量、結構、分布。


    從而了解天下各州郡的經濟實力、戰爭潛力等等。


    往大了說。


    這對於完善人口發展戰略,製定出合適的政策體係,長期社會發展規劃均有莫大的助力。


    當然以上這些工作必然是建立在一個強盛且統一的政權下才能順利進行。


    所以古代王朝中,戶籍統計工作大抵都是發生在王朝初年。


    因為王朝初年,往往正是國家各項實力最為強大、動員能力最出色的階段。


    荀彧此時翻出來的這一擔子天下十三州冊籍,大概也是光武中興,再造河山時留下的。


    以東漢其後朝中諸帝的德行,即便是想更新冊籍,恐怕也是有心而無力了。


    “好,那朕就等荀卿的好消息了,待事成之日,朕親自為你慶功!”


    荀彧自信滿滿。


    劉協也當即表示了對他的信任。


    “陛下此言錯矣,以臣之見,招民之事,又豈有事成的那一天?隻要這分田之策還存在一天,就當一直招下去,直至四海升平,人皆有其田,百姓安居樂業!”


    “哈哈,荀卿言之有理,是朕說錯了。”


    荀彧能有如此誌氣。


    劉協當然喜聞樂見。


    君臣相談甚歡,一直聊了數個時辰,將招十三州之民以充長安的計劃從各方各麵都探討了一番。


    不知不覺間就到了午膳的時間。


    此時荀卿請辭,劉協不允。


    天子留膳,對於臣子來說,是一種莫大的榮耀。


    但對於劉協來說。


    不就是吃頓飯嘛。


    能用這麽簡單的辦法收攏臣心,那又何樂而不為呢。


    留下荀彧吃了頓午膳,見他戰戰兢兢,屁股也隻敢坐一般,菜更是甚少動筷。


    對於荀彧這種天地君親師觀念深入人心的臣子來說。


    認為天子有錯時,他能犯顏直諫,不顧自身安危。


    但麵對天子施恩時,卻有謹守為人臣子的本分,絕不逾矩。


    用過午膳後。


    荀彧行禮拜別劉協而去。


    劉協則繼續批閱奏章。


    這段時間以來。


    朝中若說有什麽事情值得關注。


    那就是分田之策下,城外分出去的田地的運轉情況了。


    此前雖然有過一季的豐收。


    但土地上的事情,怎麽重視都不過分。


    持續的豐收,持續的高產量。


    這才是劉協追求的目標。


    在天子親自推動。


    三軍城外監管的情況下。


    毫不誇張的說,分田之策可以稱作是整個長安最透明的項目了。


    哪怕再有貪欲的官僚。


    也絕不會作死在此事上上下其手,雁過拔毛。


    六部高度參與下。


    城外剩下的十幾萬畝田地也盡數分了出去。


    但僅僅就這些,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要知道僅長安外城內城加起來,就有百萬民眾之多。


    更何況按照劉協的設想。


    如果荀彧當真能招到足夠多的百姓奔赴長安的話。


    對田地的需求量將會更大。


    在這個基礎上,城外的開荒工作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當中。


    開荒自然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如非強製,絕無人願意去做。


    但好在劉協對此早有解決辦法:軍田製!


    沒錯!


    讓三軍士兵上!


    閑時耕田,戰時披甲!


    既完美解決了開荒工作,而且開荒而來的土地。


    其中的一部分也可以獎勵給軍中士卒。


    一方麵這是在給士兵置辦家業。


    另一方麵,有了土地的士兵。


    無論是在麵對外敵入侵,亦或是征戰沙場時。


    他們的戰鬥力、凝聚力,絕對會有顯著的提升。


    而長安這座新都。


    在劉協肅清了舊有派係,改革了朝堂結構。


    其後又禦駕親征,收獲軍中無人可比的深厚威望。


    再之後又打壓了勳貴,沒收了他們大部分的土地。


    種種舉措下來。


    原本搖搖欲墜,仿佛旦夕之間就會被流賊攻破的城池。


    不自覺間竟也城了一座令人敬仰的雄城。


    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長安百姓們,也走在了吃飽穿暖的路上,揮灑著各自的汗水,日子越來越有盼頭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開局獲得神級傳承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小詩兄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小詩兄並收藏三國:開局獲得神級傳承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