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袁氏去世,雖在當初那個老院子裏停靈,但黎橋、黎林和黎棋三房,是早已搬入了幾年前新建的大房子的。之前黎鏢和袁氏二老,就跟著黎橋一家一起生活。
三房兄弟都建了大房子,而每一房內的後人,黎池的堂兄們,在成親前也已置了房屋,這些年或擴建、或修繕,與他六年前迴來時,早已大不一樣。
黎棋和蘇氏夫妻兩,想著大兒子雖在京城安家,可若以後迴家小住,或是年老致仕歸家來,也要有他們自己的房子住才行,小兒子那兒也同此理。
於是,在當初另建大房子時,也給兩個兒子各建了一座院子。不管他們是否會在裏麵常住,但他們做爹娘的,是給兒子們在家鄉準備了房屋的,兒子們在家鄉也就有根了。
黎池這次奔喪歸鄉,住的就是爹娘給他建的那座院子。
……
黎池歸家不久,袁氏就已停靈滿四十九天,於是擇日出殯下葬。
出殯那天,靈幡遮天蔽日,紙錢漫天飛舞……
子孫後代披麻戴孝,捧靈抬棺相送,送葬隊伍長不見尾,繞了整個黎水村且還不止……
袁氏葬下之後,黎池就與徐素和一對兒女,在爹娘給他建的房子那座房子裏安頓下來,居喪守孝,深居簡出,不娛樂、不交際,以示哀思。
……
時間剛剛進入臘月份,京中邸報傳來:
皇帝駕崩,國喪三年,停嫁娶,禁音樂,不著鮮衣豔服。
其實早在邸報之前,留守京城狀元府的管家黃精,就已送來了急信。
……
貞文帝是立冬那天駕崩的。至於究竟是白天、傍晚或深夜?具體是哪個時刻駕崩的,也不清楚。
反正立冬那一天,京城裏很是混亂。
因自家老爺未在京中,黃精就關門閉戶,一點聲響兒都沒出,與留守的幾個小廝和丫鬟一起,分守大門、側門和後門,留意外麵的動靜。
狀元府位在‘西貴‘的西城區,這一片住的都不是一般人家。
立冬這一天,守在大門內,貼著耳朵聽外麵動靜的黃精,就聽見外麵街道上,時不時的有來來迴迴的跑步聲,兵甲碰撞聲,喊殺聲,以及一些相熟大臣的叫罵聲……
朝中都知黎池丁憂迴鄉了,狀元府又大門緊閉,倒是在這混亂之中,得了一片清淨。
白天的混亂過去,等夜深了的時候,皇宮方向這才傳來隱約鍾響,一連九響,九五之尊的皇帝駕崩了!
黃精謹記自家老爺歸鄉前的叮囑,聽清是皇帝大行的喪鍾後,深夜打開大門,將門外懸掛的燈籠換成了白色,掛上了白布。再之後,就一直緊閉門戶,不去打聽、不去攪和外麵的事情。
直到一切塵埃落定,一些消息這才傳開來。黃精依舊緊閉狀元府大門,隻開了側門,供府內丫鬟小廝進出采買,順便探聽消息。
皇帝駕崩後,在內閣首輔、護國大將軍和皇家趙家宗主,三個顧命大臣的見證下,從皇帝駕崩前告知的秘密之地,取出了由皇帝秘藏的一份傳位詔書,又一起從乾清宮正殿中‘正大光明‘牌匾後麵,取出來一份。
兩份傳位詔書,放在一起一對照,完全一樣。再有三個顧命大臣做人證,就確定了大行皇帝,意在傳位於皇三子儉王趙儉。
之後,朝中大臣聚集乾清宮外請願:國不可一日無君,請皇三子壓抑喪父悲傷,早日舉行登基大典,料理國事!
朝臣如此三次請願之後,皇三子趙儉方才同意,‘以日代月’守孝二十七日後,就以儲君之身暫理國事。
立即又有欽天監,與皇室趙家的宗主聯合請願:皇三子乃天命所歸、先皇意屬,請求皇三子在冬至日時,舉行登基大典!
再之後又有朝臣跟著再三請命,趙儉這才同意下來,定期於冬至日這天,舉行登基大典。
至於立冬那天,引起京中混亂的元兇:皇長子、皇五子和皇八子,由朝臣建議,請這三位皇子,為大行皇帝守靈終生。
趙儉近乎是大行皇帝親自教養長大的,又有兩世經驗,毋庸置疑地,他擁有著一個帝王的眼界和格局。
趙儉並未做出殘害手足的事,沒有執意要斬殺三位兄弟,立即就同意了朝臣們的建議。
趙儉還是皇子王爺時,名下就有‘四寶店’這遍及大燕各府、縣的連鎖書店,且他待人也寬和有禮,又有黎池這個在文人之中、聲名赫赫的摯友。因此,趙儉在士林文人,以及朝中文臣之中,威望還是非常好的。
如今見趙儉一朝(即將)為帝,卻也能聽得進去臣子的建議,暫時來來果真不是殘暴虛偽的人,於是一時間,朝野皆服。
當然地,如內閣首輔周揚青、內閣學士黎池等這類人,或人老成精,或對趙儉知之甚深,絕不會將下任皇帝趙儉,看作是一隻聽話的、隻懂寬和的小白兔。
趙儉的帝王心術,怕是深得了大行皇帝的真傳的……
……
當時,黎池看完黃精寄來的急信,呆呆地將信紙捏在手中,神情哀傷難言。
當日與皇帝的那一麵,竟然真就成了生死訣別的一麵……雖當初看皇帝似有油盡燈枯之像,但這一邊又是奶奶,他最終選擇了大哭一場後迴鄉奔喪。
然後,在朝廷官方邸報到達之前,黎池就寫出了一篇文章,《憶貞文年歲》。
黎池所作《憶貞文年歲》這一篇千言文,因為未知貞文帝的諡號和廟號,也因他自身隻是一個臣子,這才用了這個文名。
然而,事實上,此文其實應該算作是一篇記功載德、頌揚功績的碑文,近乎就是皇帝死後的功德碑的碑文。
可黎池隻是一個臣子,顯然是沒有那個資格,為貞文帝寫真正的功德碑碑文的。任何文人都可以寫,然而那都隻是個人文學作品,並不是官方認可的功德碑碑文。
但是,憶及大行皇帝昔日待他的種種,黎池總覺得要為他做些什麽,才能壓下心中的遺憾和愧疚。
於是,黎池就作了這篇《憶貞文年歲》。文章開頭,先是詞語精煉卻又不失華美地,概括出貞文帝的生平。再以作史詩的格式和態度,歌頌了貞文帝的為儲君、為帝王時的功績。
然後,寫了兩件他親身經曆的事情,來歌頌貞文帝寬和大度、善納良言的品德。最後在文章結尾,表達了他對貞文帝的崇敬,以及貞文帝駕崩後,他心中的悲傷與思念。
‘……吾聞崩天噩耗,愴然涕下。久立中庭,望京畿之向,痛不可言!''
黎池自出仕為官以來,除寫日記外——日記幾乎也已當周記在寫了,除奏章、公文等之外,其它私人文章他很少寫。
但這篇《憶貞文年歲》,黎池卻是提筆寫下了,且當天還寫了一篇日記,以記錄此事。
他的日記萬一流傳到後世,那麽即使《憶貞文年歲》這篇文佚失在曆史中,他也想讓後人知道,他為貞文皇帝作過這篇文章,給後世人驗證貞文帝是一個明君,留下了一個佐證。
然而,此時的黎池,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憶貞文年歲》這篇文章,竟會以‘功德碑‘碑文的方式流傳後世。
這是一種,黎池作為一個臣子來說,不敢輕易妄想的方式。
……
—《貞文紀碑》,又名《憶貞文年歲》,是歌頌大燕第二位皇帝燕太宗功績德行的功德碑。由文正公黎和周撰文,高宗趙儉楷書,於景文二十九年立於文陵前……‘
……
正月初一的大朝會上,新皇改元景文,記景文元年。同日頒旨,大赦天下,加開恩科。
景文元年,二月初五,從京城裏來的禮部傳旨官員,到達黎水村。
進村時,此人仰頭看了一眼村口的六元及第進士牌坊,心中感慨:氣運之盛,才華之盛,莫過黎和周!
禮部官員此次不遠千裏來到黎水村,是為宣讀新皇的三道聖旨:
第一道,誥贈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左侍郎黎池之祖母袁氏,為一品誥命夫人。
第二道,誥封黎池之母蘇氏,為二品誥命夫人。
第三道,誥封黎池之妻徐氏,為三品誥命淑人。
其實除了這三道明文聖旨外,那位禮部官員還為他的頂頭上司,帶來一道新皇的口諭。也不是,其實不算是口諭,若是口諭就直接宣了,應該說是捎來一句口信。
“黎侍郎,下官出京時,陛下特召下官進宮,讓下官帶句口信……”這位禮部官員也是機敏,沒有自作主張,說成是傳達新皇口諭。
黎池放心手中茶盞,恭敬正色道:“且快快說來,陛下捎來什麽口信?”
“陛下問您,何時歸京?”
黎池溫和一笑,答道:“煩請幫忙傳信,就說……”
“待臣為祖母居喪守孝滿一年後,大概也就六月份時,臣或已身歸京城。至那時,臣必為陛下效命,複為大燕鞠躬盡瘁!”
作者有話要說: 至此,正文完結!!!
番外不定時更新(也就是可能隔日更、周更,甚至緣更→_→)
暫定番外:一、龍鳳胎兒女、溫馨日常;二、幾十年後大燕的變化;三、後世現代;四、嚴琳琅和錢鐵匠;五、徐素;六、二十一皇女明陽公主。(暫定這些,小天使們有補充的,可在本章評論留言)
這一章正文完結章,卡了兩天,刪刪寫寫好幾次,才終於寫了出來。雖然看著不像是完結,但渣作者覺得該交代的主線已經寫完了,至於一些邊角劇情,之後或許不提及,也可能會在番外裏寫到。
求新文《以農為本(農)》預收,五一勞動節開文
最後,謝謝寬容可愛的小天使們,陪我走到這裏,渣作者從心尖尖兒裏、從骨子裏表示感謝!
三房兄弟都建了大房子,而每一房內的後人,黎池的堂兄們,在成親前也已置了房屋,這些年或擴建、或修繕,與他六年前迴來時,早已大不一樣。
黎棋和蘇氏夫妻兩,想著大兒子雖在京城安家,可若以後迴家小住,或是年老致仕歸家來,也要有他們自己的房子住才行,小兒子那兒也同此理。
於是,在當初另建大房子時,也給兩個兒子各建了一座院子。不管他們是否會在裏麵常住,但他們做爹娘的,是給兒子們在家鄉準備了房屋的,兒子們在家鄉也就有根了。
黎池這次奔喪歸鄉,住的就是爹娘給他建的那座院子。
……
黎池歸家不久,袁氏就已停靈滿四十九天,於是擇日出殯下葬。
出殯那天,靈幡遮天蔽日,紙錢漫天飛舞……
子孫後代披麻戴孝,捧靈抬棺相送,送葬隊伍長不見尾,繞了整個黎水村且還不止……
袁氏葬下之後,黎池就與徐素和一對兒女,在爹娘給他建的房子那座房子裏安頓下來,居喪守孝,深居簡出,不娛樂、不交際,以示哀思。
……
時間剛剛進入臘月份,京中邸報傳來:
皇帝駕崩,國喪三年,停嫁娶,禁音樂,不著鮮衣豔服。
其實早在邸報之前,留守京城狀元府的管家黃精,就已送來了急信。
……
貞文帝是立冬那天駕崩的。至於究竟是白天、傍晚或深夜?具體是哪個時刻駕崩的,也不清楚。
反正立冬那一天,京城裏很是混亂。
因自家老爺未在京中,黃精就關門閉戶,一點聲響兒都沒出,與留守的幾個小廝和丫鬟一起,分守大門、側門和後門,留意外麵的動靜。
狀元府位在‘西貴‘的西城區,這一片住的都不是一般人家。
立冬這一天,守在大門內,貼著耳朵聽外麵動靜的黃精,就聽見外麵街道上,時不時的有來來迴迴的跑步聲,兵甲碰撞聲,喊殺聲,以及一些相熟大臣的叫罵聲……
朝中都知黎池丁憂迴鄉了,狀元府又大門緊閉,倒是在這混亂之中,得了一片清淨。
白天的混亂過去,等夜深了的時候,皇宮方向這才傳來隱約鍾響,一連九響,九五之尊的皇帝駕崩了!
黃精謹記自家老爺歸鄉前的叮囑,聽清是皇帝大行的喪鍾後,深夜打開大門,將門外懸掛的燈籠換成了白色,掛上了白布。再之後,就一直緊閉門戶,不去打聽、不去攪和外麵的事情。
直到一切塵埃落定,一些消息這才傳開來。黃精依舊緊閉狀元府大門,隻開了側門,供府內丫鬟小廝進出采買,順便探聽消息。
皇帝駕崩後,在內閣首輔、護國大將軍和皇家趙家宗主,三個顧命大臣的見證下,從皇帝駕崩前告知的秘密之地,取出了由皇帝秘藏的一份傳位詔書,又一起從乾清宮正殿中‘正大光明‘牌匾後麵,取出來一份。
兩份傳位詔書,放在一起一對照,完全一樣。再有三個顧命大臣做人證,就確定了大行皇帝,意在傳位於皇三子儉王趙儉。
之後,朝中大臣聚集乾清宮外請願:國不可一日無君,請皇三子壓抑喪父悲傷,早日舉行登基大典,料理國事!
朝臣如此三次請願之後,皇三子趙儉方才同意,‘以日代月’守孝二十七日後,就以儲君之身暫理國事。
立即又有欽天監,與皇室趙家的宗主聯合請願:皇三子乃天命所歸、先皇意屬,請求皇三子在冬至日時,舉行登基大典!
再之後又有朝臣跟著再三請命,趙儉這才同意下來,定期於冬至日這天,舉行登基大典。
至於立冬那天,引起京中混亂的元兇:皇長子、皇五子和皇八子,由朝臣建議,請這三位皇子,為大行皇帝守靈終生。
趙儉近乎是大行皇帝親自教養長大的,又有兩世經驗,毋庸置疑地,他擁有著一個帝王的眼界和格局。
趙儉並未做出殘害手足的事,沒有執意要斬殺三位兄弟,立即就同意了朝臣們的建議。
趙儉還是皇子王爺時,名下就有‘四寶店’這遍及大燕各府、縣的連鎖書店,且他待人也寬和有禮,又有黎池這個在文人之中、聲名赫赫的摯友。因此,趙儉在士林文人,以及朝中文臣之中,威望還是非常好的。
如今見趙儉一朝(即將)為帝,卻也能聽得進去臣子的建議,暫時來來果真不是殘暴虛偽的人,於是一時間,朝野皆服。
當然地,如內閣首輔周揚青、內閣學士黎池等這類人,或人老成精,或對趙儉知之甚深,絕不會將下任皇帝趙儉,看作是一隻聽話的、隻懂寬和的小白兔。
趙儉的帝王心術,怕是深得了大行皇帝的真傳的……
……
當時,黎池看完黃精寄來的急信,呆呆地將信紙捏在手中,神情哀傷難言。
當日與皇帝的那一麵,竟然真就成了生死訣別的一麵……雖當初看皇帝似有油盡燈枯之像,但這一邊又是奶奶,他最終選擇了大哭一場後迴鄉奔喪。
然後,在朝廷官方邸報到達之前,黎池就寫出了一篇文章,《憶貞文年歲》。
黎池所作《憶貞文年歲》這一篇千言文,因為未知貞文帝的諡號和廟號,也因他自身隻是一個臣子,這才用了這個文名。
然而,事實上,此文其實應該算作是一篇記功載德、頌揚功績的碑文,近乎就是皇帝死後的功德碑的碑文。
可黎池隻是一個臣子,顯然是沒有那個資格,為貞文帝寫真正的功德碑碑文的。任何文人都可以寫,然而那都隻是個人文學作品,並不是官方認可的功德碑碑文。
但是,憶及大行皇帝昔日待他的種種,黎池總覺得要為他做些什麽,才能壓下心中的遺憾和愧疚。
於是,黎池就作了這篇《憶貞文年歲》。文章開頭,先是詞語精煉卻又不失華美地,概括出貞文帝的生平。再以作史詩的格式和態度,歌頌了貞文帝的為儲君、為帝王時的功績。
然後,寫了兩件他親身經曆的事情,來歌頌貞文帝寬和大度、善納良言的品德。最後在文章結尾,表達了他對貞文帝的崇敬,以及貞文帝駕崩後,他心中的悲傷與思念。
‘……吾聞崩天噩耗,愴然涕下。久立中庭,望京畿之向,痛不可言!''
黎池自出仕為官以來,除寫日記外——日記幾乎也已當周記在寫了,除奏章、公文等之外,其它私人文章他很少寫。
但這篇《憶貞文年歲》,黎池卻是提筆寫下了,且當天還寫了一篇日記,以記錄此事。
他的日記萬一流傳到後世,那麽即使《憶貞文年歲》這篇文佚失在曆史中,他也想讓後人知道,他為貞文皇帝作過這篇文章,給後世人驗證貞文帝是一個明君,留下了一個佐證。
然而,此時的黎池,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憶貞文年歲》這篇文章,竟會以‘功德碑‘碑文的方式流傳後世。
這是一種,黎池作為一個臣子來說,不敢輕易妄想的方式。
……
—《貞文紀碑》,又名《憶貞文年歲》,是歌頌大燕第二位皇帝燕太宗功績德行的功德碑。由文正公黎和周撰文,高宗趙儉楷書,於景文二十九年立於文陵前……‘
……
正月初一的大朝會上,新皇改元景文,記景文元年。同日頒旨,大赦天下,加開恩科。
景文元年,二月初五,從京城裏來的禮部傳旨官員,到達黎水村。
進村時,此人仰頭看了一眼村口的六元及第進士牌坊,心中感慨:氣運之盛,才華之盛,莫過黎和周!
禮部官員此次不遠千裏來到黎水村,是為宣讀新皇的三道聖旨:
第一道,誥贈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左侍郎黎池之祖母袁氏,為一品誥命夫人。
第二道,誥封黎池之母蘇氏,為二品誥命夫人。
第三道,誥封黎池之妻徐氏,為三品誥命淑人。
其實除了這三道明文聖旨外,那位禮部官員還為他的頂頭上司,帶來一道新皇的口諭。也不是,其實不算是口諭,若是口諭就直接宣了,應該說是捎來一句口信。
“黎侍郎,下官出京時,陛下特召下官進宮,讓下官帶句口信……”這位禮部官員也是機敏,沒有自作主張,說成是傳達新皇口諭。
黎池放心手中茶盞,恭敬正色道:“且快快說來,陛下捎來什麽口信?”
“陛下問您,何時歸京?”
黎池溫和一笑,答道:“煩請幫忙傳信,就說……”
“待臣為祖母居喪守孝滿一年後,大概也就六月份時,臣或已身歸京城。至那時,臣必為陛下效命,複為大燕鞠躬盡瘁!”
作者有話要說: 至此,正文完結!!!
番外不定時更新(也就是可能隔日更、周更,甚至緣更→_→)
暫定番外:一、龍鳳胎兒女、溫馨日常;二、幾十年後大燕的變化;三、後世現代;四、嚴琳琅和錢鐵匠;五、徐素;六、二十一皇女明陽公主。(暫定這些,小天使們有補充的,可在本章評論留言)
這一章正文完結章,卡了兩天,刪刪寫寫好幾次,才終於寫了出來。雖然看著不像是完結,但渣作者覺得該交代的主線已經寫完了,至於一些邊角劇情,之後或許不提及,也可能會在番外裏寫到。
求新文《以農為本(農)》預收,五一勞動節開文
最後,謝謝寬容可愛的小天使們,陪我走到這裏,渣作者從心尖尖兒裏、從骨子裏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