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看著他, 道:“你認識章邯?”
蒙鹽道:“隻見過一麵。”
項羽點頭,道:“他跟你同樣是秦人,可是他就什麽都沒說。”言下之意, 是要蒙鹽學一下章邯,不該他說的話就少說點。
蒙鹽道:“可是我要說。”
項羽仍是看著他,道:“哪怕會惹我發怒?”
蒙鹽不迴答這個問題,隻是道:“將軍您一向恩怨分明,鋤強扶弱。當初欺淩天下的乃是暴秦的皇帝,和他手下的官吏士卒,可是黔首無罪。他們不過是本分種田的農人,哪裏知道天下大勢呢?屠殺手無寸鐵的黔首,隻會讓後世笑您。”
項羽哼了一聲,道:“說來說去,你還是要給鹹陽城中的黔首求情。”他眼睛微眯,似乎是聽進去了蒙鹽的話,也覺得屠殺黔首,不算英雄,道:“好,我便饒過城中黔首。可是暴秦的士卒官吏,卻是一個也不會放過。”
蒙鹽張了張嘴。
項羽看他一眼,道:“怎麽?你若有親善之家,說出來,我留他們性命便是。”他也並不是不通人情的。
能保住城中黔首已經很好了。
蒙鹽生怕項羽改了主意,心道這樣一來,馮伯父疏散黔首的措施倒是白做了。
蒙鹽在馮府中時,馮去疾曾抓著他的胳膊,虛弱地概述過此事。
原來得知章邯投降之後,馮去疾與李斯便知道鹹陽也難守住。李斯病重之時,曾與馮去疾商量疏散黔首之事,以防將來破城之日太過慘烈。可是誰知道,事行半途,李斯先病故了。
隻剩馮去疾勉力支撐。
蒙鹽道:“唯有右相馮去疾一家。當初我和哥哥能逃走,全靠馮伯父周全……”
這段故事項羽也知道的。
項羽點頭,道:“好,那就留他們性命。”
“多謝將軍!”蒙鹽便要退下,才走到帳門口,卻聽背後項羽冷聲道:“且慢。”
蒙鹽腳步一頓,迴身問道:“將軍還有吩咐?”
“你說那些黔首隻是種田的農人,無罪不該死——”項羽搖晃著樽中酒,重瞳透著妖異肅殺的光,“可是若沒有他們的糧食支援,沒有他們農夫運糧,又怎麽了會有暴秦的百萬雄師?又怎麽能支撐當初王翦的軍隊在楚都壽春之北堅持一年多……”他低聲道:“……又怎麽能滅掉我的故國呢?”
蒙鹽心中“咯噔”一聲。
項羽站起來,高舉玉樽,仰麵張口接住濺落的酒液,微醉發狂道:“你說他們無罪……在我看來,卻連他們種出來每一粒粟都是有罪的!”
蒙鹽一時不知該如何應對。
“說話啊!”項羽走上前來,遮住了蒙鹽身前的燭光,如黑夜陰影般籠罩過來,“你不是挺會說話的嗎?為什麽不學學章邯呢?”
蒙鹽握緊了雙拳。
“那章邯就是一隻鬼機靈的大老鼠,瞅著對他不利的事情,一點兒不沾……”項羽垂眸盯著蒙鹽。
蒙鹽手心沁汗,隻當今日之事難以善了。
誰知道項羽卻猛然間大笑起來,“可是小老弟——”他用力捏住蒙鹽肩膀,“我就欣賞你這樣敢說話的人!做人若都像那章邯似的,這人間留著也沒意思了。”
蒙鹽隻覺肩頭被他捏得一陣劇痛。
“好好好!”項羽攬住他肩膀,笑道:“你若當真什麽也不說,還真就叫我瞧不起你了。”
蒙鹽不知道項羽的情緒是否還會再來一個翻轉,絲毫沒有鬆一口氣,攥緊的掌心已是布滿冷汗。
項羽欣賞蒙鹽歸欣賞蒙鹽,可是他恨大秦卻也是真恨。
“鹹陽算是你的家鄉。”項羽攬著蒙鹽的肩膀,道:“看在你的麵子上,我給你半日時間。明日午時,我的大軍準時開入鹹陽城,到時候百無禁忌。你聽明白了嗎?”
隻有半日時間,要疏散鹹陽城中所有人員!
這是絕對不可能做到的,卻已經是項羽能給出的最寬大條件。
蒙鹽心中打好的腹稿幾乎要湧上來。
既然胡亥要他等項羽給諸侯封王時,請漢中、巴、蜀三郡。那麽,他現在是否可以跟項羽提要求——要求請王關中呢?比如,他可以擠掉劉邦這個外人,可以幫項羽牽製不放心的人……
那麽,如果項羽能答應把關中——哪怕隻是關中的一小部分給他,他要求放過關中黔首,也更名正言順一些。
可是這念頭,雖然在他來的路上,一直盤旋在他腦海中;可是到了關鍵時刻,他卻不願意說出來,總覺得哪裏不妥當。
刹那之間,他忽然想起來金子島上時與胡亥的對話。
在金子島那段悠長的時光裏,閑暇時,他曾與胡亥有過許多次談話。當然絕大多數情況,都是胡亥在說,而他在聽。
有一次胡亥說到以假趙高的頭顱騙他之事。
當時胡亥是這麽說的,“我最討厭被人威脅。做皇帝是不能受威脅的。如果當初你好聲好氣要求我懲罰趙高,我說不定就答應你了。可是你挾軍功,威脅我,那我就很不舒服,總想跟你對著幹……”
看似與眼前之事沒什麽聯係的話,卻讓蒙鹽咽下了幾乎破口而出的話。
也讓他避免了一個重大的錯誤。
認識到他向項羽請封關中王的想法是個錯誤,是蒙鹽在飛馳迴城的路上想通的。
首先,時間點不對。皇帝第三個錦囊中,要求請封的時間節點,是在項羽分封諸侯的時候。他在封地上提建議隻是順勢而為。可是現在項羽自己都還沒入關,他就冒冒然提出分封之事,實在是太不合時宜了。若是惹得項羽起了疑心,更是得不償失。
其次,若請封了關中王,此後再請封漢中、巴、蜀三郡,便是難上加難了。恐怕毀壞了陛下的大計。
可見他不該私自提前開啟錦囊,險些誤了大事。
陛下既然能洞見天下形勢,自然也能料到他過早看了錦囊內容會有什麽舉動。
而事實上,胡亥隻是受了戲文的影響,說起來都是“三隻錦囊”,少有來個“兩隻錦囊”或“五隻錦囊”的。
想到此處,蒙鹽有點泄氣。可是轉瞬,他又想,可是陛下還是漏算了一樣——如果他此時再背叛大秦呢?陛下再也沒有節製他的辦法了。所以,陛下的計劃看似周全,最後還是要靠他的選擇來決定勝負。
蒙鹽才滿意了些,可是轉念一想——難道他還能背叛大秦嗎?在見過了大嫂的淚水,看過了馮伯父的憂愁,擔心著迫在眉睫的故土之禍之後——他難道還能再背叛自己的祖國嗎?
當初想要在淮水溺亡胡亥的他,一心隻想複仇,根本想都想不到會有這樣慘烈的後果。也許會有後果,可是那些跟複仇比起來,都太渺遠了。隻有遮在他眼前的複仇,是真切的。
但是現在不同,他切實感受到了,如果他反叛,那麽會有怎樣的惡果。
蒙鹽長歎一聲,終於死心——陛下是算準了,已經套牢了他。
蒙鹽連夜趕迴鹹陽,將情況告知馮去疾,當即開始疏散鹹陽城中黔首。
好在此事早在半月前已經在操練,城中黔首都行動迅速,背上家中時刻準備著的行囊,裏麵裝著簡單的衣物幹糧,連夜結隊往城郊鄉間散去。
大軍過去,城中是被洗劫的重點,而鄉間村落,如果不是正好在行軍路線上,反倒可以逃過一劫。
至次日午時,鹹陽城中黔首十之八九都躲避到了鄉間。還留在城中的,要麽是老人傷者病人,要麽就是舍不得家業,要麽就是族中留一二人守著。
項羽大軍準時入城,將偌大的鹹陽城洗劫一空。
項羽親自點燃了秦宮廊柱——熊熊大火衝天而起,秦國六世以來鑄就的基業,毀於一炬。
大火直燒了三個月,諸侯士卒的腰間都鼓脹起來,鹹陽城中幾乎看不到黔首出沒。
史書上寫,項羽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有人因此嘲諷楚人是“沐猴而冠”,惹得項羽大怒,把他給烹殺了。
其實這很可以當笑話聽聽。
項羽的士卒基本都是東邊來的,在鹹陽城中劫掠倒是歡快,可是時日久了,總是思鄉的。更何況劫掠來的物資珠寶,不也惦記著給家人嗎?
劉邦想要王關中,是他兵力不足,知道自己沒法控製中原。
可是項羽兵多將廣,士卒起於江東,又不打算再征戰天下,當然就準備在東邊給自己劃下好大的封地,去做霸王了。
封王的消息一出,項羽手下十八路諸侯都蠢蠢欲動起來。
蒙鹽隻盯著胡亥交待的三郡——他已經把錦囊銷毀,可是卻能背過絹布上的話了。
胡亥錦囊中叮囑,如果他自己請封不行,哪怕與別人共王之,也要拿下這三郡。
這個“別人”會是誰呢?
第133章
當初六國後人起兵, 滅了大秦,打著的旗號,是說秦“不義”。秦怎麽不義呢?因為他滅了六國自己做了皇帝。從來就沒有一個人自己管天下的, 就是從前商周時期, 也都是各諸侯王共奉一帝,分理天下。
那麽好了,既然說秦朝這麽幹是不義的,現在項羽也不能自個兒稱帝, 否則豈不是很打臉?況且在此時人看來,稱帝多半是不能長久的。
所以就隻剩了這天下怎麽分的問題。
大家打天下的時候, 看起來都挺聽項羽的——當然也隻是看起來,私下都有自己的小算盤, 不然作壁上觀是怎麽來的呢?
可是到了封王的時候,每個人都不甘落後, 各有主張。
所以史書上寫是“諸侯之相王”, 而不是項羽給他們封王。
給各諸侯怎麽分封地, 項羽心裏早有個譜。
其他人都好說,但是劉邦卻一定得有人看著才行。一來是身邊人都諫言過,說這劉邦平時好美色好美酒,可是入了關中, 居然秋毫無犯,這廝所圖甚大啊——雖然項羽看著劉邦流裏流氣,謹小慎微,不像能幹出大事兒的人, 但是項羽還要是防著他。
因為項羽自己心裏虧得慌。
畢竟“先入關者王之”這話大家都知道,而先入關的人是劉邦。
可是這讓項羽很憋屈,如果不是他在北邊鉗製住秦軍主力,就憑劉邦那仨瓜倆棗的兵力,能進了關中?不隻是項羽,其餘所有的諸侯都不能服氣。
然而不讓劉邦王關中,卻是公然違背了誓言。
項羽知道,這樣一來劉邦心裏肯定不舒服,所以這劉邦一定得有人看住。
地方他也已經選好了,就是巴蜀兩郡。
巴蜀兩郡道路險峻,從前秦朝遷徙落戶的人多在這兩郡,如果非要說這倆地是關中,也能勉強掰扯過去。
這樣一來,就把劉邦發配到了最西邊。
而劉邦想要出來,除非是衝破關中。
至於關中之地封給誰……
項羽收起楚戟,擦一把額頭上的汗水,與同他比武的蒙鹽道:“你來做關中王如何?”
蒙鹽微愣,道:“恐諸侯不服。”
蒙鹽的功勞,是說大很大,說小也很小的那種。往大裏說呢,他把暴秦的皇帝給搞掉了。往小裏說呢,他就是傳了幾次信而已。
項羽微哂道:“你理他們呢。”他擦著楚戟鋒刃,道:“你和章邯共王關中,我是這麽打算的。那些諸侯肯定還有許多屁話要說,隻不理他們便是了……”
蒙鹽想起胡亥的交待,問道:“關中於我還是太過了,說起來,巴蜀兩郡都是秦人遷居的,如果能在這兩郡做王,我就心滿意足了。”
項羽道:“晚了。巴蜀兩郡我給劉邦了。”
蒙鹽道:“隻見過一麵。”
項羽點頭,道:“他跟你同樣是秦人,可是他就什麽都沒說。”言下之意, 是要蒙鹽學一下章邯,不該他說的話就少說點。
蒙鹽道:“可是我要說。”
項羽仍是看著他,道:“哪怕會惹我發怒?”
蒙鹽不迴答這個問題,隻是道:“將軍您一向恩怨分明,鋤強扶弱。當初欺淩天下的乃是暴秦的皇帝,和他手下的官吏士卒,可是黔首無罪。他們不過是本分種田的農人,哪裏知道天下大勢呢?屠殺手無寸鐵的黔首,隻會讓後世笑您。”
項羽哼了一聲,道:“說來說去,你還是要給鹹陽城中的黔首求情。”他眼睛微眯,似乎是聽進去了蒙鹽的話,也覺得屠殺黔首,不算英雄,道:“好,我便饒過城中黔首。可是暴秦的士卒官吏,卻是一個也不會放過。”
蒙鹽張了張嘴。
項羽看他一眼,道:“怎麽?你若有親善之家,說出來,我留他們性命便是。”他也並不是不通人情的。
能保住城中黔首已經很好了。
蒙鹽生怕項羽改了主意,心道這樣一來,馮伯父疏散黔首的措施倒是白做了。
蒙鹽在馮府中時,馮去疾曾抓著他的胳膊,虛弱地概述過此事。
原來得知章邯投降之後,馮去疾與李斯便知道鹹陽也難守住。李斯病重之時,曾與馮去疾商量疏散黔首之事,以防將來破城之日太過慘烈。可是誰知道,事行半途,李斯先病故了。
隻剩馮去疾勉力支撐。
蒙鹽道:“唯有右相馮去疾一家。當初我和哥哥能逃走,全靠馮伯父周全……”
這段故事項羽也知道的。
項羽點頭,道:“好,那就留他們性命。”
“多謝將軍!”蒙鹽便要退下,才走到帳門口,卻聽背後項羽冷聲道:“且慢。”
蒙鹽腳步一頓,迴身問道:“將軍還有吩咐?”
“你說那些黔首隻是種田的農人,無罪不該死——”項羽搖晃著樽中酒,重瞳透著妖異肅殺的光,“可是若沒有他們的糧食支援,沒有他們農夫運糧,又怎麽了會有暴秦的百萬雄師?又怎麽能支撐當初王翦的軍隊在楚都壽春之北堅持一年多……”他低聲道:“……又怎麽能滅掉我的故國呢?”
蒙鹽心中“咯噔”一聲。
項羽站起來,高舉玉樽,仰麵張口接住濺落的酒液,微醉發狂道:“你說他們無罪……在我看來,卻連他們種出來每一粒粟都是有罪的!”
蒙鹽一時不知該如何應對。
“說話啊!”項羽走上前來,遮住了蒙鹽身前的燭光,如黑夜陰影般籠罩過來,“你不是挺會說話的嗎?為什麽不學學章邯呢?”
蒙鹽握緊了雙拳。
“那章邯就是一隻鬼機靈的大老鼠,瞅著對他不利的事情,一點兒不沾……”項羽垂眸盯著蒙鹽。
蒙鹽手心沁汗,隻當今日之事難以善了。
誰知道項羽卻猛然間大笑起來,“可是小老弟——”他用力捏住蒙鹽肩膀,“我就欣賞你這樣敢說話的人!做人若都像那章邯似的,這人間留著也沒意思了。”
蒙鹽隻覺肩頭被他捏得一陣劇痛。
“好好好!”項羽攬住他肩膀,笑道:“你若當真什麽也不說,還真就叫我瞧不起你了。”
蒙鹽不知道項羽的情緒是否還會再來一個翻轉,絲毫沒有鬆一口氣,攥緊的掌心已是布滿冷汗。
項羽欣賞蒙鹽歸欣賞蒙鹽,可是他恨大秦卻也是真恨。
“鹹陽算是你的家鄉。”項羽攬著蒙鹽的肩膀,道:“看在你的麵子上,我給你半日時間。明日午時,我的大軍準時開入鹹陽城,到時候百無禁忌。你聽明白了嗎?”
隻有半日時間,要疏散鹹陽城中所有人員!
這是絕對不可能做到的,卻已經是項羽能給出的最寬大條件。
蒙鹽心中打好的腹稿幾乎要湧上來。
既然胡亥要他等項羽給諸侯封王時,請漢中、巴、蜀三郡。那麽,他現在是否可以跟項羽提要求——要求請王關中呢?比如,他可以擠掉劉邦這個外人,可以幫項羽牽製不放心的人……
那麽,如果項羽能答應把關中——哪怕隻是關中的一小部分給他,他要求放過關中黔首,也更名正言順一些。
可是這念頭,雖然在他來的路上,一直盤旋在他腦海中;可是到了關鍵時刻,他卻不願意說出來,總覺得哪裏不妥當。
刹那之間,他忽然想起來金子島上時與胡亥的對話。
在金子島那段悠長的時光裏,閑暇時,他曾與胡亥有過許多次談話。當然絕大多數情況,都是胡亥在說,而他在聽。
有一次胡亥說到以假趙高的頭顱騙他之事。
當時胡亥是這麽說的,“我最討厭被人威脅。做皇帝是不能受威脅的。如果當初你好聲好氣要求我懲罰趙高,我說不定就答應你了。可是你挾軍功,威脅我,那我就很不舒服,總想跟你對著幹……”
看似與眼前之事沒什麽聯係的話,卻讓蒙鹽咽下了幾乎破口而出的話。
也讓他避免了一個重大的錯誤。
認識到他向項羽請封關中王的想法是個錯誤,是蒙鹽在飛馳迴城的路上想通的。
首先,時間點不對。皇帝第三個錦囊中,要求請封的時間節點,是在項羽分封諸侯的時候。他在封地上提建議隻是順勢而為。可是現在項羽自己都還沒入關,他就冒冒然提出分封之事,實在是太不合時宜了。若是惹得項羽起了疑心,更是得不償失。
其次,若請封了關中王,此後再請封漢中、巴、蜀三郡,便是難上加難了。恐怕毀壞了陛下的大計。
可見他不該私自提前開啟錦囊,險些誤了大事。
陛下既然能洞見天下形勢,自然也能料到他過早看了錦囊內容會有什麽舉動。
而事實上,胡亥隻是受了戲文的影響,說起來都是“三隻錦囊”,少有來個“兩隻錦囊”或“五隻錦囊”的。
想到此處,蒙鹽有點泄氣。可是轉瞬,他又想,可是陛下還是漏算了一樣——如果他此時再背叛大秦呢?陛下再也沒有節製他的辦法了。所以,陛下的計劃看似周全,最後還是要靠他的選擇來決定勝負。
蒙鹽才滿意了些,可是轉念一想——難道他還能背叛大秦嗎?在見過了大嫂的淚水,看過了馮伯父的憂愁,擔心著迫在眉睫的故土之禍之後——他難道還能再背叛自己的祖國嗎?
當初想要在淮水溺亡胡亥的他,一心隻想複仇,根本想都想不到會有這樣慘烈的後果。也許會有後果,可是那些跟複仇比起來,都太渺遠了。隻有遮在他眼前的複仇,是真切的。
但是現在不同,他切實感受到了,如果他反叛,那麽會有怎樣的惡果。
蒙鹽長歎一聲,終於死心——陛下是算準了,已經套牢了他。
蒙鹽連夜趕迴鹹陽,將情況告知馮去疾,當即開始疏散鹹陽城中黔首。
好在此事早在半月前已經在操練,城中黔首都行動迅速,背上家中時刻準備著的行囊,裏麵裝著簡單的衣物幹糧,連夜結隊往城郊鄉間散去。
大軍過去,城中是被洗劫的重點,而鄉間村落,如果不是正好在行軍路線上,反倒可以逃過一劫。
至次日午時,鹹陽城中黔首十之八九都躲避到了鄉間。還留在城中的,要麽是老人傷者病人,要麽就是舍不得家業,要麽就是族中留一二人守著。
項羽大軍準時入城,將偌大的鹹陽城洗劫一空。
項羽親自點燃了秦宮廊柱——熊熊大火衝天而起,秦國六世以來鑄就的基業,毀於一炬。
大火直燒了三個月,諸侯士卒的腰間都鼓脹起來,鹹陽城中幾乎看不到黔首出沒。
史書上寫,項羽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有人因此嘲諷楚人是“沐猴而冠”,惹得項羽大怒,把他給烹殺了。
其實這很可以當笑話聽聽。
項羽的士卒基本都是東邊來的,在鹹陽城中劫掠倒是歡快,可是時日久了,總是思鄉的。更何況劫掠來的物資珠寶,不也惦記著給家人嗎?
劉邦想要王關中,是他兵力不足,知道自己沒法控製中原。
可是項羽兵多將廣,士卒起於江東,又不打算再征戰天下,當然就準備在東邊給自己劃下好大的封地,去做霸王了。
封王的消息一出,項羽手下十八路諸侯都蠢蠢欲動起來。
蒙鹽隻盯著胡亥交待的三郡——他已經把錦囊銷毀,可是卻能背過絹布上的話了。
胡亥錦囊中叮囑,如果他自己請封不行,哪怕與別人共王之,也要拿下這三郡。
這個“別人”會是誰呢?
第133章
當初六國後人起兵, 滅了大秦,打著的旗號,是說秦“不義”。秦怎麽不義呢?因為他滅了六國自己做了皇帝。從來就沒有一個人自己管天下的, 就是從前商周時期, 也都是各諸侯王共奉一帝,分理天下。
那麽好了,既然說秦朝這麽幹是不義的,現在項羽也不能自個兒稱帝, 否則豈不是很打臉?況且在此時人看來,稱帝多半是不能長久的。
所以就隻剩了這天下怎麽分的問題。
大家打天下的時候, 看起來都挺聽項羽的——當然也隻是看起來,私下都有自己的小算盤, 不然作壁上觀是怎麽來的呢?
可是到了封王的時候,每個人都不甘落後, 各有主張。
所以史書上寫是“諸侯之相王”, 而不是項羽給他們封王。
給各諸侯怎麽分封地, 項羽心裏早有個譜。
其他人都好說,但是劉邦卻一定得有人看著才行。一來是身邊人都諫言過,說這劉邦平時好美色好美酒,可是入了關中, 居然秋毫無犯,這廝所圖甚大啊——雖然項羽看著劉邦流裏流氣,謹小慎微,不像能幹出大事兒的人, 但是項羽還要是防著他。
因為項羽自己心裏虧得慌。
畢竟“先入關者王之”這話大家都知道,而先入關的人是劉邦。
可是這讓項羽很憋屈,如果不是他在北邊鉗製住秦軍主力,就憑劉邦那仨瓜倆棗的兵力,能進了關中?不隻是項羽,其餘所有的諸侯都不能服氣。
然而不讓劉邦王關中,卻是公然違背了誓言。
項羽知道,這樣一來劉邦心裏肯定不舒服,所以這劉邦一定得有人看住。
地方他也已經選好了,就是巴蜀兩郡。
巴蜀兩郡道路險峻,從前秦朝遷徙落戶的人多在這兩郡,如果非要說這倆地是關中,也能勉強掰扯過去。
這樣一來,就把劉邦發配到了最西邊。
而劉邦想要出來,除非是衝破關中。
至於關中之地封給誰……
項羽收起楚戟,擦一把額頭上的汗水,與同他比武的蒙鹽道:“你來做關中王如何?”
蒙鹽微愣,道:“恐諸侯不服。”
蒙鹽的功勞,是說大很大,說小也很小的那種。往大裏說呢,他把暴秦的皇帝給搞掉了。往小裏說呢,他就是傳了幾次信而已。
項羽微哂道:“你理他們呢。”他擦著楚戟鋒刃,道:“你和章邯共王關中,我是這麽打算的。那些諸侯肯定還有許多屁話要說,隻不理他們便是了……”
蒙鹽想起胡亥的交待,問道:“關中於我還是太過了,說起來,巴蜀兩郡都是秦人遷居的,如果能在這兩郡做王,我就心滿意足了。”
項羽道:“晚了。巴蜀兩郡我給劉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