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重生之帶著空間守護幸福 作者:隔岸看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而此時在“絕命林”外,被烏雲獸和雪團引來的眾人則正上演一出鬧劇。皇太極的嫡係人馬範文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自然是堅持帶兵闖進去營救大汗,而以三大貝勒為中心的眾人則羅列出“絕命林”的種種恐怖之處,甚至暗示就算他們進去,恐怕大汗跟側妃也早已斃命,還不如商量一下後事的好。
一直韜光隱晦的多爾袞並沒有加入兩方的爭吵,不過眼中卻流露出雄心勃勃的野心,他向來小心謹慎,隻要還沒確定皇太極喪命的確切消息,他是不會輕易展露自己的野心的……
正在眾人吵得不可開交時,天空中傳來一聲嘹亮的鳴叫,眾人抬頭看去,驚愕的發現他們認為兇多吉少的大汗此時正懷抱著博爾濟吉特氏側妃完好無缺的騎坐在一隻體型奇大的巨雕上,“絕命林”周圍圍觀湊熱鬧的百姓們見此景象都震撼不已,紛紛匍匐在地,口中高喊:“天聰汗萬歲,天聰汗萬歲……”
古人大都是迷信的,向來走不出活人的“絕命林”竟然沒能困住天聰汗,可不正表明天聰汗受命於天嗎?皇太極在百姓中的聲望瞬間再次提升到一個可怕的高度,連本來掩飾不住幸災樂禍的三大貝勒及心中暗喜的多爾袞都變了臉色,在那震天的“天聰汗萬歲”聲中跪了下去。
不用細問,深沉睿智的皇太極就能猜到之前的情況,雖然心中早已料到,但乍一麵對這樣殘酷的現實,他還是有些悲傷。雖然他們兄弟幾人為了汗位已經爭了幾十年,可畢竟是親生兄弟,他還記得父汗生前的話語“居長愛幼,古訓有之。我不在人世之後,你更要對弟弟們愛護有加,我女真人決不可如漢人帝王之家,父子兄弟殘殺,做自毀手足親痛仇快的蠢事。”
可如今的情形雖沒有上演親兄弟互相殘殺的鬧劇,也讓朝中眾位大臣及百姓們見識到了他們愛新覺羅家兄弟間的冷漠、涼薄醜態……。皇太極是一個心中有丘壑、誌向遠大的男人,傷心也隻是一瞬間的事情,看到眾人匍匐在地對自己跪拜的情形,心中湧現出一股前所未有的豪邁之氣,他想要一統江山,為天下百姓之主,他想要的不僅僅隻是偏居一隅,受那內裏腐爛汙穢的明朝牽製,唿籲這也是個契機,一個更進一步的契機……
皇太極在眾人震天的讚頌聲中騎著“烏雲獸”跟海蘭珠一起迴汗宮了。自那天以後,皇太極連續三天罷朝,對外聲明說“孤無德無能,不能擔當大任,令先父失望,無顏見大金百姓……”總之就是我當不了汗王,你們誰想當就當,我不攔著。
三大貝勒深知自己的做法惹怒了皇太極,他如今是逼他們表明態度,交出兵權呢。要說是前幾天,皇太極這樣鬧他們雖然有些為難,倒也不會被逼的走投無路,可如今皇太極“天聰汗”受命於天的傳言響徹後金,不管百姓們還是宗室們都普遍支持他,現在誰要是真的幹和他對著幹,真的是活得不耐煩了,皇太極也算是有恃無恐。
三大貝勒也就撐了四天,終於撐不下去了,對皇太極是千催萬請的,又答應了不少條件後,皇太極終於在第五天上了朝,臉色紅潤,精神抖擻,一點都沒有“力不從心”、“精疲力竭”的樣子。見天聰汗心緒極佳,範文程出列啟奏:“大汗,為臣有話稟明。”
“愛卿請將……”
“大汗受神雕所助,遇難成祥,再加上傳國玉璽歸我後金,實乃天命。眼下我國疆域遼闊,人民富庶,兵強馬壯,屬國臣服,惟南明苟延殘喘亦指日可滅。為上合天意,下順民心,此時為大汗稱帝的最佳時機……”
範文程此話一出,可以說是全朝皆響應。後金在軍事、民生、經濟等方麵的卓越成就再加上天聰汗威望的快速提升,使朝臣們紛紛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大家紛紛發表見解,異口同聲勸皇太極改國號稱帝。
皇太極心裏十分高興,麵上卻是一副深思的表情,想了一會兒,推脫道:“眾愛卿的一番美意實在是令人欣慰,然而大業未成,南明仍占有大片國土,若是此時稱帝,恐怕天下百姓會誤以為孤趁人之危,謀朝篡位……”
大臣希福再奏道:“大汗這話不妥,大明之搖搖欲墜是他朱姓子孫不爭氣,怎能怨的他人?再說大汗受命於天,此番受尊稱帝實乃順應天意之舉。各貝勒當同立誓言,作出保證,修身慎行克盡臣道,大汗受尊號,自是群臣百姓擁戴……”
這番話可以說是講到了皇太極的心坎裏了,他就是擔心三大貝勒是否真心實意擁護,才故意推脫的。口中卻說:“貝勒大臣們的忠心,孤從沒懷疑過,上尊號之事,孤以為時機尚未成熟,尚需待以時日……”
見天聰汗如此堅持己見,滿漢大臣們則不好再深勸,也就全都不作聲了,朝會也就悄然而散。
但是,為天聰汗勸進的活動並未停止,因為這是同每個人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試想,在皇帝手下為臣,與在汗王駕下為臣,其地位能同日而語嗎而且人人心中明白,天聰汗並不是真心反對稱帝,而是在選擇時機。因此,聰明的大臣自然不肯放過這表露忠心的機會,其中漢族大臣範文程是最為活躍的。
範文程將漢臣鮑承先、寧完我、羅錦繡、梁正大、齊國儒、楊方興等召集在一處,說得大家意見一致,然後由範文程帶領,進宮麵見太宗,共同勸進:“大汗,當隨天意行事。玉璽既得,各處臣服,人心歸順,受尊號,定國政,正合天意,望汗王莫寒天下臣民之心。”
皇太極心中對範文程讚賞,看來這位近臣頗為了解自己的心思。他臉上不露聲色:“眾卿美意孤心甚慰,然大業遠未成就,不宜操之過急。”
漢臣的勸進告一段落後,滿臣的勸進又掀高潮。最為聰明的薩哈廉將諸貝勒召集到一起:“不知各位貝勒對大汗上尊號一事,心中是怎樣想的。若內心所願,我們各立誓詞,以勸汗王早下決心。”
大貝勒代善最怕在這一點上引起誤會,率先表態:“立誓勸進,早當如此,本貝勒就在此擬寫誓言,即去麵汗敦請。”阿巴泰、濟爾哈朗、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杜度、嶽托、豪格等無不響應,大家寫好誓詞,同去宮中麵聖。
皇太極感到時機已經成熟,便不再固辭,而是滿麵春風允許道:“爾諸貝勒大臣,以孤安內攘外二業漸成,宜受尊號,近來合辭勸進再三,孤恐上無以當天心,下無以孚民誌,故一直未允。今若再拂爾等眾意,必失信於天民,惟有勉從群議而已。”
眾人聽太宗應允,都歡唿以對。
當下,由範文程為天聰汗選定吉日,下月十一日為上好日期,可行登基大典。“後金、女真皆為舊稱,難以凸現新國威儀,故俱不可用。”皇太極心中已有個譜了,“孤既受尊號,當益加乾惕,憂國勤民。而首當其衝的則是,廓清天宇,掃清大明殘餘,為此國號即稱‘清’如何”天聰汗一言既出,誰能反對,大家一致稱讚,於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出世了……
天聰六年(1632)四月八日起,皇太極開始齋戒,整整三天直到十一日,晨光熹微,皇太極穿戴一新,跨上駿馬,在百官的簇擁下,緩緩出了德勝門。門外兩裏路的平坦草地上,早已築好一座天壇。時值早春,小草都拱出了地皮,滿目嬌嫩的鮮綠。青磚天壇高有丈二,上麵黃土覆蓋,四麵設有台階。壇正中業已擺好香案,黃綾緞苫罩,其上置放香爐,爐前為天帝神位。諸貝勒和文武百官分列天壇的東西兩側,東側以大貝勒代善為首,以下依次為濟爾哈朗、多爾袞、多鐸、嶽托、豪格、阿巴泰、阿濟格、杜度等諸兄弟子侄。接著是額駙楊古力、固山額真譚泰、宗室拜尹圖、葉克舒、葉臣、阿山、伊爾登、達爾漢等,往下是蒙古八固山額真、六部大臣等。西側以範文程為首,以下為都元帥孔有德、總兵官耿仲明、尚可喜、石廷柱、馬光遠等。向下排列是外藩蒙古的察哈爾、科爾沁、紮萊特、杜爾伯特、郭爾羅斯、敖漢、奈曼、巴林、土默特、紮魯特、四子、阿魯科爾沁、翁牛特、喀拉車裏克、喀喇沁、烏喇特等十六部,共四十九名貝勒,朝鮮派來的兩名使臣也出席了登基慶典。整個場內遍插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的各色旗幟,在微風中招展,鋪展出一幅五彩斑斕喜慶畫卷。在百官內外,沿場地四周,布列了六層八旗兵丁,一個個持刀執槍,戎裝肅立,顯得極其莊嚴肅穆。整個後金國的精華人物全都匯聚於此,真個是群星璀燦光耀雲天。
此時此刻,皇太極目睹眼前這輝煌的情景,難抑內心的激動,愈加精神煥發喜上眉梢。天色已是大亮,東方的天際現出一片鮮豔的霞光。代善、範文程兩人分別代表滿漢人臣充任導引官,引領太宗拾級而上天壇,麵向天帝神位恭立。
範文程唱禮:“上香。”
皇太極從代善手中依次接過三炷檀香,上三次拜三拜。再將彩帛與酒爵供放於香案上,從範文程手中接過祝文,麵南肅立朗聲誦曰:“惟丙子年四月十一日,大清國皇帝、臣皇太極昭告於皇天後土之神。臣以眇躬,嗣位以來,常思置器之重,時感薄履之虞,夜寐夙興,兢兢業業,十年於此。幸賴皇穹降佑,克興祖父基業,征服朝鮮,混一蒙古,更獲玉璽,遠拓疆土。今內外臣民,拗推朕功,合稱尊號,以副天心。臣以明人尚為敵國,尊號不可遽稱。固辭弗獲,勉循群情,踐天子位。建國號曰大清,改元為崇德元年。竊思恩澤未布,生民未安,涼德懷慚,益深乾惕,伏惟帝心昭鑒,永佑家邦。臣不勝惶恐之至,謹以奏聞。”讀罷祝文,太宗和百官分別走到擺好的席位前入座,當然是各有其位。太宗舉起金樽美酒,雙手奉上頭頂:“敬天。”他率先將酒潑灑。百官依樣而行:“皇天護佑。”
皇太極再舉金樽:“敬地。”百官隨他之後,將酒灑到麵前草地之上:“後土保佑。”
皇太極三舉金樽:“敬祖先。”將酒揮灑。百官將酒灑罷:“列祖蔭庇。”
下人過來將拜祭用的食品,從皇太極開始分給每人一份,數量很小,全都當場吃掉,以示得到了天帝的福蔭。至此,郊外的儀式結束。皇太極上馬,在百官簇擁下迴城,進大政殿,再舉行受尊號禮。
殿堂正北高階之上置放著九龍纏繞的金鑾寶座,兩側新製的儀仗,朱紅油漆閃耀著奪目的光澤。對對金瓜斧鉞,放射著皇帝才有的威嚴。皇太極入座後,百官仍東西分列站好,樂聲大作。
讚禮官高唿:“跪,叩。”
百官唿拉拉如山跪倒一片,向太宗行三拜九叩禮。皇太極看著匍匐在自己腳下的眾人,心中很是激蕩,努力了幾十年、奮鬥了幾十年、忍耐了幾十年,他終於實現了自己在母親死前立下的誓言,並且比阿瑪還更近了一步,額娘在天上也該瞑目了吧?
禮畢,多爾袞與科爾沁貝勒巴達紮,多鐸與豪格,嶽托與林丹汗之子額哲,杜度與孔有德,每兩人合捧一枚皇帝禦用之寶的金印,代表滿、蒙、漢各族屬官民,上前敬呈與太宗,表示承認太宗至高無上的皇帝地位,擁護他的統治。皇太極心緒極佳,按曆朝開國的慣例大封臣屬。他當殿冊封代善為和碩禮親王,濟爾哈朗為和碩鄭親王,多爾袞為和碩睿親王,多鐸為和碩豫親王,豪格為和碩肅親王,嶽托為和碩成親王。阿濟格等低一級,為多羅武英郡王。杜度以下再低一級,為多羅安平貝勒,阿巴泰為多羅繞餘貝勒。並按等級,分賜銀兩。外藩蒙古貝勒也按親王、郡王的等級敕封。漢人則以範文程為首,封為內府大學士。敕封孔有德為恭順王,耿仲明為懷順王,尚可喜為智順王,是以人稱三順王。他還到太廟追尊祖先,從始祖、高祖、曾祖到祖父,都尊奉為王。而獨奉他的父親努爾哈赤為皇帝,並上了一長串溢美的尊號: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武皇帝,廟號太祖,陵寢稱福陵。至此,繁瑣的登基大典才算宣告結束。
崇德元年(1632,比曆史上早四年),皇太極稱帝,完善後妃製度,並建五宮,分別是:清寧宮、關雎宮、麟趾宮、衍慶宮、永福宮。其中,大妃哲哲為清寧宮中宮皇後;海蘭珠位列第二,為關雎宮宸皇貴妃;第三位麟趾宮貴妃那木鍾,為蒙古阿霸垓郡王額齊格諾顏之女;第四位衍慶宮淑妃巴特馬?璪,原是蒙古察哈爾林丹汗的竇土門福金;本布泰名列第五,被封為永福宮莊妃。
本來已經漸漸淡出眾人視線的海蘭珠頓時又成了眾人關注的焦點,這皇貴妃可是相當於副皇後了,在後宮可算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怎能讓人不眼紅?不過好在海蘭珠嫁過來幾年了都沒有懷孕,沒有兒子的後妃再受寵也不會引起別人的強烈警惕,沒見這科爾沁來的姑侄三人都是膝下無子嗎?說不定科爾沁的女人都是中行看不中用呢,空有一副好容貌就是生不了兒子,又有什麽用!?
自那日在“絕命林”裏和皇太極並肩戰鬥後,海蘭珠跟皇太極的關係似乎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兩人的心似乎更近了一些,可還沒有到傾心相愛的地步。海蘭珠雖沒有談過什麽正經的戀愛,可是對於自己對皇太極有好感的心思還是很明了的,她不是一個患得患失、優柔寡斷的女人,既然知道自己開始喜歡上皇太極了,自然就開始正視自己的內心,想要努力拚搏一把,即使最終真的慘淡收場,將來迴想時自己也能夠無怨無悔,奮鬥過、努力過、拚搏過,得不到也不會後悔了……
如今的皇太極可謂是春風得意、風頭無兩。稱帝後他掌握了清的絕對權力,現在再也沒人敢挑戰他的權威了;而官場得意,情場也是一片光明,往日裏對他表麵上親昵,實際上冷冷淡淡的海蘭珠這段時間竟然對他熱絡了很多,平時更是無微不至的關照著他生活的方方麵麵,不再是一副怎麽都捂不熱的石頭樣,他猜想可能是自己在“絕命林”裏對她的維護感動了讓她,“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古人誠不欺我……
一直韜光隱晦的多爾袞並沒有加入兩方的爭吵,不過眼中卻流露出雄心勃勃的野心,他向來小心謹慎,隻要還沒確定皇太極喪命的確切消息,他是不會輕易展露自己的野心的……
正在眾人吵得不可開交時,天空中傳來一聲嘹亮的鳴叫,眾人抬頭看去,驚愕的發現他們認為兇多吉少的大汗此時正懷抱著博爾濟吉特氏側妃完好無缺的騎坐在一隻體型奇大的巨雕上,“絕命林”周圍圍觀湊熱鬧的百姓們見此景象都震撼不已,紛紛匍匐在地,口中高喊:“天聰汗萬歲,天聰汗萬歲……”
古人大都是迷信的,向來走不出活人的“絕命林”竟然沒能困住天聰汗,可不正表明天聰汗受命於天嗎?皇太極在百姓中的聲望瞬間再次提升到一個可怕的高度,連本來掩飾不住幸災樂禍的三大貝勒及心中暗喜的多爾袞都變了臉色,在那震天的“天聰汗萬歲”聲中跪了下去。
不用細問,深沉睿智的皇太極就能猜到之前的情況,雖然心中早已料到,但乍一麵對這樣殘酷的現實,他還是有些悲傷。雖然他們兄弟幾人為了汗位已經爭了幾十年,可畢竟是親生兄弟,他還記得父汗生前的話語“居長愛幼,古訓有之。我不在人世之後,你更要對弟弟們愛護有加,我女真人決不可如漢人帝王之家,父子兄弟殘殺,做自毀手足親痛仇快的蠢事。”
可如今的情形雖沒有上演親兄弟互相殘殺的鬧劇,也讓朝中眾位大臣及百姓們見識到了他們愛新覺羅家兄弟間的冷漠、涼薄醜態……。皇太極是一個心中有丘壑、誌向遠大的男人,傷心也隻是一瞬間的事情,看到眾人匍匐在地對自己跪拜的情形,心中湧現出一股前所未有的豪邁之氣,他想要一統江山,為天下百姓之主,他想要的不僅僅隻是偏居一隅,受那內裏腐爛汙穢的明朝牽製,唿籲這也是個契機,一個更進一步的契機……
皇太極在眾人震天的讚頌聲中騎著“烏雲獸”跟海蘭珠一起迴汗宮了。自那天以後,皇太極連續三天罷朝,對外聲明說“孤無德無能,不能擔當大任,令先父失望,無顏見大金百姓……”總之就是我當不了汗王,你們誰想當就當,我不攔著。
三大貝勒深知自己的做法惹怒了皇太極,他如今是逼他們表明態度,交出兵權呢。要說是前幾天,皇太極這樣鬧他們雖然有些為難,倒也不會被逼的走投無路,可如今皇太極“天聰汗”受命於天的傳言響徹後金,不管百姓們還是宗室們都普遍支持他,現在誰要是真的幹和他對著幹,真的是活得不耐煩了,皇太極也算是有恃無恐。
三大貝勒也就撐了四天,終於撐不下去了,對皇太極是千催萬請的,又答應了不少條件後,皇太極終於在第五天上了朝,臉色紅潤,精神抖擻,一點都沒有“力不從心”、“精疲力竭”的樣子。見天聰汗心緒極佳,範文程出列啟奏:“大汗,為臣有話稟明。”
“愛卿請將……”
“大汗受神雕所助,遇難成祥,再加上傳國玉璽歸我後金,實乃天命。眼下我國疆域遼闊,人民富庶,兵強馬壯,屬國臣服,惟南明苟延殘喘亦指日可滅。為上合天意,下順民心,此時為大汗稱帝的最佳時機……”
範文程此話一出,可以說是全朝皆響應。後金在軍事、民生、經濟等方麵的卓越成就再加上天聰汗威望的快速提升,使朝臣們紛紛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大家紛紛發表見解,異口同聲勸皇太極改國號稱帝。
皇太極心裏十分高興,麵上卻是一副深思的表情,想了一會兒,推脫道:“眾愛卿的一番美意實在是令人欣慰,然而大業未成,南明仍占有大片國土,若是此時稱帝,恐怕天下百姓會誤以為孤趁人之危,謀朝篡位……”
大臣希福再奏道:“大汗這話不妥,大明之搖搖欲墜是他朱姓子孫不爭氣,怎能怨的他人?再說大汗受命於天,此番受尊稱帝實乃順應天意之舉。各貝勒當同立誓言,作出保證,修身慎行克盡臣道,大汗受尊號,自是群臣百姓擁戴……”
這番話可以說是講到了皇太極的心坎裏了,他就是擔心三大貝勒是否真心實意擁護,才故意推脫的。口中卻說:“貝勒大臣們的忠心,孤從沒懷疑過,上尊號之事,孤以為時機尚未成熟,尚需待以時日……”
見天聰汗如此堅持己見,滿漢大臣們則不好再深勸,也就全都不作聲了,朝會也就悄然而散。
但是,為天聰汗勸進的活動並未停止,因為這是同每個人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試想,在皇帝手下為臣,與在汗王駕下為臣,其地位能同日而語嗎而且人人心中明白,天聰汗並不是真心反對稱帝,而是在選擇時機。因此,聰明的大臣自然不肯放過這表露忠心的機會,其中漢族大臣範文程是最為活躍的。
範文程將漢臣鮑承先、寧完我、羅錦繡、梁正大、齊國儒、楊方興等召集在一處,說得大家意見一致,然後由範文程帶領,進宮麵見太宗,共同勸進:“大汗,當隨天意行事。玉璽既得,各處臣服,人心歸順,受尊號,定國政,正合天意,望汗王莫寒天下臣民之心。”
皇太極心中對範文程讚賞,看來這位近臣頗為了解自己的心思。他臉上不露聲色:“眾卿美意孤心甚慰,然大業遠未成就,不宜操之過急。”
漢臣的勸進告一段落後,滿臣的勸進又掀高潮。最為聰明的薩哈廉將諸貝勒召集到一起:“不知各位貝勒對大汗上尊號一事,心中是怎樣想的。若內心所願,我們各立誓詞,以勸汗王早下決心。”
大貝勒代善最怕在這一點上引起誤會,率先表態:“立誓勸進,早當如此,本貝勒就在此擬寫誓言,即去麵汗敦請。”阿巴泰、濟爾哈朗、阿濟格、多爾袞、多鐸、杜度、嶽托、豪格等無不響應,大家寫好誓詞,同去宮中麵聖。
皇太極感到時機已經成熟,便不再固辭,而是滿麵春風允許道:“爾諸貝勒大臣,以孤安內攘外二業漸成,宜受尊號,近來合辭勸進再三,孤恐上無以當天心,下無以孚民誌,故一直未允。今若再拂爾等眾意,必失信於天民,惟有勉從群議而已。”
眾人聽太宗應允,都歡唿以對。
當下,由範文程為天聰汗選定吉日,下月十一日為上好日期,可行登基大典。“後金、女真皆為舊稱,難以凸現新國威儀,故俱不可用。”皇太極心中已有個譜了,“孤既受尊號,當益加乾惕,憂國勤民。而首當其衝的則是,廓清天宇,掃清大明殘餘,為此國號即稱‘清’如何”天聰汗一言既出,誰能反對,大家一致稱讚,於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出世了……
天聰六年(1632)四月八日起,皇太極開始齋戒,整整三天直到十一日,晨光熹微,皇太極穿戴一新,跨上駿馬,在百官的簇擁下,緩緩出了德勝門。門外兩裏路的平坦草地上,早已築好一座天壇。時值早春,小草都拱出了地皮,滿目嬌嫩的鮮綠。青磚天壇高有丈二,上麵黃土覆蓋,四麵設有台階。壇正中業已擺好香案,黃綾緞苫罩,其上置放香爐,爐前為天帝神位。諸貝勒和文武百官分列天壇的東西兩側,東側以大貝勒代善為首,以下依次為濟爾哈朗、多爾袞、多鐸、嶽托、豪格、阿巴泰、阿濟格、杜度等諸兄弟子侄。接著是額駙楊古力、固山額真譚泰、宗室拜尹圖、葉克舒、葉臣、阿山、伊爾登、達爾漢等,往下是蒙古八固山額真、六部大臣等。西側以範文程為首,以下為都元帥孔有德、總兵官耿仲明、尚可喜、石廷柱、馬光遠等。向下排列是外藩蒙古的察哈爾、科爾沁、紮萊特、杜爾伯特、郭爾羅斯、敖漢、奈曼、巴林、土默特、紮魯特、四子、阿魯科爾沁、翁牛特、喀拉車裏克、喀喇沁、烏喇特等十六部,共四十九名貝勒,朝鮮派來的兩名使臣也出席了登基慶典。整個場內遍插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的各色旗幟,在微風中招展,鋪展出一幅五彩斑斕喜慶畫卷。在百官內外,沿場地四周,布列了六層八旗兵丁,一個個持刀執槍,戎裝肅立,顯得極其莊嚴肅穆。整個後金國的精華人物全都匯聚於此,真個是群星璀燦光耀雲天。
此時此刻,皇太極目睹眼前這輝煌的情景,難抑內心的激動,愈加精神煥發喜上眉梢。天色已是大亮,東方的天際現出一片鮮豔的霞光。代善、範文程兩人分別代表滿漢人臣充任導引官,引領太宗拾級而上天壇,麵向天帝神位恭立。
範文程唱禮:“上香。”
皇太極從代善手中依次接過三炷檀香,上三次拜三拜。再將彩帛與酒爵供放於香案上,從範文程手中接過祝文,麵南肅立朗聲誦曰:“惟丙子年四月十一日,大清國皇帝、臣皇太極昭告於皇天後土之神。臣以眇躬,嗣位以來,常思置器之重,時感薄履之虞,夜寐夙興,兢兢業業,十年於此。幸賴皇穹降佑,克興祖父基業,征服朝鮮,混一蒙古,更獲玉璽,遠拓疆土。今內外臣民,拗推朕功,合稱尊號,以副天心。臣以明人尚為敵國,尊號不可遽稱。固辭弗獲,勉循群情,踐天子位。建國號曰大清,改元為崇德元年。竊思恩澤未布,生民未安,涼德懷慚,益深乾惕,伏惟帝心昭鑒,永佑家邦。臣不勝惶恐之至,謹以奏聞。”讀罷祝文,太宗和百官分別走到擺好的席位前入座,當然是各有其位。太宗舉起金樽美酒,雙手奉上頭頂:“敬天。”他率先將酒潑灑。百官依樣而行:“皇天護佑。”
皇太極再舉金樽:“敬地。”百官隨他之後,將酒灑到麵前草地之上:“後土保佑。”
皇太極三舉金樽:“敬祖先。”將酒揮灑。百官將酒灑罷:“列祖蔭庇。”
下人過來將拜祭用的食品,從皇太極開始分給每人一份,數量很小,全都當場吃掉,以示得到了天帝的福蔭。至此,郊外的儀式結束。皇太極上馬,在百官簇擁下迴城,進大政殿,再舉行受尊號禮。
殿堂正北高階之上置放著九龍纏繞的金鑾寶座,兩側新製的儀仗,朱紅油漆閃耀著奪目的光澤。對對金瓜斧鉞,放射著皇帝才有的威嚴。皇太極入座後,百官仍東西分列站好,樂聲大作。
讚禮官高唿:“跪,叩。”
百官唿拉拉如山跪倒一片,向太宗行三拜九叩禮。皇太極看著匍匐在自己腳下的眾人,心中很是激蕩,努力了幾十年、奮鬥了幾十年、忍耐了幾十年,他終於實現了自己在母親死前立下的誓言,並且比阿瑪還更近了一步,額娘在天上也該瞑目了吧?
禮畢,多爾袞與科爾沁貝勒巴達紮,多鐸與豪格,嶽托與林丹汗之子額哲,杜度與孔有德,每兩人合捧一枚皇帝禦用之寶的金印,代表滿、蒙、漢各族屬官民,上前敬呈與太宗,表示承認太宗至高無上的皇帝地位,擁護他的統治。皇太極心緒極佳,按曆朝開國的慣例大封臣屬。他當殿冊封代善為和碩禮親王,濟爾哈朗為和碩鄭親王,多爾袞為和碩睿親王,多鐸為和碩豫親王,豪格為和碩肅親王,嶽托為和碩成親王。阿濟格等低一級,為多羅武英郡王。杜度以下再低一級,為多羅安平貝勒,阿巴泰為多羅繞餘貝勒。並按等級,分賜銀兩。外藩蒙古貝勒也按親王、郡王的等級敕封。漢人則以範文程為首,封為內府大學士。敕封孔有德為恭順王,耿仲明為懷順王,尚可喜為智順王,是以人稱三順王。他還到太廟追尊祖先,從始祖、高祖、曾祖到祖父,都尊奉為王。而獨奉他的父親努爾哈赤為皇帝,並上了一長串溢美的尊號: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武皇帝,廟號太祖,陵寢稱福陵。至此,繁瑣的登基大典才算宣告結束。
崇德元年(1632,比曆史上早四年),皇太極稱帝,完善後妃製度,並建五宮,分別是:清寧宮、關雎宮、麟趾宮、衍慶宮、永福宮。其中,大妃哲哲為清寧宮中宮皇後;海蘭珠位列第二,為關雎宮宸皇貴妃;第三位麟趾宮貴妃那木鍾,為蒙古阿霸垓郡王額齊格諾顏之女;第四位衍慶宮淑妃巴特馬?璪,原是蒙古察哈爾林丹汗的竇土門福金;本布泰名列第五,被封為永福宮莊妃。
本來已經漸漸淡出眾人視線的海蘭珠頓時又成了眾人關注的焦點,這皇貴妃可是相當於副皇後了,在後宮可算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怎能讓人不眼紅?不過好在海蘭珠嫁過來幾年了都沒有懷孕,沒有兒子的後妃再受寵也不會引起別人的強烈警惕,沒見這科爾沁來的姑侄三人都是膝下無子嗎?說不定科爾沁的女人都是中行看不中用呢,空有一副好容貌就是生不了兒子,又有什麽用!?
自那日在“絕命林”裏和皇太極並肩戰鬥後,海蘭珠跟皇太極的關係似乎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兩人的心似乎更近了一些,可還沒有到傾心相愛的地步。海蘭珠雖沒有談過什麽正經的戀愛,可是對於自己對皇太極有好感的心思還是很明了的,她不是一個患得患失、優柔寡斷的女人,既然知道自己開始喜歡上皇太極了,自然就開始正視自己的內心,想要努力拚搏一把,即使最終真的慘淡收場,將來迴想時自己也能夠無怨無悔,奮鬥過、努力過、拚搏過,得不到也不會後悔了……
如今的皇太極可謂是春風得意、風頭無兩。稱帝後他掌握了清的絕對權力,現在再也沒人敢挑戰他的權威了;而官場得意,情場也是一片光明,往日裏對他表麵上親昵,實際上冷冷淡淡的海蘭珠這段時間竟然對他熱絡了很多,平時更是無微不至的關照著他生活的方方麵麵,不再是一副怎麽都捂不熱的石頭樣,他猜想可能是自己在“絕命林”裏對她的維護感動了讓她,“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古人誠不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