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楊}
“珍惜黃昏的村莊,珍惜雨水的村莊,萬裏無雲如同我永恆的悲傷。”
“目擊眾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遠在遠方的風比遠方更遠,我的琴聲幽咽,淚水全無,我把這遠方的遠歸還草原。”
海子。我最愛的詩人。我常常在心裏朗讀他的句子,尤其是那句“目擊眾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十三歲那年第一次讀到這句話,很想哭。不是所謂的感動、震撼什麽的,我想那種感覺類似於嬰兒出生時啼哭的欲望。那是一種幸福而又孤單的哀傷。這哀傷難以描述,難以形容,因為人世間一切描述和形容都是建立在這哀傷之上的,用古人的話講叫“至大無外”,用海子的話講叫“萬裏無雲如同我永恆的悲傷”。
上班三年,我們值班室的抽屜裏永遠會有幾本我的書。除了加繆和海子之外,二十二歲的我和二十五歲的我喜歡的書已經大不相同。比方說,二十二歲的我喜歡王小波,二十五歲的時候我卻愛上了沈從文;大學剛畢業的時候還捧著《金閣寺》讀得津津有味,現在常看的卻是《安娜·卡列尼娜》這類老人家寫的書。我對閱讀的迷戀從我有記憶起就開始了,盡管這嗜好被楊佩指責為“裝腔作勢”。
江東曾經對我說:書裏永遠不會有真正的人生。今天我迴想起來很難相信這話出自一個十六歲的孩子之口。我也是後來才漸漸明白的。那個時候的江東要比我成熟太多,這是導致後來發生的所有事情的根本原因,隻是那時候我渾然不覺,經常傻瓜似的想:有男朋友的感覺真棒。你不高興的時候有人逗你笑,放學晚了以後有人送你迴家,無聊的星期天裏有人跟你約會。就像一個得到一件新鮮玩具的孩子,把戀愛當成了一個糖果盒,以為隨便一抓就是滿手的繽紛絢爛。
還是讓我慢些提到那個災難吧。我現在不想迴憶它。不是因為不堪迴首,而是因為很多當時刻骨銘心的細節如今都想不起來了。——不對,如果這樣的話就不能用“刻骨銘心”來形容。
我們高中的時候,有一個很搞笑的詞來形容中學生的戀情:早戀。現在這個詞已經土得掉渣,十五六歲的女孩子討論的話題有可能是哪種避孕套的性能更好。這是好事,說明時代在進步。我記得那個時候,我的同桌莉莉問我和江東“做”過沒有,我茫然問她做什麽。再後來張宇良的女朋友也問過我這個,那時我已經知道什麽叫“做過”,我說沒有,她還不信,她說:“有什麽不好意思的呀,你我是一樣的。”於是我就跑去問江東:我們
到底什麽時候“做”?——想想看這真像宋天楊幹的事情。他看了我半晌,笑了,揉揉我的頭發,說:“以後。”於是我便釋然,知道別人有的我們也都會有。
我從小就是寂寞的。我不會和人交往,我不會玩任何女孩子該會的遊戲。除了看書我什麽也不會。我討厭幼兒園,討厭上學,討厭任何意義上的人群。最要命的是,我永遠不能像別人一樣習慣這個世界。該怎麽解釋這句話呢?還是舉例吧。
我小的時候,兒童醫院裏的很多醫生都認識我。在宿舍院裏碰到我,他們都會摸摸我的頭,說:“天楊真乖。”尤其是那些跟奶奶歲數差不多的老太太,經常從菜籃裏摸出一個蘋果或者一個梨,遞給我,“天楊越長越漂亮了。”我知道他們對我這麽好不是因為我乖或長得漂亮,是因為我沒有媽媽。這可真叫我傷腦筋。每個人,每個人都用“那種”眼神看著我,在那種眼神裏,好像我必須覺得自己是和別人不同的。他們不厭其煩地對我說:“你媽媽可漂亮了。”或者,“你媽媽可是個好人。”那意思,那表情,那語氣,好像我必須跟著他們懷念她,懷念一個我從沒見過的人——憑什麽?四歲那年,幼兒園老師教唱歌,《世上隻有媽媽好》,剛彈完過門兒,突然看見我,停了下來,“小朋友們,老師教你們另外一支歌,好不好?”不好。我想告訴她:沒有關係的,盡管唱。世上隻有媽媽好,沒媽的孩子像根草。那隻是你們臆想出來的。我不是草,我自己心裏清楚這就夠了。你們以為這會傷害我嗎?為什麽?媽媽又怎樣?我沒見過她,我不能為一個毫無印象的人難過。我不在乎你們怎麽說——用這種方式對我表示同情讓你們身心愉快是嗎?你們的善良還真廉價。可惜我才隻有四歲,我沒有辦法表達。至於那個倒黴的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就更是一場災難。醫院裏發電影票的時候就有人小心翼翼地問奶奶:“您帶天楊去嗎?要不就別去了吧?”奶奶淡淡地笑著,“去。”當電影院裏所有的人哭得亂七八糟開始擤鼻涕的時候,我側過頭大聲地對奶奶說:“奶奶,這家電影院賣的鍋巴一點兒不脆。”
前後左右的淚臉都轉過來看著我。看什麽看。打人是暴力,罵人是暴力,強迫別人用你們的方式去“感受”也是一種暴力。從那時起我就發現,這世界是本字典,巨大無比的字典,事無巨細全都定義過了,任何一種感情都被解釋過了,我們就隻有像豬像狗像牛羊一樣地活在這本字典裏,每個人的靈魂都烙著這本字典的條碼。
所以我熱愛閱讀。在書裏你遇得到很多跟你一
樣發現這本字典的秘密的人。比如加繆和他的默爾索。我第一次讀《局外人》是小學五年級的一節什麽課上。我的默爾索,這個因為媽媽死去他沒有哭而被判死刑的可憐蟲。他就和我一樣,站在那個法庭上的人是我。
這時,黑夜將近,汽笛鳴叫起來了,它宣告著世人將開始新的行程,他們要去的天地從此與我永遠無關痛癢。很久以來,我第一次想起了媽媽,我似乎理解了她為什麽要在晚年找一個“未婚夫”,為什麽又玩起了“重新開始”的遊戲。那邊,那邊也一樣,在一個個生命淒然去世的養老院的周圍,夜晚就像是一個讓人傷感的間隙。如此接近死亡,媽媽一定感受到了解脫,因而準備重新再過一遍。任何人,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哭她。而我,我現在也感到自己準備好把一切再過一遍……現在我麵對著這個充滿了星光與默示的夜,第一次向這個冷漠的世界敞開了我的心扉。我體驗到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愛融洽,覺得自己過去曾經是幸福的,現在依然是幸福的……然後我就哭了。我忘了我還在上課。眼淚肆無忌憚地奔流著,我哭得很傷心,很痛快。沒有人有權利告訴我我什麽時候該哭,什麽時候不該。我是這麽懷念那個充滿星光與默示的夜——我覺得我一定在某一個時空中遇到過它,盡管我已忘了那是我的哪一個前世。我今天才跟它相遇,我已經等了很久。
“珍惜黃昏的村莊,珍惜雨水的村莊,萬裏無雲如同我永恆的悲傷。”
“目擊眾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遠在遠方的風比遠方更遠,我的琴聲幽咽,淚水全無,我把這遠方的遠歸還草原。”
海子。我最愛的詩人。我常常在心裏朗讀他的句子,尤其是那句“目擊眾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十三歲那年第一次讀到這句話,很想哭。不是所謂的感動、震撼什麽的,我想那種感覺類似於嬰兒出生時啼哭的欲望。那是一種幸福而又孤單的哀傷。這哀傷難以描述,難以形容,因為人世間一切描述和形容都是建立在這哀傷之上的,用古人的話講叫“至大無外”,用海子的話講叫“萬裏無雲如同我永恆的悲傷”。
上班三年,我們值班室的抽屜裏永遠會有幾本我的書。除了加繆和海子之外,二十二歲的我和二十五歲的我喜歡的書已經大不相同。比方說,二十二歲的我喜歡王小波,二十五歲的時候我卻愛上了沈從文;大學剛畢業的時候還捧著《金閣寺》讀得津津有味,現在常看的卻是《安娜·卡列尼娜》這類老人家寫的書。我對閱讀的迷戀從我有記憶起就開始了,盡管這嗜好被楊佩指責為“裝腔作勢”。
江東曾經對我說:書裏永遠不會有真正的人生。今天我迴想起來很難相信這話出自一個十六歲的孩子之口。我也是後來才漸漸明白的。那個時候的江東要比我成熟太多,這是導致後來發生的所有事情的根本原因,隻是那時候我渾然不覺,經常傻瓜似的想:有男朋友的感覺真棒。你不高興的時候有人逗你笑,放學晚了以後有人送你迴家,無聊的星期天裏有人跟你約會。就像一個得到一件新鮮玩具的孩子,把戀愛當成了一個糖果盒,以為隨便一抓就是滿手的繽紛絢爛。
還是讓我慢些提到那個災難吧。我現在不想迴憶它。不是因為不堪迴首,而是因為很多當時刻骨銘心的細節如今都想不起來了。——不對,如果這樣的話就不能用“刻骨銘心”來形容。
我們高中的時候,有一個很搞笑的詞來形容中學生的戀情:早戀。現在這個詞已經土得掉渣,十五六歲的女孩子討論的話題有可能是哪種避孕套的性能更好。這是好事,說明時代在進步。我記得那個時候,我的同桌莉莉問我和江東“做”過沒有,我茫然問她做什麽。再後來張宇良的女朋友也問過我這個,那時我已經知道什麽叫“做過”,我說沒有,她還不信,她說:“有什麽不好意思的呀,你我是一樣的。”於是我就跑去問江東:我們
到底什麽時候“做”?——想想看這真像宋天楊幹的事情。他看了我半晌,笑了,揉揉我的頭發,說:“以後。”於是我便釋然,知道別人有的我們也都會有。
我從小就是寂寞的。我不會和人交往,我不會玩任何女孩子該會的遊戲。除了看書我什麽也不會。我討厭幼兒園,討厭上學,討厭任何意義上的人群。最要命的是,我永遠不能像別人一樣習慣這個世界。該怎麽解釋這句話呢?還是舉例吧。
我小的時候,兒童醫院裏的很多醫生都認識我。在宿舍院裏碰到我,他們都會摸摸我的頭,說:“天楊真乖。”尤其是那些跟奶奶歲數差不多的老太太,經常從菜籃裏摸出一個蘋果或者一個梨,遞給我,“天楊越長越漂亮了。”我知道他們對我這麽好不是因為我乖或長得漂亮,是因為我沒有媽媽。這可真叫我傷腦筋。每個人,每個人都用“那種”眼神看著我,在那種眼神裏,好像我必須覺得自己是和別人不同的。他們不厭其煩地對我說:“你媽媽可漂亮了。”或者,“你媽媽可是個好人。”那意思,那表情,那語氣,好像我必須跟著他們懷念她,懷念一個我從沒見過的人——憑什麽?四歲那年,幼兒園老師教唱歌,《世上隻有媽媽好》,剛彈完過門兒,突然看見我,停了下來,“小朋友們,老師教你們另外一支歌,好不好?”不好。我想告訴她:沒有關係的,盡管唱。世上隻有媽媽好,沒媽的孩子像根草。那隻是你們臆想出來的。我不是草,我自己心裏清楚這就夠了。你們以為這會傷害我嗎?為什麽?媽媽又怎樣?我沒見過她,我不能為一個毫無印象的人難過。我不在乎你們怎麽說——用這種方式對我表示同情讓你們身心愉快是嗎?你們的善良還真廉價。可惜我才隻有四歲,我沒有辦法表達。至於那個倒黴的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就更是一場災難。醫院裏發電影票的時候就有人小心翼翼地問奶奶:“您帶天楊去嗎?要不就別去了吧?”奶奶淡淡地笑著,“去。”當電影院裏所有的人哭得亂七八糟開始擤鼻涕的時候,我側過頭大聲地對奶奶說:“奶奶,這家電影院賣的鍋巴一點兒不脆。”
前後左右的淚臉都轉過來看著我。看什麽看。打人是暴力,罵人是暴力,強迫別人用你們的方式去“感受”也是一種暴力。從那時起我就發現,這世界是本字典,巨大無比的字典,事無巨細全都定義過了,任何一種感情都被解釋過了,我們就隻有像豬像狗像牛羊一樣地活在這本字典裏,每個人的靈魂都烙著這本字典的條碼。
所以我熱愛閱讀。在書裏你遇得到很多跟你一
樣發現這本字典的秘密的人。比如加繆和他的默爾索。我第一次讀《局外人》是小學五年級的一節什麽課上。我的默爾索,這個因為媽媽死去他沒有哭而被判死刑的可憐蟲。他就和我一樣,站在那個法庭上的人是我。
這時,黑夜將近,汽笛鳴叫起來了,它宣告著世人將開始新的行程,他們要去的天地從此與我永遠無關痛癢。很久以來,我第一次想起了媽媽,我似乎理解了她為什麽要在晚年找一個“未婚夫”,為什麽又玩起了“重新開始”的遊戲。那邊,那邊也一樣,在一個個生命淒然去世的養老院的周圍,夜晚就像是一個讓人傷感的間隙。如此接近死亡,媽媽一定感受到了解脫,因而準備重新再過一遍。任何人,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哭她。而我,我現在也感到自己準備好把一切再過一遍……現在我麵對著這個充滿了星光與默示的夜,第一次向這個冷漠的世界敞開了我的心扉。我體驗到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愛融洽,覺得自己過去曾經是幸福的,現在依然是幸福的……然後我就哭了。我忘了我還在上課。眼淚肆無忌憚地奔流著,我哭得很傷心,很痛快。沒有人有權利告訴我我什麽時候該哭,什麽時候不該。我是這麽懷念那個充滿星光與默示的夜——我覺得我一定在某一個時空中遇到過它,盡管我已忘了那是我的哪一個前世。我今天才跟它相遇,我已經等了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