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航天發射基地在加班加點建設時,黃明哲也沒有閑著。


    津市的運載火箭總裝配工廠裏麵。


    黃明哲正和陳耀、李國慶,還有前大不列顛星際學會的約翰?菲爾德討論著。


    此時他們正在虛擬實驗室裏麵,麵前是一艘非常粗獷的宇宙飛船,它代號“代達羅斯”。[注:代達羅斯為古希臘神話中米諾斯迷宮的建造者。]


    代達羅斯號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大不列顛星際學會設計的核聚變宇宙飛船,而且是目前唯一確認可行的跨越星係宇宙飛船。


    當然方案是可行的,但是工程難度非常巨大。


    公元1978年,大不列顛星際學會公布了代達羅斯計劃的最終方案,該計劃給出了有史以來第一份詳細的核動力飛船設計圖,旨在論證可能性。


    代達羅斯號是一艘無人星際科考飛船,不過這艘飛船的重量太感人了,重達5.5萬噸,其中5萬噸是燃料的重量,科學儀器重量隻有500噸。


    而且飛船隻能在軌組裝,看看隻有300噸的國際空間站,組裝就花了20年時間。


    就算是新人類的長五—d已經將發射成本壓低到非常可觀的地步,代達羅斯號飛船在工程上依舊非常不友好。


    黃明哲之所以選擇代達羅斯方案,主要是這個方案沒有技術難度。


    核聚變推進火箭有兩種,一種是聚變直噴,另一種是核光子火箭。


    聚變直噴火箭工作原理如下:核聚變產生大量的氦核(阿爾法粒子)、質子、電子,通過磁場引導噴出,可以達到很高的排氣速度和比衝,產生的推力和推重比,比核電推進還要高。


    代達羅斯方案采用氘和氦3作為聚變燃料,氘和氦3組成的聚變燃料球,由高能電子束在慣性約束反應室中點燃發生聚變,產生的離子氣在磁場的約束下以每秒1萬千米的速度排出船尾,作為動力的來源。


    每秒代達羅斯需要消耗250個這樣的燃料球,代達羅斯號設想的核聚變推進器的尾氣噴出速度,可以達到真空光速的15%左右。


    當然黃明哲並不需要飛船達到15%光速,一方麵暫時不需要進行跨星係飛船,另一方麵5萬噸氘和氦3,是一道送命題。


    氘還好說,海水裏麵可以提煉出來,但是氦3就坑爹了,藍星上麵提煉一公斤都夠嗆,還兩萬多噸氦3,怎麽不上天?


    月球倒是有上百萬噸儲量,可惜光明會在上麵占著地,根本沒有開采條件。


    “黃,如果你不需要高速的核聚變飛船,燃料可以減少非常多。”約翰?菲爾德一邊說一邊用火箭公式計算著結果。


    黃明哲當然知道,如果飛船不需要太高速度,燃料載荷比可以降低非常多。


    比如將代達羅斯飛船加速到真空光速的0.2%,需要的燃料載荷比是0.029。


    如果飛船滿載的燃料量,要求能從靜止加速到真空光速的0.2%,再減速到靜止、至少反複10次,則最終燃料載荷比約為0.77。


    即燃料以外的部分質量為1萬噸的飛船,要能攜帶0.77萬噸核燃料。


    實際上即使是0.01%光速(30公裏/秒),也比第一、二、三宇宙速度快非常多。


    “黃,如果你隻要求最大速度達到30公裏/秒,我可以將燃料載荷比壓縮到0.04,考慮的續航能力,最終燃料載荷比在0.08左右最適合。”約翰?菲爾德指著數據解釋道。


    黃明哲對於這個最終燃料載荷比數據比較滿意,他點了點頭說道:


    “直接采用小型金烏核聚變反應堆,便可以改造成為核聚變直噴發動機。”


    “其他部件方麵也沒有問題,我們預計飛船總體重量在1200噸左右,也就我們需要96噸核燃料。”李國慶附和道。


    陳耀搖了搖頭補充了一句:“不,老李你忘記了其他核聚變反應爐需要的核燃料,我估計100噸左右吧!”


    黃明哲翻了翻目前國內的氘儲備,金烏核聚變反應爐的好處就是不需要氦3,宇宙飛船的核燃料隻需要氘就可以了。


    目前國內的氘儲備分成三個部分,一部分是國家電網的發電儲備1600噸左右,一部分是戰爭委員會的戰略儲備1050噸左右,最後是一部分是海水淡化管理公司的儲備342噸左右。


    幸好這幾年由於核聚變反應爐的應用,國內有非常多重氫提煉工廠,加上海水淡化工廠提煉分離出來重氫,才有這麽多儲備。


    發電儲備的1600噸,最多可以拿出600噸,而戰爭委員會的戰略儲備和海水淡化管理公司的儲備加起來,一共是1992噸重氫。


    勉勉強強足夠20艘飛船的使用量,當然黃明哲和戰爭委員會的計劃是建造10艘飛船。


    這是目前可以做到合理安排了。


    黃明哲想了想吩咐道:“老李,你們盡快完成第一批部件的建造,可以先從其他三個航天發射中心發射上近地軌道。”


    “我們正在安排,主體骨架我們已經完成了一部分。”李國慶也知道情況緊急。


    “另外組裝軌道選擇在近地軌道650公裏處,你們和各個發射中心商量好。”


    “沒問題。”


    事實上航天領域,是目前新人類內部少數幾個沒有退出戰時機製的領域,相反是規模在滾雪球一樣擴大著。


    大量人力物力都投入航天領域之中,畢竟藍星星球內部的戰爭,新人類優勢非常明顯。


    而外層空間的戰爭,才是值得新人類重視的地方。


    一枚枚長五—d運載火箭被製造出來,然後迅速的入列服役。


    ……


    通過科學委員會和戰爭委員會的內部討論之後,代號為“霍去病級核動力宇宙戰艦”的項目,正式在新人類內部開始執行。


    這一級宇宙戰艦,將集合新人類目前的頂級科技,實現新人類對於藍月係的全麵防禦,解除光明會對於藍星致命威脅。


    一旦建造完成,就是新人類和光明會重燃戰火之日。


    各個配套工廠和企業,接到了大量的零配件訂單,這個涉及到上萬個工廠的配合。


    其實建造這種宇宙飛船,最麻煩的地方在於對人力物力的協調。


    而且零配件成本非常高,因為一個零件一般生產幾十套,最多幾百套,專門開生產線生成幾十套零件,對於人力物力是一個巨大浪費。


    但是現在沒有辦法,戰爭委員會可以說是不計代價在推動霍去病級的建造工作。


    在沿海的各個海水淡化工廠、重氫提煉工廠,都在滿負荷提煉重氫核燃料。


    戰時機製下,新人類為勝利,可以無所不用其極,一切都要為戰爭讓路,在這種緊迫感下,新人類爆發出前所未有的生產力和凝聚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超維科技紀元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嶺南仨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嶺南仨人並收藏超維科技紀元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