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
酒泉航天發射中心。
六天前發射的長五—d3運載火箭,經過六天時間的緊張檢查和維護,又安裝上兩顆沉默衛星,再一次準備出征。
在大羿基地完成了超力子驗證工作之後,黃明哲順便來到酒泉航天發射中心。
發射中心的負責人秦經緯陪同著他,一行人在發射中心的指揮大廳之中。
“黃院士,發射要開始了。”秦經緯略帶拘謹的說道。
黃明哲擺擺手,示意對方去工作:“你們按照平常工作流程來,不用太拘謹。”
如蒙大赦的秦經緯,連忙去安排發射工作。
指揮大廳上麵的大屏幕中,正是在發射塔樓之中的長五—d3,這是該運載火箭的七次發射任務。
本來昨天這枚運載火箭就該發射了,不過剛好酒泉發射中心昨天下了一場大雪,發射隻能延遲到今天。
長五—d3上麵運載著沉默衛星係統的最後兩顆沉默衛星,隻有發射完成,就代表著沉默衛星係統正式投入使用了。
其實現在34顆沉默衛星,加上國內的12座大型π中微子發射站,已經可以覆蓋全世界絕大多數的區域。
唯一的死角區域,就是南極洲的136萬平方公裏和北冰洋的113萬平方公裏。
南極洲的死角區域還好說一些,但是北冰洋的死角區域是一定要覆蓋的,因為北冰洋冰層下,有非常多核潛艇在活動,不鎖起來不行。
上午11點20分,天空還有一些層雲存在,不過已經不影響發射了。
淡藍色的火箭發動機尾焰,瞬間蒸發了底部的冷卻水池,長五—d3騰空而起。
一切都非常正常,不僅僅國內民眾都感到正常,連國外都沒有大驚小怪,隻是在感歎華國財大氣粗。
盡管長五—d發射成本非常低,但是每一次發射也要上千萬華元(不含衛星造價),一個月發射六次,就接近一億了。
不僅僅北邊的露西亞看得羨慕嫉妒恨,連米國也心裏發酸,他們一邊羨慕嫉妒恨,一邊則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
……
指揮大廳裏麵。
長五—d3成功分離了芯一級和芯二級,然後將兩顆沉默衛星布置到指定軌道上。
這一刻,標誌著藍星正式進入核子寂靜時代,核訛詐徹底成為過去,死手係統也徹底失效了,世界的天平再度向東方傾斜。
兩顆沉默衛星迅速進行試運行測試,在太平洋中部的幾艘科考船隻上,無防護核聚變反應爐,刹那間死機了。
那正在高歌長啼的金烏,仿佛被一隻無形的大手扼住了喉嚨,激蕩的歌聲戛然而止。
黃明哲滿意地點了點頭,第二個殺手鐧完成了,進行了就是布置鳳凰衛星係統。
“我們走吧!”
“好的,先生。”張士和通過腦波眼鏡,向外麵的司機和安保隊吩咐了離開事宜。
幾分鍾之後,車隊行駛在酒泉向張掖的高速公路,其實酒泉航天基地還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不僅僅因為是華國航天領域的搖籃,和別的航天基地不一樣,酒泉航天基地分成兩個部分,主體基地在河西省酒泉這邊,而發射場卻在300公裏之外的蒙區額濟納旗那邊。
以前略微顯得幹燥的河西走廊,現在已經恢複遠古時代的濕潤,森林、草原、人工湖和玻璃溫室密布高速公路兩側。
從沿海過來的輸水管道,南線就是通過河西走廊,延伸向疆區的塔克拉瑪幹沙漠地區。
在車上,黃明哲一邊閉目養神,一邊通過虛擬網絡,查看著目前急需的技術,他打算暫時放下理論研究工作,投入應用科技的研發之中。
看來看去,還是之前他提出粒子操縱技術值得投入。
這個技術之前還被方歌拿來應用在細胞機器人上麵,但是這個技術,真正的用途是納米機器人上麵。
可惜思維社的納米機器人研究所,一直沒有突破性進展,被卡住在實驗室階段。
至於方歌等人應用在生物計算機上麵的細胞機器人,隻能算微米機器人。
人體最大的細胞是卵細胞,直徑在0.1毫米左右,基本肉眼可見;人體最小細胞是血小板,在2~4微米之間。
而目前人類發現的最小細胞,是一種在北冰洋發現的古菌,直徑在50納米左右。
顯然細胞機器人隻能在微米級別。
而且細胞機器人還有一個致命缺陷,那就是隻能體內和體表接觸控製,不能離開身體之外。
真正的納米機器人,必須可以離開身體,進行長距離操控,才算合格產品。
查看了納米機器人研究所的工作進度,黃明哲發現他們目前主要遇到了長距離控製難題、能量電池問題、自我修複問題。
因為納米機器人非常的小,注定難以儲備大量能量,而為了實現很多功能,注定要舍棄防護,這樣一來就必須擁有自我修複或者快速複製的能力。
而長距離難題,主要是容易受到幹擾,哪怕敵人不使用電磁幹擾之類,納米機器人在普通環境中,也非常容易受到幹擾。
實驗室的理想環境中,控製半徑最大隻有5.7米不到;而在城市環境中,最大控製半徑隻有1.2米左右;在野外環境稍微好一點,可以達到2.8米左右。
這個距離顯得非常雞肋,體內不如細胞機器人靈活實用,體外又隻有一兩米控製距離,搞個毛線用。
黃明哲看了納米機器人的環境幹擾因素,納米機器人采用太赫茲波作為交流信號,但是太赫茲波動納米接收器太過於脆弱和敏感,極容易受到外界的電磁波、光波、磁場甚至聲音幹擾。
對於這個問題,黃明哲啟動靈感火花碰撞,一會之後他獲得另一個解決方案。
既然采用電磁波或者光波容易受到幹擾,那就不使用電磁波和光波,他打算采用自己擅長的中微子作為通信載體。
對於電池問題和自我修複問題。
黃明哲也有解決方案,電池問題可以用無線充電技術來解決,目前國內的無線充電技術可以達到150米左右。
而納米機器人研究所之所以不用無線充電,其實是他們用不了。
前麵說過納米機器人的信號交流非常容易受到幹擾,還搞無線充電這種強烈幹擾源,等同於自相矛盾。
而中微子通信則剛好避開了電磁幹擾,可以和無線充電互不幹擾。
最後的自我修複問題,黃明哲打算采用仿生學來解決,仿造病毒或者細菌的結構,實現納米機器人的快速自我複製。
三個問題一解決,納米機器人便可以出來了。
當然這是初步設想,除了無線充電技術上現成的,剩下的中微子通信技術和仿生納米結構,都是要他解決。
酒泉航天發射中心。
六天前發射的長五—d3運載火箭,經過六天時間的緊張檢查和維護,又安裝上兩顆沉默衛星,再一次準備出征。
在大羿基地完成了超力子驗證工作之後,黃明哲順便來到酒泉航天發射中心。
發射中心的負責人秦經緯陪同著他,一行人在發射中心的指揮大廳之中。
“黃院士,發射要開始了。”秦經緯略帶拘謹的說道。
黃明哲擺擺手,示意對方去工作:“你們按照平常工作流程來,不用太拘謹。”
如蒙大赦的秦經緯,連忙去安排發射工作。
指揮大廳上麵的大屏幕中,正是在發射塔樓之中的長五—d3,這是該運載火箭的七次發射任務。
本來昨天這枚運載火箭就該發射了,不過剛好酒泉發射中心昨天下了一場大雪,發射隻能延遲到今天。
長五—d3上麵運載著沉默衛星係統的最後兩顆沉默衛星,隻有發射完成,就代表著沉默衛星係統正式投入使用了。
其實現在34顆沉默衛星,加上國內的12座大型π中微子發射站,已經可以覆蓋全世界絕大多數的區域。
唯一的死角區域,就是南極洲的136萬平方公裏和北冰洋的113萬平方公裏。
南極洲的死角區域還好說一些,但是北冰洋的死角區域是一定要覆蓋的,因為北冰洋冰層下,有非常多核潛艇在活動,不鎖起來不行。
上午11點20分,天空還有一些層雲存在,不過已經不影響發射了。
淡藍色的火箭發動機尾焰,瞬間蒸發了底部的冷卻水池,長五—d3騰空而起。
一切都非常正常,不僅僅國內民眾都感到正常,連國外都沒有大驚小怪,隻是在感歎華國財大氣粗。
盡管長五—d發射成本非常低,但是每一次發射也要上千萬華元(不含衛星造價),一個月發射六次,就接近一億了。
不僅僅北邊的露西亞看得羨慕嫉妒恨,連米國也心裏發酸,他們一邊羨慕嫉妒恨,一邊則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
……
指揮大廳裏麵。
長五—d3成功分離了芯一級和芯二級,然後將兩顆沉默衛星布置到指定軌道上。
這一刻,標誌著藍星正式進入核子寂靜時代,核訛詐徹底成為過去,死手係統也徹底失效了,世界的天平再度向東方傾斜。
兩顆沉默衛星迅速進行試運行測試,在太平洋中部的幾艘科考船隻上,無防護核聚變反應爐,刹那間死機了。
那正在高歌長啼的金烏,仿佛被一隻無形的大手扼住了喉嚨,激蕩的歌聲戛然而止。
黃明哲滿意地點了點頭,第二個殺手鐧完成了,進行了就是布置鳳凰衛星係統。
“我們走吧!”
“好的,先生。”張士和通過腦波眼鏡,向外麵的司機和安保隊吩咐了離開事宜。
幾分鍾之後,車隊行駛在酒泉向張掖的高速公路,其實酒泉航天基地還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不僅僅因為是華國航天領域的搖籃,和別的航天基地不一樣,酒泉航天基地分成兩個部分,主體基地在河西省酒泉這邊,而發射場卻在300公裏之外的蒙區額濟納旗那邊。
以前略微顯得幹燥的河西走廊,現在已經恢複遠古時代的濕潤,森林、草原、人工湖和玻璃溫室密布高速公路兩側。
從沿海過來的輸水管道,南線就是通過河西走廊,延伸向疆區的塔克拉瑪幹沙漠地區。
在車上,黃明哲一邊閉目養神,一邊通過虛擬網絡,查看著目前急需的技術,他打算暫時放下理論研究工作,投入應用科技的研發之中。
看來看去,還是之前他提出粒子操縱技術值得投入。
這個技術之前還被方歌拿來應用在細胞機器人上麵,但是這個技術,真正的用途是納米機器人上麵。
可惜思維社的納米機器人研究所,一直沒有突破性進展,被卡住在實驗室階段。
至於方歌等人應用在生物計算機上麵的細胞機器人,隻能算微米機器人。
人體最大的細胞是卵細胞,直徑在0.1毫米左右,基本肉眼可見;人體最小細胞是血小板,在2~4微米之間。
而目前人類發現的最小細胞,是一種在北冰洋發現的古菌,直徑在50納米左右。
顯然細胞機器人隻能在微米級別。
而且細胞機器人還有一個致命缺陷,那就是隻能體內和體表接觸控製,不能離開身體之外。
真正的納米機器人,必須可以離開身體,進行長距離操控,才算合格產品。
查看了納米機器人研究所的工作進度,黃明哲發現他們目前主要遇到了長距離控製難題、能量電池問題、自我修複問題。
因為納米機器人非常的小,注定難以儲備大量能量,而為了實現很多功能,注定要舍棄防護,這樣一來就必須擁有自我修複或者快速複製的能力。
而長距離難題,主要是容易受到幹擾,哪怕敵人不使用電磁幹擾之類,納米機器人在普通環境中,也非常容易受到幹擾。
實驗室的理想環境中,控製半徑最大隻有5.7米不到;而在城市環境中,最大控製半徑隻有1.2米左右;在野外環境稍微好一點,可以達到2.8米左右。
這個距離顯得非常雞肋,體內不如細胞機器人靈活實用,體外又隻有一兩米控製距離,搞個毛線用。
黃明哲看了納米機器人的環境幹擾因素,納米機器人采用太赫茲波作為交流信號,但是太赫茲波動納米接收器太過於脆弱和敏感,極容易受到外界的電磁波、光波、磁場甚至聲音幹擾。
對於這個問題,黃明哲啟動靈感火花碰撞,一會之後他獲得另一個解決方案。
既然采用電磁波或者光波容易受到幹擾,那就不使用電磁波和光波,他打算采用自己擅長的中微子作為通信載體。
對於電池問題和自我修複問題。
黃明哲也有解決方案,電池問題可以用無線充電技術來解決,目前國內的無線充電技術可以達到150米左右。
而納米機器人研究所之所以不用無線充電,其實是他們用不了。
前麵說過納米機器人的信號交流非常容易受到幹擾,還搞無線充電這種強烈幹擾源,等同於自相矛盾。
而中微子通信則剛好避開了電磁幹擾,可以和無線充電互不幹擾。
最後的自我修複問題,黃明哲打算采用仿生學來解決,仿造病毒或者細菌的結構,實現納米機器人的快速自我複製。
三個問題一解決,納米機器人便可以出來了。
當然這是初步設想,除了無線充電技術上現成的,剩下的中微子通信技術和仿生納米結構,都是要他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