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這樣的一來一往,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和諧社會。
可惜並非所有人都像翰林院上下那般和諧,事情的起頭是一個七品官的奏折。
照理來說,京城裏每個官員的奏折都會先集中到內閣,由內閣輔臣們先行批閱,對奏折進行分類,票擬意見後上交給皇帝批閱,而每一封奏折都會由一個部門的上官先經手,有些不能上報的會被秘密和諧掉。
而一個七品官,根本都沒有權利直接寫奏折,除了一種身份的七品官,那就是督察禦史。
督察禦史雖然隻有七品,但是他有監察百官之權,隻要是都察院的折子,都可以直接上達聖聽。隻是永康帝久不理朝政,都察院這邊也日漸式微,那些小小的七品督察禦史大部分都是作壁上觀,很少行使這項權力。
而這名叫做嶽謹言的督察禦史,卻是做出了一個讓人出人意料的舉動,以血書寫下奏折:彈劾刑部尚書沈修文收受賄賂、私放囚犯、貪贓枉法、黑白不分,種種罪責共計十樁,樁樁死罪!
一個小小七品督察禦史,彈劾當朝正二品大員,並以血書寫就,這分明就是在死諫啊!
但凡腦子清醒點的人也都知道,得罪了當朝的二品大員,一部之長會是什麽下場,可是那嶽謹言卻已經全然不顧,寧願斷送仕途或者性命,也要彈劾沈修文,這其中的梁子,可算是結大了!
而其中的淵源,還要從兩年前說起。
嶽謹言有一位同門師兄,名叫韓博文,兩人在讀書時是誌同道合之輩,互相引以為知己。嶽謹言家中貧寒,隻有一寡母與他相依為命,讀書趕考的費用不是一般小戶之家能負擔的起的,因而縱使嶽謹言為人聰慧,讀書又奮發上進,在中了秀才後,就已準備放棄科考了。若不是韓博文屢次上門勸解,又資助了嶽謹言一筆銀子,讓他繼續參加鄉試,嶽謹言根本沒有機會考中進士,留任京城。
或許在這個世界上,除了嶽謹言的母親,對他來講最重要的人就是他這個同窗摯友韓博文。這份情誼,是雪中送炭,是少年意氣,是知遇之恩。
隻是嶽謹言為人就像他這個名字一樣,謹小慎微,讀書雖然有天分,後來也入選了庶吉士,最後還是被分配到了都察院這個如今已算冷門的衙門,做著七品小官,不爭不冒頭,很容易讓人將他遺忘。
而韓博文則被外任到湖州的歸安縣做知縣,歸安也算一個富裕小縣,韓博文為人正直也有抱負,一心想要將歸安縣治理好,奈何卻因為一樁官司惹上了殺身之禍!
事情說來也是非常簡單,一農戶因為良田被侵占,而狀告歸安縣一富戶沈忠。韓博文自然是依律而判,審核了狀紙之後,就判了沈忠歸還其田地,並且仗責三十。那時候縣衙的師爺就阻攔過韓博文,因為這沈忠的父親是刑部尚書沈修文家的大管家,曆任知縣遇到沈家的案子都是繞道走,從沒有人敢接沈家的案子。
隻是韓博文年少意氣,人也有點固執,腦海裏想的是“君子犯法當與庶民同罪,更何況是一介家仆之子?何懼有之?”
而事發後僅僅兩月之後,韓博文就接到了京裏的一道委任狀,將他平調到了瓊州府!說是平調,倒不如說發配,瓊州就是今日的海南島,在那個年月極度貧苦,地方閉塞、百姓窮苦,並且環境多瘴氣、潮濕,很多囚犯流放都會到瓊州。對於一個中原內陸之人,調任瓊州,實在不是一個好差事。
隻是上麵下達了命令,韓博文不得不從,去瓊州的路上已經染了病,好不容易抵達瓊州後,接連幾日高燒不退,那地方又缺醫少藥,苦苦熬了一個月之後,連公堂都沒上過一次,直接命喪瓊州!
當嶽謹言收到韓博文去世的消息後,簡直悲痛萬分、泣不成聲,三天三夜未能合眼。隻是等他了解到事情的始末之後,嶽謹言心中就生出了這個複仇計劃。
在他看來,殺人者就是那高坐廟宇之上的刑部尚書沈修文,若不是他縱容家仆,若不是他玩弄權勢,又怎麽會讓韓博文無辜受累,最後病死他鄉!連棺槨都因山高水遠,無法運送迴鄉,一輩子靈魂無法安息!
仇恨的種子已經種下,但是嶽謹言因為其性格,沒有馬上發作,而是蹲在都察院花了整整兩年的時間,走訪民間,旁敲側擊,搜集了沈修文諸多貪贓枉法的證據,甚至還散盡家財,派人去沈修文的老家找到一些苦主,寫了百人狀,隨著彈劾沈修文的奏折一起呈了上去。
在沈修文眼中,一件小的不能再小、甚至他都已經遺忘在腦後的事情,竟然在兩年之後,突然爆發,而且爆發的讓他如此搓手不及!
如果平時這樣的彈劾奏折,隻要做官的,誰沒有被別人參過?隻是這次不同,這嶽謹言除了以血書奏折,遞上去之後竟還敲響登聞鼓,根本讓沈修文無法反應,想要截留下這道奏折更是不可能了!
登聞鼓設在朝堂之外,自永康帝執政以來,從來沒有被敲響過。
而這日,卻在皇宮外被人重重敲響,一聲一聲壓抑的鼓聲,敲擊在眾人心頭,沉悶地宛如悶雷之聲。
登聞鼓響,不管皇帝在做任何事,都必須上朝,處理冤情。
而此時的永康帝在做什麽?他正在和王道長設壇做法,以期溝通上天。結果上天沒有溝通成功,卻聽到劉全匆匆從外麵跑了進來,口中疾唿:“陛下,皇宮外有人敲響登聞鼓,百官如今已經在宮門外等候,您是否要更衣上朝?”
永康帝原本被打擾了,心中就有一股怒氣,如今聽說登聞鼓被敲響,更是大怒:“何人膽敢敲響登聞鼓?”,想了一下又馬上道“速給朕更衣!”。
說完一邊聽劉全講解了事情的始末,一邊將上朝的朝服穿戴完畢。
等了解了事情大概之後,永康帝的臉色陰沉如水,冷笑了一聲:“將那封奏折給朕拿過來!”
第93章 第九十三章:對峙
太和殿內肅立著文武百官, 恭恭敬敬地垂首低頭,不管此刻內心究竟是何想法,但是在永康帝麵前,卻都不敢展露分毫。
跪在大殿中央的嶽謹言麵如金紙, 氣息不穩,顯然承受著身體上巨大的痛楚。原因無他, 想要敲響登聞鼓, 必須先受五十軍棍, 能硬生生的挺過這五十軍棍, 已經是條漢子了!更何況嶽謹言隻是一介書生, 如今隻是拚著一口氣在撐著。
嶽謹言身材矮小,膚色略黑, 長相更是一般,屬於那種扔在人堆裏絲毫不會引人注意的那種人。可今天就是這麽一個人, 惹得永康帝親臨, 滿朝文武陪同,勢必要把他為摯友申訴的冤屈給公諸於眾!
在右手邊第二排第二列站著的就是當今刑部尚書沈修文, 此刻他頭上冷汗涔涔, 明明是冷的哆嗦的天氣, 可是沈修文額頭上的冷汗卻怎麽也擦不完。
“啪”的一聲,那道血書奏則直接扔到了沈修文的腳邊, “沈修文, 你好好看看這道奏則, 你可有何華要說?!”永康帝神色淩厲, 看向沈修文的眼神更是冰冷,聲音雖未拔高,但是語氣中的不滿之意,已經是非常明顯。
沈修文雙腿一軟,就跪了下來,這件事發生的太過突然,從知道到入宮不過短短半天時間,他根本來不及反應,此刻心中也是七上八下,毫無底氣。隻是沈修文不愧是浸淫官場三十年的老臣,雖然知道這嶽謹言上奏的十樁罪行,不說樁樁屬實,裏麵過半還是真的,但是此刻表麵上卻仍舊保持著一個二品大員該有的風範,重重地叩了一個頭,聲音有些顫抖道:“皇上,老臣為大明兢兢業業數十載,您都是看在眼裏的!如今嶽禦史不知為何被小人蒙蔽,竟是呈上如此血書,樁樁見見要致老臣於死地!皇上明鑒,求皇上救救老臣啊!”
沈修文說完後,抬起頭時臉上已經是老淚縱橫,一副老臣、忠臣的模樣立馬在永康帝麵前展現了出來。
沈修文已經年過六十,宦海沉浮三十年遇到過無數大大小小的危機,這說話也是非一般的老道。隻聽這短短幾句話,不僅僅提到了他為整個大明做的貢獻,也暗指嶽謹言的奏折一派胡言,是有人攻訐他而設下的陰謀,又拉攏了他和永康帝之間的一片君臣情誼。這樣的言語機鋒,才是真正的老江湖啊!
沈修文話音一落,刑部左侍郎馬叢文立即上前一步道:“皇上,沈大人是為國為民的忠臣,在刑部對屬下們常常感歎生怕有負聖恩,每每夙興夜寐。試問這樣的忠臣怎會做出嶽禦史所述之事?還請皇上明察!”
馬叢文講完後,又有幾名刑部的高官上前附議,請求明察之聲此起彼伏。
“皇上,微臣也覺得此事蹊蹺!嶽禦史恐怕是受奸人蒙蔽,才會寫出這樣的奏折吧?嶽禦史一家之言,就杜撰出這十條死罪,可有憑證?!若是人人如此消防,可實在是令老臣們寒心,令百官憂慮啊。這郎朗乾坤之下,就公然如此汙蔑為國盡忠職守的老臣,其心可誅!”
黃友仁施施然也從最前排的隊伍中站了出來,臉上看著慈祥和善,可是說出來的話卻一句比一句陰毒,每一句話都是在將嶽謹言推向死地!
黃次輔站出來說話後,更是帶動了朝中諸多黃黨官員上前附議,短短半刻鍾,竟然是有三分之一的官員站出來為沈修文說話。
形式急轉直下,原本是嶽謹言彈劾沈修文的罪行,如今卻是被這些官員們顛倒黑白,甚至企圖將他滅殺之!這也是為什麽很多低階官員不敢得罪那些大佬的原因,就算你講的句句屬實,人家照樣有本事指鹿為馬。到時候彈劾不成,自己反而還要搭進去!
作為黃黨的核心成員,黃友仁是必須要保沈修文的,第一,損失一個刑部尚書等於斷了黃友仁的一條臂膀;第二,若是連沈修文他都保不住,那麽其他的黃黨成員要怎麽想?以後誰還敢追隨他?
相比於黃黨官員的人多勢眾,嶽謹言一人孤零零地跪在大殿中央,更顯得單薄無依,放佛這件事情就要這般轟轟烈烈的開始,最後雷聲大雨點小的結束。
嶽謹言進了大殿前其實已經換了一身衣服,隻是那五十軍棍可絕對沒有那麽好挨的,此刻他穿了一身青色官服,背後慢慢地印出了水印。若是走的近一點,就會發現,這哪裏是什麽水印,這分明就是滲出來的血水啊!
嶽謹言艱難得俯下身給永康帝行禮,然後強忍著背後的疼痛,大聲道:“迴稟陛下,微臣奏折上所言句句屬實,絕無虛假!微臣對天發誓,若有虛假,就讓臣天打雷劈、永世不得超生!”
嶽謹言的誓言太過狠了,古人皆信奉鬼神,能將誓言發到這種程度,真的是讓人有些忌憚。
可惜並非所有人都像翰林院上下那般和諧,事情的起頭是一個七品官的奏折。
照理來說,京城裏每個官員的奏折都會先集中到內閣,由內閣輔臣們先行批閱,對奏折進行分類,票擬意見後上交給皇帝批閱,而每一封奏折都會由一個部門的上官先經手,有些不能上報的會被秘密和諧掉。
而一個七品官,根本都沒有權利直接寫奏折,除了一種身份的七品官,那就是督察禦史。
督察禦史雖然隻有七品,但是他有監察百官之權,隻要是都察院的折子,都可以直接上達聖聽。隻是永康帝久不理朝政,都察院這邊也日漸式微,那些小小的七品督察禦史大部分都是作壁上觀,很少行使這項權力。
而這名叫做嶽謹言的督察禦史,卻是做出了一個讓人出人意料的舉動,以血書寫下奏折:彈劾刑部尚書沈修文收受賄賂、私放囚犯、貪贓枉法、黑白不分,種種罪責共計十樁,樁樁死罪!
一個小小七品督察禦史,彈劾當朝正二品大員,並以血書寫就,這分明就是在死諫啊!
但凡腦子清醒點的人也都知道,得罪了當朝的二品大員,一部之長會是什麽下場,可是那嶽謹言卻已經全然不顧,寧願斷送仕途或者性命,也要彈劾沈修文,這其中的梁子,可算是結大了!
而其中的淵源,還要從兩年前說起。
嶽謹言有一位同門師兄,名叫韓博文,兩人在讀書時是誌同道合之輩,互相引以為知己。嶽謹言家中貧寒,隻有一寡母與他相依為命,讀書趕考的費用不是一般小戶之家能負擔的起的,因而縱使嶽謹言為人聰慧,讀書又奮發上進,在中了秀才後,就已準備放棄科考了。若不是韓博文屢次上門勸解,又資助了嶽謹言一筆銀子,讓他繼續參加鄉試,嶽謹言根本沒有機會考中進士,留任京城。
或許在這個世界上,除了嶽謹言的母親,對他來講最重要的人就是他這個同窗摯友韓博文。這份情誼,是雪中送炭,是少年意氣,是知遇之恩。
隻是嶽謹言為人就像他這個名字一樣,謹小慎微,讀書雖然有天分,後來也入選了庶吉士,最後還是被分配到了都察院這個如今已算冷門的衙門,做著七品小官,不爭不冒頭,很容易讓人將他遺忘。
而韓博文則被外任到湖州的歸安縣做知縣,歸安也算一個富裕小縣,韓博文為人正直也有抱負,一心想要將歸安縣治理好,奈何卻因為一樁官司惹上了殺身之禍!
事情說來也是非常簡單,一農戶因為良田被侵占,而狀告歸安縣一富戶沈忠。韓博文自然是依律而判,審核了狀紙之後,就判了沈忠歸還其田地,並且仗責三十。那時候縣衙的師爺就阻攔過韓博文,因為這沈忠的父親是刑部尚書沈修文家的大管家,曆任知縣遇到沈家的案子都是繞道走,從沒有人敢接沈家的案子。
隻是韓博文年少意氣,人也有點固執,腦海裏想的是“君子犯法當與庶民同罪,更何況是一介家仆之子?何懼有之?”
而事發後僅僅兩月之後,韓博文就接到了京裏的一道委任狀,將他平調到了瓊州府!說是平調,倒不如說發配,瓊州就是今日的海南島,在那個年月極度貧苦,地方閉塞、百姓窮苦,並且環境多瘴氣、潮濕,很多囚犯流放都會到瓊州。對於一個中原內陸之人,調任瓊州,實在不是一個好差事。
隻是上麵下達了命令,韓博文不得不從,去瓊州的路上已經染了病,好不容易抵達瓊州後,接連幾日高燒不退,那地方又缺醫少藥,苦苦熬了一個月之後,連公堂都沒上過一次,直接命喪瓊州!
當嶽謹言收到韓博文去世的消息後,簡直悲痛萬分、泣不成聲,三天三夜未能合眼。隻是等他了解到事情的始末之後,嶽謹言心中就生出了這個複仇計劃。
在他看來,殺人者就是那高坐廟宇之上的刑部尚書沈修文,若不是他縱容家仆,若不是他玩弄權勢,又怎麽會讓韓博文無辜受累,最後病死他鄉!連棺槨都因山高水遠,無法運送迴鄉,一輩子靈魂無法安息!
仇恨的種子已經種下,但是嶽謹言因為其性格,沒有馬上發作,而是蹲在都察院花了整整兩年的時間,走訪民間,旁敲側擊,搜集了沈修文諸多貪贓枉法的證據,甚至還散盡家財,派人去沈修文的老家找到一些苦主,寫了百人狀,隨著彈劾沈修文的奏折一起呈了上去。
在沈修文眼中,一件小的不能再小、甚至他都已經遺忘在腦後的事情,竟然在兩年之後,突然爆發,而且爆發的讓他如此搓手不及!
如果平時這樣的彈劾奏折,隻要做官的,誰沒有被別人參過?隻是這次不同,這嶽謹言除了以血書奏折,遞上去之後竟還敲響登聞鼓,根本讓沈修文無法反應,想要截留下這道奏折更是不可能了!
登聞鼓設在朝堂之外,自永康帝執政以來,從來沒有被敲響過。
而這日,卻在皇宮外被人重重敲響,一聲一聲壓抑的鼓聲,敲擊在眾人心頭,沉悶地宛如悶雷之聲。
登聞鼓響,不管皇帝在做任何事,都必須上朝,處理冤情。
而此時的永康帝在做什麽?他正在和王道長設壇做法,以期溝通上天。結果上天沒有溝通成功,卻聽到劉全匆匆從外麵跑了進來,口中疾唿:“陛下,皇宮外有人敲響登聞鼓,百官如今已經在宮門外等候,您是否要更衣上朝?”
永康帝原本被打擾了,心中就有一股怒氣,如今聽說登聞鼓被敲響,更是大怒:“何人膽敢敲響登聞鼓?”,想了一下又馬上道“速給朕更衣!”。
說完一邊聽劉全講解了事情的始末,一邊將上朝的朝服穿戴完畢。
等了解了事情大概之後,永康帝的臉色陰沉如水,冷笑了一聲:“將那封奏折給朕拿過來!”
第93章 第九十三章:對峙
太和殿內肅立著文武百官, 恭恭敬敬地垂首低頭,不管此刻內心究竟是何想法,但是在永康帝麵前,卻都不敢展露分毫。
跪在大殿中央的嶽謹言麵如金紙, 氣息不穩,顯然承受著身體上巨大的痛楚。原因無他, 想要敲響登聞鼓, 必須先受五十軍棍, 能硬生生的挺過這五十軍棍, 已經是條漢子了!更何況嶽謹言隻是一介書生, 如今隻是拚著一口氣在撐著。
嶽謹言身材矮小,膚色略黑, 長相更是一般,屬於那種扔在人堆裏絲毫不會引人注意的那種人。可今天就是這麽一個人, 惹得永康帝親臨, 滿朝文武陪同,勢必要把他為摯友申訴的冤屈給公諸於眾!
在右手邊第二排第二列站著的就是當今刑部尚書沈修文, 此刻他頭上冷汗涔涔, 明明是冷的哆嗦的天氣, 可是沈修文額頭上的冷汗卻怎麽也擦不完。
“啪”的一聲,那道血書奏則直接扔到了沈修文的腳邊, “沈修文, 你好好看看這道奏則, 你可有何華要說?!”永康帝神色淩厲, 看向沈修文的眼神更是冰冷,聲音雖未拔高,但是語氣中的不滿之意,已經是非常明顯。
沈修文雙腿一軟,就跪了下來,這件事發生的太過突然,從知道到入宮不過短短半天時間,他根本來不及反應,此刻心中也是七上八下,毫無底氣。隻是沈修文不愧是浸淫官場三十年的老臣,雖然知道這嶽謹言上奏的十樁罪行,不說樁樁屬實,裏麵過半還是真的,但是此刻表麵上卻仍舊保持著一個二品大員該有的風範,重重地叩了一個頭,聲音有些顫抖道:“皇上,老臣為大明兢兢業業數十載,您都是看在眼裏的!如今嶽禦史不知為何被小人蒙蔽,竟是呈上如此血書,樁樁見見要致老臣於死地!皇上明鑒,求皇上救救老臣啊!”
沈修文說完後,抬起頭時臉上已經是老淚縱橫,一副老臣、忠臣的模樣立馬在永康帝麵前展現了出來。
沈修文已經年過六十,宦海沉浮三十年遇到過無數大大小小的危機,這說話也是非一般的老道。隻聽這短短幾句話,不僅僅提到了他為整個大明做的貢獻,也暗指嶽謹言的奏折一派胡言,是有人攻訐他而設下的陰謀,又拉攏了他和永康帝之間的一片君臣情誼。這樣的言語機鋒,才是真正的老江湖啊!
沈修文話音一落,刑部左侍郎馬叢文立即上前一步道:“皇上,沈大人是為國為民的忠臣,在刑部對屬下們常常感歎生怕有負聖恩,每每夙興夜寐。試問這樣的忠臣怎會做出嶽禦史所述之事?還請皇上明察!”
馬叢文講完後,又有幾名刑部的高官上前附議,請求明察之聲此起彼伏。
“皇上,微臣也覺得此事蹊蹺!嶽禦史恐怕是受奸人蒙蔽,才會寫出這樣的奏折吧?嶽禦史一家之言,就杜撰出這十條死罪,可有憑證?!若是人人如此消防,可實在是令老臣們寒心,令百官憂慮啊。這郎朗乾坤之下,就公然如此汙蔑為國盡忠職守的老臣,其心可誅!”
黃友仁施施然也從最前排的隊伍中站了出來,臉上看著慈祥和善,可是說出來的話卻一句比一句陰毒,每一句話都是在將嶽謹言推向死地!
黃次輔站出來說話後,更是帶動了朝中諸多黃黨官員上前附議,短短半刻鍾,竟然是有三分之一的官員站出來為沈修文說話。
形式急轉直下,原本是嶽謹言彈劾沈修文的罪行,如今卻是被這些官員們顛倒黑白,甚至企圖將他滅殺之!這也是為什麽很多低階官員不敢得罪那些大佬的原因,就算你講的句句屬實,人家照樣有本事指鹿為馬。到時候彈劾不成,自己反而還要搭進去!
作為黃黨的核心成員,黃友仁是必須要保沈修文的,第一,損失一個刑部尚書等於斷了黃友仁的一條臂膀;第二,若是連沈修文他都保不住,那麽其他的黃黨成員要怎麽想?以後誰還敢追隨他?
相比於黃黨官員的人多勢眾,嶽謹言一人孤零零地跪在大殿中央,更顯得單薄無依,放佛這件事情就要這般轟轟烈烈的開始,最後雷聲大雨點小的結束。
嶽謹言進了大殿前其實已經換了一身衣服,隻是那五十軍棍可絕對沒有那麽好挨的,此刻他穿了一身青色官服,背後慢慢地印出了水印。若是走的近一點,就會發現,這哪裏是什麽水印,這分明就是滲出來的血水啊!
嶽謹言艱難得俯下身給永康帝行禮,然後強忍著背後的疼痛,大聲道:“迴稟陛下,微臣奏折上所言句句屬實,絕無虛假!微臣對天發誓,若有虛假,就讓臣天打雷劈、永世不得超生!”
嶽謹言的誓言太過狠了,古人皆信奉鬼神,能將誓言發到這種程度,真的是讓人有些忌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