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州巨鹿郡,城外山林,敖臻盤膝而坐,不斷地梳理著記憶中關於儒道修行的點點滴滴。從前身衍化儒道之時,敖臻就發現這個世界的儒修之道有很多可取之處。
別的不說,就說儒修修持智慧、悟性的方法,就足以讓敖臻垂涎三尺,摒棄儒道修行的種種不足之處。修行之人,沒有誰不希望自己智慧通天、悟性秉異的!
畢竟修行之道殊途同歸,最終都離不開參悟天地法則奧義。而參悟天地法則奧義,卻是極為考驗智慧、悟性的事,有“一日頓悟,白日飛升”之說,由此可見智慧、悟性的重要性。
而儒道修行講究讀書明智啟靈慧,先賢道理凝神魂,堪破生死成大儒,浩然正氣養華章,九重雷劫立道理,道化天地證至聖。這一步步下來,對智慧、悟性的加持簡直不可估量。
無數典籍經義從敖臻心靈之中浮現而出,一縷縷文華之氣被他以儒道秘法吸收,無盡的文華之氣匯聚在敖臻的識海中。砰,一縷智慧之火熊熊燃燒起來。
看著識海內熊熊燃燒的智慧之火,敖臻立刻掐動儒門法印,念誦儒道真言,不斷壓縮智慧之火,使其蛻變衍化成後天靈慧。敖臻的積累何其深厚,竟然足足衍化出三千縷後天靈慧。
這後天靈慧雖然比不上先天靈慧那般生而知之,卻也有其十分之一的效果,可見儒修法門的逆天之處。
而敖臻一次性衍化如此多的後天靈慧,對其智慧的增幅,較之先天靈慧還要強上十倍不止,這就是量變引起質變。
開啟後天靈慧之後,算是踏入了儒修第一境,儒生境。達到這一境界後,儒修方才能夠通過先賢所著典籍,參悟典籍中先賢領悟的道理。然後以先賢道理淬煉靈魂,讓其凝練成神魂。
隻見敖臻再次掐印,敖臻看過的海量典籍全部浮現在他的心中,無數的道理感悟被後天靈慧吸收、承載,淬煉其靈魂。
隻見其靈魂被淬煉的越來越純粹,漸漸地散發出九彩光芒。在這九彩光芒中,他的靈魂迅速朝著神魂轉變。無盡的道理流淌在敖臻的神魂之中,讓他對各種規則奧義的領悟,達到了一個嶄新的天地。
凝練神魂之後,敖臻便算是踏入了儒修的第二境,儒士境。隻有達到這一步的儒修,才能被舉秀才,踏入官場,成為一名士子,進入大漢的統治階級。
而根據各人的底蘊不同,凝練神魂後,神魂散發的色彩也不同。一般而言,隻有三彩以上,才能突破大儒。七彩以上,方有機會突破半聖。隻有九彩,方才有機會一窺最後的至聖之境。
由此可見敖臻的積累之深,但細思之下,就會發現孔丘這位儒道至聖的智慧是何等淵博。即使敖臻的數世積累,也不過是堪堪與之比肩。
堪破生死這一關對於常人而言,難如登天,這也是儒道修行最大的難關之一,不知道將多少儒士攔在大儒門檻之外。但對於敖臻而言,卻不過爾爾,措手可破。
隻見敖臻的神魂揮了揮手,一層看不見的生死屏障,砰的一聲,破碎開來。頓時,敖臻的神魂直接透體而出,千裏方圓的浩然正氣盡在他的掌控之中。
一種強大的感覺充斥在敖臻心頭,但很快就被敖臻強大的心境壓製下去。達到大儒之境後,前身對儒道的感悟就到此為止了,後麵的修行就需要敖臻自己摸索了。
堪破生死,成就大儒。這是儒修的第三境,達到這一境界的儒修,堪稱是儒家的中流砥柱。因為大儒才能感悟到天地間無處不在的浩然正氣,更能以神魂操縱浩然正氣禦敵。
根據前身的記憶,大儒之後的修行,修的乃是三不朽,即立言、立功、立德。
何謂立言?便是以先賢的道理為根基,不斷完善其道理。或者,參悟天地之道,將參悟的道理書以文章,著書立說,以傳後世。
何謂立功?就是要做出一番有利於家國百姓的功業,這番功業要足以彰表青史,影響後世。或者做過有功於天地的事,如上古先賢自創一道,幫助天地完善規則奧義。
何謂立德?就是有大德於天地,如孔聖人道化天地,以自身之道補天地之缺。德行感召於天地,通達於世人,萬眾感而景從。
立言之境,以後天靈慧書寫華章道理,借天地浩然正氣養之。華章一成,即為儒道之寶,能夠調動浩然正氣加持自身,發揮超越自身極限的力量。
華章一成,便擁有橫渡雷劫的實力。而根據自身底蘊不同,能夠度過不同層級的雷劫。最弱者可能堪堪度過一重雷劫,最強者甚至能夠一舉躲過六重雷劫。
而想到度過七重以上的雷劫,必須達到立功之境。隻有達到立功的層次,收到天意垂青,減少七重雷劫的難度,方才可以度過。當然若是積累的底蘊確實非常尋常,自然也能夠強行度過雷劫。
也就是說,敖臻如今想要更近一步,就必須達到立言境界,將自己參悟的天地道理書以文章,著書立說方才可以。這對敖臻來說難度也不大,就是選擇太多,導致他有點難以抉擇而已。
想了想,敖臻決定暫緩突破,畢竟立言所著之書對於自身之後的突破至關重要,不能馬虎大意。敖臻需要仔細思索一般,寫出一本曠世巨著。
敖臻在山林中感應了一番,一片竹林出現在他的感應之中,竹林周邊環境優美,符合敖臻對於臨時住所的基本要求。
隻見那竹林處於一處山穀之中,竹林盡頭還有一道瀑布,在陽光的映射下,一道虹橋懸掛於空中,極為美麗。
敖臻以神魂駕馭浩然之氣,踏虛而行,來到了山穀竹林之中。隻見敖臻神魂一動,那些綠竹仿佛又生命一般,相互纏繞、編織,很快一個精致的竹樓顯化於半空之中。
之後敖臻便在這竹屋之中住了下來。上午以源力滋養肉身,修行武道以護身;下午則誦讀記憶中的各種儒家典籍,汲取先人智慧以養神魂;晚上則以洞悉衍法之神通推衍儒道華章。
這一天,敖臻在竹林練武時,發現了一位青年正在偷看自己習武。這青年不及弱冠,十八九歲左右,身材消瘦,模樣清秀,身背藥簍,手拿藥鏟,顯然是一個采藥人。
而最讓敖臻側目的是,青年頭頂的青色本命氣柱衝天而起,凝聚成飛仙異象。顯然這青年氣運過人,有飛升成仙的資質,是一個巨大的潛力股。
因此,敖臻假裝沒有發現其偷窺自己練武,反而修習起最簡單、最基礎的樁步,一邊練,還一般自言自語的對關竅處進行一番講解。
練武完畢後,敖臻沒有和往常一樣,誦讀儒家經典。而是使用星宿鬥數開始推算起那個青年的相關信息來。敖臻能夠感知到,這個青年身上,有屬於他的機緣。
這一推算,結果卻讓敖臻大吃一驚。原來那個青年叫做張角,冀州巨鹿人。關鍵是他還有兩個兄弟,分別叫做張寶、張梁。
如果實在其他世界,其他朝代,張角這個名字非常普通。但是在東漢末年,張角卻是一個抹不去的存在。
太平道道主、大賢良師、天公將軍,這一個個頭銜,就能知道張角後來會有多輝煌。哪怕黃巾起義失敗,但他依然名著青史,成為漢末三國的導火索。
關於張角的信息在敖臻的神魂中一一略過,在聯想到那樁大機緣,無數的靈光在他的識海內閃過,很快太平要術這四個字浮現在他的識海中。
敖臻的心中頓時浮現出幾分明悟來,太平要術作為黃巾道的立教之本,名傳後世,是著名的道家經典之一。根據後世的傳說,乃是南華老仙傳給張角的天書,給是給太平要術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而如今,敖臻正處於儒修著華章的重要關口,若是編纂出太平要術,然後借助張角的太平道傳播,豈不是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積累出海量的底蘊。這恐怕就是他感應到的大機緣!
之後的一個月,敖臻將大部分心神融入大臻洞天之類,借助洞天之力推衍太平要術。由少部分心神控製肉身行動,如往常一樣,上午練武,下午讀經,晚上悟道。
而張角也每天剛剛蒙蒙亮,也就是卯時二刻左右,就來到敖臻竹屋不遠處,偷看敖臻練武。經過敖臻的觀察,不過短短一個月時間,張角已經將武道修煉入門,達到了後天第一境。
就在這天,敖臻終於推衍出了理想中的太平要術。這太平要術不僅融和儒道武三家的精髓,更是融入了神道法網的奧義。
若是真能改天換地,建立新朝,那麽還真有機會,以黃天取代蒼天,建立一方地上神國。當然,此法太過霸道,必然要承受天地反噬,一不小心就是神魂俱滅的下場。
即使以敖臻的能為,也不敢挑釁天道,那無疑是自尋死路。無數人喊著逆天而行,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人,他們的屍骨至今未寒,敖臻不想成為其中一員。
因此張角便成為敖臻計劃中不可或缺的棋子。讓張角走到台前,吸引注意力,而自己也在幕後,默默地吸收消化好處。
隨著敖臻心意一定,他的識海內,太平要術的經義頓時大放光芒,一點點烙印在三千後天靈慧上,這些靈慧在經文的作用下,交織融合,一本書籍浮現而出。
書籍封麵上,太平要術四個大字發出耀眼的光芒,照耀著敖臻的神魂一陣通透,讓他的智慧、悟性不斷地提升。
同時,太平要術的各種奧義不斷地浮現在他的神魂,每時每刻都讓他對太平要術有不同的理解。隨著理解的不斷加深,他的智慧、底蘊等等也變得無比深厚。
根據儒修之法,著華章之後,便要將其流傳天下,增加自身名望。之後便以儒修秘法牽引名望引來的願力壯大神魂,積累能夠橫渡雷劫的力量。
正是因此,大漢的那些名士才那般重視自己的名望。有名望便有力量,有力量無論在哪裏都是座上賓,受人尊敬,更增名望。這樣一來,便進入良性循環,名望越來越大,力量將越來越強。
這天,在張角離去之前,敖臻叫住了他。張角顯得十分惶恐,在這方世界,偷學武道技法乃是大忌,一旦被人發現,就會生死兩難。
看著張角惶恐的表情,敖臻不由一笑。這一笑仿佛擁有無上的感染力一般,直接撫平了張角心中的惶恐。
敖臻笑著說道:“本君有一樁大機緣賜予你,但這這樁機緣危險無比,不知道你是否願意?就算你不願意,本君也不會為難你。”
張角聽到敖臻的話,沒有任何猶豫,直接跪下大禮參拜,表示願意。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他想要得到機緣,自然需要付出代價,甚至是生命的代價。但是相比一輩子做個默默無聞的藥農,他願意博一個精彩人生。
看到張角決絕的模樣,敖臻的眼神中閃過一絲讚賞。於是便點頭道:“本君敖臻,道號南華,乃大臻洞天之主。從此之後,張角你便是我的記名弟子。若是將來你能夠逃出命中注定的劫數,本君便正是將你列入門牆,名列真傳。”
張角聽到後,激動異常,雖然對敖臻口中的劫數十分擔憂,但那畢竟是今後需要擔心的事情。如今重要的是拜師,於是他接連磕了九個響頭,口中道:“張角拜見師尊。”
看到張角那雖驚不亂的表情,敖臻對他的心性表示認同。之後敖臻右手成劍指,點在張角眉心,將他從主世界黃巾道得到的黃天大法傳給張角。
這是敖臻的一個惡趣味,想看看張角這位太平道主,修煉主世界黃巾道的鎮教法門,能夠取得什麽樣的成就。
而張角感應到識海中神秘莫測的功法,不由欣喜萬分。知道自己的選擇沒錯,不由的對未來十分期待起來。
別的不說,就說儒修修持智慧、悟性的方法,就足以讓敖臻垂涎三尺,摒棄儒道修行的種種不足之處。修行之人,沒有誰不希望自己智慧通天、悟性秉異的!
畢竟修行之道殊途同歸,最終都離不開參悟天地法則奧義。而參悟天地法則奧義,卻是極為考驗智慧、悟性的事,有“一日頓悟,白日飛升”之說,由此可見智慧、悟性的重要性。
而儒道修行講究讀書明智啟靈慧,先賢道理凝神魂,堪破生死成大儒,浩然正氣養華章,九重雷劫立道理,道化天地證至聖。這一步步下來,對智慧、悟性的加持簡直不可估量。
無數典籍經義從敖臻心靈之中浮現而出,一縷縷文華之氣被他以儒道秘法吸收,無盡的文華之氣匯聚在敖臻的識海中。砰,一縷智慧之火熊熊燃燒起來。
看著識海內熊熊燃燒的智慧之火,敖臻立刻掐動儒門法印,念誦儒道真言,不斷壓縮智慧之火,使其蛻變衍化成後天靈慧。敖臻的積累何其深厚,竟然足足衍化出三千縷後天靈慧。
這後天靈慧雖然比不上先天靈慧那般生而知之,卻也有其十分之一的效果,可見儒修法門的逆天之處。
而敖臻一次性衍化如此多的後天靈慧,對其智慧的增幅,較之先天靈慧還要強上十倍不止,這就是量變引起質變。
開啟後天靈慧之後,算是踏入了儒修第一境,儒生境。達到這一境界後,儒修方才能夠通過先賢所著典籍,參悟典籍中先賢領悟的道理。然後以先賢道理淬煉靈魂,讓其凝練成神魂。
隻見敖臻再次掐印,敖臻看過的海量典籍全部浮現在他的心中,無數的道理感悟被後天靈慧吸收、承載,淬煉其靈魂。
隻見其靈魂被淬煉的越來越純粹,漸漸地散發出九彩光芒。在這九彩光芒中,他的靈魂迅速朝著神魂轉變。無盡的道理流淌在敖臻的神魂之中,讓他對各種規則奧義的領悟,達到了一個嶄新的天地。
凝練神魂之後,敖臻便算是踏入了儒修的第二境,儒士境。隻有達到這一步的儒修,才能被舉秀才,踏入官場,成為一名士子,進入大漢的統治階級。
而根據各人的底蘊不同,凝練神魂後,神魂散發的色彩也不同。一般而言,隻有三彩以上,才能突破大儒。七彩以上,方有機會突破半聖。隻有九彩,方才有機會一窺最後的至聖之境。
由此可見敖臻的積累之深,但細思之下,就會發現孔丘這位儒道至聖的智慧是何等淵博。即使敖臻的數世積累,也不過是堪堪與之比肩。
堪破生死這一關對於常人而言,難如登天,這也是儒道修行最大的難關之一,不知道將多少儒士攔在大儒門檻之外。但對於敖臻而言,卻不過爾爾,措手可破。
隻見敖臻的神魂揮了揮手,一層看不見的生死屏障,砰的一聲,破碎開來。頓時,敖臻的神魂直接透體而出,千裏方圓的浩然正氣盡在他的掌控之中。
一種強大的感覺充斥在敖臻心頭,但很快就被敖臻強大的心境壓製下去。達到大儒之境後,前身對儒道的感悟就到此為止了,後麵的修行就需要敖臻自己摸索了。
堪破生死,成就大儒。這是儒修的第三境,達到這一境界的儒修,堪稱是儒家的中流砥柱。因為大儒才能感悟到天地間無處不在的浩然正氣,更能以神魂操縱浩然正氣禦敵。
根據前身的記憶,大儒之後的修行,修的乃是三不朽,即立言、立功、立德。
何謂立言?便是以先賢的道理為根基,不斷完善其道理。或者,參悟天地之道,將參悟的道理書以文章,著書立說,以傳後世。
何謂立功?就是要做出一番有利於家國百姓的功業,這番功業要足以彰表青史,影響後世。或者做過有功於天地的事,如上古先賢自創一道,幫助天地完善規則奧義。
何謂立德?就是有大德於天地,如孔聖人道化天地,以自身之道補天地之缺。德行感召於天地,通達於世人,萬眾感而景從。
立言之境,以後天靈慧書寫華章道理,借天地浩然正氣養之。華章一成,即為儒道之寶,能夠調動浩然正氣加持自身,發揮超越自身極限的力量。
華章一成,便擁有橫渡雷劫的實力。而根據自身底蘊不同,能夠度過不同層級的雷劫。最弱者可能堪堪度過一重雷劫,最強者甚至能夠一舉躲過六重雷劫。
而想到度過七重以上的雷劫,必須達到立功之境。隻有達到立功的層次,收到天意垂青,減少七重雷劫的難度,方才可以度過。當然若是積累的底蘊確實非常尋常,自然也能夠強行度過雷劫。
也就是說,敖臻如今想要更近一步,就必須達到立言境界,將自己參悟的天地道理書以文章,著書立說方才可以。這對敖臻來說難度也不大,就是選擇太多,導致他有點難以抉擇而已。
想了想,敖臻決定暫緩突破,畢竟立言所著之書對於自身之後的突破至關重要,不能馬虎大意。敖臻需要仔細思索一般,寫出一本曠世巨著。
敖臻在山林中感應了一番,一片竹林出現在他的感應之中,竹林周邊環境優美,符合敖臻對於臨時住所的基本要求。
隻見那竹林處於一處山穀之中,竹林盡頭還有一道瀑布,在陽光的映射下,一道虹橋懸掛於空中,極為美麗。
敖臻以神魂駕馭浩然之氣,踏虛而行,來到了山穀竹林之中。隻見敖臻神魂一動,那些綠竹仿佛又生命一般,相互纏繞、編織,很快一個精致的竹樓顯化於半空之中。
之後敖臻便在這竹屋之中住了下來。上午以源力滋養肉身,修行武道以護身;下午則誦讀記憶中的各種儒家典籍,汲取先人智慧以養神魂;晚上則以洞悉衍法之神通推衍儒道華章。
這一天,敖臻在竹林練武時,發現了一位青年正在偷看自己習武。這青年不及弱冠,十八九歲左右,身材消瘦,模樣清秀,身背藥簍,手拿藥鏟,顯然是一個采藥人。
而最讓敖臻側目的是,青年頭頂的青色本命氣柱衝天而起,凝聚成飛仙異象。顯然這青年氣運過人,有飛升成仙的資質,是一個巨大的潛力股。
因此,敖臻假裝沒有發現其偷窺自己練武,反而修習起最簡單、最基礎的樁步,一邊練,還一般自言自語的對關竅處進行一番講解。
練武完畢後,敖臻沒有和往常一樣,誦讀儒家經典。而是使用星宿鬥數開始推算起那個青年的相關信息來。敖臻能夠感知到,這個青年身上,有屬於他的機緣。
這一推算,結果卻讓敖臻大吃一驚。原來那個青年叫做張角,冀州巨鹿人。關鍵是他還有兩個兄弟,分別叫做張寶、張梁。
如果實在其他世界,其他朝代,張角這個名字非常普通。但是在東漢末年,張角卻是一個抹不去的存在。
太平道道主、大賢良師、天公將軍,這一個個頭銜,就能知道張角後來會有多輝煌。哪怕黃巾起義失敗,但他依然名著青史,成為漢末三國的導火索。
關於張角的信息在敖臻的神魂中一一略過,在聯想到那樁大機緣,無數的靈光在他的識海內閃過,很快太平要術這四個字浮現在他的識海中。
敖臻的心中頓時浮現出幾分明悟來,太平要術作為黃巾道的立教之本,名傳後世,是著名的道家經典之一。根據後世的傳說,乃是南華老仙傳給張角的天書,給是給太平要術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而如今,敖臻正處於儒修著華章的重要關口,若是編纂出太平要術,然後借助張角的太平道傳播,豈不是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積累出海量的底蘊。這恐怕就是他感應到的大機緣!
之後的一個月,敖臻將大部分心神融入大臻洞天之類,借助洞天之力推衍太平要術。由少部分心神控製肉身行動,如往常一樣,上午練武,下午讀經,晚上悟道。
而張角也每天剛剛蒙蒙亮,也就是卯時二刻左右,就來到敖臻竹屋不遠處,偷看敖臻練武。經過敖臻的觀察,不過短短一個月時間,張角已經將武道修煉入門,達到了後天第一境。
就在這天,敖臻終於推衍出了理想中的太平要術。這太平要術不僅融和儒道武三家的精髓,更是融入了神道法網的奧義。
若是真能改天換地,建立新朝,那麽還真有機會,以黃天取代蒼天,建立一方地上神國。當然,此法太過霸道,必然要承受天地反噬,一不小心就是神魂俱滅的下場。
即使以敖臻的能為,也不敢挑釁天道,那無疑是自尋死路。無數人喊著逆天而行,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人,他們的屍骨至今未寒,敖臻不想成為其中一員。
因此張角便成為敖臻計劃中不可或缺的棋子。讓張角走到台前,吸引注意力,而自己也在幕後,默默地吸收消化好處。
隨著敖臻心意一定,他的識海內,太平要術的經義頓時大放光芒,一點點烙印在三千後天靈慧上,這些靈慧在經文的作用下,交織融合,一本書籍浮現而出。
書籍封麵上,太平要術四個大字發出耀眼的光芒,照耀著敖臻的神魂一陣通透,讓他的智慧、悟性不斷地提升。
同時,太平要術的各種奧義不斷地浮現在他的神魂,每時每刻都讓他對太平要術有不同的理解。隨著理解的不斷加深,他的智慧、底蘊等等也變得無比深厚。
根據儒修之法,著華章之後,便要將其流傳天下,增加自身名望。之後便以儒修秘法牽引名望引來的願力壯大神魂,積累能夠橫渡雷劫的力量。
正是因此,大漢的那些名士才那般重視自己的名望。有名望便有力量,有力量無論在哪裏都是座上賓,受人尊敬,更增名望。這樣一來,便進入良性循環,名望越來越大,力量將越來越強。
這天,在張角離去之前,敖臻叫住了他。張角顯得十分惶恐,在這方世界,偷學武道技法乃是大忌,一旦被人發現,就會生死兩難。
看著張角惶恐的表情,敖臻不由一笑。這一笑仿佛擁有無上的感染力一般,直接撫平了張角心中的惶恐。
敖臻笑著說道:“本君有一樁大機緣賜予你,但這這樁機緣危險無比,不知道你是否願意?就算你不願意,本君也不會為難你。”
張角聽到敖臻的話,沒有任何猶豫,直接跪下大禮參拜,表示願意。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他想要得到機緣,自然需要付出代價,甚至是生命的代價。但是相比一輩子做個默默無聞的藥農,他願意博一個精彩人生。
看到張角決絕的模樣,敖臻的眼神中閃過一絲讚賞。於是便點頭道:“本君敖臻,道號南華,乃大臻洞天之主。從此之後,張角你便是我的記名弟子。若是將來你能夠逃出命中注定的劫數,本君便正是將你列入門牆,名列真傳。”
張角聽到後,激動異常,雖然對敖臻口中的劫數十分擔憂,但那畢竟是今後需要擔心的事情。如今重要的是拜師,於是他接連磕了九個響頭,口中道:“張角拜見師尊。”
看到張角那雖驚不亂的表情,敖臻對他的心性表示認同。之後敖臻右手成劍指,點在張角眉心,將他從主世界黃巾道得到的黃天大法傳給張角。
這是敖臻的一個惡趣味,想看看張角這位太平道主,修煉主世界黃巾道的鎮教法門,能夠取得什麽樣的成就。
而張角感應到識海中神秘莫測的功法,不由欣喜萬分。知道自己的選擇沒錯,不由的對未來十分期待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