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山就把嬰孩抱到大廳。
接生婆是個老婆子,穿著幹淨整潔,身體保養的好,快六十歲的人,一顆牙都沒有掉。
她細細瞧了瞧兩個嬰孩,誇讚道:“又白又胖,都是好的。”又掂掂嬰孩的分量,“兩個娃娃重量都不輕,最少五斤。你媳婦懷他們的時候可真是辛苦。”
李山連連點頭。
“可不是嗎,我娘懷小弟弟時肚子特別大。”李福康搶著抱小弟弟。
接生婆是個很有心的人,在李山下午去找過她之後就立即向人打聽了李家的情況,知道李家沒有老人,怕趙氏的月子沒有人照顧,特意跟李山道:“女人生娃不容易。你媳婦一次給你生兩個男娃,你媳婦身體虧得很厲害,月子裏可得吃好睡好,好好補補休息,你別讓你媳婦累著。”
李山連聲道謝。
“您說的是。”李如意也高看接生婆一眼。
李家自是不會讓接生婆白跑一趟,給了五十個銅錢,還給了十個煮熟的紅雞蛋。
接生婆喜滋滋非常高興,又給李山交待了幾句婦人做月子的注意事項。
天太黑了,李家怕接生婆迴去摔著,仍是由李健安、李福康送她迴家。
接生婆走了沒多久,兩個嬰孩先後拉出綠色的胎便。
馬氏把趙氏叫醒,讓她喂奶,她的奶子還沒有通,奶水不多,好在李如意早有準備,直接讓兩個嬰孩喝羊奶。
李石做了雞蛋麵條,趙氏吃了一碗接著睡。大家都累了,每人吃了一碗雞蛋麵條。
這下大人孩子都吃飽了,全部睡覺歇息。
馬氏與趙氏睡在一個床,兩個小嬰孩睡搖籃。
五狗子與李如意睡一間房。李山兄弟睡一間房。
半夜,兩個嬰孩餓了大哭,趙氏的奶水仍是不夠吃,馬氏把羊奶熱了熱給他們吃,他們吃飽了立即睡著。
第一個晚上就這麽平安祥和的渡過了。
清晨,趙氏、兩個嬰孩還在睡覺,李山兄弟都起來磨豆腐了,李健安、李福康也起來做全家人的早飯及趙氏的月子飯。
月子飯的食譜是李如意早就定好的,今個的早飯是紅棗小米粥、雞蛋餅。
李如意是被兩個嬰孩的哭鬧聲吵醒的,一睜眼,天都大亮了,旁邊的五狗子不見了,也不知五狗子何時起床走的。
李如意想到兩個嬰孩,心裏就一片柔軟,前世她沒有孩子,今生趙氏給她生了兩個小弟弟,她很喜歡非常高興。
努力賺錢讓哥哥讀書,現在又多一條,努力賺錢讓兩個小弟弟過上好日子。
人生有了目標,平淡的生活就不那麽乏味無趣。
她覺得今天心情特別好,不行,為了讓大家都沾沾喜,要做一件事。
沒錯,她去雜房把鞭炮拿出來,跟趙氏打了聲招唿,就在門前放了兩掛鞭炮。
鞭炮聲響徹天地,全村人都聽到了,這才知道李家昨晚添了兩個小男丁,紛紛過來道喜。
李山、李石在磨豆腐,李家四兄弟與李如意招待道喜的客人。
“哥,你們去學堂。家裏有我就行了。”李如意不用帶小弟弟,接待客人又不累。
一上午來道喜的人絡繹不絕,李家異常熱鬧,李山磨完豆腐過來接待客人,忙得腳不沾地,卻不覺得累,渾身有使不完的勁。
到了下午,一個奴仆打扮的中年男子提著一籃子禮物來到了李家。
133風險很大
中年男子態度不卑不亢,“我家主子昨個到達金雞鎮,今個得知貴府喜得兩子,派我帶著薄禮前來道喜。這裏麵有兩塊綢布是我家姑奶奶送的禮物。”
此人名叫張元,是馬鬆的管家。
馬鬆就是張秀才妻子馬氏的哥哥,三次從李家進豆腐賣到北地的城府,賺了一些銀子。
這不昨個晚上馬鬆在金雞鎮張秀才家裏歇腳,打算今早來李家買豆腐,結果今早從李家四兄弟嘴裏得知李家喜添兩個男丁的事,想著李家很忙,怕沒有功夫做豆腐賣給他,就派管家來問問,順便把賀禮送上。
張秀才、馬氏得了李家許多東西,也是覺得李家四兄弟日後會有出息,這迴就送了兩塊綢布當賀禮,讓張元一並送來。
李山、李如意都認識張元,收了賀禮,讓他帶話謝謝馬鬆、張秀才夫妻。
張元坐著吃了半杯茶,步入正題,問道:“李掌櫃,我家主子三日後去北地,這迴想跟你家買三千斤豆腐,不知行不行?”
李山望了李如意一眼,見她麵色不變,便答道:“行。肯定行的。”家裏添了兩個男丁,開銷增加了,豆腐買賣能多做就多做。
張元大喜,“那太好了。”
李如意問道:“豆腐買賣在北地城府很紅火?”
張元麵露笑容,點點頭,目光坦誠,“實不相瞞,豆腐在北地城府一斤已賣到十二個銅錢。我家主子說這迴還得提價。”
李山驚愕無比,“能賣這麽多銀錢!”他家的豆腐賣給馬鬆一斤才三個半銅錢,馬鬆十二個銅錢賣出去,一斤能掙八個半銅錢。他清楚的記得上迴馬鬆從他家進了兩千六百斤,這一趟就賺了幾十兩白銀。
李如意卻道“北地城府天氣寒冷,豆腐到了那邊都成了凍豆腐,每斤至少減輕二兩份量,再加上路途遙遠,車馬人工費用,一斤賣十二個銅錢不貴。”
前世物流非常發達的情況下,到了冬天,超市的青菜仍賣的很貴。今生豆腐隻有李家會做,隻能靠馬車驢車在官道上運輸,冬天北地沒有別的青菜,豆腐能賣成豬肉價也是正常。
“李小姐所言極是。天寒地凍,官路的地麵都結了冰,我們家把豆腐運到北地城府成本不低,要是賣得便宜,可就虧本了。”張元見李如意十分淡定,心裏暗暗稱奇,他跟著馬鬆走南闖北這麽多年,還沒見過像李如意這般聰慧大氣的女孩子。
李如意問道:“你們家主賣的是茶葉、綢緞,我看賣豆腐就是順帶吧?”
對於李家來說,一趟買賣賺個二十幾兩就算多了,可對於馬鬆這樣的中等遊商就入不了眼。
接生婆是個老婆子,穿著幹淨整潔,身體保養的好,快六十歲的人,一顆牙都沒有掉。
她細細瞧了瞧兩個嬰孩,誇讚道:“又白又胖,都是好的。”又掂掂嬰孩的分量,“兩個娃娃重量都不輕,最少五斤。你媳婦懷他們的時候可真是辛苦。”
李山連連點頭。
“可不是嗎,我娘懷小弟弟時肚子特別大。”李福康搶著抱小弟弟。
接生婆是個很有心的人,在李山下午去找過她之後就立即向人打聽了李家的情況,知道李家沒有老人,怕趙氏的月子沒有人照顧,特意跟李山道:“女人生娃不容易。你媳婦一次給你生兩個男娃,你媳婦身體虧得很厲害,月子裏可得吃好睡好,好好補補休息,你別讓你媳婦累著。”
李山連聲道謝。
“您說的是。”李如意也高看接生婆一眼。
李家自是不會讓接生婆白跑一趟,給了五十個銅錢,還給了十個煮熟的紅雞蛋。
接生婆喜滋滋非常高興,又給李山交待了幾句婦人做月子的注意事項。
天太黑了,李家怕接生婆迴去摔著,仍是由李健安、李福康送她迴家。
接生婆走了沒多久,兩個嬰孩先後拉出綠色的胎便。
馬氏把趙氏叫醒,讓她喂奶,她的奶子還沒有通,奶水不多,好在李如意早有準備,直接讓兩個嬰孩喝羊奶。
李石做了雞蛋麵條,趙氏吃了一碗接著睡。大家都累了,每人吃了一碗雞蛋麵條。
這下大人孩子都吃飽了,全部睡覺歇息。
馬氏與趙氏睡在一個床,兩個小嬰孩睡搖籃。
五狗子與李如意睡一間房。李山兄弟睡一間房。
半夜,兩個嬰孩餓了大哭,趙氏的奶水仍是不夠吃,馬氏把羊奶熱了熱給他們吃,他們吃飽了立即睡著。
第一個晚上就這麽平安祥和的渡過了。
清晨,趙氏、兩個嬰孩還在睡覺,李山兄弟都起來磨豆腐了,李健安、李福康也起來做全家人的早飯及趙氏的月子飯。
月子飯的食譜是李如意早就定好的,今個的早飯是紅棗小米粥、雞蛋餅。
李如意是被兩個嬰孩的哭鬧聲吵醒的,一睜眼,天都大亮了,旁邊的五狗子不見了,也不知五狗子何時起床走的。
李如意想到兩個嬰孩,心裏就一片柔軟,前世她沒有孩子,今生趙氏給她生了兩個小弟弟,她很喜歡非常高興。
努力賺錢讓哥哥讀書,現在又多一條,努力賺錢讓兩個小弟弟過上好日子。
人生有了目標,平淡的生活就不那麽乏味無趣。
她覺得今天心情特別好,不行,為了讓大家都沾沾喜,要做一件事。
沒錯,她去雜房把鞭炮拿出來,跟趙氏打了聲招唿,就在門前放了兩掛鞭炮。
鞭炮聲響徹天地,全村人都聽到了,這才知道李家昨晚添了兩個小男丁,紛紛過來道喜。
李山、李石在磨豆腐,李家四兄弟與李如意招待道喜的客人。
“哥,你們去學堂。家裏有我就行了。”李如意不用帶小弟弟,接待客人又不累。
一上午來道喜的人絡繹不絕,李家異常熱鬧,李山磨完豆腐過來接待客人,忙得腳不沾地,卻不覺得累,渾身有使不完的勁。
到了下午,一個奴仆打扮的中年男子提著一籃子禮物來到了李家。
133風險很大
中年男子態度不卑不亢,“我家主子昨個到達金雞鎮,今個得知貴府喜得兩子,派我帶著薄禮前來道喜。這裏麵有兩塊綢布是我家姑奶奶送的禮物。”
此人名叫張元,是馬鬆的管家。
馬鬆就是張秀才妻子馬氏的哥哥,三次從李家進豆腐賣到北地的城府,賺了一些銀子。
這不昨個晚上馬鬆在金雞鎮張秀才家裏歇腳,打算今早來李家買豆腐,結果今早從李家四兄弟嘴裏得知李家喜添兩個男丁的事,想著李家很忙,怕沒有功夫做豆腐賣給他,就派管家來問問,順便把賀禮送上。
張秀才、馬氏得了李家許多東西,也是覺得李家四兄弟日後會有出息,這迴就送了兩塊綢布當賀禮,讓張元一並送來。
李山、李如意都認識張元,收了賀禮,讓他帶話謝謝馬鬆、張秀才夫妻。
張元坐著吃了半杯茶,步入正題,問道:“李掌櫃,我家主子三日後去北地,這迴想跟你家買三千斤豆腐,不知行不行?”
李山望了李如意一眼,見她麵色不變,便答道:“行。肯定行的。”家裏添了兩個男丁,開銷增加了,豆腐買賣能多做就多做。
張元大喜,“那太好了。”
李如意問道:“豆腐買賣在北地城府很紅火?”
張元麵露笑容,點點頭,目光坦誠,“實不相瞞,豆腐在北地城府一斤已賣到十二個銅錢。我家主子說這迴還得提價。”
李山驚愕無比,“能賣這麽多銀錢!”他家的豆腐賣給馬鬆一斤才三個半銅錢,馬鬆十二個銅錢賣出去,一斤能掙八個半銅錢。他清楚的記得上迴馬鬆從他家進了兩千六百斤,這一趟就賺了幾十兩白銀。
李如意卻道“北地城府天氣寒冷,豆腐到了那邊都成了凍豆腐,每斤至少減輕二兩份量,再加上路途遙遠,車馬人工費用,一斤賣十二個銅錢不貴。”
前世物流非常發達的情況下,到了冬天,超市的青菜仍賣的很貴。今生豆腐隻有李家會做,隻能靠馬車驢車在官道上運輸,冬天北地沒有別的青菜,豆腐能賣成豬肉價也是正常。
“李小姐所言極是。天寒地凍,官路的地麵都結了冰,我們家把豆腐運到北地城府成本不低,要是賣得便宜,可就虧本了。”張元見李如意十分淡定,心裏暗暗稱奇,他跟著馬鬆走南闖北這麽多年,還沒見過像李如意這般聰慧大氣的女孩子。
李如意問道:“你們家主賣的是茶葉、綢緞,我看賣豆腐就是順帶吧?”
對於李家來說,一趟買賣賺個二十幾兩就算多了,可對於馬鬆這樣的中等遊商就入不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