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日對劉據來說簡直是人生最快樂的時光。
知曉青嬗被擄,劉據就在霍去病等人去匈奴營救後到了漢匈邊境上守著,前麵的三天兩夜對他來講真是一次巨大的煎熬,每一刻他都擔心青嬗會遭遇不測,以至於他總是問身邊的李氏兄弟,“青嬗會不會有危險?”
在望眼欲穿後,終於接到了霍去病的飛鷹傳書,信上說青嬗已被救下,她一切平安,再有一天一夜就會迴到大漢。那一刻,劉據頓覺世界又重現了光明。
迴到長安後的某日,劉據抽空去找了霍去病,聽他講述營救的經過。霍去病不是話多之人,三言兩語便將一場驚心動魄的營救行動說完了,劉據聽完,沉默許久,終於問了那個二人都不願意涉及的問題:“青嬗在這幾日有沒有受辱?”
霍去病抬頭注視劉據,目光炯炯,“我不知道,我見到她時她已經逃出了渾邪王營。雖不知前兩日她有沒有受到傷害,但我最後見到她時,她是戰鬥到最後一刻也沒屈服,這種氣節即便男人也未必都比得過,何況一個弱女子。不管她身體是否還清白,這種心性品質便如美玉一般無瑕。”
劉據也看了霍去病許久,終於道:“沒錯,我說知我者隻有去病你。我劉據雖不是古時聖人,但也不是那種迂腐於禮教之人,不管青嬗遭遇過什麽,在我心中,她都是天下最完美、最純潔的女孩兒,值得我一輩子去珍惜愛護的人。”
霍去病聽到這,眼眸中似有某種情緒湧動,但他很快掩飾了過去,再看時,又是一副波瀾不驚的表情。
劉據和霍去病交談過後,心情更加放鬆,和青嬗的相處也更加輕鬆起來。
以前劉據多和青嬗交流一些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等高雅的事情,二人來往的頻繁了,青嬗便經常拉劉據和她一起去孤兒院或者太學。這樣劉據見識到了青嬗的另一麵。比如每次去孤兒院,青嬗都和其他人員一樣去照顧孩子,有時給一兩歲的幼兒喂水喂飯,有時給病殘兒請醫抓藥,有時又會教大一點的孩子讀書認字。總之每次去的時候,她都事事親為,那裏的孩子都特別喜歡她,每次去都有人黏在她的身上。
其實劉據最初以為青嬗隻是出於天性善良,才出錢出力籌辦孤兒院的,雖當時很讚賞,但事後沒多久就忘了。直到他參與的多了,才發覺青嬗做的遠不止是出錢那麽簡單。她經常和孤兒院的照料者商談如何製作更好的食譜,如何預防、治療孩子們的疾病;如何教育孩子,讓他們學知識和本領。特別是這裏的女嬰,因為很多家庭重男輕女,經常有女嬰被遺棄,但到了這裏後,男女都被一樣養育,女孩跟男孩一起學習。在劉據看來,青嬗眼裏不光男女是平等的,似乎人人都是平等的。
即便這些出身卑微低賤,或者天生殘障,在她眼裏也是一個寶貴的生命,也是值得她花費巨大的精力去培養的人。劉據知道青嬗極愛清潔,但在孤兒院裏,她經常會幫孩子擦鼻涕、洗髒手,就連那些喜愛她的幼兒親她一臉口水,她也不嫌棄,還把孩子抱起來親了又親。
但就是青嬗的努力,來到這的孩子不出兩個月就會擺脫原來因貧窮、饑餓、疾病而導致的懨懨之態,變得生機勃勃。
劉據覺得新奇卻也不解,問青嬗:“你為什麽願意花那麽大精力照顧那些孩子,這些交給別人做就好了。”
青嬗答道:“我從小就經常跟祖父母去家鄉的孤兒院,那時我還小,什麽也不懂,隻是出於孩子天然的同情心想去幫助他們,每次去的時候會為那些孩子多買些玩具、零食。後來我大一點了才問他們為什麽帶我去那裏。祖父說人人都是平等的,隻是有些人天生不幸,那我們這些幸運的人應該去幫助他們,我應該從小就有這種理念,自己成功的同時別忘了別人的福祉。後來再大了,我慢慢理解了這句話。而且我也明白了如果我想幫助別人就要了解對方的疾苦,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敷衍,而是真正到他們中間去體驗。”
劉據聽了這話大受觸動,他是當朝太子,未來大漢的天子,了解民間疾苦,讓百姓安居樂業,是每一位皇帝畢生追求的。隻是很多人居廟堂之高,離江湖很遠,那些民生政策便常常華而不實,實施起來也往往與初衷背道相馳,時間久了,民怨沸騰,掌權者卻很納悶,“為何我費心盡力卻不討好呢?”看來青嬗說的很有道理,你要想了解和解決百姓的疾苦,就必須到民間去。
劉據對青嬗有了新的認識之後,便會經常和青嬗商討一些具體的治國之策。因為劉據已成年,他早已開始幫父皇處理政事,尤其是農業方麵的,農業乃國家之根本,一年中如果哪個地方出現了大的自然災害,父皇就會召集大臣們徹夜商談對策,唯恐饑民暴亂。
青嬗雖不懂農業,但有些見解卻是觸類旁通的,比如青嬗建議可以設置專門的研發機構,一是研究農作物,引進高產品種;二是研發水利灌溉技術;三在官府設置氣象部門,遇有極端天氣要及時通報。這些在現代人眼裏看來輕鬆平常的方案,放在2000多年前的漢朝卻是真知灼見,劉據每每聽過之後,便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青嬗也為自己能幫到劉據感到高興,因為她覺得如果這些好的建議被朝廷采納,定會造福於百姓。青嬗出身於現代的精英階層,不論是從小的教育還是長大後接觸到的很多國外頂級富豪的理念都是致力於人類的進步,這些也都是她身體力行的。但她恰恰忽視了她現在所處的時代以及她的身份,沒有政治敏感性,所以她所作所為為她贏得了很多底層百姓和基層官員擁護的同時,也為她今後埋下了致命的隱患。
知曉青嬗被擄,劉據就在霍去病等人去匈奴營救後到了漢匈邊境上守著,前麵的三天兩夜對他來講真是一次巨大的煎熬,每一刻他都擔心青嬗會遭遇不測,以至於他總是問身邊的李氏兄弟,“青嬗會不會有危險?”
在望眼欲穿後,終於接到了霍去病的飛鷹傳書,信上說青嬗已被救下,她一切平安,再有一天一夜就會迴到大漢。那一刻,劉據頓覺世界又重現了光明。
迴到長安後的某日,劉據抽空去找了霍去病,聽他講述營救的經過。霍去病不是話多之人,三言兩語便將一場驚心動魄的營救行動說完了,劉據聽完,沉默許久,終於問了那個二人都不願意涉及的問題:“青嬗在這幾日有沒有受辱?”
霍去病抬頭注視劉據,目光炯炯,“我不知道,我見到她時她已經逃出了渾邪王營。雖不知前兩日她有沒有受到傷害,但我最後見到她時,她是戰鬥到最後一刻也沒屈服,這種氣節即便男人也未必都比得過,何況一個弱女子。不管她身體是否還清白,這種心性品質便如美玉一般無瑕。”
劉據也看了霍去病許久,終於道:“沒錯,我說知我者隻有去病你。我劉據雖不是古時聖人,但也不是那種迂腐於禮教之人,不管青嬗遭遇過什麽,在我心中,她都是天下最完美、最純潔的女孩兒,值得我一輩子去珍惜愛護的人。”
霍去病聽到這,眼眸中似有某種情緒湧動,但他很快掩飾了過去,再看時,又是一副波瀾不驚的表情。
劉據和霍去病交談過後,心情更加放鬆,和青嬗的相處也更加輕鬆起來。
以前劉據多和青嬗交流一些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等高雅的事情,二人來往的頻繁了,青嬗便經常拉劉據和她一起去孤兒院或者太學。這樣劉據見識到了青嬗的另一麵。比如每次去孤兒院,青嬗都和其他人員一樣去照顧孩子,有時給一兩歲的幼兒喂水喂飯,有時給病殘兒請醫抓藥,有時又會教大一點的孩子讀書認字。總之每次去的時候,她都事事親為,那裏的孩子都特別喜歡她,每次去都有人黏在她的身上。
其實劉據最初以為青嬗隻是出於天性善良,才出錢出力籌辦孤兒院的,雖當時很讚賞,但事後沒多久就忘了。直到他參與的多了,才發覺青嬗做的遠不止是出錢那麽簡單。她經常和孤兒院的照料者商談如何製作更好的食譜,如何預防、治療孩子們的疾病;如何教育孩子,讓他們學知識和本領。特別是這裏的女嬰,因為很多家庭重男輕女,經常有女嬰被遺棄,但到了這裏後,男女都被一樣養育,女孩跟男孩一起學習。在劉據看來,青嬗眼裏不光男女是平等的,似乎人人都是平等的。
即便這些出身卑微低賤,或者天生殘障,在她眼裏也是一個寶貴的生命,也是值得她花費巨大的精力去培養的人。劉據知道青嬗極愛清潔,但在孤兒院裏,她經常會幫孩子擦鼻涕、洗髒手,就連那些喜愛她的幼兒親她一臉口水,她也不嫌棄,還把孩子抱起來親了又親。
但就是青嬗的努力,來到這的孩子不出兩個月就會擺脫原來因貧窮、饑餓、疾病而導致的懨懨之態,變得生機勃勃。
劉據覺得新奇卻也不解,問青嬗:“你為什麽願意花那麽大精力照顧那些孩子,這些交給別人做就好了。”
青嬗答道:“我從小就經常跟祖父母去家鄉的孤兒院,那時我還小,什麽也不懂,隻是出於孩子天然的同情心想去幫助他們,每次去的時候會為那些孩子多買些玩具、零食。後來我大一點了才問他們為什麽帶我去那裏。祖父說人人都是平等的,隻是有些人天生不幸,那我們這些幸運的人應該去幫助他們,我應該從小就有這種理念,自己成功的同時別忘了別人的福祉。後來再大了,我慢慢理解了這句話。而且我也明白了如果我想幫助別人就要了解對方的疾苦,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敷衍,而是真正到他們中間去體驗。”
劉據聽了這話大受觸動,他是當朝太子,未來大漢的天子,了解民間疾苦,讓百姓安居樂業,是每一位皇帝畢生追求的。隻是很多人居廟堂之高,離江湖很遠,那些民生政策便常常華而不實,實施起來也往往與初衷背道相馳,時間久了,民怨沸騰,掌權者卻很納悶,“為何我費心盡力卻不討好呢?”看來青嬗說的很有道理,你要想了解和解決百姓的疾苦,就必須到民間去。
劉據對青嬗有了新的認識之後,便會經常和青嬗商討一些具體的治國之策。因為劉據已成年,他早已開始幫父皇處理政事,尤其是農業方麵的,農業乃國家之根本,一年中如果哪個地方出現了大的自然災害,父皇就會召集大臣們徹夜商談對策,唯恐饑民暴亂。
青嬗雖不懂農業,但有些見解卻是觸類旁通的,比如青嬗建議可以設置專門的研發機構,一是研究農作物,引進高產品種;二是研發水利灌溉技術;三在官府設置氣象部門,遇有極端天氣要及時通報。這些在現代人眼裏看來輕鬆平常的方案,放在2000多年前的漢朝卻是真知灼見,劉據每每聽過之後,便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青嬗也為自己能幫到劉據感到高興,因為她覺得如果這些好的建議被朝廷采納,定會造福於百姓。青嬗出身於現代的精英階層,不論是從小的教育還是長大後接觸到的很多國外頂級富豪的理念都是致力於人類的進步,這些也都是她身體力行的。但她恰恰忽視了她現在所處的時代以及她的身份,沒有政治敏感性,所以她所作所為為她贏得了很多底層百姓和基層官員擁護的同時,也為她今後埋下了致命的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