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到敵人將有可能的舉動及意圖,再推測出敵人的行軍線路又或是最終的攻擊目的,那麽就可以步步先機,便可以事先製定製敵致勝之策。


    經過戲誌才等謀士的分析,再通過各種因素的推算,又或者是排除。最後,一眾軍將謀臣,總結出了幾種的可能性。


    其中,都比較認可一種情況。就是安息帝國及羅馬帝國方麵的盟軍,不太可能大軍齊出。極有可能的,就是抽調一部份的精銳軍馬渡河突擊,搶奪印度河東岸的一個可供他們帝國盟軍落腳的地方,確保他們渡河之後不會被漢軍截斷了他們的後勤補給,如此再將他們的大軍運送過來,對印度河東岸的某一個城池進行攻擊。


    如果進展順利,則證明漢軍也並非不可敵,如此,他們才會放心的加大攻擊力度,陸續主動出擊,攻擊漢軍的軍馬,尋求和漢軍決戰的機會,一舉擊敗漢軍,從而完全將漢軍趕離印度,全麵占據貴霜帝國。


    而適合兩大帝國盟軍出擊,能夠方便帝國盟軍方麵快速將他們的軍馬及後勤補給送過印度河東岸來的地方,實際也並不多,尤其是要在印度河東岸也有適合他們大軍站穩腳的地方也不多。


    綜合種種一推算,發現,居然就是木爾坦城西麵的印度河一帶是比較適合兩大帝國的盟軍渡河作戰的。


    這一帶地區,是屬於印度河的中段上遊地帶了,有一段河岸約百裏長左右,是比較適宜隨意渡河登陸作戰的。


    當然,另外還有幾個地方,也勉強可以,但是,假設,漢軍的軍將謀臣所預算的安息帝國及羅馬帝國的盟軍的舉動圖意成立。那麽,漢軍方麵就可以完全掌握住主動,有意誘導帝國方麵的軍馬,從木爾坦城西麵的印度河段渡河。


    然後,待帝國盟軍過河之後,再突然截斷他們的後勤補給,將他們渡河過來的軍馬一舉殲滅。


    按眾人的估計,帝國盟軍方麵,少說也得要派出百萬以上的軍馬渡過印度河。因為漢軍在貴霜帝國的總兵力多達四、五百萬,帝國盟軍方麵如果派過來的人馬少了,那是完全沒有意義的。


    隻有一次性派出百萬以上的大軍,他們才有把握突破漢軍在印度河東岸的防線,然後再打開局麵。


    如果漢軍可以殲滅這支渡河過來的帝國盟軍,那麽就可以一舉擊萎帝國盟軍意圖擊敗漢軍的幻想,徹底斬斷他們的那一點不軌之念。日後,他們再也不敢再言主動對漢軍用兵,絕對也隻能死死的守著他們那在漢軍眼內隻是一個笑話的巴基斯坦防線。


    到時候,漢軍就隻有等到最適合的時機,一舉擊破他們的巴基斯坦防線,可直接讓兩大帝國的盟軍徹底崩潰,大漢帝國便可輕鬆的收取整個安息帝國的大好河山,甚至,到時候恐怕亦可以順勢進擊西歐,徹底將整個西方都歸納為大漢的版圖。


    可以說,決定安息帝國甚至是整個西方的命運,就是現在安息帝國與羅馬帝國的盟軍對占據了貴霜帝國的漢軍的這一次戰事。、


    也不知道是不是安息帝國的可悲,還是大漢太過強大超前,或是漢人的智慧更高人一等。


    安息帝國方麵,他們現在都還摸不清漢軍的情況,一時都還沒有商議製定出這一次他們不得不主動進攻的方案計劃。而他們的對手漢軍方麵,卻已經將他們的一切都計算得清清楚楚了。


    而事實上,的確也與一眾漢軍大將及謀臣所猜測預算的差不多。


    而最後確定的進攻方案計劃,卻是原貴霜帝國皇帝韋蘇提婆給提出來的。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之下,安息帝國及羅馬帝國方麵,也隻好采取了韋蘇提婆所提出來的進攻方案。


    在他們一時的確難以準確的摸清漢軍的兵力布置情況之下,韋蘇提婆這個原貴霜帝國的皇帝,就成為對漢軍最為了解的一個人了。


    並且,帝國盟軍所要進攻的地方,原本就是屬於韋蘇提婆的領地,作為皇帝,他似乎對自己的地盤最熟悉不過了。


    韋蘇提婆認為,通過他們的情報,也發現漢軍同樣也於他們所構建的巴基斯坦防線的印度河對岸駐紮了無數軍馬。如此,也就是說,印度河,就成了他們雙方要攻擊對方所必須要首先麵對的天險。


    如果漢軍要攻擊安息帝國,那麽也必須要渡過印度河才有可能直接對他們的巴基斯坦防線進行攻擊。反之,他們要進攻已經占據了貴霜帝國的漢軍,也得要首先考慮如何渡過印度河的問題。


    他們老早就知道,漢軍似乎有一種巨型的戰船,那種戰船,可以在印度河中下遊快速巡棱,無論他們選擇在印度河中下遊哪一個點進行渡河作戰,都必然會遭受到漢軍的快速船隊的攻擊。如此,他們帝國盟軍的軍馬,恐怕連想要安然的渡過印度河都是一件困難的事。


    連渡河都做不到,如此他們還淡什麽的對漢軍發起攻戰呢?


    韋蘇提婆對安息帝國皇帝及羅馬帝國的使者等人的分析,的確也是這麽的一個道理,直接讓他們都認可了韋蘇提婆的這個說法。


    隨後,韋蘇提婆又分析,認為帝國盟軍方麵的四百多萬的大軍,分布在巴基斯坦若長的防線上。那麽漢軍的軍馬,估計也是差不多的。如此也就是說,漢軍的隨便某一段印度河的防線上,都會有一定的軍馬駐守,但是,兵力絕對不會太多。


    畢竟防線太長了,數千裏之長。就算漢軍的數百萬大軍全都在這印度河防線的東岸,那麽分開駐守的話,就當作一千裏的防線有一百萬的軍馬,那麽一百裏左右的防線段當中,估計就隻有那麽十萬的漢軍人馬。


    這就意味著,他們完全有可能先從某一段河段,突破過去。隻要帝國盟軍方麵,集中了優勢的兵力,就一定可以攻下一段河段,突擊到對岸。


    而韋蘇提婆有過在漢軍兵鋒之下大敗的經曆,所以,他又提出,哪怕漢軍就隻有十萬,他們也必須得要出動比漢軍數倍的兵力,才有可能取勝。


    因此,他建議,最好,他們帝國盟軍方麵,可以先調動約五十萬的大軍渡河突擊。如此方有可能一舉擊敗百裏防線之內的十萬漢軍。這樣,他們才有可能在對岸站穩腳跟。


    牽一發動全身,擊破了漢軍的防線之後,別的漢軍肯定會馬上派來援軍。所以,那先行渡河突擊的五十萬帝國盟軍,要先確保他們渡河之後,所搶占的地區的安全,務必要敵住漢軍的後撲。爭取時間,讓他們的後續大軍渡河,還有他們渡河大軍的後勤補給。


    待大軍渡河之後,他們的軍馬,就可以對那些反撲的漢軍發動攻擊,擊敗那些反撲的漢軍,百萬大軍出動,攻擊他們登渡點附近的漢軍駐軍主城。


    攻占一座大城之後,便將這座大城作為他們在印度河東岸的一個前進橋頭堡,為帝國盟軍接著下來的大舉渡河作戰提供一個堅實的後勤補給點。


    韋蘇提婆的意思是,他們帝國盟軍方麵,可以先派出一支人馬作試探性攻擊,如果一旦攻擊得手,那麽帝國盟軍大軍便要大舉出擊,不再限於一開始的那個進攻點。


    因為隻有這樣,才有可能及時的牽製住漢軍,不讓漢軍可以隨意的調動更多的大軍對他們的那個前進橋頭堡進行攻擊。如此,帝國盟軍方麵,才有可能依托已經得手的那座城池,不停的擴大戰果。


    他更提出,如果他們的帝國盟軍,可以不停的消滅從防線各處調往去攻擊他們的漢軍,就可以大大的削減漢軍的兵力。當消耗了漢軍的一定兵力之後,他們或者可以率一支大軍,直接殺往他們貴霜帝國的原帝都,隻需要奪迴貴霜帝國的帝都,那麽他韋蘇提婆就可以宣布複國,憑著他在貴霜帝國之內的威望,或者可以號召得了貴霜帝國的民眾依附他。到時,就是與漢軍決戰,徹底將漢軍消滅在貴霜帝國或是將他們趕走的時候了。


    當然,韋蘇提婆也知道一點,現在,就是安息帝國及羅馬帝國方麵,誰都不想先出兵去試探漢軍的實力。誰都想保存自己的實力。


    可是,又誰都知道他們現在也都得要主動進攻了,要不然,他們的結盟恐怕還真的難以再維持得太久。


    而對於韋蘇提婆來說,他的複國夢,就隻能指望安息帝國及羅馬帝國的盟軍了。他留在安息帝國還真的受夠了,平時,不但兩大帝國方麵對他冷嘲熱諷,連一些後來拉攏進來參與帝國盟軍的一些小帝國及小部族的人,都對他這個貴霜帝國的皇帝冷嘲熱諷,完全將他作為一個無能的反麵教材來嘲笑。


    堂堂的貴霜帝國,國力不比安息帝國弱,居然被漢軍輕易的滅了國,他這個貴霜帝國皇帝,成了喪家之犬,要寄居於安息帝國的庇護之下偷生。


    往往,麵對著那些人的嘴臉時,他都又恨又羞愧。


    所以,他本人,卻是最希望可以及早向漢軍發起進攻的人。


    他知道,如果沒有人提起先向漢軍主動進攻的任務,那麽安息帝國及羅馬帝國都不知道要商討扯皮到什麽時候才可以確實作戰計劃來。


    因此,他主動提出,由他的貴霜帝國的殘部,作為渡過印度河向漢軍發動進攻的第一批決的人馬。


    如果他們渡河成功,並且能夠突破漢軍的江防,在對岸站住腳。那麽帝國盟軍方麵,則要快速派出第二批次的軍馬支援,要確保到手的戰果。


    為此,他又坑了一把那些後來才加入帝國盟軍的那些小帝國及部族。要求那些小帝國最少要派出十萬以上的軍馬,作為第二批次的渡河軍馬。


    如此,有了第一第一批軍馬的渡河成功。安息帝國及羅馬帝國方麵,就可以安心的再軍渡河了。


    為了安兩大帝國的心,他建議,第三批軍馬,最好由兩大帝國各派出十萬以上的人馬一起渡河。這樣,兩大帝國方麵就誰都不會說什麽了。


    最後,作為主戰國安息帝國,他們自然得要出動更多一些的軍馬。他建議,最好一共出動五十萬以上的精銳軍馬,而羅馬帝國方麵,最好能調動三十萬的精銳之師。如此,加上他們貴霜帝國的殘部及那些小帝國的軍馬。這樣就足足有了百萬大軍。


    百萬大軍分批次渡河之後,肯定可以在對岸立穩腳,並可以憑優勢的兵力,趁分布在千裏防線之內的百萬漢軍沒來得及將所有的軍馬都調來作戰之前,一舉攻占當中的一座大城。以確立渡河作戰的勝利態勢。


    接下來,就是如何再派軍馬渡河,運送後勤補給過渡,以及全線出擊,牽製整個印度河防線的漢軍,好讓先過河站穩了腳的帝國盟軍大軍擴大戰果。


    可以說,韋蘇提婆這一個作戰方案的確算是一個比較完整的作戰方案。的確比較符合現在的兩大帝國的情況去落實執行。


    因為,無論是安息帝國先出動五十萬的軍馬,還是羅馬帝國出動三十萬軍馬。這點兵力,相對於他們帝國各自的總兵力而言,似乎就算是渡河攻擊失利,他們也都可以在承受的範圍之內。就算是這點軍馬全滅了,他們也都不會覺得會傷及他們的根本。也同樣不會影響他們對整個巴基斯坦防線的安全問題。如此,他們各自的心理都覺得可以接受。


    如果情況當真的如韋蘇提婆所講的那般發展,那麽他們的確就可以取得了主動權,可以考慮全線出擊,作為牽製漢軍的佯攻人馬出動。如果漢軍在他們帝國盟軍的攻擊之下,的確出現了崩敗的跡象,他們就來真的,全線出擊,一舉大敗漢軍。


    如此,他們采納了韋蘇提婆的這個作戰方案,共同達成了一致協議。


    最後,再由韋蘇提婆提出他們要渡河進攻的地點,亦一致通過之後。


    帝國盟軍方麵,就開始暗暗的調動軍馬,著手準務渡河攻戰的準備。(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小兵之霸途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級煙槍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級煙槍王並收藏三國小兵之霸途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