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願意遷徙到緬甸及印度去的大漢百姓,他們都會由官府統一安排他們的行程。
一時間,人滿為患的洛陽城,願意作為大漢第一批遷徙異地居住發展的百姓就超過了二十萬人,當中,有大半的大漢百姓,是一家數口人一起遷徙的。
對於擁有近兩三百萬人口的洛陽城來說,願意遷徙的人口占據了其中的十五分之一,這個比例算是相當高的了。
之所以會有如此高的遷徙比例。其中最主要的是因為大漢朝廷宣傳得宜,對於大漢將會進行大遷徙的計劃,其實早在很多年前,便已經由大漢新民報的報道當中透露了消息出去。當然,當時隻不過是以一種分析評論的角度去講解大漢將來的發展所麵對的一些可能性。其中就有提到,因為大漢的一些城鎮,人口太過集中,必須會對城鎮人口進行遷徙的分析。
這些分析當中,一個是眾整個大漢的全局麵出發,去講解漢人遷徙異地,將會對大漢的發展強盛起到一些什麽的作用。另外,也從一個城市的民生角度去分析講解,城市人口過多,造成一個城市超負荷運轉的許多不利於大漢發展的因素。
當初,分析這些原因的時候,當時的大漢百姓,對於那個全局觀的講法大多都不太以為然的。但是,對於關係到城市民生的一些分析,大多數大城鎮的百姓都有點深以為然。認為講解得非常有道理的。
其中就分析到,大漢的城鎮,尤其是那些大城,超過了百萬人口的那些大城市。
一座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在這古時代已經算是相當大的一座大城了,其城中的中軸線,一般都會有二十裏以上那麽長。如此大的一座城池,從南到北,從北到南的橫跨度太遠。當然,正常來說,這此並不會是什麽的大問題。因為現在大漢境內,幾乎每家每戶都配備了馬匹及馬車代步,正常來講,橫跨過一座大城,所需的時間也不是太多,約半個時辰左右,便可以橫跨一座大城。
但問題是,就算是在後世,一座二、三十萬的三、四線的城鎮,在每天早晚以及午時的上下班高峰期,都會出現交通堵塞的情況。那個時候,南來北往極為不方便。
之所以提到這個交通堵塞的情況,而是劉易也沒有想到過的,在這古時代的城裏,都會有嚴重的交通堵塞的事兒,並且,交通堵塞的情況,已經極為嚴重了。
在這古時代,一般的城鎮,大多數都有著一個比較固定的規劃的。一般的情況之下,一座城池,在修建的時候,就會先定下南北的中軸線,還有就是東西走向的主幹道。這些,分別相對應了東南西北的四個主城門。當然,除了主城門之外,也還會有一些偏城門或是側門。但是,一般情況之下,這些城門不會開啟的。所以,就隻有東南西北四個城門讓城內的大漢百姓出入。
如此一來,因為城內的百姓出入都會有馬匹或是馬車,如此多的馬匹及馬車一齊要進出城門,如此,滯留在城門內外的要進入的百姓,就無比擁擠。有時候,想要出城或者是進城,幾乎要等上一個時辰左右。並且,幾乎每天都得要麵對這樣的情況。
因為這個交通問題,這個就算是劉易原來也沒有考慮到的問題,讓朝廷官員無比頭痛。為此,也破天荒的,根據劉易的意思,出具了大漢的交通法,規則了大漢馬匹及馬車等,甚至是行人,都要按左上右下的交通方向行走。還規定了,在城內,不準策馬飛馳,馬車亦隻能緩行。還有,設置了一些緊急的行道。
可是,就算是這樣,依然沒能解決得了城內的交通問題。就因為這個交通的問題,估計最少會影響到大漢發展進程的五分之一。
因何在這個古時代,也會因為交通的問題而拖慢了大漢的發展進程呢?別小看了這五分之一,這可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了。
其實,哪怕是在後世,因為一些交通的問題,可能都不會在這個古時代那麽的嚴重。這個五分之一,隻是指那種百萬人口左右的城池,如果像洛陽這樣的大城,其中就極有可能因為一些交通的問題,許多人一整天都不用幹活了。
這個,劉易忽略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後現代的城市,與這個古時代的城池,是有著很基本的分別的。
因為,後世的城市,城內的民眾,基本上都是生活在本城當中,所有的市民,他們大部份的人口,基本上都是生活在城中,工作在城中,如果沒有特別的情況,大部份人都不需要離開他們所生活的城中。
但是,這個古時代的城池就不同了。因為這個時代的城池,並非後世的那種工業城市。除了當中極少的一部份人之外,他們不需要出城之外,基本所有的百姓,他們都要出城謀生。
再說白點,就是這個古時代的百姓,大部份都是農民,隻有極少數的一部份人才不用出城都可以謀生。
如此一來,每天的早上,城內的百姓,他們必須要出城,趕到他們的田地去勞作,直到傍晚時分才會迴城。另外,就算是商人,也幾乎要每天都進出城池去采購或販買商品。還有,因為劉易當初設計城池的時候,就考慮到城內有可能寸土寸金,所以,一些工廠工房作坊,除了那些小型的加工作坊之外,不會影響到城內的百姓的生活起居的之外,一般都會在城外所規劃的範圍之內開設那些工廠工房作坊等。所以,就算是一些工人,也要出城到工廠工房作坊去工作的。
這樣一來,城內除了那些老人小孩,一些婦女,一些大家庭的一部份人之外,是不用每天都進出城池的。別的,幾乎每天都要進出城池。
這樣,拿洛陽來說,不用說多,每天進出城池的百姓,估計就會超過百萬人。
再加上,百姓進出要不是騎馬便是趕著馬車,並且又是大家都差不多的時段要離開城池到各自地田地去勞作。這麽多人,這麽多馬車都一下子擠在城門內外,豈能不堵塞交通?
如此一來,大漢新民報就提到過,認為,農民長住在城內,已經不太適合了。當然,這不是岐視農民,並沒有別的意思。而是說,隨著一些城池的增大,人口的增多,圍繞著城池周邊的田地就那麽多。居住在城內的百姓,隻有小部份的百姓,當初所分配到給他們的田地是處於城鎮的四周區域的,而大部份的百姓,他們所分配到的田地,都是遠離城池的。這樣一來,就算沒有城門的交通阻塞,他們往來自己的田地都要花上不少的時間。每天,他們往來自己的田地及城池,如此來迴奔婆,不僅他們會覺得累,實際每天留給他們勞作的時間就不多了。
另外,再提到,以前,那麽多百姓要擁擠在城裏,是因為大漢動亂,百姓在野外在一般的村莊生活,很容易碰到一些過往的賊軍洗掠,要不就是會被那些山賊強盜侵犯。
那麽現在大漢太平了,早已經沒有了那些山賊強盜所生存的土壤,在大漢官府得力的治理之下,天下國泰民安。如此,那些隻是靠務農維生,並且,他們的田地又是遠離城鎮的百姓,他們為何還要住在城裏?何不就在他們田地所在的附近修建房屋落戶居住?
大漢新民報提出這個問題,分析這個問題,的確非常深放民心。
在不久前,便已經有了不少的城內百姓,他們都搬離了城池,到他們田地所在的附近的地方,修建了房屋,落戶居住。在一段時間之內,在離城鎮較遠的地方,紛紛冒出了許多百姓結伴而居的新村莊。
如此,的確也極大可能的緩解了不少城內的交通問題。
朝廷方麵,也很快就有了相對應的一些舉措。針對這些自願搬離城鎮的百姓,有著許多有利於他們的政策。
另外,也出具了一些對於遷徙百姓的福利法規,鼓勵百姓搬遷。
比如,如果百姓願意將他們城內的房屋歸還給朝廷官府的話,官府會負責為他們在城外他們指定的屬於他們田地的地方修建新的房屋給他們。另外,還有一定的補償。嗯,這一點要說明的是,當初城內的房屋,全都被收歸朝廷所有,分配給那些百姓居住之後,名義上是他們所有,但實際的所有權是在朝廷官府手裏。如果分配給他們本人居住,或者是一代傳一代下去的,朝廷不會有迴收權。但是他們不再在這些房屋居住的話,那麽就得要被收歸朝廷官府,再作另行分配。
但是,百姓也不會太笨,就算他們要搬到城外去,也會在城內的房屋裏留下一些家人居住,如果就可以保住他們在城內的房屋。但是,他們要在城外另建新房子落戶的話,那新房子是要他們自己出資出力去修建的。
朝廷如此,等於是合理的,讓雙方都滿意的收歸一些等於是空置的房屋。而這些空置的房屋,又可以再分配給一些有需要的人。比如,一些有功的將士,他們如果想要到城內居住生活的話,那麽就有地方給他們了。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如果百姓不願意將房屋歸還給朝廷官府的,但又沒有留下其家的人在城內居住。那麽他們的房屋就等於是空置,如果他們還想繼續保留,就得要向朝廷官府申請,如此,每年都得要上交一定的保管費。
當然,朝廷也提出了一些建議,就是建議那些百姓,如果打算留一部份家人在城內居住的,就讓在城內的人盡可能的學習經商。甚至,朝廷也出具了一些鼓勵經商的政策。
朝廷希望,基於現在大漢的教育基本普及,基本能讓所有的百姓人人都識字,能計數。如此,希望那些百姓家裏人口較多,用不了太多勞動力去田地勞作的家庭,積極的學習經商,又或是進入更高等的學府去學習。
並且,朝廷官府方麵,也給出了一些建議,引導百姓去經商。比如,最簡單的,百姓遷離城到城外去居住,一般,都會遷離主城二十裏遠的地方去生活。如此,許多百姓都喜歡在同一個地方生活,讓許多地方慢慢的形成了一個人口較多的村落。有些村落,可能是十數戶人家,也有些是數十戶人家。再多一些的,會有上百戶人家。這樣,人口就會較多。
這樣一來,在那些新村莊生活的百姓,自然就得需要一些日常用品。但他們離城說遠不遠,說近不近,如果想買一點東西都得各自迴城的話,那就極為不方便了。因此,就會有許多的商機在裏麵。
起碼,以大漢百姓現在的生活水平,每天都得要吃肉,喝點小酒吧?如此,屠戶就有了生意,酒莊也可以在這些村莊設點。又或者,一些村民,也可以在村內開一間雜貨店,方便村莊百姓的日常生活所需。而那些走商行販,也有了商機,他們完全可以不時販運一些商品到那些村去販賣。
現在的百姓,沒有後世的那麽多彎彎繞繞,雖然說,一些商人的確是奸商,但是,在這個古時代,就算是奸商也是有道德底線的。尤其是在官府的控製之下,一般的商人,都能夠做到公賣公買。
如此,一般的城鎮,除了不少城內的百姓搬離了城池到城外去居住之外,的確也多出了許多經商走商的百姓。
之所以這樣,其實就是為了大遷徙的時候做準備。
願意遷徙到緬甸、印度的大漢百姓,大部份都是有過經商經驗的人。
劉易並不需要太多大漢百姓到異國去種田,需要的,是商人。
隻要漢軍所占的地方,建立了大漢官府,處於大漢的控製之下,那麽很多方麵的東西就會發展起來。而大漢來的商人,就是要將發展起來的那些多餘的物資轉化為金錢。
如此一來,將來那些地方的經濟,就基本掌握在那些商人當中,而大漢官府,卻掌控著那些商人。這就等於掌握了所占地區的經濟命脈。(未完待續。)
一時間,人滿為患的洛陽城,願意作為大漢第一批遷徙異地居住發展的百姓就超過了二十萬人,當中,有大半的大漢百姓,是一家數口人一起遷徙的。
對於擁有近兩三百萬人口的洛陽城來說,願意遷徙的人口占據了其中的十五分之一,這個比例算是相當高的了。
之所以會有如此高的遷徙比例。其中最主要的是因為大漢朝廷宣傳得宜,對於大漢將會進行大遷徙的計劃,其實早在很多年前,便已經由大漢新民報的報道當中透露了消息出去。當然,當時隻不過是以一種分析評論的角度去講解大漢將來的發展所麵對的一些可能性。其中就有提到,因為大漢的一些城鎮,人口太過集中,必須會對城鎮人口進行遷徙的分析。
這些分析當中,一個是眾整個大漢的全局麵出發,去講解漢人遷徙異地,將會對大漢的發展強盛起到一些什麽的作用。另外,也從一個城市的民生角度去分析講解,城市人口過多,造成一個城市超負荷運轉的許多不利於大漢發展的因素。
當初,分析這些原因的時候,當時的大漢百姓,對於那個全局觀的講法大多都不太以為然的。但是,對於關係到城市民生的一些分析,大多數大城鎮的百姓都有點深以為然。認為講解得非常有道理的。
其中就分析到,大漢的城鎮,尤其是那些大城,超過了百萬人口的那些大城市。
一座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在這古時代已經算是相當大的一座大城了,其城中的中軸線,一般都會有二十裏以上那麽長。如此大的一座城池,從南到北,從北到南的橫跨度太遠。當然,正常來說,這此並不會是什麽的大問題。因為現在大漢境內,幾乎每家每戶都配備了馬匹及馬車代步,正常來講,橫跨過一座大城,所需的時間也不是太多,約半個時辰左右,便可以橫跨一座大城。
但問題是,就算是在後世,一座二、三十萬的三、四線的城鎮,在每天早晚以及午時的上下班高峰期,都會出現交通堵塞的情況。那個時候,南來北往極為不方便。
之所以提到這個交通堵塞的情況,而是劉易也沒有想到過的,在這古時代的城裏,都會有嚴重的交通堵塞的事兒,並且,交通堵塞的情況,已經極為嚴重了。
在這古時代,一般的城鎮,大多數都有著一個比較固定的規劃的。一般的情況之下,一座城池,在修建的時候,就會先定下南北的中軸線,還有就是東西走向的主幹道。這些,分別相對應了東南西北的四個主城門。當然,除了主城門之外,也還會有一些偏城門或是側門。但是,一般情況之下,這些城門不會開啟的。所以,就隻有東南西北四個城門讓城內的大漢百姓出入。
如此一來,因為城內的百姓出入都會有馬匹或是馬車,如此多的馬匹及馬車一齊要進出城門,如此,滯留在城門內外的要進入的百姓,就無比擁擠。有時候,想要出城或者是進城,幾乎要等上一個時辰左右。並且,幾乎每天都得要麵對這樣的情況。
因為這個交通問題,這個就算是劉易原來也沒有考慮到的問題,讓朝廷官員無比頭痛。為此,也破天荒的,根據劉易的意思,出具了大漢的交通法,規則了大漢馬匹及馬車等,甚至是行人,都要按左上右下的交通方向行走。還規定了,在城內,不準策馬飛馳,馬車亦隻能緩行。還有,設置了一些緊急的行道。
可是,就算是這樣,依然沒能解決得了城內的交通問題。就因為這個交通的問題,估計最少會影響到大漢發展進程的五分之一。
因何在這個古時代,也會因為交通的問題而拖慢了大漢的發展進程呢?別小看了這五分之一,這可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了。
其實,哪怕是在後世,因為一些交通的問題,可能都不會在這個古時代那麽的嚴重。這個五分之一,隻是指那種百萬人口左右的城池,如果像洛陽這樣的大城,其中就極有可能因為一些交通的問題,許多人一整天都不用幹活了。
這個,劉易忽略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後現代的城市,與這個古時代的城池,是有著很基本的分別的。
因為,後世的城市,城內的民眾,基本上都是生活在本城當中,所有的市民,他們大部份的人口,基本上都是生活在城中,工作在城中,如果沒有特別的情況,大部份人都不需要離開他們所生活的城中。
但是,這個古時代的城池就不同了。因為這個時代的城池,並非後世的那種工業城市。除了當中極少的一部份人之外,他們不需要出城之外,基本所有的百姓,他們都要出城謀生。
再說白點,就是這個古時代的百姓,大部份都是農民,隻有極少數的一部份人才不用出城都可以謀生。
如此一來,每天的早上,城內的百姓,他們必須要出城,趕到他們的田地去勞作,直到傍晚時分才會迴城。另外,就算是商人,也幾乎要每天都進出城池去采購或販買商品。還有,因為劉易當初設計城池的時候,就考慮到城內有可能寸土寸金,所以,一些工廠工房作坊,除了那些小型的加工作坊之外,不會影響到城內的百姓的生活起居的之外,一般都會在城外所規劃的範圍之內開設那些工廠工房作坊等。所以,就算是一些工人,也要出城到工廠工房作坊去工作的。
這樣一來,城內除了那些老人小孩,一些婦女,一些大家庭的一部份人之外,是不用每天都進出城池的。別的,幾乎每天都要進出城池。
這樣,拿洛陽來說,不用說多,每天進出城池的百姓,估計就會超過百萬人。
再加上,百姓進出要不是騎馬便是趕著馬車,並且又是大家都差不多的時段要離開城池到各自地田地去勞作。這麽多人,這麽多馬車都一下子擠在城門內外,豈能不堵塞交通?
如此一來,大漢新民報就提到過,認為,農民長住在城內,已經不太適合了。當然,這不是岐視農民,並沒有別的意思。而是說,隨著一些城池的增大,人口的增多,圍繞著城池周邊的田地就那麽多。居住在城內的百姓,隻有小部份的百姓,當初所分配到給他們的田地是處於城鎮的四周區域的,而大部份的百姓,他們所分配到的田地,都是遠離城池的。這樣一來,就算沒有城門的交通阻塞,他們往來自己的田地都要花上不少的時間。每天,他們往來自己的田地及城池,如此來迴奔婆,不僅他們會覺得累,實際每天留給他們勞作的時間就不多了。
另外,再提到,以前,那麽多百姓要擁擠在城裏,是因為大漢動亂,百姓在野外在一般的村莊生活,很容易碰到一些過往的賊軍洗掠,要不就是會被那些山賊強盜侵犯。
那麽現在大漢太平了,早已經沒有了那些山賊強盜所生存的土壤,在大漢官府得力的治理之下,天下國泰民安。如此,那些隻是靠務農維生,並且,他們的田地又是遠離城鎮的百姓,他們為何還要住在城裏?何不就在他們田地所在的附近修建房屋落戶居住?
大漢新民報提出這個問題,分析這個問題,的確非常深放民心。
在不久前,便已經有了不少的城內百姓,他們都搬離了城池,到他們田地所在的附近的地方,修建了房屋,落戶居住。在一段時間之內,在離城鎮較遠的地方,紛紛冒出了許多百姓結伴而居的新村莊。
如此,的確也極大可能的緩解了不少城內的交通問題。
朝廷方麵,也很快就有了相對應的一些舉措。針對這些自願搬離城鎮的百姓,有著許多有利於他們的政策。
另外,也出具了一些對於遷徙百姓的福利法規,鼓勵百姓搬遷。
比如,如果百姓願意將他們城內的房屋歸還給朝廷官府的話,官府會負責為他們在城外他們指定的屬於他們田地的地方修建新的房屋給他們。另外,還有一定的補償。嗯,這一點要說明的是,當初城內的房屋,全都被收歸朝廷所有,分配給那些百姓居住之後,名義上是他們所有,但實際的所有權是在朝廷官府手裏。如果分配給他們本人居住,或者是一代傳一代下去的,朝廷不會有迴收權。但是他們不再在這些房屋居住的話,那麽就得要被收歸朝廷官府,再作另行分配。
但是,百姓也不會太笨,就算他們要搬到城外去,也會在城內的房屋裏留下一些家人居住,如果就可以保住他們在城內的房屋。但是,他們要在城外另建新房子落戶的話,那新房子是要他們自己出資出力去修建的。
朝廷如此,等於是合理的,讓雙方都滿意的收歸一些等於是空置的房屋。而這些空置的房屋,又可以再分配給一些有需要的人。比如,一些有功的將士,他們如果想要到城內居住生活的話,那麽就有地方給他們了。
另外還有一種情況,如果百姓不願意將房屋歸還給朝廷官府的,但又沒有留下其家的人在城內居住。那麽他們的房屋就等於是空置,如果他們還想繼續保留,就得要向朝廷官府申請,如此,每年都得要上交一定的保管費。
當然,朝廷也提出了一些建議,就是建議那些百姓,如果打算留一部份家人在城內居住的,就讓在城內的人盡可能的學習經商。甚至,朝廷也出具了一些鼓勵經商的政策。
朝廷希望,基於現在大漢的教育基本普及,基本能讓所有的百姓人人都識字,能計數。如此,希望那些百姓家裏人口較多,用不了太多勞動力去田地勞作的家庭,積極的學習經商,又或是進入更高等的學府去學習。
並且,朝廷官府方麵,也給出了一些建議,引導百姓去經商。比如,最簡單的,百姓遷離城到城外去居住,一般,都會遷離主城二十裏遠的地方去生活。如此,許多百姓都喜歡在同一個地方生活,讓許多地方慢慢的形成了一個人口較多的村落。有些村落,可能是十數戶人家,也有些是數十戶人家。再多一些的,會有上百戶人家。這樣,人口就會較多。
這樣一來,在那些新村莊生活的百姓,自然就得需要一些日常用品。但他們離城說遠不遠,說近不近,如果想買一點東西都得各自迴城的話,那就極為不方便了。因此,就會有許多的商機在裏麵。
起碼,以大漢百姓現在的生活水平,每天都得要吃肉,喝點小酒吧?如此,屠戶就有了生意,酒莊也可以在這些村莊設點。又或者,一些村民,也可以在村內開一間雜貨店,方便村莊百姓的日常生活所需。而那些走商行販,也有了商機,他們完全可以不時販運一些商品到那些村去販賣。
現在的百姓,沒有後世的那麽多彎彎繞繞,雖然說,一些商人的確是奸商,但是,在這個古時代,就算是奸商也是有道德底線的。尤其是在官府的控製之下,一般的商人,都能夠做到公賣公買。
如此,一般的城鎮,除了不少城內的百姓搬離了城池到城外去居住之外,的確也多出了許多經商走商的百姓。
之所以這樣,其實就是為了大遷徙的時候做準備。
願意遷徙到緬甸、印度的大漢百姓,大部份都是有過經商經驗的人。
劉易並不需要太多大漢百姓到異國去種田,需要的,是商人。
隻要漢軍所占的地方,建立了大漢官府,處於大漢的控製之下,那麽很多方麵的東西就會發展起來。而大漢來的商人,就是要將發展起來的那些多餘的物資轉化為金錢。
如此一來,將來那些地方的經濟,就基本掌握在那些商人當中,而大漢官府,卻掌控著那些商人。這就等於掌握了所占地區的經濟命脈。(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