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推薦、收藏,今天可能會小爆,做個小結,明天要上架了。)
扶蘇給張火解釋工坊的規劃時,張蒼也仔細的讀完了扶蘇對學宮的規劃,除了幾天前扶蘇提到的機構設置,扶蘇竟然還有更大的構想。
張蒼正想開口詢問,旁邊的廖智已經開口,張蒼也不著急,繼續翻看扶蘇對工坊和其他地方的規劃。
“公子,學委要從學宮中分離出來?”廖智早就等得急不可耐了,隻是扶蘇一直在對張火交代工坊的事情,他沒敢打斷。
“嗯,學宮是教學的地方,學委現在的主業是《學報》,跟學宮的關係並不大,分離出來,是為了學委更好的發展。”扶蘇不由分說,先給自己把學委分離出來帶了了帽子。
“呃。”廖智作為學委的會長,對自己要聽命於張蒼雖有些小意見,很早就想自己獨掌大權,但扶蘇這突然的一下子把學委提出來,還是讓廖智沒有想到。
“獨力出來總是好的。”廖智幹幹的笑了一聲,道:“可是公子在規劃裏說,學委自負盈虧,是不是要求有點高。”
“等我一下。”扶蘇再次翻開規劃,把關於學委的規劃,瀏覽了一遍。
“編印《學報》是學委最重要的工作,三年時間,讓《學報》開始盈利,難度不小,但並不是不可能。”扶蘇喝了一口茶,對廖智說道。
“規劃裏寫的很清楚,自負盈虧隻是順帶的目標,並不是最重要的。”
“《學報》想要有銷量,重要的是有話題,規劃裏給了兩個思路,其一,自己創造話題,其二,發現話題,並把他們搬到《學報》上。”
廖智點點頭,道:“創造話題,我明白,公子要求《學報》擴大篇幅,要達到每期《學報》有六篇文章刊登,三年之內點評所有的諸子百家。”
“可是發現話題要怎麽做?”廖智將規劃讀了一邊,有些領悟,知道了《學報》將來的發展方向,但仍然對扶蘇的要求心存疑慮。
“你知道墨者的由來吧?”扶蘇沒有直接迴答,而是問道。
廖智表示知道,扶蘇對墨者的重視,眾人皆知,廖智又是儒生,知道墨者跟儒家的關係匪淺。
“墨翟本是儒家子弟,後來卻脫離儒家而去,著書立說,一心一意與儒家為敵,這就是話題。”扶蘇沒有因為廖智的儒生身份,委婉說明,而是直言不諱。
“我想無論是儒生,還是其他讀書人對這段公案都很好奇,那就找人寫一篇解析的文章,我想著文章會有很大的賣點的。”
“再比如,孟軻和荀況都是儒家後學名士,對人性的討論卻截然相反,孟軻性善論和荀況性惡論,到底誰是誰非,寫出來也會有一大批讀者。”
“再比如,孔丘曾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論語》成書的時候,還沒有句讀,誰也不知道這句話,到底該怎麽解讀,從這句話的解析,來判斷孔丘到底是個什麽樣的人,你說儒生會不會有很大興趣?”
廖智眉頭直跳,都說扶蘇對儒家麽有好感,自己在學宮半年,扶蘇沒有刻意刁難,倒是沒有什麽感覺,可今日扶蘇的幾個“比如”那可是惡意滿滿啊。
“我明白了。”廖智沒等扶蘇繼續“再比如”,趕緊打斷道。
“唔,明白了,那就好。”扶蘇意猶未盡,但是廖智已經明白,他隻好停下。
“規劃中所說的廣告是什麽意思?”廖智又問道。
“廣告?廣告廣告,當然是廣而告之了,把消息在《學報》上散布出去,就是廣告。”扶蘇道。
“《學報》每月一期,現在名聲還不響,但是相信我,《學報》將來會名垂史冊的。”扶蘇又開始了他的畫餅大#法,如果宋風今日也在這裏,肯定是滿臉的不屑,大喊:“公子又在挖坑了。”
“比如說潁川郡受旱災影響,糧食、衣物漲價,《學報》把這個消息率先刊印出來,看到《學報》的人,就會知道這個消息,這些人中如果有個商人,他會不會想著向潁川郡運些糧食、布匹,賺點小錢,他賺了錢會不會以後都關注《學報》,甚至有可能每個月都會買一份《學報》來;比如說工坊新作了一批家具,但是由於是新東西,沒有銷路,找到《學報》想讓宣傳一下,張火總不能說發廣告就發吧,總要給《學報》點工錢才行。”
“要給的,要給的。”張火不知道扶蘇為什麽會突然提到他,也不知道扶蘇說了什麽,隻是忙不迭的答應著。
“看到了,這就是《學報》賺錢的方法。你也知道年初學宮開學的時候,廢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四五十個學生,當時沒有《學報》啊,如果有的話,我也在《學報》上刊登個消息,你說會不會有些效果?”扶蘇也不管張火的亂入,繼續道。
廖智眼前大亮,這廣告之法用的好了,《學報》絕對會財源滾滾啊,公子不愧是有點石成金的本事。
在廖智看來,工坊、商鋪都已經給扶蘇掙了不少錢,學宮經過張蒼的整改,也開始收取學費,好像隻有自己掌管的學委沒有什麽收入,倒是跟扶蘇要了不少錢。有了廣告,學委就要大翻身了,總不用再伸手要錢,看張蒼的臉色,分離就分離吧。
張蒼對學委的分離出去,期待已久,對扶蘇給廖智出了個賺錢的主意並不在意,他等了一陣,西陵還沒弄明白扶蘇要他坐在這裏看書是什麽用意,廖智重新打開規劃,似乎想從裏邊找到新的賺錢門路。
“公子,學宮的規劃,是不是有些好高騖遠了。”張蒼開口道。
這次扶蘇沒有再去翻看規劃,胸有成竹的道:“師叔先說說看。”
“其他的且不說,公子要學宮三年招滿一千學生,這怎麽可能?”張蒼問道。
“今年是招滿了三百個學生,但學生的增加不是這麽算的。”張蒼說道。
“即使鹹陽的官員家中都有適齡的孩子,他們都將孩子送到學宮來,也不過是千人之數,更何況,他們未必就肯將自家孩子都送入學宮。”
扶蘇給張火解釋工坊的規劃時,張蒼也仔細的讀完了扶蘇對學宮的規劃,除了幾天前扶蘇提到的機構設置,扶蘇竟然還有更大的構想。
張蒼正想開口詢問,旁邊的廖智已經開口,張蒼也不著急,繼續翻看扶蘇對工坊和其他地方的規劃。
“公子,學委要從學宮中分離出來?”廖智早就等得急不可耐了,隻是扶蘇一直在對張火交代工坊的事情,他沒敢打斷。
“嗯,學宮是教學的地方,學委現在的主業是《學報》,跟學宮的關係並不大,分離出來,是為了學委更好的發展。”扶蘇不由分說,先給自己把學委分離出來帶了了帽子。
“呃。”廖智作為學委的會長,對自己要聽命於張蒼雖有些小意見,很早就想自己獨掌大權,但扶蘇這突然的一下子把學委提出來,還是讓廖智沒有想到。
“獨力出來總是好的。”廖智幹幹的笑了一聲,道:“可是公子在規劃裏說,學委自負盈虧,是不是要求有點高。”
“等我一下。”扶蘇再次翻開規劃,把關於學委的規劃,瀏覽了一遍。
“編印《學報》是學委最重要的工作,三年時間,讓《學報》開始盈利,難度不小,但並不是不可能。”扶蘇喝了一口茶,對廖智說道。
“規劃裏寫的很清楚,自負盈虧隻是順帶的目標,並不是最重要的。”
“《學報》想要有銷量,重要的是有話題,規劃裏給了兩個思路,其一,自己創造話題,其二,發現話題,並把他們搬到《學報》上。”
廖智點點頭,道:“創造話題,我明白,公子要求《學報》擴大篇幅,要達到每期《學報》有六篇文章刊登,三年之內點評所有的諸子百家。”
“可是發現話題要怎麽做?”廖智將規劃讀了一邊,有些領悟,知道了《學報》將來的發展方向,但仍然對扶蘇的要求心存疑慮。
“你知道墨者的由來吧?”扶蘇沒有直接迴答,而是問道。
廖智表示知道,扶蘇對墨者的重視,眾人皆知,廖智又是儒生,知道墨者跟儒家的關係匪淺。
“墨翟本是儒家子弟,後來卻脫離儒家而去,著書立說,一心一意與儒家為敵,這就是話題。”扶蘇沒有因為廖智的儒生身份,委婉說明,而是直言不諱。
“我想無論是儒生,還是其他讀書人對這段公案都很好奇,那就找人寫一篇解析的文章,我想著文章會有很大的賣點的。”
“再比如,孟軻和荀況都是儒家後學名士,對人性的討論卻截然相反,孟軻性善論和荀況性惡論,到底誰是誰非,寫出來也會有一大批讀者。”
“再比如,孔丘曾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論語》成書的時候,還沒有句讀,誰也不知道這句話,到底該怎麽解讀,從這句話的解析,來判斷孔丘到底是個什麽樣的人,你說儒生會不會有很大興趣?”
廖智眉頭直跳,都說扶蘇對儒家麽有好感,自己在學宮半年,扶蘇沒有刻意刁難,倒是沒有什麽感覺,可今日扶蘇的幾個“比如”那可是惡意滿滿啊。
“我明白了。”廖智沒等扶蘇繼續“再比如”,趕緊打斷道。
“唔,明白了,那就好。”扶蘇意猶未盡,但是廖智已經明白,他隻好停下。
“規劃中所說的廣告是什麽意思?”廖智又問道。
“廣告?廣告廣告,當然是廣而告之了,把消息在《學報》上散布出去,就是廣告。”扶蘇道。
“《學報》每月一期,現在名聲還不響,但是相信我,《學報》將來會名垂史冊的。”扶蘇又開始了他的畫餅大#法,如果宋風今日也在這裏,肯定是滿臉的不屑,大喊:“公子又在挖坑了。”
“比如說潁川郡受旱災影響,糧食、衣物漲價,《學報》把這個消息率先刊印出來,看到《學報》的人,就會知道這個消息,這些人中如果有個商人,他會不會想著向潁川郡運些糧食、布匹,賺點小錢,他賺了錢會不會以後都關注《學報》,甚至有可能每個月都會買一份《學報》來;比如說工坊新作了一批家具,但是由於是新東西,沒有銷路,找到《學報》想讓宣傳一下,張火總不能說發廣告就發吧,總要給《學報》點工錢才行。”
“要給的,要給的。”張火不知道扶蘇為什麽會突然提到他,也不知道扶蘇說了什麽,隻是忙不迭的答應著。
“看到了,這就是《學報》賺錢的方法。你也知道年初學宮開學的時候,廢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四五十個學生,當時沒有《學報》啊,如果有的話,我也在《學報》上刊登個消息,你說會不會有些效果?”扶蘇也不管張火的亂入,繼續道。
廖智眼前大亮,這廣告之法用的好了,《學報》絕對會財源滾滾啊,公子不愧是有點石成金的本事。
在廖智看來,工坊、商鋪都已經給扶蘇掙了不少錢,學宮經過張蒼的整改,也開始收取學費,好像隻有自己掌管的學委沒有什麽收入,倒是跟扶蘇要了不少錢。有了廣告,學委就要大翻身了,總不用再伸手要錢,看張蒼的臉色,分離就分離吧。
張蒼對學委的分離出去,期待已久,對扶蘇給廖智出了個賺錢的主意並不在意,他等了一陣,西陵還沒弄明白扶蘇要他坐在這裏看書是什麽用意,廖智重新打開規劃,似乎想從裏邊找到新的賺錢門路。
“公子,學宮的規劃,是不是有些好高騖遠了。”張蒼開口道。
這次扶蘇沒有再去翻看規劃,胸有成竹的道:“師叔先說說看。”
“其他的且不說,公子要學宮三年招滿一千學生,這怎麽可能?”張蒼問道。
“今年是招滿了三百個學生,但學生的增加不是這麽算的。”張蒼說道。
“即使鹹陽的官員家中都有適齡的孩子,他們都將孩子送到學宮來,也不過是千人之數,更何況,他們未必就肯將自家孩子都送入學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