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穩穩的幸福—儷超戀的推薦。祝大家國慶節快樂,祖國萬歲。)
武將們的聲音逐漸停止,整個過程中,文官也不時的提出一些建議或困難,卻絲毫沒有扶蘇在舊時空電視劇裏看到的文武之爭,文臣非要給武將找麻煩的事情,在嬴政這裏不允許發生。
“大王,內史費騰請求辭去代理潁川郡郡守職務,另外,費大人奏請大王派人安撫潁川民心。”攻趙之事議論完畢,李斯出聲道。
“國都滅了,還不老實。”嬴政嘟囔一聲。
“眾卿有何建議?”嬴政先交由眾位大臣討論。
眾人先是低聲討論,不大會兒就有人出聲道“
“黔首不過是盲從之人,民心也是被人煽動才會出現不穩的跡象,要治理韓地民心,關鍵還在於韓國的原有的官員。”這是一個宣揚嚴格吏治的。
“他們現在是秦國的官員,卻還想著像在姬安在位時一樣,糊弄了事,稍有不順心就以煽動民心為要挾,實在該殺。”這是一個主張重刑的。
“現在大秦領土年年增加,官員一直就不夠用,如果不用這些舊官吏,那可真是無人可用了。”這是個負責官員選拔的。
“說的不錯,初步估計潁川郡人口在百萬左右,需要的官吏不在少數,單從其他地方調撥,一來是數量不足,二來他們未必熟悉當地情況。”
“李由他們如何?”有人想到了剛剛做完戶口統計,還沒有外派的郎中。
“這些人可不是普通的職位能夠打發的,至少得是縣丞一級的,潁川郡一共才幾個縣,能用幾個,主要還是普通官員的缺乏,不是這些主官。”這肯定是有子侄做郎中了。
“這些官員不足為慮,隻要把郡守、縣令、郡尉、縣尉掌握老秦人手裏,潁川無憂。”這肯定適合研究矛盾論的。
“黔首需要的是教化,不能隨意棄之,費騰所請不可不慮。”這是個以民為本的。
“民心不穩,不過是氓隸之輩心念姬安罷了,殺了姬安,自然一切無事。”這是主張斬草除根的。
“即使不殺他,也要拘到鹹陽,嚴加看守。”
“韓國宗室也應遷到鹹陽來,不能放任不管。”
……
一時間,文官們紛紛發言,發出自己的見解,讓嬴政作為參考。
“確實需要派一個有分量的大臣前往潁川郡,警告那些舊韓的官員,讓他們心存敬畏才好;同時也應曉諭黔首,處在大秦治下,應當安心生產,大秦對於他們一視同仁;姬安那裏也應當去告誡一番,免得他生出些不該有的心思。”李斯的看法是同意費騰所請的,費騰本來就是韓國人,逃亡秦國被嬴政重用,又一手建立了潁川郡,對潁川郡是最為熟悉的,他的建議是最有參考價值的。
李斯的話仿佛是一錘定音,他現在是嬴政麵前的紅人,說的話幾乎就是嬴政的想法,眾人都靜了下來,等著嬴政的決斷。
“姬安確實不能殺,免得天下人說寡人言而無信,但確實要告誡一番,省的將來麻煩。”果然如同眾人所料,李斯發言之後,嬴政就做出了決斷。
“眾位愛卿誰當前往潁川?”嬴政決定要派人去,但是派誰去,卻仍舊交由眾人討論。
“典客令林大人如何?”
“不行,韓國已滅,不是屬國,哪裏是典客要做的事情。”
“那就派個大夫去吧?”
“不行,怎麽說姬安曾經貴為一國之主,大夫連九卿都不是,太辱沒王位了。”
“李斯大人如何,他既通律法,可查吏治,又曾經與姬安打過交道,正合適。”
提出讓李斯去的這個官員,肯定沒安好心。誰都知道,如今李斯受嬴政信任,是秦國朝堂的實際掌控人,實權還在王綰和熊琦之上,讓他離開鹹陽,這是要讓李斯遠離權力中心啊。
“這個不合適,廷尉事務繁多,廷尉大人是主官,怎能輕離!”
能掌控秦國朝堂,自然少不了狗腿子的幫忙,自然會有人替李斯反駁。
“確實不合適。”
“不合適。”
支持李斯的人,明顯多於對李斯不懷好意的。
李斯聽了這建議卻沒有反對,隻是淡淡道:“並無不可。”然後就不再說話,等著眾人繼續討論。
“李卿有何建議?”嬴政並沒有在意這點小小的爭執,問李斯道。
李斯思考一陣,迴答道:“我認為丞相熊琦大人是合適的人選。”
李斯的話一出,讓人很是意外,都以為這是李斯在排擠丞相,想要再進一步了,這可不是他平時的風格啊。
李斯卻沒有時間去感受眾人的心思,道:“我建議熊琦大人,理由有四,其一,熊琦大人貴為秦國丞相,去見姬安身份足夠了;其二,熊琦大人身為丞相,有豐富的經驗,足以處理好對潁川郡官員的處理;其三,熊琦丞相除了通文事,亦通武事,足以應付一切情況;其四,姬安在陳縣,本是楚國之地,熊琦丞相去往陳縣,還可以順道安撫陳郡楚民。”
李斯的四條理由一出,讓人不自覺的覺得這個安撫潁川郡的人,還真應該是熊琦不可了。
嬴政看向熊琦,熊琦也沒有拒絕,當下說道:“老臣願往,為大王分憂。”
“好,此事就拜托丞相了。”嬴政對熊琦道。
“準費騰所奏,去潁川郡郡守之職,限丞相府兩日內草擬郡守人選。”
“臣遵旨。”丞相王綰連忙應聲。
“另派廷尉丞晉毅作為副使,清查潁川絕吏治,無論是舊韓官員還是新任之官,俱在糾察之列。”
“公子扶蘇,隨同前往,負責潁川郡戶口統計工作。”
扶蘇一愣,怎麽還有自己的事情,不是說自己都要訂婚了嗎,怎麽這個端口,卻被趕出了鹹陽。扶蘇望向嬴政,卻沒有得到迴應,有看向李斯,李斯也毫無反應。
晉毅卻沒有給他繼續思考的時間,已經從座位上站起,扶蘇也隻好隨著一起站起,走到大殿中央。
“臣遵旨。”
“兒臣遵旨。”
武將們的聲音逐漸停止,整個過程中,文官也不時的提出一些建議或困難,卻絲毫沒有扶蘇在舊時空電視劇裏看到的文武之爭,文臣非要給武將找麻煩的事情,在嬴政這裏不允許發生。
“大王,內史費騰請求辭去代理潁川郡郡守職務,另外,費大人奏請大王派人安撫潁川民心。”攻趙之事議論完畢,李斯出聲道。
“國都滅了,還不老實。”嬴政嘟囔一聲。
“眾卿有何建議?”嬴政先交由眾位大臣討論。
眾人先是低聲討論,不大會兒就有人出聲道“
“黔首不過是盲從之人,民心也是被人煽動才會出現不穩的跡象,要治理韓地民心,關鍵還在於韓國的原有的官員。”這是一個宣揚嚴格吏治的。
“他們現在是秦國的官員,卻還想著像在姬安在位時一樣,糊弄了事,稍有不順心就以煽動民心為要挾,實在該殺。”這是一個主張重刑的。
“現在大秦領土年年增加,官員一直就不夠用,如果不用這些舊官吏,那可真是無人可用了。”這是個負責官員選拔的。
“說的不錯,初步估計潁川郡人口在百萬左右,需要的官吏不在少數,單從其他地方調撥,一來是數量不足,二來他們未必熟悉當地情況。”
“李由他們如何?”有人想到了剛剛做完戶口統計,還沒有外派的郎中。
“這些人可不是普通的職位能夠打發的,至少得是縣丞一級的,潁川郡一共才幾個縣,能用幾個,主要還是普通官員的缺乏,不是這些主官。”這肯定是有子侄做郎中了。
“這些官員不足為慮,隻要把郡守、縣令、郡尉、縣尉掌握老秦人手裏,潁川無憂。”這肯定適合研究矛盾論的。
“黔首需要的是教化,不能隨意棄之,費騰所請不可不慮。”這是個以民為本的。
“民心不穩,不過是氓隸之輩心念姬安罷了,殺了姬安,自然一切無事。”這是主張斬草除根的。
“即使不殺他,也要拘到鹹陽,嚴加看守。”
“韓國宗室也應遷到鹹陽來,不能放任不管。”
……
一時間,文官們紛紛發言,發出自己的見解,讓嬴政作為參考。
“確實需要派一個有分量的大臣前往潁川郡,警告那些舊韓的官員,讓他們心存敬畏才好;同時也應曉諭黔首,處在大秦治下,應當安心生產,大秦對於他們一視同仁;姬安那裏也應當去告誡一番,免得他生出些不該有的心思。”李斯的看法是同意費騰所請的,費騰本來就是韓國人,逃亡秦國被嬴政重用,又一手建立了潁川郡,對潁川郡是最為熟悉的,他的建議是最有參考價值的。
李斯的話仿佛是一錘定音,他現在是嬴政麵前的紅人,說的話幾乎就是嬴政的想法,眾人都靜了下來,等著嬴政的決斷。
“姬安確實不能殺,免得天下人說寡人言而無信,但確實要告誡一番,省的將來麻煩。”果然如同眾人所料,李斯發言之後,嬴政就做出了決斷。
“眾位愛卿誰當前往潁川?”嬴政決定要派人去,但是派誰去,卻仍舊交由眾人討論。
“典客令林大人如何?”
“不行,韓國已滅,不是屬國,哪裏是典客要做的事情。”
“那就派個大夫去吧?”
“不行,怎麽說姬安曾經貴為一國之主,大夫連九卿都不是,太辱沒王位了。”
“李斯大人如何,他既通律法,可查吏治,又曾經與姬安打過交道,正合適。”
提出讓李斯去的這個官員,肯定沒安好心。誰都知道,如今李斯受嬴政信任,是秦國朝堂的實際掌控人,實權還在王綰和熊琦之上,讓他離開鹹陽,這是要讓李斯遠離權力中心啊。
“這個不合適,廷尉事務繁多,廷尉大人是主官,怎能輕離!”
能掌控秦國朝堂,自然少不了狗腿子的幫忙,自然會有人替李斯反駁。
“確實不合適。”
“不合適。”
支持李斯的人,明顯多於對李斯不懷好意的。
李斯聽了這建議卻沒有反對,隻是淡淡道:“並無不可。”然後就不再說話,等著眾人繼續討論。
“李卿有何建議?”嬴政並沒有在意這點小小的爭執,問李斯道。
李斯思考一陣,迴答道:“我認為丞相熊琦大人是合適的人選。”
李斯的話一出,讓人很是意外,都以為這是李斯在排擠丞相,想要再進一步了,這可不是他平時的風格啊。
李斯卻沒有時間去感受眾人的心思,道:“我建議熊琦大人,理由有四,其一,熊琦大人貴為秦國丞相,去見姬安身份足夠了;其二,熊琦大人身為丞相,有豐富的經驗,足以處理好對潁川郡官員的處理;其三,熊琦丞相除了通文事,亦通武事,足以應付一切情況;其四,姬安在陳縣,本是楚國之地,熊琦丞相去往陳縣,還可以順道安撫陳郡楚民。”
李斯的四條理由一出,讓人不自覺的覺得這個安撫潁川郡的人,還真應該是熊琦不可了。
嬴政看向熊琦,熊琦也沒有拒絕,當下說道:“老臣願往,為大王分憂。”
“好,此事就拜托丞相了。”嬴政對熊琦道。
“準費騰所奏,去潁川郡郡守之職,限丞相府兩日內草擬郡守人選。”
“臣遵旨。”丞相王綰連忙應聲。
“另派廷尉丞晉毅作為副使,清查潁川絕吏治,無論是舊韓官員還是新任之官,俱在糾察之列。”
“公子扶蘇,隨同前往,負責潁川郡戶口統計工作。”
扶蘇一愣,怎麽還有自己的事情,不是說自己都要訂婚了嗎,怎麽這個端口,卻被趕出了鹹陽。扶蘇望向嬴政,卻沒有得到迴應,有看向李斯,李斯也毫無反應。
晉毅卻沒有給他繼續思考的時間,已經從座位上站起,扶蘇也隻好隨著一起站起,走到大殿中央。
“臣遵旨。”
“兒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