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大家中秋快樂。感謝翡冷翠、、陝漢、穩穩的幸福—儷超戀、sp加速球的推薦。)


    蒙毅站在演講台上,以清華學宮祭酒的身份,開始講話。


    “首先,我代表學宮和秦國歡迎各位的到來,你們來到這裏是學宮和秦國的榮幸……”


    在扶蘇的要求下,蒙毅沒有用華美的駢儷文章,而是直接用白話開講,而且沒有廢話,該說什麽就說什麽,扶蘇可不想看到舊時空那種廢話一大堆的會議形式。


    “……清華學宮,是公子扶蘇創立,他對學宮的規劃,跟稷下學宮大不一樣,各位如果期望著像在稷下學宮一樣,靠辯難出名,是不可能的……”


    “清華學宮不養混吃等死的‘閑才’,無論誰想要留在學宮必須拿出真本事。”


    蒙毅說道這裏,卻是讓底下的學者們一陣交頭接耳,有人出聲道:“什麽是真本事?”


    “各位不要急,待會兒自有分說。”蒙毅沒有進行解釋,而且他也解釋不出,隻能繼續自己的演講。


    “學宮是做學問的地方,不是養雞鳴狗盜之徒的地方,這裏雖然有公子創立,但卻不是公子的私產,更不是公子為了博取名聲養客所在,這裏是確立秦國百年之基的地方。”


    扶蘇讓蒙毅表達出來的幾點意思,蒙毅都表達了出來,接下來,扶蘇再說出他的計劃,就沒有那麽突兀。


    “……下麵有請一手創立學宮的扶蘇公子。”蒙毅說完最後一句話,免不了撇嘴,搞了半天,自己隻是為了把扶蘇引出來。


    “各位先生好。”扶蘇走上講台,很客氣的跟這些學者打招唿。


    “各位先生陸續到來,這麽長時間一直沒有機會然大家坐在一起,交流學問,實在是扶蘇的罪過。”


    “公子客氣了。”


    “公子說的哪裏話!”


    ……


    眾人對扶蘇的態度,比對蒙毅要熱情太多,這種反差,讓蒙毅直皺眉頭,他倒不是覺得自己受到了輕視,而是覺得這一批教習功利心太重,怕是沒什麽大學問。


    扶蘇見了眾人的反應,內心也是一歎,發出了和蒙毅同樣的感歎,不過不管他們學問怎麽樣,至少這麽多人到學宮,給學宮漲了人氣。


    “各位先生不嫌棄學宮鄙陋,屈身與此,扶蘇十分感激。”


    “大家之中,來這裏最早的已經在這裏待了三個月,來的晚的也已經待了十多天,對清華學宮應該是有所了解的,所以肯定知道,清華學宮,跟稷下學宮是完全不同的。清華學宮,是教學之所,教為各位先生教,學為眾生學。”


    “學宮開學的時候,學宮一共隻有十二位教習,學生有五十餘人,現在學宮的教習已經多達八十人,可是學生一個也沒有增加,反而有幾人因為家中生計差點退學,讓各位都去教學生,不僅不現實,而且教學也未必適合每位先生。所以我這裏有個計劃,關係到在座的每一位先生,還請諸位一同參詳。”


    扶蘇說道這裏,停了下來,對著在門口候著的孟安揮揮手,就有幾個人抬著幾個木箱進來,擺在了會議室。


    “發下去吧。”


    箱子打開,眾人看去,裏邊是一本本擺放整齊的新書,上邊有“弟子規”、“千字文”等字,正是扶蘇讓廖智和伏勝兩人編寫的啟蒙書籍。書籍分發到這些學者手中,每人一本。


    “這是學宮的廖智、董遷、薑煥先生共同編寫的啟蒙書籍,大家可以看一看。”扶蘇伸手指向廖智等人。


    順著扶蘇手指的方向,七十多人齊刷刷的看向廖智三人,三人瞬間感覺仿佛擁有了整個天下,廖智更是激動的臉色通紅。


    眾人開始翻看手中的書,發現封麵上除了書名和博望印刷館之外,還有廖智、董遷、薑煥三人的名字。翻開書籍,扉頁上不是序言,而是廖智的生平簡介。


    有人輕輕讀到:“廖智,男,生於2433年,齊國臨淄人。師從儒家,善《論語》、治《尚書》,在齊國頗有賢名。2468年參與清華學宮的創建工作,並承擔學宮啟蒙學科的教學和教材編撰任務,與董遷、薑煥共同編寫劃時代的啟蒙書籍《弟子規》、《千字文》,文采斐然,才情無雙。”


    眾人看到這裏,再次看向廖智,眼神都變得有些不同,廖智也看到這些文字,對扶蘇的安排十分感激,但也不僅感到臉上微紅,最後那八個字他可當不起。


    再翻一頁,隻見上邊寫道:“董遷,男,生於2450年,齊國曆下人。儒生世家,善《論語》、精於《詩》……”這一頁介紹了董遷的基本情況,把他被廖智邀請,參與兩本啟蒙書的編寫的事情,為兩本啟蒙書的問世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尤其提到他編寫此書時剛剛18歲。


    看了兩頁,大家對於第三頁已經有了預感,再翻下去,果然是薑煥的生平簡介,竟然還是齊國人,儒生。


    翻到第四頁,才是序言,大意就是說現在扶蘇創辦學宮,但苦於沒有合適的啟蒙書籍給學生啟蒙,於是委托廖智等人編撰啟蒙書籍,廖智等人不負所托,用時三個月,編撰兩篇啟蒙文章,為了讓天下都知道他們的功績,博望印書館免費為他們刊印發行。把廖智等人大大的誇讚了一番,兩篇文章也被形容成千古奇文,隻得每個還沒有啟蒙的孩子學習。


    眾人看到這本書不過二十多張紙,其中三人的生平簡介就占去了三張,序言又一張,目錄又一張,剩下的正文部分不過才不到二十張紙,扶蘇竟然還如此推崇此書,那麽這本書肯定有獨到之處。


    很多人直接略過目錄,開始閱讀正文。


    在座的很多人都是經由儒生啟蒙,才走上做學問的道路,因此看到《弟子規》不免覺得親切。扶蘇的引導沒有白費,廖智等人用了扶蘇給出的那句話,作為這篇文章段落標題。


    “作文方式倒是新奇,隻是也沒有序言裏說的那麽厲害嗎?”有人邊讀邊評論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扶秦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子在皿上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子在皿上曰並收藏扶秦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