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新政府軍隊的戰壕其實有很多是學的對麵執政政府軍隊的,在對峙戰爭進行到中期的時候,維新政府已經完成了國內預備役總動員以及主力部隊迴防的軍事部署,在兵力上完爆隻有兩個是不足五萬人的執政政府軍隊。


    在這期間,維新政府軍隊可謂是春風得意馬蹄疾,對執政政府的戰線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進攻,不過好在執政政府軍隊在戰壕戰訓練的時候得到過熟悉一戰的徐衛的指點,不僅將戰壕挖的交錯縱橫、犬牙參差,還在第一條戰壕群後挖掘了第二條戰壕群。


    在第三師和第四師沒有完成支援的這段時間內,維新政府的軍隊曾一度攻破執政政府的第一條戰壕群,先鋒部隊已經接近第二條戰壕群的第一條防線,不過卻因為進攻距離太遠,軍隊重火力無法有效支援而被已經在第二條戰壕群部署好防線的執政政府軍隊擊退。


    執政政府軍隊在與維新政府軍隊對峙之初就開始在兩條戰壕群內建立永久和半永久工事,這些工事都是麵對維新政府戰線防線建設的,縱然維新政府軍隊占領了執政政府軍隊的第一條防線,麵對這種隻能防禦一側的工事依然無能為力,隨後被趕來支援的第三師和第四師聯手趕出了第一條戰壕群。


    維新政府軍隊在這場短暫而又急促的攻防戰中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不過這些代價並不是沒有任何收獲,他們在執政政府放棄的第一條戰壕群內見識到了最新的戰壕挖掘和使用以及部署方式,於是他們便模仿這種戰壕的挖掘和使用,將自己防線的戰壕也完成了犬牙交錯,最主要的是戰壕內碉堡縱橫,防不勝防。


    人類在戰爭出現不久以後就學會了建造碉堡,但是那時的軍隊規模過小,武器射程也很近,因此他們能守住的也隻是較短的防線或孤立的一點,即使如中國的長城和英國的哈德良長城般有一些極長的防線作為例外。但是它們還是無法徹底阻止敵人跨過邊境,而隻能對敵人起到威懾作用。


    盡管碉堡戰術和火力在最近的一千年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但是無論是裝備了長弓、槍口裝填式滑膛槍,還是火炮的軍隊。都需要大量士兵來防衛一座碉堡,部隊規模太小的話其火力是不夠的。


    塹壕戰中用到的大部分軍事技術都已經在包圍戰術中出現了很多年,當兩支軍隊在一個不熟悉的戰場作戰時,包圍戰術就會被采用以應用這些技術。


    愷撒在高盧戰記一書中描述了阿萊西亞之戰中古羅馬是如何在阿萊西亞城周邊建造了兩堵巨大的牆,內牆長為十英裏。裏麵是韋森蓋托裏克斯的部隊,而外牆則阻止了援軍與他們會合,羅馬軍隊控製著內牆和外牆之間的部分,被包圍了的高盧人在饑荒蔓延開來之後投降了,而他們的援軍就在外牆之外卻無法進來。


    修昔底德在他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一書中也記錄了一次相似但卻是失敗的圍困,即雅典人對錫拉庫薩的包圍。


    包圍是指在人類發明了攻城機器後,進攻一座城鎮或一個碉堡時應用的戰術,進攻方會先將城鎮包圍住,之後要求城內的守軍投降。


    如果沒有得到迴應,包圍城鎮的一方就會在城鎮周圍建造臨時碉堡。以阻止守軍突圍或外部援軍與守軍會合,之後進攻方就會在守軍的武器射程之外開始挖掘一個與城牆平行的壕溝,然後他們就會向城鎮的方向再挖掘一個壕溝,這個壕溝為鋸齒形,這樣裏麵的士兵就不會被守軍火力所傷害,它還同時提供了一個觀察守軍的有利地點。


    當這個壕溝深入到敵軍火力射程之內時,進攻方就會再挖掘一個與城牆平行的壕溝,這個壕溝具有火力點,必要時在炮火的掩護下,這個過程會被不斷重複。直到進攻方的武器進到能準確地在城牆上打開一個缺口為止。


    為了使部隊和援軍接近到能夠安全地通過缺口進入城內的距離,進攻方會挖掘許多鋸齒形的壕溝,並由許多與城牆平行的壕溝來保護並隱藏士兵。


    這個過程中,進攻方每次都會在一個步驟完成之後要求守軍投降。如果在進攻方的第一波攻擊中有許多士兵通過了缺口的話,守軍就隻有死路一條。


    從古代到中世紀時的習慣就是,經過戰鬥後成功地拿下一座城鎮的軍隊會屠殺這座城裏的所有居民,一些以帖木爾為代表的占領者會將敵人的頭骨作成紀念碑以展示自己的強大。


    法國革命和拿破侖戰爭中首次出現的大規模軍隊成為了塹壕戰的第一個要素,在這之前軍隊都由小規模的部隊組成,他們沒有能力在一大片區域內頂住敵人長時間的進攻。大規模軍隊使取得勝利變得很難,但是通過騎兵和步兵在一次襲擊中將敵人打散還是可能的,其中一個早期的長好幾英裏的加固軍事防線的例子就是托裏斯韋德拉斯防線,這是在半島戰爭中葡萄牙在英國陸軍的皇家工程兵指導下構築的。


    十九世紀中期,火器技術得到了發展,而這也使上述戰術變得更加具有毀滅性,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是美國的南北戰爭,在戰爭中雙方使用的都是這種自拿破侖時代以來幾十年來都在用的戰術,而當這場戰爭結束時,它就已經預演了一次第一次世界大戰,因為美國內戰中已經出現了壕溝、機槍、碉堡和巨大的傷亡。


    戰爭末期的彼得堡之戰已與初期的戰役有了很大不同,像在第一次馬納沙斯之役這種初期的戰役中,雙方的部隊仍然可以靈活地運動,但到後期的一些著名的攻擊行動,例如葛底斯堡之役中的皮克特攻擊行動,展示了對躲在戰壕裏的敵人發動攻擊是多麽無用。


    這個變化的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是線膛搶得到了大量的生產和應用,這種射程為拿破侖時代滑膛槍兩倍,並且能在一千米的距離之外殺死一個人的武器使躲在壕溝裏或一個臨時建造的掩蔽物後的人可以在很遠的距離外向敵人射擊,進攻方無法快速穿越它與防守方之間的大片空地,硬衝的話則會遭受重大傷亡。


    與此同時,出現於內戰晚期的連發槍極大地提高了射速。自然也增加雙方軍隊的傷亡。


    其第二個原因則是雙方仍然堅持拿破侖式的大規模衝鋒戰術,這也增加了傷亡,到了戰爭後期,散兵線戰術才成為了標準戰術。到了最後,人們為了對抗密集火力,采用了尋找掩蔽物和分散部隊兩種措施。


    美國內戰結束後,塹壕戰的其他幾個要素也相繼出現,首先就是1874年發明的鐵絲網。它雖然無法造成嚴重傷亡,但是可以減緩敵人的進攻速度,這就給了防守戰壕的機槍手和步槍兵更多的時間來消滅敵人。


    第二個出現的是炮火的改善。人類從古代就使用了各種形式的炮火,它從火藥得到大量應用至1860年塹壕戰出現的這段時間內一直是用來消滅敵人的主要武器,並且還隻需要很少的步槍兵支援,但是克虜伯改進的鋼製後膛裝填式火炮卻增加了炮火的殺傷力量。


    第三就是高爆彈的出現,它將炮火殺傷力增強了十六倍。


    最後是液壓式製退器,最先使用它的法國75毫米野戰炮極大地提高了射速,進攻方與防守方之間的大片空地成為了無人區,想要穿越的話則會傷亡慘重。


    盡管火力的改善和實行征兵製的軍隊大大改變了戰爭的形式。可大多數軍隊完全不知道這些變化多麽具有毀滅性,所以也就沒有研究對抗措施。


    在後世,一戰開始時大多數軍隊都認為這將是一場短暫的戰爭,雙方都將會使用拿破侖時期的戰略和戰術,一些騎兵單位被火車送到了前線,而他們的指揮官根本沒有想到騎兵在密集的火力麵前是毫無辦法的。


    等到戰爭開始以後,同盟國和協約**很快就意識到他們完全錯了,正麵進攻得到的隻有自己人的傷亡,於是便出現了一個有一個絞肉機。


    如果說美國的南北戰爭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預演,那日本的這次南北戰爭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序章。但是與美國南北戰爭的不為人注意不同,日本的這次南北戰爭卻因為斯蒂文.馮.布魯斯的介入而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斯蒂文.馮.布魯斯略次向徐衛請求到京都—名古屋沿線檢驗坦克的實戰效果,不過都被徐衛強硬的拒絕,隨後斯蒂文.馮.布魯斯便偃旗息鼓了一段時間。就當徐衛以為他放棄的時候,他竟然說動了德國參謀部組成了一個戰地軍官參觀團,以德國總參謀部的名義請求進入京都—名古屋戰線參觀。


    徐衛可以義正言辭的拒絕斯蒂文.馮.布魯斯的請求,但卻無法無視德國總參謀部的意見,他還希望德國在一戰前能夠為他培養更多的陸戰指揮和參謀人員,於是德國成為了進入京都—名古屋防線的第一支參觀團。


    德**官參觀團進入京都—名古屋沿線的時候正好趕上維新政府軍隊實力大漲。而執政政府卻因為保甲製度還未建成隻有陸軍第一師和第二師以及摩托化步兵第一師和機械化步兵第一師三個團不足九萬人。


    麵對維新政府近四十萬軍隊的進攻,執政政府的軍隊打的是相當的艱苦,不過在這種兵力懸殊非常厲害的戰爭中德**官參觀團卻看到了不一樣的東西,維新政府的軍隊雖然已大兵力優勢強力將戰線不斷向執政政府的戰線方向推移,但大戰下來執政政府傷亡的兵力非常有限,而進攻的維新政府軍隊卻傷亡慘重。


    德**官參觀團的成員都是德國在遠東最優秀的軍官,他們很快就從這種傷亡差異中看出了戰壕戰的恐怖,在經過幾場戰役檢驗之後他們便將這種情況反映到了總參謀部,引起了總參謀部的高度重視。


    然而,德國在情報方麵做得並不太好,很快這項情報就被他的對手英國獲知,然後英國陸軍部也緊急組成了一直軍官參謀團進入了京都—名古屋沿線,得到了相同的答案,最後這項情報又傳到了法國的手中,於是戰壕戰的真實情況不再是一項秘密,為各國所探知。


    戰壕戰秘密的泄露其實並不是徐衛想要的,這會讓同盟國和協約國在發動世界大戰的時候出現猶豫,甚至會在戰爭出現僵持的時候量大軍事同盟出現何談現象,從而無法達到消弱歐洲列強,使自己在亞洲崛起的目的。


    不過相較於戰壕戰的秘密,徐衛更害怕坦克的秘密被列強所知,於是他思慮之下便決定更改了用坦克部隊突擊一點,然後讓華人軍隊和日籍軍隊跟在其後擴大戰果的軍事計劃,開始致力於打一場符合一戰水平的戰壕戰。


    戰壕戰打的就是人力和財力,在財力方麵徐衛自然有信心完爆維新政府八條街,但在人力方麵他卻相形見絀,隨後他便想到了一條絕戶計,增加日籍軍隊的比例,以連續不斷的添油戰術將對麵的維新政府拖垮,於是便有了第一批日籍軍隊由兩個師的預算變成了四個師。


    按照徐衛的計劃,這四個師隻不過是用來探路的,隨著四個師的不斷消耗將會有新的士兵補充到這四個師之中,也會有新的師在這四個師用順之後再組建,這樣一來一方麵可以消耗維新政府的兵力和財力,另一方麵也能夠減少日本國內適婚男丁的數量,為新澳港和新華港的男性移民提供女性資源。


    到目前為止,維新政府的軍隊在戰線上已經增加到六十萬,而執政政府的軍隊這達到了頂峰,雙方再次處於一種勢均力敵的狀態,雙方相互的攻勢也開始減少,都在積蓄力量試圖給對方致命一擊。


    多日來的平靜讓雙方都降低了警戒,日籍軍隊第七師的突襲完全將第一條戰線的警戒日軍打的措手不及,不過隨後後方戰線的日軍很快就進入了戰爭的狀態,遮天蔽日的炮彈開始向他的第一條防線傾瀉,阻斷第七師想要通過交通壕進入第二條戰線的企圖。(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氏純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氏純情並收藏清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