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條腿自然跑不過三個和四個輪子的車子,跑的漫山遍野的第一師團士兵在後麵不斷掃射的重機槍的逼迫下不得不停下來投降,如此行徑像極了去年在鴨綠江附近的那場戰役,如果徐衛親自看到這兩種場麵一定會抨擊後世過分強化日本軍國主義戰鬥力的壇子中人,這人與人拋卻心中的那點執念其實並沒有什麽區別。
與去年的摩托化步兵第二旅相比,今年的摩托化步兵第一師和機械化步兵第一師的地麵卡車部隊都從新澳港的軍工廠獲得了更方便使用的新裝備。
自從新澳港的軍工廠全麵接管徐衛軍隊中所有的武器供應以來,徐衛就開始以後世的經驗改進現在武器工藝,其中最先更換的自然是絕大部分士兵都要使用的步槍,隨後他考慮大現在裝備的馬克沁重機槍太過沉重,使用過程也太過繁瑣,而日軍裝備的仿哈奇開斯重機槍由狀況多多,於是便讓軍工廠生產出了一種可以更換槍管的氣冷式重機槍。
徐衛讓軍工廠設計生產的這種機槍是一種是可由單人攜帶、氣冷設計、彈鏈供彈、可快速更換槍管、附有兩腳架亦可裝在三腳架上或車輛上的中型機槍。
這種機槍既具有重機槍射程遠、威力大、連續射擊時間長的的優勢,又兼備輕機槍攜帶方便、使用靈活,緊隨步兵實施行進間火力支援的優點的一種機槍,徐衛將它命名為中華一式通用機槍。
這種通用機槍的口徑為七點九二毫米。以輕機槍狀態使用時能殺傷、壓製八百米內活動目標,以重機槍狀態使用時能殺傷、壓製一千米內活動目標,兩種使用供彈方式均為彈鏈式。而槍身重量隻不過十一公斤,槍架重量十五公斤,機械式瞄準具,以至於與原來重機槍相比全搶重量減輕一半左右。
等到真正的通用機槍實驗完成的時候,徐衛這個偽軍事迷才明白通用機槍的輕重狀態隻需要更換支架就可以了,完全不像後世壇子裏交流的那樣還要換更長的槍管,為了驗證他甚至還親自操縱機槍射擊。
經過親自驗證之後。已經肩膀脫臼的徐衛才意識到後世的影視作品裏麵不管是我軍還是敵人都流行架著機槍突突掃射完全是騙人的,已經將威力改的比較中性的通用機槍後坐力是非常的大。
當機槍轉作輕機槍的時候就算有兩腳架也一樣會產生巨大的後坐力的,射手根本不能一直突突突的射擊。如果不用肩膀頂實,隻要一直扣著扳機發射就會形成機槍持續後退,甚至射手也會不能穩定操槍,一般真正射擊輕機槍隻能進行幾發幾發的點射。所以過去叫機槍點名。無法形成密集的掃射火力。
不過當換上三腳架後,機槍的後坐力被傳導到地麵,機槍就可以進行連續的掃射,真正形成密集的殺傷火力。
等到中華一式通用機槍定型後,徐衛就開始考慮著為全軍更換新裝備,不過徐衛雖然在財力上非常充裕,但人員方麵就相形見絀了,而且這種領先於這個世界幾十年的武器又不能暴露在眾人之下。所以生產出來的中華一式通用機槍就優先準備到摩托化步兵第一師和機械化步兵第一師的地麵部隊。
雖說如此,日軍第一師團畢竟是集日本陸軍精華於一身之一的首都守備部隊。軍中並不缺少放不下心中執念的忠君愛國分子,在受到摩托車和卡車上麵的通用機槍的掃射時還敢迴頭反擊,甚至有的日軍士兵三五成群借助地麵岩體的掩護竟然與追擊的軍隊打起了攻防戰。
日軍第一師團在第一時間內就被蜂擁而來的坦克部隊擊潰,師團內的重型武器全部丟失在了那條沿鐵路修建的公路上,反擊的日軍士兵能夠使用的隻有步槍和裝備不多的手雷,這自然無法與行動迅速的摩托化步兵和開著卡車的裝甲步兵相抗衡,很快就被他們聯合絞殺。
日本第一師團部分士兵的反擊雖然不能改變整個戰局,卻實實在在的為進攻的軍隊增加了不少的傷亡,甚至還出現了在摩托的司機被殺死後副駕駛的射手沒能及時控製正在行駛的摩托造成翻車的現象,最嚴重的是翻車的位置不對直接導致車毀人亡。
與追擊那些在前麵逃跑的日本第一師團士兵的軍隊相比,從摩托車後座和開車上下來的士兵就相對安全的多了,他們的任務與其說是步行追擊日軍,還不如說是步行逮捕俘虜,在前麵負責開路戰友的不斷打擊下,能夠讓他們追到的日軍士兵大多都沒有了抵抗的勇氣,已經做好了束手就擒的準備。
坦克部隊的任務自然不是負責逮捕這些已經被擊潰的士兵,從這支部隊開始組建到現在,教官們在他們麵前說的最多的一個詞就是速度,快如閃電的速度,然後以閃電般的速度集中優勢兵力突襲毫無防備的敵人,達到一擊即破的效果,當然這種理論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是千難萬難的。
這一戰略的首創者是希特勒,善於動用飛機與坦克的他,更善於用飛機與坦克進行閃電戰,他用裝甲部隊迅速推進,推進速度甚至遠遠大於敵人的撤退速度,然後在敵人撤退的必經之路建立防線,切斷敵軍的補給和後撤道路。
當年在所有與德國為鄰的國家中,最感安全的、最不擔心德國威脅的就是波蘭,這是因為波蘭不僅擁有四十個步兵師和十二個騎兵師,同時它還有英、法兩國的支持,所以波蘭很自信,盲目地以為德軍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貿然挑起爭端。
但是,希特勒恰恰抓住了波蘭的這種心理,首個目標便對準了毫無準備的波蘭。
希特勒並非沒有經過周全的準備。相反,希特勒作戰計劃很周密,早在1939年春天他就給德國武裝部隊下達了一份絕密文件。這份文件代號為白色方案,其內容就是在這年八月底或九月初以突然襲擊方式入侵波蘭,而且這個時間不可更移。
1939年9月1日拂曉,當波蘭人民還在睡夢中,德國的六個裝甲師、四個輕裝甲師和四個摩托化師,共一百五十萬大軍已悄然踏入波蘭邊境的前沿陣地,分北、南、西三路。投入了坦克、戰鬥機和轟炸機,一齊向波蘭發起突然進攻。
當波蘭軍隊意識到遭遇了襲擊並意圖投入戰鬥時,德軍成群的戰鬥機和轟炸機如滿天的烏雲黑壓壓地布滿了波蘭領土的上空。波蘭空軍匆忙應戰,但一切都來不及準備,五百架第一線的飛機大部分還沒有來得及起飛就被德國斯圖卡式戰鬥轟炸機炸毀在自己的機場上。
不到四十八小時,德軍就摧毀了波蘭空軍。而陸路上。德軍投入了幾個師的兵力,駕駛著坦克橫衝直撞,長驅直入,每天以三四十英裏的速度向前推進,就連能迅速開炮的摩托化重炮也在波蘭坎坷不平的道路上以每小時四十英裏的速度挺進,在一馬平川的波蘭西部勢如破竹般撕破了波軍六個集團軍約八十萬人組成的防線。
在德軍閃電般的攻擊下,波蘭人雖然國民團結,同仇敵愾。將所有能當作武器的東西都用上,大批年輕愛國者和後備軍緊急行動起來。抵禦德軍的進攻,但以血肉之軀對鋼鐵,以戰刀對坦克炮,無疑是羔羊與猛虎的對抗。
麵對德國對波蘭的強勢進攻,從9月3日開始,英、法兩國相繼對德國宣戰,於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麵爆發了。
二戰初期,納粹德國軍事家打造的閃擊戰攻勢淩厲,以一股無往不利的姿態在二十七天內征服了波蘭,在一天內征服丹麥,在二十三天內征服挪威,在五天內征服荷蘭,在十八天內征服比利時,在三十九天內征服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
德國的閃擊可謂是輝煌一時,風頭一時無兩,堪稱戰爭史的一大經典。
令人歎息的是,現代化的戰爭已經不是一兩次戰役的勝利以及一兩個戰神就能夠扭轉局麵的,這種國戰更多的是在打資源戰,德國雖然幾乎占領了整個歐洲,但卻缺少供給他那數萬輛坦克和數萬架飛機的油料以及可供他揮霍的鋼鐵。
當年的蘇聯就是憑借地大物博的優勢,在緩過來氣之後憑借每月可製造兩千多輛的坦克硬生生的將希特勒的數百萬大軍拖在了嚴寒之地。
希特勒本人對這場戰爭的失敗是非常不服氣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已接近尾聲的時候他依然在做最後的掙紮。
麵對敵人的瘋狂進攻,希特勒秘密的緊縮兵力,孤注一擲的向盟軍最薄弱的陣線阿登地區展開了最後反擊。
12月15日夜,希特勒命令德軍二十八個師的大軍迅速進入陣地,等到清晨的時候他指揮德軍向正在休息的八萬美軍發起兇猛的攻擊,還在沉睡中的美軍毫無還手之力,經過一天的激烈戰鬥,美軍九千餘人被迫全體投降,這是美軍在歐洲戰場上一次最慘痛的失敗。
希特勒對歐洲等國使用的閃電戰是非正義戰爭,這毫無疑問,但是拋卻他的正義與否,不得不承認的是,在戰爭中希特勒非常注重速度,他以空軍和炮兵為掩護,以裝甲師作為突擊力量,進行迅速突擊,打開對方的防線,突入後方,將抵抗者分割包圍,在步兵的協助下加以殲滅,以達到迅速克敵製勝的目的。
希特勒的閃電戰是離不開他的秘密武器,坦克和轟炸機,不過並非所有強調速度的戰爭都要投入坦克和轟炸機,工具不同,但策略相同,那就是一個快字,強調以速度製勝。
俄國著名的軍事統帥蘇沃洛夫把軍隊的迅速機動和閃電般的衝擊說成是真正的戰爭靈魂,一分鍾決定戰鬥結局,一小時決定戰局勝負,一天決定帝國的命運,可見速度有多麽重要,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凡是戰爭都講究兵貴神速,以快製勝。
對於希特勒的這種戰績,徐衛在後世看的是連連乍舌,這完全是那種開著掛去抗日的鐵血劇的現實版,也無怪乎徐衛讓自己的軍隊學習並模仿,不過現在的徐衛還沒有真正能夠實戰的轟炸機,但他卻用硬質飛艇和戰鬥機的組合客服了隻一個難題。
坦克部隊隻是在最初的時候將成建製的日軍衝散並消滅,等到日軍在倉皇中失去了絕大多數的戰鬥力的時候他們便開始用電台相互聯係在公路與兩邊的稻田整隊,等到坦克部隊再次恢複到原來整齊淩厲的戰鬥狀態時便又開始踏上了征程。
與坦克部隊相對應的,正在追擊日軍敗兵的摩托部隊和卡車部隊也開始以營為單位成建製的收攏軍隊,收攏完成的營便開始追趕已經看不到影子的坦克部隊,這種狀況一直等到所有的卡車部隊和三個團的摩托化步兵部隊都消失在眼際才結束。
這個時候雖說汽車和摩托車的速度已經趕上了戰馬,但這些喝油的東西畢竟需要良好的道路狀況的支持,從橫須賀到東京確實是有一條寬闊的公路,卻被日軍沿途丟棄的輜重堵塞,而且最有戰鬥力的坦克部隊行駛的速度不足汽車的一般,最終還是被第一師團騎兵率先趕迴了東京報信。
正所謂以訛傳訛,徐衛的機械化步兵第一師在日軍報信的騎兵口中完全成了一個吃人的鋼鐵怪獸,這正好也驗證了去年四個師團的常備部隊為什麽這麽快就全軍覆沒,於是口口相傳之下整個東京都變得恐慌了起來。
機械化步兵第一師和後麵的摩托化步兵第一師並沒有給在東京的日本人多少考慮的時間,與報信的日軍騎兵相差不過十幾分鍾的時間,這兩支部隊就已經出現在東京的郊區,而郊區的道路狀況要遠遠優於之前行駛的田地,速度竟然有加快的趨向。(未完待續。。)
與去年的摩托化步兵第二旅相比,今年的摩托化步兵第一師和機械化步兵第一師的地麵卡車部隊都從新澳港的軍工廠獲得了更方便使用的新裝備。
自從新澳港的軍工廠全麵接管徐衛軍隊中所有的武器供應以來,徐衛就開始以後世的經驗改進現在武器工藝,其中最先更換的自然是絕大部分士兵都要使用的步槍,隨後他考慮大現在裝備的馬克沁重機槍太過沉重,使用過程也太過繁瑣,而日軍裝備的仿哈奇開斯重機槍由狀況多多,於是便讓軍工廠生產出了一種可以更換槍管的氣冷式重機槍。
徐衛讓軍工廠設計生產的這種機槍是一種是可由單人攜帶、氣冷設計、彈鏈供彈、可快速更換槍管、附有兩腳架亦可裝在三腳架上或車輛上的中型機槍。
這種機槍既具有重機槍射程遠、威力大、連續射擊時間長的的優勢,又兼備輕機槍攜帶方便、使用靈活,緊隨步兵實施行進間火力支援的優點的一種機槍,徐衛將它命名為中華一式通用機槍。
這種通用機槍的口徑為七點九二毫米。以輕機槍狀態使用時能殺傷、壓製八百米內活動目標,以重機槍狀態使用時能殺傷、壓製一千米內活動目標,兩種使用供彈方式均為彈鏈式。而槍身重量隻不過十一公斤,槍架重量十五公斤,機械式瞄準具,以至於與原來重機槍相比全搶重量減輕一半左右。
等到真正的通用機槍實驗完成的時候,徐衛這個偽軍事迷才明白通用機槍的輕重狀態隻需要更換支架就可以了,完全不像後世壇子裏交流的那樣還要換更長的槍管,為了驗證他甚至還親自操縱機槍射擊。
經過親自驗證之後。已經肩膀脫臼的徐衛才意識到後世的影視作品裏麵不管是我軍還是敵人都流行架著機槍突突掃射完全是騙人的,已經將威力改的比較中性的通用機槍後坐力是非常的大。
當機槍轉作輕機槍的時候就算有兩腳架也一樣會產生巨大的後坐力的,射手根本不能一直突突突的射擊。如果不用肩膀頂實,隻要一直扣著扳機發射就會形成機槍持續後退,甚至射手也會不能穩定操槍,一般真正射擊輕機槍隻能進行幾發幾發的點射。所以過去叫機槍點名。無法形成密集的掃射火力。
不過當換上三腳架後,機槍的後坐力被傳導到地麵,機槍就可以進行連續的掃射,真正形成密集的殺傷火力。
等到中華一式通用機槍定型後,徐衛就開始考慮著為全軍更換新裝備,不過徐衛雖然在財力上非常充裕,但人員方麵就相形見絀了,而且這種領先於這個世界幾十年的武器又不能暴露在眾人之下。所以生產出來的中華一式通用機槍就優先準備到摩托化步兵第一師和機械化步兵第一師的地麵部隊。
雖說如此,日軍第一師團畢竟是集日本陸軍精華於一身之一的首都守備部隊。軍中並不缺少放不下心中執念的忠君愛國分子,在受到摩托車和卡車上麵的通用機槍的掃射時還敢迴頭反擊,甚至有的日軍士兵三五成群借助地麵岩體的掩護竟然與追擊的軍隊打起了攻防戰。
日軍第一師團在第一時間內就被蜂擁而來的坦克部隊擊潰,師團內的重型武器全部丟失在了那條沿鐵路修建的公路上,反擊的日軍士兵能夠使用的隻有步槍和裝備不多的手雷,這自然無法與行動迅速的摩托化步兵和開著卡車的裝甲步兵相抗衡,很快就被他們聯合絞殺。
日本第一師團部分士兵的反擊雖然不能改變整個戰局,卻實實在在的為進攻的軍隊增加了不少的傷亡,甚至還出現了在摩托的司機被殺死後副駕駛的射手沒能及時控製正在行駛的摩托造成翻車的現象,最嚴重的是翻車的位置不對直接導致車毀人亡。
與追擊那些在前麵逃跑的日本第一師團士兵的軍隊相比,從摩托車後座和開車上下來的士兵就相對安全的多了,他們的任務與其說是步行追擊日軍,還不如說是步行逮捕俘虜,在前麵負責開路戰友的不斷打擊下,能夠讓他們追到的日軍士兵大多都沒有了抵抗的勇氣,已經做好了束手就擒的準備。
坦克部隊的任務自然不是負責逮捕這些已經被擊潰的士兵,從這支部隊開始組建到現在,教官們在他們麵前說的最多的一個詞就是速度,快如閃電的速度,然後以閃電般的速度集中優勢兵力突襲毫無防備的敵人,達到一擊即破的效果,當然這種理論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是千難萬難的。
這一戰略的首創者是希特勒,善於動用飛機與坦克的他,更善於用飛機與坦克進行閃電戰,他用裝甲部隊迅速推進,推進速度甚至遠遠大於敵人的撤退速度,然後在敵人撤退的必經之路建立防線,切斷敵軍的補給和後撤道路。
當年在所有與德國為鄰的國家中,最感安全的、最不擔心德國威脅的就是波蘭,這是因為波蘭不僅擁有四十個步兵師和十二個騎兵師,同時它還有英、法兩國的支持,所以波蘭很自信,盲目地以為德軍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貿然挑起爭端。
但是,希特勒恰恰抓住了波蘭的這種心理,首個目標便對準了毫無準備的波蘭。
希特勒並非沒有經過周全的準備。相反,希特勒作戰計劃很周密,早在1939年春天他就給德國武裝部隊下達了一份絕密文件。這份文件代號為白色方案,其內容就是在這年八月底或九月初以突然襲擊方式入侵波蘭,而且這個時間不可更移。
1939年9月1日拂曉,當波蘭人民還在睡夢中,德國的六個裝甲師、四個輕裝甲師和四個摩托化師,共一百五十萬大軍已悄然踏入波蘭邊境的前沿陣地,分北、南、西三路。投入了坦克、戰鬥機和轟炸機,一齊向波蘭發起突然進攻。
當波蘭軍隊意識到遭遇了襲擊並意圖投入戰鬥時,德軍成群的戰鬥機和轟炸機如滿天的烏雲黑壓壓地布滿了波蘭領土的上空。波蘭空軍匆忙應戰,但一切都來不及準備,五百架第一線的飛機大部分還沒有來得及起飛就被德國斯圖卡式戰鬥轟炸機炸毀在自己的機場上。
不到四十八小時,德軍就摧毀了波蘭空軍。而陸路上。德軍投入了幾個師的兵力,駕駛著坦克橫衝直撞,長驅直入,每天以三四十英裏的速度向前推進,就連能迅速開炮的摩托化重炮也在波蘭坎坷不平的道路上以每小時四十英裏的速度挺進,在一馬平川的波蘭西部勢如破竹般撕破了波軍六個集團軍約八十萬人組成的防線。
在德軍閃電般的攻擊下,波蘭人雖然國民團結,同仇敵愾。將所有能當作武器的東西都用上,大批年輕愛國者和後備軍緊急行動起來。抵禦德軍的進攻,但以血肉之軀對鋼鐵,以戰刀對坦克炮,無疑是羔羊與猛虎的對抗。
麵對德國對波蘭的強勢進攻,從9月3日開始,英、法兩國相繼對德國宣戰,於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麵爆發了。
二戰初期,納粹德國軍事家打造的閃擊戰攻勢淩厲,以一股無往不利的姿態在二十七天內征服了波蘭,在一天內征服丹麥,在二十三天內征服挪威,在五天內征服荷蘭,在十八天內征服比利時,在三十九天內征服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
德國的閃擊可謂是輝煌一時,風頭一時無兩,堪稱戰爭史的一大經典。
令人歎息的是,現代化的戰爭已經不是一兩次戰役的勝利以及一兩個戰神就能夠扭轉局麵的,這種國戰更多的是在打資源戰,德國雖然幾乎占領了整個歐洲,但卻缺少供給他那數萬輛坦克和數萬架飛機的油料以及可供他揮霍的鋼鐵。
當年的蘇聯就是憑借地大物博的優勢,在緩過來氣之後憑借每月可製造兩千多輛的坦克硬生生的將希特勒的數百萬大軍拖在了嚴寒之地。
希特勒本人對這場戰爭的失敗是非常不服氣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已接近尾聲的時候他依然在做最後的掙紮。
麵對敵人的瘋狂進攻,希特勒秘密的緊縮兵力,孤注一擲的向盟軍最薄弱的陣線阿登地區展開了最後反擊。
12月15日夜,希特勒命令德軍二十八個師的大軍迅速進入陣地,等到清晨的時候他指揮德軍向正在休息的八萬美軍發起兇猛的攻擊,還在沉睡中的美軍毫無還手之力,經過一天的激烈戰鬥,美軍九千餘人被迫全體投降,這是美軍在歐洲戰場上一次最慘痛的失敗。
希特勒對歐洲等國使用的閃電戰是非正義戰爭,這毫無疑問,但是拋卻他的正義與否,不得不承認的是,在戰爭中希特勒非常注重速度,他以空軍和炮兵為掩護,以裝甲師作為突擊力量,進行迅速突擊,打開對方的防線,突入後方,將抵抗者分割包圍,在步兵的協助下加以殲滅,以達到迅速克敵製勝的目的。
希特勒的閃電戰是離不開他的秘密武器,坦克和轟炸機,不過並非所有強調速度的戰爭都要投入坦克和轟炸機,工具不同,但策略相同,那就是一個快字,強調以速度製勝。
俄國著名的軍事統帥蘇沃洛夫把軍隊的迅速機動和閃電般的衝擊說成是真正的戰爭靈魂,一分鍾決定戰鬥結局,一小時決定戰局勝負,一天決定帝國的命運,可見速度有多麽重要,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凡是戰爭都講究兵貴神速,以快製勝。
對於希特勒的這種戰績,徐衛在後世看的是連連乍舌,這完全是那種開著掛去抗日的鐵血劇的現實版,也無怪乎徐衛讓自己的軍隊學習並模仿,不過現在的徐衛還沒有真正能夠實戰的轟炸機,但他卻用硬質飛艇和戰鬥機的組合客服了隻一個難題。
坦克部隊隻是在最初的時候將成建製的日軍衝散並消滅,等到日軍在倉皇中失去了絕大多數的戰鬥力的時候他們便開始用電台相互聯係在公路與兩邊的稻田整隊,等到坦克部隊再次恢複到原來整齊淩厲的戰鬥狀態時便又開始踏上了征程。
與坦克部隊相對應的,正在追擊日軍敗兵的摩托部隊和卡車部隊也開始以營為單位成建製的收攏軍隊,收攏完成的營便開始追趕已經看不到影子的坦克部隊,這種狀況一直等到所有的卡車部隊和三個團的摩托化步兵部隊都消失在眼際才結束。
這個時候雖說汽車和摩托車的速度已經趕上了戰馬,但這些喝油的東西畢竟需要良好的道路狀況的支持,從橫須賀到東京確實是有一條寬闊的公路,卻被日軍沿途丟棄的輜重堵塞,而且最有戰鬥力的坦克部隊行駛的速度不足汽車的一般,最終還是被第一師團騎兵率先趕迴了東京報信。
正所謂以訛傳訛,徐衛的機械化步兵第一師在日軍報信的騎兵口中完全成了一個吃人的鋼鐵怪獸,這正好也驗證了去年四個師團的常備部隊為什麽這麽快就全軍覆沒,於是口口相傳之下整個東京都變得恐慌了起來。
機械化步兵第一師和後麵的摩托化步兵第一師並沒有給在東京的日本人多少考慮的時間,與報信的日軍騎兵相差不過十幾分鍾的時間,這兩支部隊就已經出現在東京的郊區,而郊區的道路狀況要遠遠優於之前行駛的田地,速度竟然有加快的趨向。(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