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eldin的十分評價票!!!!!!!!!!!!!!!!!!!!!!!!!!!!!!!!!


    日本第一師團這次政變的目的在於試圖綁架政府來與徐衛進行談判,借此以緩解國內幾近崩潰的經濟狀態,但是日本政府卻認為自己還有與徐衛的軍隊一戰的能力,國內的賦稅依然在百姓所承受的範圍之內,這也堅定了明治天皇明確鎮壓的決心。


    在日本這個奇葩的國度,經常會有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情,就像後世的九一八事變一樣,當時的日本政府還是溫和派掌握政權的,這些人認為侵華的準備還沒有準備好,為了防止事態失控,是明令禁止關東軍在中國東北的無限製擴張的,然而關東軍卻準備以自己在東北的兵力綁架整個政府,悍然發動了九一八政變。


    在當時日本關東軍正規軍不足兩萬人,就算加上鄉軍和警察也不過兩萬七千人,而張學良的東北軍卻又足足三十萬人,在當時就連日本關東軍都不認為他們能夠占領東北,他們之所以在敵我軍事實力這麽懸殊的情況下發動戰爭,更多的是以擴大事態來綁架當時太過溫和日本政府,讓他們在既定的△,事實下出兵東北。


    隻不過當時的日本關東軍算準備開頭,卻沒有算準開頭卻沒有算準經過,統領關東軍的張學良一如在之後坑了他的結拜大哥一樣坑了自己手下的兄弟,他非常天真的低估了日本人對東北的野心,為了保證自己東北軍的實力直接向軍隊下達了不抵抗的命令,以期待國際的調停,最終讓日本關東軍這個小刀鋸掉了東北軍這個大樹。


    建國之後有關九一八事變時中國東北軍對日本關東軍的進攻不抵抗問題,大陸通行的說法是張學良奉行蔣介石不抵抗主義方針。有論者說日本人占領了張學良奉天的軍事大本營,張學良遵循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而對日本人的進攻,他一退再退,把整個東北讓給了日本人,在全國民眾的一片唾罵聲中。他又做了蔣介石的替罪羔羊,不抵抗將軍的臭名落在他的頭上。


    所謂張學良執行蔣介石的不抵抗主義方針,其前提為將九一八事變發生前後張學良與蔣介石之間的關係單純地視作一般的地方與中央、下級與上級的關係,前者是絕對聽從後者的指示命令的,而這未免將蔣介介與張學良之間的關係看得太簡單了。


    事實上,國民政府完成北伐直至東北易幟之後,中國隻大致實現了統一,但是這種統一在相當程度上還是表麵的,形式上的。實際上中央政府的號令並不能暢通無阻地行於全國,一些地方軍政勢力擁兵自重、自成體係、各行其是的情況還延續了相當一段時間,特別是有些地方的軍政集團還與國民政府中央發生戰爭。


    由此可見,北伐完成、東北易幟後國民政府統一全國並未達到真正完全的統一,而東北當局與中央政府的關係亦為如此,甚至比其它地方表現出更明顯的獨立性。


    東北易幟前,東北當局與國民政府中央雙方的代表談判了較長的時間,中央政府滿足了東北地方保持相當獨立性的一些具體條件。正如張學良所稱:“餘之願與國民政府妥協者,蓋欲完成中國統一。實行分治合作,以實現東三省經濟和平政策故也。”


    軍事上,原奉係軍隊由東北邊防司令長官張學良統率,奉軍改稱東北軍,四省統一編排,中央政府不能調動其一兵一卒。


    在當時。東北軍擁有沈陽兵工廠和軍事學校,裝備訓練自成一體,並有航空部隊、海軍,實力強大,東北軍內甚至自詡較中央軍占很大優勢。


    其實事實正是如此。東北易幟之初奉天軍擁有三十萬兵力,有海軍,還有飛機,蔣介石的軍隊不過二十萬,沒有海軍和飛機,所以從數字上看,東北軍確實占有很大優勢。


    外交方麵,總的說權力歸於中央政府,但東北亦有自行外交活動的情況,例如在中東路事件後,張學良派代表蔡運升赴伯力與蘇聯談判,並且還與蘇聯簽訂了《伯力議定書》,這個協議雖然沒有得到中央政府的同意,但確確實實的被執行了下去。


    財政經濟方麵,東北亦自成體係,軍政費用自收自支,而東北地域遼闊,物產豐富,其財政經濟還是比較寬裕,甚至直奉戰爭後,張作霖宣布東北獨立,東北一直截留鹽稅等國稅收入,由此可以看到東北地方當局對中央政府之獨立性的程度。


    當年國民政府也認為東北僅名義上歸屬於國民政府,而軍權、政權、財權,儼然獨立,至少可以說非革命勢力範圍以內之地,而國民政府對東北的統治,事實上是有名無實。


    很明顯,自東北易幟後,蔣介石與張學良之間表麵上是上下級關係,後又增添正副手之關係,而實質上他們是各自獨立的軍政集團首領間的平行盟友關係。


    蔣介石有什麽指示往往要與張學良商量,征詢其同意,而張學良對中央政府的命令有時服從,有時不服從。


    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和中央政府多次請張學良到南京研商方策或出席會議,多數情況下張借口身體狀況、公務繁忙不肯赴南京。


    而在日軍向遼西進逼進攻錦州之後,國民政府領導人蔣介石、宋子文和外交部長顧維鈞多次命令或勸導張學良,不能從遼西撤兵,要對日軍的進攻進行抵抗,但張學良卻從保存實力方麵考慮還是自行撤兵。


    張學良不是凡中央政府指示他都執行的,試想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張學良執意抵抗,中央政府即使不同意也阻止不了他抵抗,相反中央政府命令他抵抗,他卻不服從不抵抗,防守錦州問題即是如此。


    當年的日本關東軍是幸運的。他們擁有了狼一樣的隊友和豬一樣的對手,以至於一路過關斬將輕輕鬆鬆的占領了整個東北四省,也讓擅自行動的日本關東軍拜托了被送上軍事法庭的命運,更讓當時的日本政府看清了中國內鬥內行、外鬥外行的本質,算是為之後的全麵侵華鋪平了道路。


    第一師團這次的政變其實與發動九一八事變的日本關東軍的行為是一樣的,九一八事變是為了發動戰爭。而這一次政變是為了杜絕戰爭,而且他們的身後都有高級軍官的暗中支持,但是這次政變的第一師團無疑是失敗的,他們的對手是比狼還要兇狠的軍國主義高層。


    這次的事變無疑讓正準備抵抗徐衛進攻的日本蒙上了一層陰影,日本明治天皇為了防止打擊國內抵抗的信心指示內閣政府用最快的時間做好收尾工作,於是這些參與政變的軍官經過匆匆的審判便被快速的處決了。


    也是因為這次的政變,日本政府很快就做出了新的軍事部署,在麵對徐衛大軍越來越近的情況下他們選擇了相信英國駐朝鮮公使發來的情報,認定了徐衛之前對東京的軍事部署全部是為了迷惑政府排到釜山港的情報人員。隨後他們將駐紮在近畿地區的第四和第十師團以及駐紮在中部地區的第三和第九師團秘密調撥到九州的福岡縣,並且讓所有的軍隊做好隨時支援九州地區的準備。


    徐衛這次的對日作戰幾乎動用了他全部的實力,除了動用了海軍四十三艘軍艦外,還動用了二百多艘民用海船來運載軍隊和補給物資,其聲勢完全超過了日俄戰爭時期的規模,堪比三百多年前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在海上綿延十幾公裏。


    徐衛海軍這麽大規模的行動自然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在軍隊出征的時候幾乎所有在遠東擁有海上勢力的列強都派遣了軍艦觀戰。


    釜山港是朝鮮到日本最近的一個城市。相距隻有不足一百六十公裏,而海軍航行的速度是二十節。到達日本海域最多用不了四個小時,在中午的時候海軍先頭的巡邏巡洋艦就出現在福岡港的視線之內,不過沒等福岡港內的海岸炮開炮就一溜煙消失在視線之外。


    之後,徐衛海軍的一切軍事行動正如之前英國駐朝鮮公使所說,他們直接無事了這次的真正的軍事目標福岡港,然後越過鹿兒島最南端進入太平洋。


    進入日本海域之後。海軍的航行就開始沿著日本的海岸線前行,等到夜幕降臨的時候,艦隊已經到達了大偶半島頂端的大偶海峽,也就在這個時候,徐衛開始通過旗艦澳大利亞號戰列艦的無線電報向周圍的軍艦船隻下達維持原定計劃的命令。


    其實從戰爭剛剛開始的時候。徐衛便命令陸海軍的高級軍官和參謀們製訂了一套登陸東京的軍事部署,而之前日本在釜山港的間諜活動並不是一無所獲,他們在三個忍者的幫助下成功的盜取了這份軍事部署文件,並且在他們進行刺殺徐衛的行動之前傳到了日本政府的手中。


    這三個忍者的刺殺行動失敗後,李邁從他們的口中獲得了這個消息,並且將這件事在第一時間內告訴了徐衛。


    現在的軍隊對英國政府來說絕對如同當年的東北軍對日本政府一樣都是一個大漏鬥,徐衛指定的任何軍事計劃都可能脫離英國政府的監控,這也是英國政府放任徐衛的軍隊肆意發展的原因。


    徐衛對這次計劃的泄漏並不放在心上,之前在徐衛通過朝鮮政府向日本下達宣戰的時候英國政府就通過駐朝鮮公使館表示了反對的態度,不過徐衛依然我行我素繼續製定對日作戰計劃,這也使得英國政府在羞惱成怒之下一定會將自己製定的軍事部署告訴日本政府。


    經過差不多一周的沙盤推演,這次進攻東京的軍事部署可以算得上是非常的完美,這也是徐衛所希望的,所以為了達到迷惑英國政府的目的,徐衛在出發之前故意裝出計劃沒日本政府獲知的樣子,緊急召集所有的高級軍官和參謀開會,否定了之前的軍事部署,提出了新的進攻方案,那就是登錄福岡港。


    徐衛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向英國傳遞一個假情報,他確信這個假情報一定會通過英國駐朝鮮公使館傳到日本人的手中,而日本政府在得到這個情報後也一定會有相應的部署,最後自己再在一些行動方麵給這個情報一些配合,日本肯定會深信不疑的。


    徐衛現在所要做的配合就是讓自己一部分艦隊裝作主力艦隊的樣子帶領一部分商船按照情報中所說的那樣趁著夜色擺脫各國軍艦的視線返迴福岡港。做出偷襲福岡港的假象,而他真正的主力則要在這之前悄悄脫離航線,在其他地方集結。


    沒有燈光指示的航行是非常危險的,但這對於經驗豐富的航海長和民船船長來說並不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至於那些英國海軍軍官在知道計劃改變之後想要將情報傳給附近的英國軍艦也是不可能的,因為所有的電報都掌握在華人軍官手中,而他們隻要根據電報的命令執行就可以了。


    在徐衛的命令下,包括旗艦在內的兩艘戰列艦、兩艘裝甲巡洋艦、五艘輕巡洋艦、十艘驅逐艦以及近百艘運輸船實行燈火管製,在其他船隻燈光的掩護下漸漸的脫離整個艦隊,而在天上的五艘飛艇這個時候也接到了脫離航道的命令,而他們重新集合的地點就在前方二十海裏海域,到那時候列強的海軍就看不到那些軍艦的燈光,然後這些主力軍艦按計劃集合之後駛向相模灣就可以了。


    至於依然保持著原來航線的艦隊在一個小時之後便全部聽了下來,留下來的軍艦則按照徐衛離開之前的命令對觀戰的列強軍艦做出作戰姿態,然後不顧列強軍艦官兵的抗議派軍隊徹底控製了這些軍艦。


    相對於其他國家軍艦官兵的迷茫和恐慌,英國軍艦的應對就相對來說從容了不少,他們不僅沒有抗議徐衛艦隊的暴行,而且還非常配合登上軍艦的華人軍隊的接管工作,不過在這之前英國軍艦的指揮官已經將一封電報發到了相距不過幾十公裏的岸上,電報的內容是“海鷹返航,計劃照舊”。(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氏純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氏純情並收藏清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