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陛下!”眾兵丁起身,這時候領頭的兵丁道:“請陛下稍候!卑職進去通報下!”
“不用!你們就在這吧!朕自己進去!”崇禎笑著道。
“卑職遵旨!”這領頭的兵丁表情似乎有些情況,崇禎沒有多問,便直接領著人進去了。
走著走著,崇禎就有覺得有些不對勁了,這他麽也太安靜了吧?!這麽冷清的地方是國子監嗎?我大明的最高學府?於是崇禎道:“曹公公!朕是不是來錯地方了?這是國子監嗎?人呢?都休學了?”
曹化淳聽完一愣,迴到:“陛下!這離休學還一個多月!這。。。。。。”對於國子監為何如此冷清,曹化淳一時半會也說不上來。
“既然如此?人呢?!”崇禎的語氣已經漸漸變冷。
“陛下請稍後!老奴去問下!”曹化淳擦了擦額頭上的冷汗。
之後沒多久,曹化淳便領著之前的兵丁進來了,“迴陛下!據他說那些監生可能因為天氣太熱,要再稍候一會才能來!”
“天氣太熱?!”崇禎抬頭看了看天氣,微風吹過帶起他的陣陣發絲,隨後崇禎繼續道:“把國子監祭酒帶來!”
“帶我去吧!”曹化淳看著兵丁道。
“這。。。。。。”兵丁頓時尷尬了,最後鼓起勇氣道:“請陛下稍候!卑職這就去請!”說完行了個禮就往走去。
“等等!”曹化淳一愣,問道:“你是不是走反了?”
“陛下!這國子監祭酒也不在國子監裏!卑職這就去叫!”兵丁道。
崇禎聽完,冷漠的揮了揮手,兵丁如蒙大赦趕緊跑去叫人了,之後崇禎道:“隨朕先進去吧!”說完便往裏走去。
曹化淳一路隨行,他是注意到了,不僅國子監祭酒,就連再低一級的司業也沒在,監丞也不在,再低的主薄也不在,“看來陛下要龍顏大怒了!”曹化淳感歎著。
“趁他們沒來!曹化淳!你把這國子監的製度給朕講講!”崇禎靠在椅子上道。
“是!陛下!”曹化淳應道,隨後便開始滔滔不絕的說了起來,之後崇禎便對如今的國子監的製度有了大致的了解,雖然有很多的詬病,但是在具體的教學管理上,有兩點值得稱道:一是實行積分法。明朝國子監的積分法實行於洪武十六年,具體做法是:剛入監的學生已經通習《四書》但還未學習經書的,先入正義、崇誌、廣業堂學習經書,每人自選一種。一年半以後,經考試合格者,升入修道、誠心堂。再學習一年半以上,經史兼通、文字表達和意義理解都優秀的,升率性堂。升到率性堂以後,才準許積分。積分的方法:每季的第一個月考所習經書的大義一道,第二個月考論一道,第三個月考策問一道、判語二條。每次考試,文理俱優的記1分,理優文劣的記0.5分,文理都差的無分。每年積滿8分的為及格,給予做官資格,不及格的照舊學習。二是實行差遣曆事法。差遣法於明洪武初年開始實行,就是選派一些學生去巡視全國各地的農田水利或到一些衙門裏去幫忙,事情結束後再迴監讀書。曆事法初行於洪武八年,但當時還屬於短期掛職鍛煉性質。曆事法作為一種製度,確立於洪武二十九年。具體做法是:選擇年齡較大、在國子監中已經坐堂學習滿一定年限的學生,到中央各衙門掛職鍛煉。3個月後,所在衙門對他進行考核,分勤謹、平常、才力不及、奸懶四個等級上報。被評為勤謹的人送吏部上選簿,仍迴去曆事,等官職有空缺時,按順序任職;評為平常的仍舊曆事;評為才力不及的人送監讀書;評為奸懶的人罰充吏役。後來把掛職鍛煉稱為“正曆”,把差遣稱為“雜曆”。始於元朝,成熟於明清的國子監,盡管存有一定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在加強學校管理、培養文武官吏、造就各種高級專科人材、培育各國留學生等方麵,都起過重要的、積極的作用。這在我國曆史上是有定論的。
沒一會,國子監的相關官員便都匆匆趕來了,看著坐在那一臉冰霜的崇禎皇帝,一個個都身體發抖的跪伏在地大唿:“微臣叩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這皇帝陛下怎麽這麽清閑突然來國子監了,一個個心裏哀嚎著。
他們一進屋,一股酒氣便漸漸地彌漫了整個屋子,頓時眾人不由地眉頭緊皺,崇禎冷冷道:“你們倒是清閑的很呐!”
“微臣罪該萬死!懇請陛下責罰!”幾個人同時叩首道。
“我堂堂大明的最高學府竟然是這副樣子!朕太失望了!”崇禎冷冷道。
幾個人跪伏在地,身子發抖,不敢說話,他們心裏也苦啊,這國子監變成如今這副模樣他們也無能無力啊,“寶寶心裏苦!但是寶寶不說!”這是他們心裏共同的潛台詞!(用點現在的流行語哈哈!)
“你們誰來給朕說說?”崇禎冷冷道。
跪伏在地的幾個人互相看了看,最後不由得把目光都集中在了國子監祭酒身上,沒辦法,誰讓你是老大?此時不出馬更待何時?
國子監祭酒歎了口氣,苦澀地道:“陛下!那就容微臣說說吧!”
崇禎沒有說話,隻是點點頭,國子監祭酒便開始說了起來:“陛下!這說來話長了,容微臣細細道來,我大明立國之初,太祖皇帝已深刻意識到人才乃治國之本,因此掀起了一股崇儒重教之風。作為我大明的最高學府國子監自然就成為朝廷關注和重視的對象,國子監地位之高不言而喻。洪武、永樂時期是國子監發展的鼎盛時期,尤其是永樂二十年,南京國子監達9900多人,盛況空前。當時鄰邦高麗、倭國、琉球、暹羅等國“向慕文教”,不斷派留學生到南京國子監學習。但此種盛況為時不久,隨著進士科地位日益加重,薦舉日輕,監生的出路日顯艱難。進士不僅在發榜後即可任官,而且有做高官、顯官的可能,“卿相皆出於此”。科舉日益正常化和製度化的趨勢使得監生仕途被進士科雍塞。“非進士不得入翰林,非翰林不得入內閣。”說的便是如此,麵對這一形勢,國子監生要想做高官,也須參加科舉,由進士得官。國子監的崇高地位被取代,它不再是官僚的養成所,也不再是做官的唯一出路,這是其一。”
“不用!你們就在這吧!朕自己進去!”崇禎笑著道。
“卑職遵旨!”這領頭的兵丁表情似乎有些情況,崇禎沒有多問,便直接領著人進去了。
走著走著,崇禎就有覺得有些不對勁了,這他麽也太安靜了吧?!這麽冷清的地方是國子監嗎?我大明的最高學府?於是崇禎道:“曹公公!朕是不是來錯地方了?這是國子監嗎?人呢?都休學了?”
曹化淳聽完一愣,迴到:“陛下!這離休學還一個多月!這。。。。。。”對於國子監為何如此冷清,曹化淳一時半會也說不上來。
“既然如此?人呢?!”崇禎的語氣已經漸漸變冷。
“陛下請稍後!老奴去問下!”曹化淳擦了擦額頭上的冷汗。
之後沒多久,曹化淳便領著之前的兵丁進來了,“迴陛下!據他說那些監生可能因為天氣太熱,要再稍候一會才能來!”
“天氣太熱?!”崇禎抬頭看了看天氣,微風吹過帶起他的陣陣發絲,隨後崇禎繼續道:“把國子監祭酒帶來!”
“帶我去吧!”曹化淳看著兵丁道。
“這。。。。。。”兵丁頓時尷尬了,最後鼓起勇氣道:“請陛下稍候!卑職這就去請!”說完行了個禮就往走去。
“等等!”曹化淳一愣,問道:“你是不是走反了?”
“陛下!這國子監祭酒也不在國子監裏!卑職這就去叫!”兵丁道。
崇禎聽完,冷漠的揮了揮手,兵丁如蒙大赦趕緊跑去叫人了,之後崇禎道:“隨朕先進去吧!”說完便往裏走去。
曹化淳一路隨行,他是注意到了,不僅國子監祭酒,就連再低一級的司業也沒在,監丞也不在,再低的主薄也不在,“看來陛下要龍顏大怒了!”曹化淳感歎著。
“趁他們沒來!曹化淳!你把這國子監的製度給朕講講!”崇禎靠在椅子上道。
“是!陛下!”曹化淳應道,隨後便開始滔滔不絕的說了起來,之後崇禎便對如今的國子監的製度有了大致的了解,雖然有很多的詬病,但是在具體的教學管理上,有兩點值得稱道:一是實行積分法。明朝國子監的積分法實行於洪武十六年,具體做法是:剛入監的學生已經通習《四書》但還未學習經書的,先入正義、崇誌、廣業堂學習經書,每人自選一種。一年半以後,經考試合格者,升入修道、誠心堂。再學習一年半以上,經史兼通、文字表達和意義理解都優秀的,升率性堂。升到率性堂以後,才準許積分。積分的方法:每季的第一個月考所習經書的大義一道,第二個月考論一道,第三個月考策問一道、判語二條。每次考試,文理俱優的記1分,理優文劣的記0.5分,文理都差的無分。每年積滿8分的為及格,給予做官資格,不及格的照舊學習。二是實行差遣曆事法。差遣法於明洪武初年開始實行,就是選派一些學生去巡視全國各地的農田水利或到一些衙門裏去幫忙,事情結束後再迴監讀書。曆事法初行於洪武八年,但當時還屬於短期掛職鍛煉性質。曆事法作為一種製度,確立於洪武二十九年。具體做法是:選擇年齡較大、在國子監中已經坐堂學習滿一定年限的學生,到中央各衙門掛職鍛煉。3個月後,所在衙門對他進行考核,分勤謹、平常、才力不及、奸懶四個等級上報。被評為勤謹的人送吏部上選簿,仍迴去曆事,等官職有空缺時,按順序任職;評為平常的仍舊曆事;評為才力不及的人送監讀書;評為奸懶的人罰充吏役。後來把掛職鍛煉稱為“正曆”,把差遣稱為“雜曆”。始於元朝,成熟於明清的國子監,盡管存有一定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在加強學校管理、培養文武官吏、造就各種高級專科人材、培育各國留學生等方麵,都起過重要的、積極的作用。這在我國曆史上是有定論的。
沒一會,國子監的相關官員便都匆匆趕來了,看著坐在那一臉冰霜的崇禎皇帝,一個個都身體發抖的跪伏在地大唿:“微臣叩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這皇帝陛下怎麽這麽清閑突然來國子監了,一個個心裏哀嚎著。
他們一進屋,一股酒氣便漸漸地彌漫了整個屋子,頓時眾人不由地眉頭緊皺,崇禎冷冷道:“你們倒是清閑的很呐!”
“微臣罪該萬死!懇請陛下責罰!”幾個人同時叩首道。
“我堂堂大明的最高學府竟然是這副樣子!朕太失望了!”崇禎冷冷道。
幾個人跪伏在地,身子發抖,不敢說話,他們心裏也苦啊,這國子監變成如今這副模樣他們也無能無力啊,“寶寶心裏苦!但是寶寶不說!”這是他們心裏共同的潛台詞!(用點現在的流行語哈哈!)
“你們誰來給朕說說?”崇禎冷冷道。
跪伏在地的幾個人互相看了看,最後不由得把目光都集中在了國子監祭酒身上,沒辦法,誰讓你是老大?此時不出馬更待何時?
國子監祭酒歎了口氣,苦澀地道:“陛下!那就容微臣說說吧!”
崇禎沒有說話,隻是點點頭,國子監祭酒便開始說了起來:“陛下!這說來話長了,容微臣細細道來,我大明立國之初,太祖皇帝已深刻意識到人才乃治國之本,因此掀起了一股崇儒重教之風。作為我大明的最高學府國子監自然就成為朝廷關注和重視的對象,國子監地位之高不言而喻。洪武、永樂時期是國子監發展的鼎盛時期,尤其是永樂二十年,南京國子監達9900多人,盛況空前。當時鄰邦高麗、倭國、琉球、暹羅等國“向慕文教”,不斷派留學生到南京國子監學習。但此種盛況為時不久,隨著進士科地位日益加重,薦舉日輕,監生的出路日顯艱難。進士不僅在發榜後即可任官,而且有做高官、顯官的可能,“卿相皆出於此”。科舉日益正常化和製度化的趨勢使得監生仕途被進士科雍塞。“非進士不得入翰林,非翰林不得入內閣。”說的便是如此,麵對這一形勢,國子監生要想做高官,也須參加科舉,由進士得官。國子監的崇高地位被取代,它不再是官僚的養成所,也不再是做官的唯一出路,這是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