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族崛起】
在“蕭思溫遇刺案”之後,世宗的兩個妃子啜裏、蒲哥被賜死,原因是“畫個圈圈詛咒你”(厭魅)。這個案件同樣僅留下這一句話。
蕭思溫死後幾年,“景宗黨”核心成員高勳、女裏同樣被殺。
高勳,原仕後晉,隨杜重威投降到遼國。此人精明機警,善於鑽營,喜好結交權貴,八麵玲瓏。自太宗以來,漢人降將出身的高勳屢受重用,被提拔為樞密使、政事令,穆宗初年更是被異姓封王,獲封趙王,隨後坐鎮幽州,成為南京留守。
坐鎮幽州期間,高勳屢次挫敗中原的試探,並上疏朝廷,請求主動出擊,破壞中原構建北部防線,因功加知南院樞密事。後擁立景宗有功,改封秦王。
幾年後,高勳上奏景宗,請求把幽州城外的荒地開發為稻田,增產創收,鞏固國防。
景宗非常高興,打算予以批準。然而一個叫耶律昆的人大唿不可,並說高勳有異誌,這是謀反的前奏。開墾荒地種莊稼自然是好事,可為什麽偏偏要種水稻?一旦幽州據城而叛,王師鐵騎該如何穿越水田?
景宗恍然大悟,立刻駁迴了高勳的請求。
很快,宮廷裏偵破了一起駭人聽聞的案件:耶律隻沒之妻製作毒藥(私造鴆毒)。
耶律隻沒,又作“耶律質睦”,是世宗第三子,聰明好學,通曉漢文,能作詩。穆宗末期與一位宮人私通,穆宗大怒,先仗責數百,又刺瞎他的一隻眼睛,然後又對他施以宮刑,最後投入大獄準備判處死刑。
景宗即位後,將耶律隻沒赦免,封他為寧王,並將與他私通的宮人賜給他。保寧八年(976)隻沒的王妃安隻因私造鴆毒被捕,在古代,私造鴆毒是“十惡不赦”的死罪,於是7月1日,王妃安隻被誅殺,耶律隻沒受牽連被奪爵流放。
巧了,在偵破寧王妃造毒的同時,遼國警方還破獲了另一起與毒藥有關的案件:高勳給駙馬蕭啜裏送毒藥。題外話,4年後的980年,遼軍三路入侵大宋,駙馬爺蕭啜裏在雁門關被楊業一刀秒殺。
高勳被貶官流放,一年之後,女裏也出事了。
女裏,起初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養馬人,他的工作地點是景宗的藩邸,從而成為景宗的藩邸舊臣。景宗對他很好,“待遇殊厚”,而女裏也非常樂意攀附高枝,“亦傾心結納”。雖然女裏身份卑微,地位低下,卻由於工作原因常伴穆宗左右,不少人認為這才是景宗願意禮賢下士、屈尊與之結交的重要原因,凡是覬覦皇位的,必然要極力拉攏皇帝身邊的人,因為他們可以掌握皇帝的動態。
景宗即位後,提拔女裏為行宮都部署、加政事令,又加守太尉,將他視為心腹親信。朝中權貴亦努力巴結討好之,就連北漢劉繼元都找機會向女裏重金賄賂。
麵對四麵八方的賄賂,女裏暴露出了小人得誌的本性,貪得無厭、索求無度,與另一位好朋友蕭阿不底臭味相投,二人的貪婪毫無底線,在遼國一度成為網絡流行梗。據說有人的一件皮襖上不小心粘上了幾個蒼耳子(布滿尖刺的種子,中草藥)人們便指著這幾顆蒼耳子開玩笑道:“若遇女裏、阿不底,必盡取之。”屬於糞車打門口過都要嚐嚐鹹淡的那種。
景宗登基第十年,女裏被人告發私藏兵甲,據說是私藏了五百副鎧甲,而在進一步的搜查中,又從女裏家搜出了一封重要書信,竟然是參與謀殺蕭思溫的往來書信,原來女裏、高勳也是主謀!
於是女裏被賜死,高勳也被誅殺。其中漢人降將出身的高勳稍有特殊,他的案件屬於是刑事附帶民事訴訟,高勳的全部家產被轉贈給蕭思溫家人,算是民事賠償了。
確實很令人震驚,震驚的並非是女裏、高勳謀害蕭思溫,而是他們居然將來往書信精心保管了整整十年,而不是事後一把火銷毀,簡直匪夷所思。
書信,很容易被銷毀,更容易被“發現”或發明。
乍一看,女裏、高勳身上的故事似乎是自世宗朝以來司空見慣的事,“愛我的人傷我最深”,翊戴功勳們處心積慮地想要推翻自己擁立的新君。但是景宗朝的情況卻大不一樣,它是披著世宗、穆宗朝政鬥外衣的太祖、太宗朝內核,說人話,就是“帝黨”與“後黨”的博弈。
這裏有個關鍵的時間節點——保寧八年(976)。這一年的2月,遼國翰林學士們收到一條工作指示,“書皇後言亦稱‘朕’暨‘予’,著為定式”。也就是說,皇後以“朕”自稱。
至此,一個終極boss終於露出了冰山一角,這便是蕭思溫的三女兒、景宗的皇後——蕭綽,也就是“楊家將”故事中的“大遼太後蕭燕燕”。以蕭綽為核心的“後黨”經過慘烈的角逐,脫穎而出,對其他勢力形成了碾壓優勢,遼國“國運”從此結束了低位震蕩,開始在“後黨”的帶領下昂揚向上。
蕭思溫是研究這一時期的金鑰匙,通過對其族係的描述,已然可以窺探他與遼國各大貴族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也許蕭思溫在文治武功方麵確實不足,但他在人脈資源的運作方麵絕對是一位老司機,例如舉薦耶律斜軫、庇護韓匡嗣。
耶律斜軫,前文已經多次出現過,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將之材,在對宋作戰中屢立奇功。起初,耶律斜軫並未獲得重視,正是由於蕭思溫的大力舉薦,耶律斜軫才得以走上曆史舞台,並成為景宗朝一代名將。蕭思溫對耶律斜軫有知遇之恩。
韓匡嗣,遼國開國元勳韓知古第三子。唐朝末年,年僅6歲的韓知古被“斷腕太後”述律平的哥哥擄走,隨後作為述律平結婚時的陪嫁一起到了迭剌部的耶律氏。韓知古聰明好學,漸負盛名,求賢似渴的耶律阿保機就將這位漢人奴隸當成自己的智囊,韓知古的命運從此驚天逆轉。
韓匡嗣善於醫術,成為“斷腕太後”述律平的私人醫生,述律平將他當做侄子來對待,寵愛有加。穆宗時(應曆十年,960),耶律喜隱謀反,其父耶律李胡、韓匡嗣均牽扯其中,李胡因此死於獄中,喜隱被關入大牢,而韓匡嗣則是“置不問”。事後,韓匡嗣自覺地辭官迴家反省,在這期間,他與景宗越走越近。這也唿應了前麵的一個觀點:景宗非常喜歡拉攏皇帝身邊的人,例如弼馬溫和禦醫。
在景宗朝,韓匡嗣多次犯下嚴重過失,然而卻都在“後黨”的庇護下轉危為安。蕭思溫與韓匡嗣關係緊密,蕭思溫的女兒蕭綽與韓匡嗣的兒子韓德讓更是關係緊密,當時已為“蕭太後”的蕭綽與韓德讓之間的緋聞不僅在遼國婦孺皆知,在大宋也是街頭巷尾的熱議話題。
把蕭思溫的關係網放迴穆宗朝,再挑出幾件事羅列出來:
大女婿耶律罨撒葛,二女婿耶律喜隱;好朋友韓匡嗣。兩位女婿都是謀反發燒友,其中喜隱的一次謀反還直接牽扯到了韓匡嗣;
景宗最愛拉攏皇帝身邊的人,比如女裏、韓匡嗣,還愛結交有實權的將領如高勳,當然更願結交掌握巨量人脈資源的蕭思溫;
景宗曾多次與人(如韓匡嗣)談及“謀反”;
穆宗遇害當天,是蕭思溫“進酒上壽”,把穆宗灌醉,事後又是蕭思溫等人最早趕到案發現場,並擁戴景宗柩前即位;
殺害穆宗的幾位“兇手”直到4年以後才抓捕歸案,當時的輿論一直指責景宗辦案不力。
這也是前文所說的幾個可以作為間接證據的小細節。
穆宗遇弑也許真的沒那麽簡單,盡管穆宗“無為而治”,躺平十八年,但“景宗黨”的崛起和對權力愈發難以自控的覬覦與穆宗的年齡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穆宗年輕力壯,芳齡三十多歲,理論上再堅持二三十年似乎也不是太難的事。“景宗黨”等不到穆宗駕崩了,隻好幫他駕崩。
“景宗黨”隨後也分裂為兩大派,一個是以蕭思溫為核心的,權且稱之為“後黨”,而另一派則可籠統地稱為“帝黨”,兩派由於利益分配問題而爆發了內訌。
首先發起攻擊的是帝黨,他們將“後黨”的核心人物——蕭思溫暗殺。然而他們不曾想到,蕭思溫的女兒蕭綽才是真正令人生畏的人物,不僅文治武功遠超其父,且憑借性別優勢在人脈運作方麵登峰造極。
蕭綽的身份是景宗皇後,理論上也是“帝黨”的大股東,這就比較bug了,好比球場上的兩隻足球隊都來自同一家俱樂部。就憑這一點,蕭綽已經立於不敗之地,“帝黨”的瓦解隻是時間問題。
蕭綽繼承了父親的人脈資源遺產,繼承了“後黨”政治遺產,又是皇後,所以能調用“帝黨”資源,還與韓匡嗣的兒子韓德讓保持著曖昧關係從而與韓匡嗣家族集團深度綁定……“帝黨”瓦解的時間不會太慢。
果然短短幾年之後,景宗就被蕭綽架空,而攀附於景宗的女裏、高勳等“帝黨”中的頑固分子也遭無情鏟除,在打掉女裏、高勳後,景宗徹底失去了左膀右臂,成了孤家寡人,而皇後蕭綽也敢公然以“朕”自稱了。
對於皇後的臨朝稱製,契丹人自己的解釋是景宗由於4歲時在“火神澱之變”中受到巨大驚嚇,罹患癲癇,時常無法處理朝政,故而不得不交由皇後全權處理。《契丹國誌》記載“刑賞政事,用兵追討,皆皇後決之,帝臥床榻間,拱手而已”。
可是……景宗也非常喜歡打獵,很有穆宗當年的神韻。於是有人提出質疑,一個坐著都困難、說話都費勁的病秧子,是怎麽做到縱橫馳騁、騎馬射獵的?難道這是不願上學、上班的你和我,一上班就手無縛雞之力,一放假就力拔山兮氣蓋世?
然後史學家們解釋說,癲癇是間歇性發作……
好吧,我差一點兒就信了。
在“蕭思溫遇刺案”之後,世宗的兩個妃子啜裏、蒲哥被賜死,原因是“畫個圈圈詛咒你”(厭魅)。這個案件同樣僅留下這一句話。
蕭思溫死後幾年,“景宗黨”核心成員高勳、女裏同樣被殺。
高勳,原仕後晉,隨杜重威投降到遼國。此人精明機警,善於鑽營,喜好結交權貴,八麵玲瓏。自太宗以來,漢人降將出身的高勳屢受重用,被提拔為樞密使、政事令,穆宗初年更是被異姓封王,獲封趙王,隨後坐鎮幽州,成為南京留守。
坐鎮幽州期間,高勳屢次挫敗中原的試探,並上疏朝廷,請求主動出擊,破壞中原構建北部防線,因功加知南院樞密事。後擁立景宗有功,改封秦王。
幾年後,高勳上奏景宗,請求把幽州城外的荒地開發為稻田,增產創收,鞏固國防。
景宗非常高興,打算予以批準。然而一個叫耶律昆的人大唿不可,並說高勳有異誌,這是謀反的前奏。開墾荒地種莊稼自然是好事,可為什麽偏偏要種水稻?一旦幽州據城而叛,王師鐵騎該如何穿越水田?
景宗恍然大悟,立刻駁迴了高勳的請求。
很快,宮廷裏偵破了一起駭人聽聞的案件:耶律隻沒之妻製作毒藥(私造鴆毒)。
耶律隻沒,又作“耶律質睦”,是世宗第三子,聰明好學,通曉漢文,能作詩。穆宗末期與一位宮人私通,穆宗大怒,先仗責數百,又刺瞎他的一隻眼睛,然後又對他施以宮刑,最後投入大獄準備判處死刑。
景宗即位後,將耶律隻沒赦免,封他為寧王,並將與他私通的宮人賜給他。保寧八年(976)隻沒的王妃安隻因私造鴆毒被捕,在古代,私造鴆毒是“十惡不赦”的死罪,於是7月1日,王妃安隻被誅殺,耶律隻沒受牽連被奪爵流放。
巧了,在偵破寧王妃造毒的同時,遼國警方還破獲了另一起與毒藥有關的案件:高勳給駙馬蕭啜裏送毒藥。題外話,4年後的980年,遼軍三路入侵大宋,駙馬爺蕭啜裏在雁門關被楊業一刀秒殺。
高勳被貶官流放,一年之後,女裏也出事了。
女裏,起初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養馬人,他的工作地點是景宗的藩邸,從而成為景宗的藩邸舊臣。景宗對他很好,“待遇殊厚”,而女裏也非常樂意攀附高枝,“亦傾心結納”。雖然女裏身份卑微,地位低下,卻由於工作原因常伴穆宗左右,不少人認為這才是景宗願意禮賢下士、屈尊與之結交的重要原因,凡是覬覦皇位的,必然要極力拉攏皇帝身邊的人,因為他們可以掌握皇帝的動態。
景宗即位後,提拔女裏為行宮都部署、加政事令,又加守太尉,將他視為心腹親信。朝中權貴亦努力巴結討好之,就連北漢劉繼元都找機會向女裏重金賄賂。
麵對四麵八方的賄賂,女裏暴露出了小人得誌的本性,貪得無厭、索求無度,與另一位好朋友蕭阿不底臭味相投,二人的貪婪毫無底線,在遼國一度成為網絡流行梗。據說有人的一件皮襖上不小心粘上了幾個蒼耳子(布滿尖刺的種子,中草藥)人們便指著這幾顆蒼耳子開玩笑道:“若遇女裏、阿不底,必盡取之。”屬於糞車打門口過都要嚐嚐鹹淡的那種。
景宗登基第十年,女裏被人告發私藏兵甲,據說是私藏了五百副鎧甲,而在進一步的搜查中,又從女裏家搜出了一封重要書信,竟然是參與謀殺蕭思溫的往來書信,原來女裏、高勳也是主謀!
於是女裏被賜死,高勳也被誅殺。其中漢人降將出身的高勳稍有特殊,他的案件屬於是刑事附帶民事訴訟,高勳的全部家產被轉贈給蕭思溫家人,算是民事賠償了。
確實很令人震驚,震驚的並非是女裏、高勳謀害蕭思溫,而是他們居然將來往書信精心保管了整整十年,而不是事後一把火銷毀,簡直匪夷所思。
書信,很容易被銷毀,更容易被“發現”或發明。
乍一看,女裏、高勳身上的故事似乎是自世宗朝以來司空見慣的事,“愛我的人傷我最深”,翊戴功勳們處心積慮地想要推翻自己擁立的新君。但是景宗朝的情況卻大不一樣,它是披著世宗、穆宗朝政鬥外衣的太祖、太宗朝內核,說人話,就是“帝黨”與“後黨”的博弈。
這裏有個關鍵的時間節點——保寧八年(976)。這一年的2月,遼國翰林學士們收到一條工作指示,“書皇後言亦稱‘朕’暨‘予’,著為定式”。也就是說,皇後以“朕”自稱。
至此,一個終極boss終於露出了冰山一角,這便是蕭思溫的三女兒、景宗的皇後——蕭綽,也就是“楊家將”故事中的“大遼太後蕭燕燕”。以蕭綽為核心的“後黨”經過慘烈的角逐,脫穎而出,對其他勢力形成了碾壓優勢,遼國“國運”從此結束了低位震蕩,開始在“後黨”的帶領下昂揚向上。
蕭思溫是研究這一時期的金鑰匙,通過對其族係的描述,已然可以窺探他與遼國各大貴族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也許蕭思溫在文治武功方麵確實不足,但他在人脈資源的運作方麵絕對是一位老司機,例如舉薦耶律斜軫、庇護韓匡嗣。
耶律斜軫,前文已經多次出現過,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大將之材,在對宋作戰中屢立奇功。起初,耶律斜軫並未獲得重視,正是由於蕭思溫的大力舉薦,耶律斜軫才得以走上曆史舞台,並成為景宗朝一代名將。蕭思溫對耶律斜軫有知遇之恩。
韓匡嗣,遼國開國元勳韓知古第三子。唐朝末年,年僅6歲的韓知古被“斷腕太後”述律平的哥哥擄走,隨後作為述律平結婚時的陪嫁一起到了迭剌部的耶律氏。韓知古聰明好學,漸負盛名,求賢似渴的耶律阿保機就將這位漢人奴隸當成自己的智囊,韓知古的命運從此驚天逆轉。
韓匡嗣善於醫術,成為“斷腕太後”述律平的私人醫生,述律平將他當做侄子來對待,寵愛有加。穆宗時(應曆十年,960),耶律喜隱謀反,其父耶律李胡、韓匡嗣均牽扯其中,李胡因此死於獄中,喜隱被關入大牢,而韓匡嗣則是“置不問”。事後,韓匡嗣自覺地辭官迴家反省,在這期間,他與景宗越走越近。這也唿應了前麵的一個觀點:景宗非常喜歡拉攏皇帝身邊的人,例如弼馬溫和禦醫。
在景宗朝,韓匡嗣多次犯下嚴重過失,然而卻都在“後黨”的庇護下轉危為安。蕭思溫與韓匡嗣關係緊密,蕭思溫的女兒蕭綽與韓匡嗣的兒子韓德讓更是關係緊密,當時已為“蕭太後”的蕭綽與韓德讓之間的緋聞不僅在遼國婦孺皆知,在大宋也是街頭巷尾的熱議話題。
把蕭思溫的關係網放迴穆宗朝,再挑出幾件事羅列出來:
大女婿耶律罨撒葛,二女婿耶律喜隱;好朋友韓匡嗣。兩位女婿都是謀反發燒友,其中喜隱的一次謀反還直接牽扯到了韓匡嗣;
景宗最愛拉攏皇帝身邊的人,比如女裏、韓匡嗣,還愛結交有實權的將領如高勳,當然更願結交掌握巨量人脈資源的蕭思溫;
景宗曾多次與人(如韓匡嗣)談及“謀反”;
穆宗遇害當天,是蕭思溫“進酒上壽”,把穆宗灌醉,事後又是蕭思溫等人最早趕到案發現場,並擁戴景宗柩前即位;
殺害穆宗的幾位“兇手”直到4年以後才抓捕歸案,當時的輿論一直指責景宗辦案不力。
這也是前文所說的幾個可以作為間接證據的小細節。
穆宗遇弑也許真的沒那麽簡單,盡管穆宗“無為而治”,躺平十八年,但“景宗黨”的崛起和對權力愈發難以自控的覬覦與穆宗的年齡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穆宗年輕力壯,芳齡三十多歲,理論上再堅持二三十年似乎也不是太難的事。“景宗黨”等不到穆宗駕崩了,隻好幫他駕崩。
“景宗黨”隨後也分裂為兩大派,一個是以蕭思溫為核心的,權且稱之為“後黨”,而另一派則可籠統地稱為“帝黨”,兩派由於利益分配問題而爆發了內訌。
首先發起攻擊的是帝黨,他們將“後黨”的核心人物——蕭思溫暗殺。然而他們不曾想到,蕭思溫的女兒蕭綽才是真正令人生畏的人物,不僅文治武功遠超其父,且憑借性別優勢在人脈運作方麵登峰造極。
蕭綽的身份是景宗皇後,理論上也是“帝黨”的大股東,這就比較bug了,好比球場上的兩隻足球隊都來自同一家俱樂部。就憑這一點,蕭綽已經立於不敗之地,“帝黨”的瓦解隻是時間問題。
蕭綽繼承了父親的人脈資源遺產,繼承了“後黨”政治遺產,又是皇後,所以能調用“帝黨”資源,還與韓匡嗣的兒子韓德讓保持著曖昧關係從而與韓匡嗣家族集團深度綁定……“帝黨”瓦解的時間不會太慢。
果然短短幾年之後,景宗就被蕭綽架空,而攀附於景宗的女裏、高勳等“帝黨”中的頑固分子也遭無情鏟除,在打掉女裏、高勳後,景宗徹底失去了左膀右臂,成了孤家寡人,而皇後蕭綽也敢公然以“朕”自稱了。
對於皇後的臨朝稱製,契丹人自己的解釋是景宗由於4歲時在“火神澱之變”中受到巨大驚嚇,罹患癲癇,時常無法處理朝政,故而不得不交由皇後全權處理。《契丹國誌》記載“刑賞政事,用兵追討,皆皇後決之,帝臥床榻間,拱手而已”。
可是……景宗也非常喜歡打獵,很有穆宗當年的神韻。於是有人提出質疑,一個坐著都困難、說話都費勁的病秧子,是怎麽做到縱橫馳騁、騎馬射獵的?難道這是不願上學、上班的你和我,一上班就手無縛雞之力,一放假就力拔山兮氣蓋世?
然後史學家們解釋說,癲癇是間歇性發作……
好吧,我差一點兒就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