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氏祖訓】


    在官方(宋朝)表述中,吳越國始終奉中原正朔,心向朝廷,特別是在王師征南的過程中表現尤為出彩,先是出兵配合王師圍剿淮夷(南唐),繼而主動歸朝,獻出土地,一個字:大大滴忠臣!


    這是一件值得大書特書的豐功偉績,無論如何讚譽都不過分。


    它不僅避免了大量的人員傷亡,更成功保護了江浙滬包郵區的繁榮穩定,使得宋朝有實力跟北麵的遼國相抗衡。直到一百多年後,偏安一隅的南宋之所以能與強悍的金國並存,也是依靠著江南地區繁榮發達的經濟,而這一切都與錢弘俶主動獻土息息相關。


    甚至我們可以這樣說:錢弘俶獻出吳越國,是兩宋繁榮與穩定的重要基礎之一。


    這就是趙光義為什麽如此厚待錢氏族人的原因,比如前文所雲《百家姓》排第二位,僅次於國姓,再比如趙光義對他不斷地宴請和賞賜等等。


    錢弘俶諸子在其獻地時就得到了節度使、防禦使等官職,成為副省級幹部,日後又有升遷。史籍說錢弘俶有子侄68人,而真正見於史料記載的也不過區區十餘人,我們不必一一細考。


    值得一提的是,錢氏後人在宋朝以後並未像諸多顯赫一時的家族那樣就此沉淪下去,而是不斷湧現出人中龍鳳,時至今日仍有錢氏後人為中華民族發光發熱,這麽說吧,錢氏後人在封建時代出了5位狀元、360名進士、133位將相、1000多位名人;在近現代,世界級科學家108人、中科院院士18人、諾貝爾獎1人、外交家2人、“學科之父”3人……


    具體的人名,請大家自行問度娘吧,懂的都懂。


    媒體常炒作所謂的“豪門”,什麽是豪門?靠賣塑料花轉行房地?如果中國真有“豪門”一說,那麽杭州錢氏才是真正的豪門。


    我以一介草澤布衣的身份,特向錢氏宗族表達崇高的敬意。而我能做的,就是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把有關錢氏的黑料盡量……寫全了吧,畢竟有陰影才顯得立體。


    關於錢鏐同誌的黑料,在前文就有過記載,這裏僅對宋朝的官宣做一點點小小的補充。


    嚴格來講,吳越國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尊奉中原的,不過在此期間,吳越國也曾奉遼國正朔(錢弘倧),使用過遼國的年號——“會同”;也曾改元(錢鏐),使用了自己的年號——“天寶”、“寶大”、“寶正”。


    所以在獻地之前,錢弘俶命人銷毀一切帶有偽年號印記的東西,例如官印、信件等,然後對宋宣稱自己一直使用中原年號,宋朝官方當然也是裝糊塗的高手,承認了吳越國的說法。其實在當時就有很多漏網之魚,比如個別寺廟鍾上的銘文、墓碑,包括後來還出土了一些碑文、陪葬品等,也就是說宋朝人是知道真相的。不該知道的,知道了也不知道。


    在有關錢鏐同誌的各種故事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當屬《錢氏家訓》,錢鏐治家有方,兩度製定家訓,後人將其總結為“武肅王遺訓”或“錢氏家訓”。


    907年4月,朱溫派來宣諭使者,告之唐禪於梁,並封錢鏐為吳越王、增食邑二千戶、實封三百戶,賜“啟聖匡運同德功臣”榮譽稱號。


    當時許多人對朱溫口誅筆伐,罵他是篡唐的國賊,比如河東李克用、鳳翔李茂貞、西川王建、淮南楊行密……組成反梁統一戰線,揚言反梁複唐。錢鏐集團內部也有不少人秉持這種觀點,勸錢鏐反對朱溫,比如大才子羅隱。除此之外,更多的藩鎮軍閥則是騎牆派,對新生的後梁政權持觀望態度。


    錢鏐則在一片反對和質疑聲中,選擇了堅定地站在朱溫這邊。


    很多人對此表示不解,因為錢氏集團與朱溫集團在此之前並不存在利益同盟關係,而且朱溫還曾故意攪局江淮事務,挑撥錢鏐與楊行密之間的戰爭。如今朱溫集團正處風口浪尖之上,錢鏐為何偏要在這個時候上朱溫的賊船呢?


    錢鏐笑道:“吾豈失為孫仲謀耶?”


    自此之後,西川王建、淮南楊氏、南漢劉氏、閩國王氏等不斷私信錢鏐,邀請他加入“十國”朋友圈,還給他送來為他量身定做的龍袍、玉冊等禮物,勸他趕緊稱帝。每當此時,錢鏐都會“哈哈”大笑,對身邊人說“這幫人好比坐在爐炭之上,還想忽悠我一起跳火坑,我才沒那麽傻呢!”


    前文強調過,吳越國在“十國”中非常特殊,其一就是“奉旨建國”,吳越國的政治地位與其餘諸國有本質的不同。


    錢鏐諄諄告誡其子孫,一定要尊奉中原,不準稱帝、獨立,不管中原王朝如何迭代易姓,兩浙之地始終都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將來的某個時候,務必順應曆史潮流,“宜速歸附”。


    這是民族大義。


    在治國方麵,錢鏐告誡子孫要休兵養民,強調“民為貴,社稷次之”,封建統治者能有民貴君輕的覺悟實屬難得。總之就是不要學習鄰居——南唐,不要窮兵黷武,要用心發展經濟,關心民生。


    錢鏐去世後,直到中原開啟征淮戰爭,吳越國數十年未動刀兵,從未主動發起過對外戰爭,人民得到休養生息,入宋後,兩浙白發老者不識兵戈。浙民安居樂業,經濟繁榮。


    當然,在其家訓中,亦有封建糟粕,比如在婚姻問題上,錢鏐就重點強調了“門當戶對”,要求子孫必須挑選名門望族、高官顯貴之家,而不要貪圖美色與“下賤”之民成親,因為與平民結婚會“汙辱門風”。


    研究曆史須還原曆史背景。


    錢鏐的這番言論放在今日顯然不太妥當,但是在封建時代,特別是唐末,這種觀點才是最主流的觀點。在當時,官宦人家的婚姻可以看做是一種社交工具,比如閩國、南楚、南漢、南唐等之間的聯姻、“和親”,再比如與文武百官之間的聯姻,政治家要的是秦晉之好,而不是梁祝化蝶。與平民結婚?浪費資源了屬於是。


    其中還有一條是頗有含趙量的,“戒聽婦言而傷骨肉”,意思是不要聽婦人之言而殘害自己的手足兄弟。錢鏐是提醒子孫不要讓後族、舅族過於強大,尤其不能後宮幹政,更不要為了爭奪權力而對手足兄弟揮舞屠刀。


    縱觀吳越國始終,錢鏐的意誌基本得到了貫徹。比如錢元瓘的生母陳氏,雖然母以子貴,但她絕不幹政,不但不借機提拔自己的家人,還有意打壓陳氏子弟,“故陳姓無有以功名顯者”。


    當然也有例外,比如錢元瓘的恭懿夫人吳氏,吳氏本人很低調,但她的五個兄弟就沒那麽省心了,據說在宋朝初年還曾密謀造反,群臣勸錢弘俶將他們誅殺,錢弘俶不忍心殺自己的這五個舅舅,隻是將他們貶官流放。


    再比如錢弘佐的杜氏夫人,她的侄子就是杜昭達。當然杜昭達之所以觸及權力巔峰也不僅僅是因為這個姑姑,他的爺爺是錢氏集團開國元勳杜建徽。


    相比較而言,吳越國的後族是五代十國時期最安分守己的後族之一。


    錢鏐子孫眾多,他也擔心子孫們會因爭奪權力——特別是受到舅族、後族的挑唆之後而同室操戈,所以特意囑咐。錢氏子孫做的也很不錯,流血事件少之又少,比如錢弘俶上台後,雖然沒有還政於錢弘倧,卻始終厚養,為他養老送終;再比如錢元瓘,在最血腥、最動蕩的年代,他也是把死亡名單縮減到最小的範圍。


    不要吹毛求疵,拿“錢元?、錢元珦謀反案”等說事,有一說一,錢鏐子孫數量直奔三位數,一共才弄死幾個?看看同時期的其他勢力,比如自滅滿門的南漢,或者其他朝代,唐有玄武門之變,明有靖難之役、清有九子奪嫡……錢家人很有愛了。


    兄終弟及,兄友弟恭,很有宋朝範兒。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五代十國往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無臭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無臭蛋並收藏五代十國往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