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開始】


    宋軍開決汾水,將汾水引入新修的圍城堤壩中,很快,城外變成一片汪洋。趙匡胤駕臨太原城東南,下令把強弩架設在小舟上,然後靠近城牆射擊。這應該是冷兵器時代的驅逐艦了。


    然而趙匡胤應該不會知道一條水戰基本原則,那就是水麵艦艇應該竭盡所能地避免與岸上的要塞交火。一直到近代,如果攻守雙方在裝備上不存在代差的話,艦隊在要塞麵前處於絕對的劣勢:


    首先,受船體結構和吃水線等客觀條件的限製,艦載巨弩或火炮的口徑存在天花板,而陸地上的碉堡要塞卻無此限製,也就是說在純傷害輸出的數據上,艦船明顯吃虧;


    其次,同樣基於上述原因,要塞擁有著上不封頂的防禦體係,相比之下,艦船的護甲簡直薄如紙殼;


    第三,地麵上的要塞可以隨時補充人員、彈藥等資源,維修起來也更加方便,幾乎是無限續航,相比之下,艦船則是一次性玩具。


    果然,在守軍的頑強抵抗之下,宋軍損失極為慘重。內外馬步軍都軍頭王廷義被箭矢爆頭,當場犧牲;殿前都指揮使石漢卿中箭落水犧牲。


    閏5月,南城被水衝開一道缺口,洪水從外城奔騰湧入內城,城中驚擾。守軍搶險救災,打算修築防水牆。宋軍弓弩手予以火力壓製,防水牆工程遲遲不能完工。忽然間,有大量幹草和木頭從城裏漂來,完全免疫宋軍的遠程輸出,於是北漢將士利用這些柴薪淤塞住缺口,將洪水重新擋在城外。


    緊接著,北漢守軍從西門湧出,意在破壞宋軍的攻城器械,雙方隨即爆發激烈交火,北漢軍損失慘重,超過一萬人被殺,隻得退迴城內休整。


    當天晚上,忽然有人向宋軍營寨喊話,“我主投降啦!”


    太原被圍困數月,又新遭水淹,幾番突圍均遭失敗,損失慘重,在這種情況下,北漢劉繼元的投降似乎在情理之中。趙匡胤對此深信不疑,立即下令儀仗隊列隊,開門迎降。


    “慢!”


    趙匡胤的親信八作使趙璲急忙攔截,說道:“受降如受敵,須以臨戰姿態處之。何況,哪兒有半夜三更忽然投降的?”


    平兩湖時,趙璲就奉命前往潭州與張文表接觸。此人沉穩老練,遇事冷靜,是不可多得的智囊。趙璲的一句話立刻點醒了趙匡胤,於是緊閉寨門,全員進入戰鬥狀態,派偵查員前往偵查,偵查員很快傳迴情報:太原詐降!


    趙匡胤抹一把額頭的冷汗,恐懼之後往往會產生憤怒的情緒,趙匡胤下令加大攻勢,用輕舟載柴薪,集中焚燒太原南門。


    太原守軍的頑強抵抗,宋軍禁軍將領李懷忠被流箭擊中,身負重傷,幾乎就要犧牲,被抬下來後,趙匡胤趕來關切。李懷忠掙紮著,向趙匡胤說道:“敵勢已困,現在才是關鍵時刻,我們隻要挑選一批敢死隊,那就直接一波了。”


    話音剛落,一旁的殿前都虞侯趙廷翰立即跪倒,殿前司的其餘將領也紛紛跪地表忠心,爭先恐後地報名敢死隊,哭著喊著要肝腦塗地以報君恩。


    趙匡胤老淚縱橫,對他們說道:“你們都是我一手帶出來的心腹愛將,無不以一當百,然而我之所以把你們帶在身邊,是因咱們情同手足。我寧可不要太原,也不願讓你們白白送死!”


    諸將被深深感動,稀裏嘩啦的哭成一片。


    僅在本書中,類似的攻城戰就出現過不止一次,都是在這種最激烈最膠著的時刻,攻城方動用一批敢死隊,一鼓作氣登上城牆並最終攻克城池。趙匡胤是一位身經百戰的老將,早年也曾親自指揮過類似場麵,不可能不知功虧一簣的道理,然而他還是選擇了放棄,這是為何?


    有觀點認為這裏其實是一處伏筆,那就是趙匡胤確實舍不得趙廷翰這幫人,但原因絕不是什麽手足戰友情,而是要防備“那一個人”——趙光義。如今的趙光義很有當年趙匡胤的影子,羽翼漸豐,如果趙匡胤把自己的嫡係力量全部消耗在太原城下,就沒有足夠的力量來製衡留守汴州的趙光義,“陳橋兵變”的大戲就可能重現。


    除此之外,外部環境也不容樂觀。


    先說太原守軍。


    北漢頑強的抵抗意誌超出了趙匡胤的預期。誰都知道漢宋之間實力的差距,劉承鈞就曾親口承認北漢的實力不如大宋的十分之一,大宋對北漢完全是碾壓性優勢,戰爭之初,大宋也的確勢如破竹,長驅直入,開局就打成了水晶保衛戰。趙匡胤事先又安排好了阻擊遼國援兵的計劃,並且取得了一定成效,遼國暫時無法支援。趙匡胤在潞州駐蹕的時候,抓住一個北漢奸細,審問中,奸細也說太原百姓日夜盼望王師,渴望被解放。


    這一切都讓趙匡胤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驕兵的心理,認為王師所至,義旗所指,百姓簞食壺漿,歡慶解放……太原的負隅頑抗給趙匡胤造成了不小的精神打擊。


    太原守軍為何如此頑強?一來是劉繼元堅持抵抗的態度從未動搖,使得文武百官同仇敵抗,眾誌成城;二來是遼國冊禮使韓知範的鼎力協防,韓知範頗知兵事,入城之後就不分晝夜地協助指揮,一個外國人,不遠萬裏地來到太原,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這是什麽精神?這是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劉繼元感動地要寫一篇《紀念韓知範》。


    其次是遼國援軍的出現。


    趙匡胤的部署是無可挑剔的,意識到了北伐的最大阻力是遼國,並且提出了針對性解決方案,派精兵悍將提前設防。


    遼國此前的援兵也確實被有效擊退。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遼國此次南下救援不力的原因也是多方麵的,比如之前提到的主觀上有意坐地起價,哄抬政治籌碼,再比如客觀上的力不從心,穆宗被殺、景宗即位,遼國內部需要重新穩定……所以在南下救援北漢方麵,遼國並未使出全力。


    如今,遼景宗迅速穩定了局麵,克服了客觀因素,主觀上則是劉繼元誅殺“投降派”郭無為,算是給遼國納了投名狀,表明了堅持抵抗、決不向大宋妥協的態度,換來了遼國的信任。太原的形勢也危在旦夕,容不得遼國繼續觀望。


    於是,遼國終於拿出了壓箱底兒的王牌力量——耶律屋質。


    耶律屋質在“祖孫爭權”中橫空出世,促成了“橫渡之約”,使得遼國避免了一次自取滅亡的內戰,並擁護了遼世宗耶律阮;世宗時期看穿耶律察割的腦後反骨,苦諫無果;“火神澱之亂”中世宗遇弑,耶律屋質臨危不亂,果斷擁立遼穆宗耶律璟。遼穆宗時期,耶律屋質榮升北院大王。


    在中原的史書中,也常將耶律屋質寫作“烏珍”。


    耶律屋質率大軍南下,與宋軍的阻擊部隊遭遇。這時候,耶律屋質處事不驚、善於謀略的一麵得以體現,他一方麵留下老弱病殘孕充人數,與宋軍僵持,另一方麵卻挑選精銳騎兵,趁夜抄小路疾馳太原,到了太原城的西麵,這支精銳騎兵擊鼓呐喊,舉火為號。


    太原守軍立刻沸騰了,“遼國援兵來啦!”於是也舉火迴應。久困的太原重燃希望,戰鬥意誌瞬間拉滿,所有人滿血滿buff原地複活。反觀宋軍,卻有些蔫頭耷腦,士氣逐漸低靡。


    最後,是戰場上的常客——自然因素。


    時間已經進入炎炎夏日,又趕上暑雨,宋軍駐紮在草地之中,很多士卒罹患腹疾,軍中開始蔓延瘟疫。


    三大主要因素疊加,導致趙匡胤不得不認真考慮退兵問題。


    太常博士李光讚上疏勸趙匡胤退兵,說陛下英明神武戰無不勝,原先竊國稱帝的割據勢力如今紛紛納土歸降,華夏逐漸歸為一統。殺雞蔫用宰牛刀,小小太原豈勞您大駕?何況戰爭的消耗已經轉嫁到人民頭上,死磕太原得不償失。我們在太原消耗了大量實力,其他那些各懷鬼胎的割據勢力正在竊喜,所謂“鄰之厚,君之薄也”。不如班師迴朝,留下精銳屯駐潞州,等莊稼成熟的時候,專門搶奪北漢的糧食,這樣既能削弱北漢,又能壯大我們,豈不美哉?


    趙匡胤大喜,拿著奏章找智囊趙普商量,趙普非常讚同李光讚的建議。


    於是,趙匡胤開始討論退兵事宜。


    在李光讚的思想指導下,薛化光給出了具體的實施措施,說砍樹先去枝葉,然後刨根。北漢之所以能夠負隅頑抗,外有契丹援助,內有田租地稅。所以我們應該在北漢與遼國邊界的險要地勢修築要塞據點,切斷兩國聯係;將北漢的百姓盡可能多地遷往大宋境內,給他們閑田用以耕種。如此一來,北漢就堅持不了幾年了。


    趙匡胤深以為然,重賞了薛化光,隨後便開始有序撤退。將太原的一萬多戶百姓遷到大宋境內,派禁軍一路護送,按人口分發糧食。


    撤退如同進攻。在大軍撤退時,趙匡胤派禁軍騎兵發動了一次衝鋒,將被敵人俘虜的數百名宋軍營救迴來。北漢守軍不知宋軍意圖,未敢輕易追趕。


    宋軍就在敵人遊移不定的時候,完成了撤退。為了搶時間,三十萬斛糧食和數萬茶、絹來不及帶走,被北漢繳獲,勉強彌補了一下戰爭損失。


    趙匡胤的“二征北漢”結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五代十國往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無臭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無臭蛋並收藏五代十國往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