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鳳之戰】
蜀周關係日趨緊張,邊境彌漫著戰爭的味道。
孟昶派心腹(客省使)趙季劄巡邊調研。趙季劄素來自比管仲、樂毅,自認為是諸葛亮投胎,目中無人,認為舉國上下全是戰五渣,唯有他能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飛灰湮滅。
很快,趙季劄迴複孟昶,說秦州節度使韓繼勳、鳳州刺史王萬迪,全是有名無實的渣渣,“非將帥才,不足以禦大敵”。
韓繼勳此前是醫官使,主管皇家醫藥,靠著誣陷李仁罕而得以重用。所以孟昶也認為韓繼勳不足以抵擋周師,附和道:“繼勳豈足以當周師邪?”然後問誰可以抵禦周師。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啊!”趙季劄自告奮勇。
於是,孟昶任命趙季劄為秦州監軍,撥數千精銳禁軍作為他的部曲,又命樞密使王昭遠巡視北邊,整備軍需,以備周師。
當月(4月),柴榮命大將向訓、王景兵出大散關,“秦鳳戰爭”打響。
5月1日,王景突破大散關防線,直撲秦州,一口氣連克八寨,蜀兵節節敗退。
孟昶急忙向前線增兵,派出豪華陣容:元帥李延珪,總司令高彥儔,副總司令呂彥珂,總監軍趙崇韜。
而那個風流倜儻的趙季劄尚未抵達前線,還在半路途中羽扇綸巾指點江山呢,忽聞周師勢如破竹抵近秦州,嚇得他手足無措,不肯再往前走半步,立刻動筆給朝廷寫了一封辭職信,“媽呀我不幹了!”
而比這封辭職信更早返迴成都的,是趙季劄的姬妾和財寶。君臣上下得到趙季劄的辭職信,驚詫不已,不明白前線發生了什麽事,正商量如何應對時,趙季劄竟然不奉詔而擅歸,單人獨騎跑迴成都。
成都百姓更不明白前線的狀況,看到轉世的諸葛亮如此失魂落魄的狼狽模樣,都以為是吃了大敗仗,於是謠言四起,都說周師馬上就要兵臨城下了,百姓們四散驚逃,成都陷入混亂。
孟昶急忙召見趙季劄,當麵詢問前線情況。
趙季劄支支吾吾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孟昶大怒,將其交給禦史台審訊,然後就得到了令人哭笑不得的真相——這家夥根本就沒到前線!
孟昶差點兒沒把鼻子氣歪了,下令將趙季劄推出崇禮門斬首示眾。
6月,前線傳迴捷報:李延珪大破周兵,生擒周將胡立。
此戰中,蜀兵的軍服上都繡有斧子的形狀,名曰“破柴”。孟昶派使節聯絡南唐和北漢,相約共同出兵,三麵夾攻後周,南唐與北漢全都答應,形勢一片大好。
此後,蜀周雙方在前線展開激烈的拉鋸戰,互有勝負,戰事陷入膠著。拚消耗,對後周極為不利,於是群臣紛紛建議撤兵。柴榮派愛將趙匡胤來前線視察,趙匡胤很會揣測聖意,凡是跟柴榮建議息兵罷戰的主和派,都會遭到排擠,凡是貫徹“生死看淡,不服就幹”鐵血精神的,就會得到信任。趙匡胤來前線看了一圈,迴複說秦鳳可取。於是柴榮給前線施加壓力,“給我幹!”
王景頂著上麵了壓力,打了一個勝仗,俘虜三百蜀兵,算是給柴榮的迴應。
孟昶也加派出樞密使伊審徵到前線督戰。
街頭群毆也罷,兩軍對戰也罷,打到這個地步,拚的就是意誌,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誰先慫,誰就輸。雙方都憋著一股勁兒,就看誰先退縮。
蜀帥李延珪憋出一個大招:派先鋒官李進扼守馬嶺寨,派一支別動隊(奇兵)秘密出斜穀、屯白澗,再派一支部隊出鳳州之北的堂倉鎮、黃花穀。
這是李延珪的“關門打狗”之計。
馬嶺寨在鳳州西南方向,是由鳳州深入蜀地的咽喉,也就是說,是後周前進的必經之路;而白澗、黃花穀則在鳳州的東北方向,是後周的後勤補給路線,也是後周的“後路”。從地圖上看,由東北至西南,“馬嶺寨——鳳州——白澗——黃花穀”總體呈一條直線,而且由於蜀地多山的地理因素,後周軍隊從中原深入蜀地,必走此路。
既然沒有地圖,那我就換一種通俗的表述方法:
黃花穀就是敵方的中路一塔,白澗就是中路河道的草叢,鳳州就是我方中路一塔,馬嶺寨是我方中路二塔,堂倉鎮則是我方藍buff。
而如果想從我方中路二塔(馬嶺寨)繞路到敵方中路河道蹲草叢(白澗)的話,受地形限製,必須先橫穿我方紅buff野區,到達下路,然後從河道折而向上,擦著敵方藍buff的邊兒,抵達中路河道草叢。
我們再來看蜀帥李延珪的思路:據守我們中路二塔,派別動隊從我方紅buff野區繞行下路,再迂迴到中路河道蹲草叢,派另一隊穿行我方藍buff,擦敵方紅buff野區三野豬的邊兒抵達敵方中路一塔。
按照李延珪的預期,我方主力利用守塔優勢,將敵方主力牽製在我方二塔,敵方無論是增援還是撤退,都會遭我方中路河道蹲草叢,與此同時,我方還會威脅敵方中路一塔,使其首尾難顧。
這是一步險棋,因為這種打法也有致命的弊端。
首先是分兵,在兵力有限的情況下,蜀軍被分成三隊,從而在局部戰場形成人數劣勢;
其次是時間,兵貴神速,而蜀軍的兩支迂迴部隊都要舍近求遠繞遠路,特別是繞行我方紅buff、下路的部隊,他們翻山越嶺,路途遙遠且崎嶇蜿蜒,既無法大規模輸送輜重補給,也很難快速穿插,機動性極差。
李延珪認為值得一賭。
但他賭輸了。
後周王景得到了蜀軍調兵遣將的情報,一眼看穿了李延珪的計策,於是給他量身定做了一個反包圍戰術。
雖然整場“秦鳳戰爭”可以看做是後蜀的主場,但在局部戰役中——比如這次,後周反而占了地利因素,距離黃花穀、堂倉鎮的距離更近更便捷,蜀軍則需繞遠。後周愣是可以反客為主、以逸待勞。
於是,王景充分利用了地利,發揮靈活機動的優勢,搶先一步抵達黃花穀。黃花穀是典型的兩山夾一穀的“隘”,天然的伏擊場景。王景在黃花穀設伏,然後又派一支部隊快速挺進到堂倉鎮,三麵設伏。
換種通俗的表述:王景沒有選擇來我方二塔團戰,而是據守中路一塔,在其三野豬區蹲草叢,另派一支部隊來我方藍buff蹲草叢。
蜀將王巒率五千部隊長途跋涉,終於來到了黃花穀,卻發現前路被阻塞。王巒暗道不妙,下令撤軍。在蜿蜒狹長的崎嶇山路上,五千人擠作一團,秩序混亂,王巒有一種不祥的預感。
忽然間,“呲溜溜”一聲響箭,“倉啷啷”一陣銅鑼聲響,王巒最擔心的事情來了。隻見兩側山頂上周軍旗幟招展,殺聲震天,矢如雨下,蜀軍頓時人仰馬翻,潰敗不止,自相踐踏傷亡者無計其數。
王巒好不容易率領殘兵敗將逃出埋伏圈,上氣不接下氣地逃迴堂倉鎮,還未喘勻了氣,又被蹲了草叢……
連續被蹲兩次草叢,王巒的這支部隊被團滅。其中,主將王巒陣亡,三千人被俘。
王巒被團滅,對蜀軍來說,不僅僅是損失五千將士的問題。因為接下來,後周將從中路(鳳州)、我方藍buff(堂倉鎮)兩路進軍,攻擊我方中路二塔(馬嶺寨),而蜀軍迂迴我方紅buff、下路的別動隊根本來不及迴援,馬嶺寨的蜀兵勢單力孤,敵我寡眾懸殊,極易被攻克,而一旦馬嶺寨被攻克,後周就將順勢推掉我方中路高地塔,接下來就是水晶……
後周:“一波了。”
後蜀:“撤退。保護我方高地塔。”
馬嶺寨和迂迴白澗的蜀兵向後潰退,李延珪的計劃宣告失敗,就連李延珪本人也緊急後撤到青泥嶺,這意味著蜀軍主力部隊放棄了秦鳳戰場,拋棄了秦州、鳳州,整體轉入守勢。
秦州節度使韓繼勳,先是被懷疑能力欠缺而被剝奪了指揮權,繼而又被主力部隊拋棄,於是便以孤立無援為由,放棄秦州,逃迴成都,留下秦州觀察使趙玭守城。
趙玭原本就是中原(後晉)降將,於是召集部下開會,說如今周師甚銳,蜀軍最佳陣容都被打得丟盔棄甲,我輩又豈能守住這座孤城?我們再不做出正確決定,恐怕大禍就要臨頭了。
於是,留守秦州的將士立刻做出了最正確的選擇:開城投降。
成州、階州也做出了同樣正確的選擇。
王景包圍了鳳州,派先鋒部隊進駐固鎮。固鎮位於鳳州與青泥嶺之間,阻斷了鳳州與蜀軍主力的聯係。
在抵抗了近一個月之後,孤立無援的鳳州也選擇了投降。
至此,柴榮贏得了“秦鳳之戰”,成功將後蜀在“晉遼大戰”期間侵占的秦、鳳、成、階四州收複,達成了戰略目的,任命王景為秦州節度使,下令班師。
蜀周關係日趨緊張,邊境彌漫著戰爭的味道。
孟昶派心腹(客省使)趙季劄巡邊調研。趙季劄素來自比管仲、樂毅,自認為是諸葛亮投胎,目中無人,認為舉國上下全是戰五渣,唯有他能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飛灰湮滅。
很快,趙季劄迴複孟昶,說秦州節度使韓繼勳、鳳州刺史王萬迪,全是有名無實的渣渣,“非將帥才,不足以禦大敵”。
韓繼勳此前是醫官使,主管皇家醫藥,靠著誣陷李仁罕而得以重用。所以孟昶也認為韓繼勳不足以抵擋周師,附和道:“繼勳豈足以當周師邪?”然後問誰可以抵禦周師。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啊!”趙季劄自告奮勇。
於是,孟昶任命趙季劄為秦州監軍,撥數千精銳禁軍作為他的部曲,又命樞密使王昭遠巡視北邊,整備軍需,以備周師。
當月(4月),柴榮命大將向訓、王景兵出大散關,“秦鳳戰爭”打響。
5月1日,王景突破大散關防線,直撲秦州,一口氣連克八寨,蜀兵節節敗退。
孟昶急忙向前線增兵,派出豪華陣容:元帥李延珪,總司令高彥儔,副總司令呂彥珂,總監軍趙崇韜。
而那個風流倜儻的趙季劄尚未抵達前線,還在半路途中羽扇綸巾指點江山呢,忽聞周師勢如破竹抵近秦州,嚇得他手足無措,不肯再往前走半步,立刻動筆給朝廷寫了一封辭職信,“媽呀我不幹了!”
而比這封辭職信更早返迴成都的,是趙季劄的姬妾和財寶。君臣上下得到趙季劄的辭職信,驚詫不已,不明白前線發生了什麽事,正商量如何應對時,趙季劄竟然不奉詔而擅歸,單人獨騎跑迴成都。
成都百姓更不明白前線的狀況,看到轉世的諸葛亮如此失魂落魄的狼狽模樣,都以為是吃了大敗仗,於是謠言四起,都說周師馬上就要兵臨城下了,百姓們四散驚逃,成都陷入混亂。
孟昶急忙召見趙季劄,當麵詢問前線情況。
趙季劄支支吾吾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孟昶大怒,將其交給禦史台審訊,然後就得到了令人哭笑不得的真相——這家夥根本就沒到前線!
孟昶差點兒沒把鼻子氣歪了,下令將趙季劄推出崇禮門斬首示眾。
6月,前線傳迴捷報:李延珪大破周兵,生擒周將胡立。
此戰中,蜀兵的軍服上都繡有斧子的形狀,名曰“破柴”。孟昶派使節聯絡南唐和北漢,相約共同出兵,三麵夾攻後周,南唐與北漢全都答應,形勢一片大好。
此後,蜀周雙方在前線展開激烈的拉鋸戰,互有勝負,戰事陷入膠著。拚消耗,對後周極為不利,於是群臣紛紛建議撤兵。柴榮派愛將趙匡胤來前線視察,趙匡胤很會揣測聖意,凡是跟柴榮建議息兵罷戰的主和派,都會遭到排擠,凡是貫徹“生死看淡,不服就幹”鐵血精神的,就會得到信任。趙匡胤來前線看了一圈,迴複說秦鳳可取。於是柴榮給前線施加壓力,“給我幹!”
王景頂著上麵了壓力,打了一個勝仗,俘虜三百蜀兵,算是給柴榮的迴應。
孟昶也加派出樞密使伊審徵到前線督戰。
街頭群毆也罷,兩軍對戰也罷,打到這個地步,拚的就是意誌,所謂狹路相逢勇者勝,誰先慫,誰就輸。雙方都憋著一股勁兒,就看誰先退縮。
蜀帥李延珪憋出一個大招:派先鋒官李進扼守馬嶺寨,派一支別動隊(奇兵)秘密出斜穀、屯白澗,再派一支部隊出鳳州之北的堂倉鎮、黃花穀。
這是李延珪的“關門打狗”之計。
馬嶺寨在鳳州西南方向,是由鳳州深入蜀地的咽喉,也就是說,是後周前進的必經之路;而白澗、黃花穀則在鳳州的東北方向,是後周的後勤補給路線,也是後周的“後路”。從地圖上看,由東北至西南,“馬嶺寨——鳳州——白澗——黃花穀”總體呈一條直線,而且由於蜀地多山的地理因素,後周軍隊從中原深入蜀地,必走此路。
既然沒有地圖,那我就換一種通俗的表述方法:
黃花穀就是敵方的中路一塔,白澗就是中路河道的草叢,鳳州就是我方中路一塔,馬嶺寨是我方中路二塔,堂倉鎮則是我方藍buff。
而如果想從我方中路二塔(馬嶺寨)繞路到敵方中路河道蹲草叢(白澗)的話,受地形限製,必須先橫穿我方紅buff野區,到達下路,然後從河道折而向上,擦著敵方藍buff的邊兒,抵達中路河道草叢。
我們再來看蜀帥李延珪的思路:據守我們中路二塔,派別動隊從我方紅buff野區繞行下路,再迂迴到中路河道蹲草叢,派另一隊穿行我方藍buff,擦敵方紅buff野區三野豬的邊兒抵達敵方中路一塔。
按照李延珪的預期,我方主力利用守塔優勢,將敵方主力牽製在我方二塔,敵方無論是增援還是撤退,都會遭我方中路河道蹲草叢,與此同時,我方還會威脅敵方中路一塔,使其首尾難顧。
這是一步險棋,因為這種打法也有致命的弊端。
首先是分兵,在兵力有限的情況下,蜀軍被分成三隊,從而在局部戰場形成人數劣勢;
其次是時間,兵貴神速,而蜀軍的兩支迂迴部隊都要舍近求遠繞遠路,特別是繞行我方紅buff、下路的部隊,他們翻山越嶺,路途遙遠且崎嶇蜿蜒,既無法大規模輸送輜重補給,也很難快速穿插,機動性極差。
李延珪認為值得一賭。
但他賭輸了。
後周王景得到了蜀軍調兵遣將的情報,一眼看穿了李延珪的計策,於是給他量身定做了一個反包圍戰術。
雖然整場“秦鳳戰爭”可以看做是後蜀的主場,但在局部戰役中——比如這次,後周反而占了地利因素,距離黃花穀、堂倉鎮的距離更近更便捷,蜀軍則需繞遠。後周愣是可以反客為主、以逸待勞。
於是,王景充分利用了地利,發揮靈活機動的優勢,搶先一步抵達黃花穀。黃花穀是典型的兩山夾一穀的“隘”,天然的伏擊場景。王景在黃花穀設伏,然後又派一支部隊快速挺進到堂倉鎮,三麵設伏。
換種通俗的表述:王景沒有選擇來我方二塔團戰,而是據守中路一塔,在其三野豬區蹲草叢,另派一支部隊來我方藍buff蹲草叢。
蜀將王巒率五千部隊長途跋涉,終於來到了黃花穀,卻發現前路被阻塞。王巒暗道不妙,下令撤軍。在蜿蜒狹長的崎嶇山路上,五千人擠作一團,秩序混亂,王巒有一種不祥的預感。
忽然間,“呲溜溜”一聲響箭,“倉啷啷”一陣銅鑼聲響,王巒最擔心的事情來了。隻見兩側山頂上周軍旗幟招展,殺聲震天,矢如雨下,蜀軍頓時人仰馬翻,潰敗不止,自相踐踏傷亡者無計其數。
王巒好不容易率領殘兵敗將逃出埋伏圈,上氣不接下氣地逃迴堂倉鎮,還未喘勻了氣,又被蹲了草叢……
連續被蹲兩次草叢,王巒的這支部隊被團滅。其中,主將王巒陣亡,三千人被俘。
王巒被團滅,對蜀軍來說,不僅僅是損失五千將士的問題。因為接下來,後周將從中路(鳳州)、我方藍buff(堂倉鎮)兩路進軍,攻擊我方中路二塔(馬嶺寨),而蜀軍迂迴我方紅buff、下路的別動隊根本來不及迴援,馬嶺寨的蜀兵勢單力孤,敵我寡眾懸殊,極易被攻克,而一旦馬嶺寨被攻克,後周就將順勢推掉我方中路高地塔,接下來就是水晶……
後周:“一波了。”
後蜀:“撤退。保護我方高地塔。”
馬嶺寨和迂迴白澗的蜀兵向後潰退,李延珪的計劃宣告失敗,就連李延珪本人也緊急後撤到青泥嶺,這意味著蜀軍主力部隊放棄了秦鳳戰場,拋棄了秦州、鳳州,整體轉入守勢。
秦州節度使韓繼勳,先是被懷疑能力欠缺而被剝奪了指揮權,繼而又被主力部隊拋棄,於是便以孤立無援為由,放棄秦州,逃迴成都,留下秦州觀察使趙玭守城。
趙玭原本就是中原(後晉)降將,於是召集部下開會,說如今周師甚銳,蜀軍最佳陣容都被打得丟盔棄甲,我輩又豈能守住這座孤城?我們再不做出正確決定,恐怕大禍就要臨頭了。
於是,留守秦州的將士立刻做出了最正確的選擇:開城投降。
成州、階州也做出了同樣正確的選擇。
王景包圍了鳳州,派先鋒部隊進駐固鎮。固鎮位於鳳州與青泥嶺之間,阻斷了鳳州與蜀軍主力的聯係。
在抵抗了近一個月之後,孤立無援的鳳州也選擇了投降。
至此,柴榮贏得了“秦鳳之戰”,成功將後蜀在“晉遼大戰”期間侵占的秦、鳳、成、階四州收複,達成了戰略目的,任命王景為秦州節度使,下令班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