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蜀幼主】


    孟知祥在後唐明宗時割據兩川,並在明宗駕崩後自立稱帝,正式建立大蜀國,為了與“賊王八”王建的大蜀政權區分,後人將王建的政權稱為“前蜀”,孟知祥的叫“後蜀”。


    孟知祥在位半年有餘就去世了,死後由其第三子孟仁讚繼統。孟仁讚即位後照例改名為孟昶(音同“場”),後文我們將以“孟昶”唿之。


    有的史料也記載說孟昶是孟知祥第五子,無論是第三子還是第五子,前幾位兄長皆早夭,所以孟知祥在稱帝時就封孟昶為檢校太保、東川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充崇聖宮使(一說牙內馬步都指揮使),總之,確立了其“太子”的地位。


    當孟知祥病重時,正式立孟昶為皇太子,並以太子身份監國攝政。孟知祥自知大限將至,急召開國重臣趙季良、李仁罕、趙廷隱、王處迴、張公鐸、侯洪實進行托孤,並於當晚晏駕。


    孟昶即位時僅有15歲(有的史料說16歲,有的說14歲。孟昶生於919年11月,934年7月即位,所以確切的說法是15歲半,本書很嚴謹,不是折中)。15歲的中學生繼統,毫無疑問,國家軍政大權基本掌握在李仁罕、趙廷隱等老一輩元勳手中,所謂主少國疑,孟昶的當務之急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老套路,迴收被開國元勳把持的權力,建立起以孟昶同誌為核心的權力體係。


    首先被拿掉的是大將李仁罕。


    李仁罕恃功自傲,在孟知祥時期就已經得到充分的顯現,曾與趙廷隱爭奪東川節度使,與張公鐸也因爭權奪利而結怨。李仁罕根本沒把小娃娃孟昶放在眼裏,孟知祥一死,李仁罕更加囂張跋扈,直接要求判六軍,也就是要成為皇宮親衛軍的最高統帥。孟昶當然不肯同意,君臣關係急劇惡化。


    我們來看孟昶的神操作:


    新設置了四隊侍衛親軍——殿直四番,人員組成是諸位高級將領及烈士子弟,根紅苗正,其統領分別是李仁罕之子李繼宏、趙季良之子趙元振、張業之子張繼昭、侯洪實之子侯令欽、趙廷隱之子趙崇韜。


    李仁罕原本是要總領侍衛親軍的,獨占這份蛋糕,而孟昶偏偏玩兒了個共享概念,不僅削弱了李仁罕,還同時拉攏了其他開國元勳,使趙季良、趙廷隱等等人站在了李仁罕的對立麵,成為孟昶的支持者。把李仁罕與孟昶的矛盾巧妙地變成李仁罕與元勳集團的矛盾。


    隨後,孟昶又指使嫡係心腹安思謙等誣告李仁罕謀反,原本就與李仁罕有仇的趙廷隱、張公鐸也趁機加入其中,趁李仁罕入朝覲見的時候,以謀反罪將其誅殺,然後將他滅族。


    當時,另一位功勳老將李肇也來覲見,起初,李肇同樣蔑視這個15歲的小娃娃,自稱抱病,腿腳不便,拒絕向孟昶下跪,聽說了李仁罕被族滅的消息後,李肇立刻丟掉拐杖,腰不酸了、背不疼了、一口氣上五樓也不費勁了,慌不迭地向孟昶下跪磕頭承認錯誤,祈求原諒。隨後,李肇被罷免軍職,改為太子少傅,流放邛州,最後就死在了邛州。


    李仁罕的外甥張業同樣是後蜀的開國元勳,也同樣跋扈不臣,當時掌管禁軍(右匡聖步軍都指揮使),孟昶給他加同平章事銜,以安其心。


    在這裏,我們已經可以看出孟昶真的不是一般人,不敢說是少年英主吧,起碼也是心機boy。


    即位之初,對開國元勳采取先武後文的戰略,分化瓦解,逐個擊破。利用李仁罕與趙廷隱、張公鐸的矛盾,先拿掉李仁罕,在此過程中還給李仁罕的外甥張業加宰相銜,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輕輕鬆鬆地鏟除了鼇拜式的人物李仁罕,極大震懾了其他懷有異誌的不臣分子(如李肇等)。


    鏟除李仁罕後,孟昶又給張業挖了一個大坑:加司空,兼判度支。讓他管錢,張業於是放飛了自我,利用職權之便大肆斂財,幹了更多非法亂紀之事。天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


    最終,張業的瘋狂給自己招來了大禍。張業原為右匡聖步軍都指揮使,他的囂張跋扈引起了同事——左匡聖都指揮使孫漢韶的不滿,於是孫漢韶密奏張業父子謀反。


    張業的兒子張繼昭有個興趣愛好——擊劍,經常尋訪天下劍客,於是這就成了他們父子謀反的一大鐵證——藏匿亡命、私養死士。拔出蘿卜帶出泥,張業私設監獄等罪行也被抖了出來。


    於是,孟昶“怒其專恣”,給了嫡係心腹安思謙、李昊等一個眼神,“你懂的。”


    張業終於得到了與李仁罕一樣的待遇,在入朝的時候被捕殺,“籍其家”。


    樞密使王處迴蒙受托孤,在孟知祥駕崩後,作為唯一一個知道消息的托孤重臣,王處迴先封鎖了消息,然後連夜跑到宰相趙季良處,與他商量對策,最終二人決定先讓孟昶柩前即位,把生米煮成熟飯,再通知手握重兵又囂張跋扈的李仁罕。所以孟昶能夠順利即位,多虧了王處迴。


    孟昶即位後,感念王處迴的恩德,給他加官進爵不在話下。然而王處迴之後也開始腐化墮落,賣官鬻爵、公開接受四方賄賂,他的兒子也狗仗人勢,“我爸是李剛”。張業伏誅後,王處迴感到了一絲恐懼,於是主動辭職,交出權力。


    隨後,王處迴就被任命為武德軍節度使兼中書令,讓他迴家安養。王處迴繼續上疏,表示自己年老不能任事,要辭去一切官職。孟昶於是讓他以太子太傅致仕。


    兩年後,王處迴在家中病逝。大智知止,王處迴及時醒悟,急流勇退,得以善終。


    公元941年,即位6年半的孟昶就提前上演了一次“杯酒釋兵權”,將趙廷隱、張公鐸等開國勳將們的節度使頭銜罷免,而以自己的心腹——翰林學士承旨李昊等人領地方節度。


    948年,安思謙又密奏趙廷隱謀反,趁夜發兵包圍其住宅,恰巧山南西道節度使李廷圭入朝。驚聞變故後,李廷圭在孟昶麵前極力為趙廷隱辯解,終於救下趙廷隱一命。


    趙廷隱幡然醒悟,於是立刻上疏稱病請求解除兵權。孟昶以他為太傅,賜爵宋王。


    從此之後,朝中再無所謂“前朝老臣”、“開國功勳”,史籍記載:“自是(948)故將舊臣殆盡,帝始親政事於朝堂”。


    孟昶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完成了後蜀帝國的權力洗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五代十國往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無臭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無臭蛋並收藏五代十國往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