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氏傳奇】


    高從誨死後,其第三子高保融襲位。


    高從誨一共有15個兒子,史籍留下姓名的是11人。其長子高保勳,次子高保正,不知什麽原因,高從誨直接把位子傳給了三子高保融(莫知其得立之因)。


    難道是高保融天資聰慧、器宇軒昂、骨骼驚奇?我們聽聽權威史書對他的評價:


    《新五代史》:“性迂緩,無材能。”


    《宋史》:“性迂闊淹緩,禦兵治民,一時術略政事。”


    《十國春秋》:“迂闊淹緩,無材能。”


    無論是宋朝史官,還是元朝、清朝的史官,都在高保融的評價上保持了統一口徑,翻譯過來就是幹啥啥不行、幹飯第一名。


    所以我們可以大膽推測,高從誨的長子、次子可能已經去世,因為高保融襲位後,政事都交給弟弟高保勖(高從誨第十子,高保融同母弟),如果是考慮廢長立幼的話,那完全可以直接讓高保勖襲位。


    高保融襲位後,繼續向中原稱臣納貢,後漢劉承佑派遣親信郭允明來賜衣幣、正法統。


    郭允明,是劉知遠的心腹,更是劉承佑的心腹,是“舅族群小”核心人物,在“蕭牆之變”中,楊邠、史弘肇等人的子嗣被他親手宰殺。而當郭威兵臨城下時,他又親手殺了劉承佑,隨後自殺。


    史籍記載,到了荊南地麵,郭允明“車服導從如節度使”,注意,高保融在後漢的封建王朝權力體係中就是節度使,這段話的意思是郭允明使用的規格與高保融相同,甚至還略高於高保融。


    郭允明的使團隨身帶來了十幾壇禦酒,這是劉承佑賜給高保融的,然而郭允明每逢吃飯,必然“厲聲索取禦酒”,真不拿自己當外人。


    所謂上國之臣當下邦之主,郭允明到了荊南就是太上皇般的存在。高保融不敢怠慢,隻能小心侍奉,仰人鼻息。


    就在高保融小心翼翼裝孫子的時候,有人報告,說郭允明暗中派人丈量城池!


    開了上帝之眼的我們當然知道後漢當時根本沒有攻取荊南的計劃,郭允明故意讓荊南人知道自己正“悄悄地”測量,“若為攻取之計”,以此訛詐高保融。


    高保融上鉤,重金賄賂郭允明。


    郭允明裝夠了大爺,拿夠了賄賂,大搖大擺地迴朝複命去了。


    很快,後漢就被後周所代替,中原不再是那個中原,而荊南仍然是荊南。坐擁荊州彈丸地,笑看五代更迭戲。


    乾佑三年(950),後蜀施州刺史田行皋叛逃荊南,高保融命人把他抓起來,遣送後蜀,說此人背叛蜀主,焉能盡忠於荊南?


    實際上,這隻是荊南高氏政治智慧的體現,荊南怎麽可能為了一個小小的刺史而破壞與後蜀的睦鄰友好關係呢?“蜀——荊——汴”絲綢之路還要不要了?


    次年(951)郭威代漢建周,高保融向郭威進貢了白金一千兩、法錦二十匹,換來了兼中書令、封渤海郡王。荊南繼續維持了與中原的臣屬關係。


    高保融時期,與後周關係和睦,荊南繼續享受著五代時期最大的奢侈——和平。


    郭威駕崩前,封高保融為南平王;柴榮即位,給高保融加守中書令。


    “三征淮南”之初,高保融奉詔出兵,派大將魏璘率水師進逼鄂州。


    從荊南的利益出發,中原征淮並不符合其利益,所以高保融做了兩手準備:一方麵派兵鄂州,爭搶勝利果實,一方麵將則派使者到南唐,勸說李璟答應柴榮的條件,以和為貴。


    不能拚命啊,拚命還怎麽賺錢?


    後來南唐與後周談妥了劃江而治,隨即息兵罷戰,柴榮得到了高保融勸南唐內附的書信,非常高興,賜絹一萬匹。


    一封信,換來一萬匹絹,高保融發現了一條生財之路。於是在得到賞賜的4個月後,又寫了一封信,送到後蜀,勸後蜀孟昶向後周稱藩。


    孟昶給了迴信,說你可能不知道,去年我剛給後周發了短信,可他不迴我!


    前文有過介紹,因孟昶在書信中自稱“大蜀皇帝”,柴榮怒其抗禮而不答,孟昶對柴榮已讀不迴複的做法亦氣憤不已,說哥稱帝的時候你還在偷雞摸狗呢,裝什麽大尾巴狼!在這節骨眼上,荊南來信勸其歸順後周,孟昶當然不肯。


    又過了4個月,高保融又給後蜀孟昶寫了一封信,勸他不要敬酒不吃吃罰酒,別給臉不要臉,抓緊舉國降周!


    可把孟昶氣壞了,“沒完了是吧?”給高保融迴了一封語氣強硬、措辭激烈的信,表示拒絕稱臣。


    “要的就是你這個態度!”高保融把孟昶的這封書信轉發給柴榮。


    後周的“三征淮南”著實嚇壞了荊南,中原與南唐議和,取得了淮北全境之後,荊南更加心驚膽戰,擔心自己是下一個被征服的目標。於是荊南想盡一切辦法地要把戰火引向後蜀。


    為什麽是後蜀?因為如果是其他的南方諸藩,例如南楚(原)、南漢,那麽中原必然要借道荊南,那將是荊南毀滅之日,就如同後來的故事一樣;把戰火引向北漢、契丹,荊南顯然不具備這種條件。


    荊南隻能把後蜀當擋箭牌,而且中原伐蜀的時候,荊南還可以借機摘取勝利果實,舉著響應王師、輔助伐蜀的大旗,侵吞長江上遊土地。後唐莊宗李存勖滅前蜀的時候,高季昌就通過這種手段把荊南轄區擴大到七個州,成為荊南政權的最鼎盛時期,隨後才穩定為三個州,而這其中除了最初的荊州(江陵城)外,另外兩個——歸州、峽州,也是那時候奪取的。


    所以挑撥中原與蜀、淮的關係,既能使荊南免遭戰火,又能利用政治上的對抗攫取經濟利益,一舉兩得。


    高保融險些成功。


    前文有敘,柴榮確實開始謀劃伐蜀,並已經調兵遣將,安排糧草轉運等戰前事務。


    高保融聽說後大為歡喜,立刻上疏主動請纓,說荊南願做伐蜀先鋒軍,以水軍攻擊長江上遊目標,望組織批準!


    柴榮也很高興,誰說高賴子可恨?瞧,多可愛,多麽忠於我大周!於是下詔褒獎。


    可等柴榮冷靜下來之後,還是取消了這次被“愛國賊”高保融綁架的伐蜀戰爭,沒有為高賴子家族火中取栗,而是北伐幽燕,即“北定三關”。


    荊南自後唐以來,是“數歲一貢”,與中原的關係若即若離、百轉千迴,而到了後周時,則是“無歲不修職貢”,每年都進貢。


    高保融對柴榮表示,這些器械金帛,雖然貴重,但也屬於尋常物品的範疇,不足以表達我對上國的恭順,這樣吧,我把我弟弟(高保紳)送到朝廷裏當人質吧。


    柴榮於是更加喜歡高保融了(周主益嘉之)。


    高保融盡其所能地討好中原,不僅換迴了表揚,還換迴了實際的實惠:


    在後梁時期,高季昌剛剛領到荊南根據地的時候,幹爺爺朱溫給了他五千牙兵,當時荊南百廢待興,隻有殘垣斷壁,活人都沒幾個,根本無法供養這五千兵,於是朱溫就幫幹孫子報銷五千人的全部開銷(牙兵衣食皆給於梁)。


    到了後唐明宗李嗣源時,則是以每年一萬三千石鹽來代替,但高季昌很快就與後唐決裂,轉而向淮南稱臣,這部分政策性補貼也就從此終止。此後即便與中原恢複宗藩關係,由於年代久遠,世殊時異,這部分補貼也就沒再恢複。


    一直到如今,後周“三征淮南”後,由於高保融的“忠心愛國”,柴榮才又重新恢複,以泰州鹽監出的食鹽補貼高保融。不同於“賜絹一萬匹”等一次性獎賞,這是每年都有的,細水長流,為荊南提供了穩定的現金流。


    “你們總說我是中原身邊的一條狗,今天,我就想讓你們這幫瞧不起的人、認為我是廢物的人,都好好看看,當狗有什麽不好!”——高保融


    柴榮最終放棄伐蜀,轉而北定三關,然後就過早地離開了我們,柴宗訓即位,給高保融加守太保,高保融趁熱打鐵,表奏自己的長子高繼衝為荊南節度副使。


    趙匡胤建立大宋後,高保融對中原日益恐懼。柴榮誌在削平四方,一統四海,並且毫不掩飾自己的宏偉誌向,而趙匡胤更是繼承了柴榮的衣缽,統一天下,誌在必得。小小荊南豈能不懼?


    於是,從原來的一年一貢,改成了一年三貢。


    趙匡胤對他恩禮有加,給他加守太傅。


    但高保融依舊懼怕不已,竟然在半年多後,驚懼而亡。


    趙匡胤正月奪權,高保融8月病逝,也就是說,前麵的“一年三貢”其實應該是“8個月內三次進貢”。足見高保融的恐懼程度。


    建隆元年(960)8月,高保融病逝,享年41歲,過早地離開了我們。


    噩耗傳來,大宋為之輟朝三日,以示哀悼,追贈太尉,賜諡號“貞懿”(一作“正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五代十國往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無臭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無臭蛋並收藏五代十國往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