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郭從義
與窮苦樵夫、“騾馬貴族”的武行德不同,人家郭從義是大唐宗室,當然,郭從義既然姓郭,那就肯定不是李唐王室的正牌子孫,他的“大唐宗室”需要拐點彎兒、抹點角,八竿子勉強蹭點兒毛。
具體來說,他現在雖然姓郭,但他之前曾經姓過李,他之所以姓過李,是因為他父親曾經姓過李,他父親之所以姓過李,是因為他父親的幹爹曾經姓李,而他父親的幹爹之所以姓李,是因為他父親的幹爺爺曾經姓過李,那麽他的這位幹曾祖之前姓啥呢,答:朱耶,又作“朱邪”。
沒錯,沙陀正黑旗。
實際上,作為血統純正的沙陀人,郭從義的父親是沒有姓氏的,老爺子雖然出身卑微,但機靈懂事、謹慎小心,而且抱上了沙陀人民的救世主——李克用的大腿,李克用把他安排在兒子李存勖身邊。簡單說吧,老爺子就是李存勖的月嫂。
很快,老爺子的工作成績獲得了李克用父子的肯定,於是賜姓李,賜名“紹古”,所以老爺子終於有了名字——李紹古。通過前文關於河東集團崛起的描述,“紹”字的地位就不用過多解釋了,“紹”與“存”平輩,多賜予降晉的大將,如李紹奇(夏魯奇)、李紹榮(元行欽)、李紹斌(趙德鈞)等等。
李紹古去世時,兒子尚幼(丱角),李存勖就把他養在皇宮裏,與諸皇子並列,起名“李從義”,排“從”字輩,與李從榮、李從厚、李從珂平輩。
李紹古活著的時候,曾與李克用的一位養子情投意合,關係甚密,這就是李嗣源。所以當李嗣源稱帝後,李紹古的兒子李從義沒有被劃入“莊宗餘黨”遭受清算,反而受到了李嗣源的信任和提拔。
後晉建立後,李從義急忙撇清與前朝的關係,改姓“郭”,據他自己說,他父親以前是姓郭的。史書也是這麽記載的,但實在經不住推敲。之前說過,沙陀人與其他遊牧民族一樣,根本沒有姓氏,就連沙陀人的扛把子——朱耶,據有些史料所載也是部族的名稱,後來被其首領用作姓氏,之後才被李唐王室賜姓李。
當初給李克用當奴仆的他,怎麽會姓郭?退一步講,即便他原本姓郭,那他叫什麽名字?郭紹古?“紹古”是李存勖賜的,而且是買一贈一,先賜姓李。
抓大放小。總之,後晉建立,李從義就改名為“郭從義”,幫他的亡父改名為“郭紹古”,以示與沙陀李氏宗族撇清關係。
即便如此,郭從義在後晉仍然不受待見,受到排擠,先是被貶出朝廷,外放為宿州團練副使,不久之後解職迴老家丁母憂,丁憂期滿,不見朝廷召還,他的喪葬假是終身長假。他被後晉拋棄了。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他是沙陀人,他的老家在河東太原府,當時坐鎮河東的,是劉知遠。劉知遠久聞其名,於是將他納入麾下,任命他為馬步軍都虞候。當契丹滅晉時,郭從義第一個表態,表示堅決擁護劉知遠稱帝,成為劉知遠的重要心腹。
劉知遠稱帝後,立即提拔郭從義為鄭州防禦使。討杜重威有功,成為鎮寧軍節度使;討趙思綰(三鎮連叛)有功,提拔為長安永興軍節度使、加同平章事。
在後周時,郭從義的超高情商和敏銳的政治頭腦再次為他贏得了命運的垂青,當時柴榮新即位,缺乏嫡係力量的支持,而郭從義在這時候主動離鎮入朝,向新主子表忠心,當聽說柴榮打算禦駕親征北漢時,郭從義立刻表示願意隨駕扈從,結果“世宗甚悅”,當即改命為鄆州天平軍節度使,奉命與符彥卿在山東一帶阻擊契丹,事後論功行賞,加兼中書令。
“三征淮南”時,移鎮徐州;柴宗訓即位後,加開府儀同三司。
宋初,加守中書令,趙匡胤親征揚州李重進時,郭從義又匍匐恭迎在路邊,主動請求隨駕扈從,趙匡胤優詔不允。後移鎮河中。
開寶元年(968)因病到京師療養,正好趕上第二年的飯局。
在開寶二年“杯酒釋兵權”2.0上,郭從義也緊隨武行德之後,麵紅耳赤地訴說自己的革命家史,妄圖最後一搏,抓住功名不放。
郭從義因父親的關係,自幼被後唐莊宗李存勖撫養,明宗李嗣源時步入政壇,天生機敏、善於察言觀色,政治嗅覺靈敏,在後晉、後漢、後周都有著出色的高情商表現,活得風生水起,卻在這次酒局中情商掉線。
也許並非是情商真的掉線,隻是不想失去名利二字。
最終,他也被迫交出了兵權,被授予“左金吾衛上將軍”。郭從義明白,屬於他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能平安落地就算萬幸了,所以第二年,他就主動上疏,表示自己年邁體虛,請求告老還鄉,連這個“左金吾衛上將軍”也不要了。
隨後,郭從義以太子太師退休,迴家安享晚年。安享了兩年,開寶四年(971)病逝,享年63歲。追贈中書令。
郭從義雖然不是皇族,但他因父親的關係,從小生長在皇宮裏,與諸皇子們一同成長,自幼就受到了頂尖藝術的熏陶,故而多才多藝,最擅長的是書法和踢球。
有一次,趙匡胤忽然來了興致,對他說聽說你擅長踢球,給朕表演一個。花甲之年的郭從義立刻換上球衣,騎著小毛驢,在殿庭之間馳騁縱橫,使出這輩子所會的全部精彩招式,閃轉騰挪,向太祖爺展示什麽叫奧運會冠軍水平。
趙匡胤連連點頭,稱讚不已,然後命人賜座,郭從義喘著粗氣,謝過龍恩,內心激動無比,因為按照正常套路,接下來就該有重重的賞賜了。然而趙匡胤卻隻賜給他一句冷冰冰地挖苦諷刺:“你的球技的確nb,但這不是將相該幹的事兒!”
郭從義頓時羞愧地無地自容。
史書沒有記載這件事發生的具體時間,籠統的時間應該是大宋建立以後,到開寶二年的酒宴之前。而郭從義是開寶元年11月之前來京師養病的,所以這件事就應該是這兩年之間,郭從義的年齡應該是60歲前後。
趙匡胤為何要故意羞辱郭從義?很可能就是為“杯酒釋兵權”2.0的酒宴做鋪墊,“非將相所為”,既然你郭從義這麽聰明,就請仔細品品朕的這句話,你品,你仔細品。
郭從義也有汙點。就發生在他討伐長安趙思綰之叛的時候,當趙思綰發動叛亂時,長安巡檢使喬守溫逃走,趙思綰順勢霸占了喬守溫的姬妾,郭從義收複長安後,又將這些姬妾納為己有,喬守溫迴城後,就向郭從義索要,郭從義便追責其擅離職守、棄城逃走之罪,將喬守溫誅殺。前文有詳述。
來看下郭從義的後代子孫:
諸子:
郭守忠,官至閑廄副使;
郭守信,官至東上閣門使、知邢州。
孫子輩兒:
郭世隆(郭守信之子),比部員外郎。
曾孫輩兒:
郭昭佑,閣門祗候;
郭承佑,這是郭氏一門最後的榮耀,也是最大的恥辱。此人其實沒有什麽才華,但娶了一個好老婆,喜提了趙元侢的女兒,趙元侢是宋太宗趙光義的第七子,也就是說,郭承佑是宋太宗的孫女婿。
憑借這層裙帶關係,郭承佑平步青雲,一路綠燈。
郭承佑生性狡猾,恃寵而驕,他的犯罪道路不僅僅局限於作奸犯科的小兒科,他徹底打開了格局,所犯全是大逆僭越之大手筆,包括但不限於盜禦酒、違規使用尚方金器、違規騎乘禦馬、違規上訪打黑報告、擅殺犯罪嫌疑人、挪用公款、私拆國家機密信件、滯留換防戍卒、濫用私刑……總之,“體涉狂僭,無人臣禮”,滅他九族都算法外開恩的,隻因他喜提了太宗的孫女,一切便都是浮雲。
在中央,郭承佑橫行霸道,百官畏之,諫官恨之,人送外號“武諫官”;在地方,“無廉守”,老百姓“厭苦之”。
概括起來,就是嘴賤手欠、人見人嫌、狗見狗煩、滿臉的欠揍作死、從前列腺到扁桃體由內而外自下而上洋溢著找死的青春氣息。他就是宋太宗的孫女婿、宋真宗的侄女婿、郭從義的曾孫、李克用的五世幹孫子——郭承佑同誌。
當然,每當郭承佑玩兒得太過火,諫官連章彈劾的時候,郭承佑也會象征性地受點兒處分,然而每次貶官之後都會得到重新提拔。在中央,從皇宮保安隊長(左清道率府率)貶啊貶成了部級幹部(宣徽南院使);在地方,從市委秘書(別駕)貶啊貶成了省高官兼省軍區司令員(節度使)。
如果死後有知,不知郭從義是該含笑九泉呢,還是該含笑九泉呢。
與窮苦樵夫、“騾馬貴族”的武行德不同,人家郭從義是大唐宗室,當然,郭從義既然姓郭,那就肯定不是李唐王室的正牌子孫,他的“大唐宗室”需要拐點彎兒、抹點角,八竿子勉強蹭點兒毛。
具體來說,他現在雖然姓郭,但他之前曾經姓過李,他之所以姓過李,是因為他父親曾經姓過李,他父親之所以姓過李,是因為他父親的幹爹曾經姓李,而他父親的幹爹之所以姓李,是因為他父親的幹爺爺曾經姓過李,那麽他的這位幹曾祖之前姓啥呢,答:朱耶,又作“朱邪”。
沒錯,沙陀正黑旗。
實際上,作為血統純正的沙陀人,郭從義的父親是沒有姓氏的,老爺子雖然出身卑微,但機靈懂事、謹慎小心,而且抱上了沙陀人民的救世主——李克用的大腿,李克用把他安排在兒子李存勖身邊。簡單說吧,老爺子就是李存勖的月嫂。
很快,老爺子的工作成績獲得了李克用父子的肯定,於是賜姓李,賜名“紹古”,所以老爺子終於有了名字——李紹古。通過前文關於河東集團崛起的描述,“紹”字的地位就不用過多解釋了,“紹”與“存”平輩,多賜予降晉的大將,如李紹奇(夏魯奇)、李紹榮(元行欽)、李紹斌(趙德鈞)等等。
李紹古去世時,兒子尚幼(丱角),李存勖就把他養在皇宮裏,與諸皇子並列,起名“李從義”,排“從”字輩,與李從榮、李從厚、李從珂平輩。
李紹古活著的時候,曾與李克用的一位養子情投意合,關係甚密,這就是李嗣源。所以當李嗣源稱帝後,李紹古的兒子李從義沒有被劃入“莊宗餘黨”遭受清算,反而受到了李嗣源的信任和提拔。
後晉建立後,李從義急忙撇清與前朝的關係,改姓“郭”,據他自己說,他父親以前是姓郭的。史書也是這麽記載的,但實在經不住推敲。之前說過,沙陀人與其他遊牧民族一樣,根本沒有姓氏,就連沙陀人的扛把子——朱耶,據有些史料所載也是部族的名稱,後來被其首領用作姓氏,之後才被李唐王室賜姓李。
當初給李克用當奴仆的他,怎麽會姓郭?退一步講,即便他原本姓郭,那他叫什麽名字?郭紹古?“紹古”是李存勖賜的,而且是買一贈一,先賜姓李。
抓大放小。總之,後晉建立,李從義就改名為“郭從義”,幫他的亡父改名為“郭紹古”,以示與沙陀李氏宗族撇清關係。
即便如此,郭從義在後晉仍然不受待見,受到排擠,先是被貶出朝廷,外放為宿州團練副使,不久之後解職迴老家丁母憂,丁憂期滿,不見朝廷召還,他的喪葬假是終身長假。他被後晉拋棄了。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他是沙陀人,他的老家在河東太原府,當時坐鎮河東的,是劉知遠。劉知遠久聞其名,於是將他納入麾下,任命他為馬步軍都虞候。當契丹滅晉時,郭從義第一個表態,表示堅決擁護劉知遠稱帝,成為劉知遠的重要心腹。
劉知遠稱帝後,立即提拔郭從義為鄭州防禦使。討杜重威有功,成為鎮寧軍節度使;討趙思綰(三鎮連叛)有功,提拔為長安永興軍節度使、加同平章事。
在後周時,郭從義的超高情商和敏銳的政治頭腦再次為他贏得了命運的垂青,當時柴榮新即位,缺乏嫡係力量的支持,而郭從義在這時候主動離鎮入朝,向新主子表忠心,當聽說柴榮打算禦駕親征北漢時,郭從義立刻表示願意隨駕扈從,結果“世宗甚悅”,當即改命為鄆州天平軍節度使,奉命與符彥卿在山東一帶阻擊契丹,事後論功行賞,加兼中書令。
“三征淮南”時,移鎮徐州;柴宗訓即位後,加開府儀同三司。
宋初,加守中書令,趙匡胤親征揚州李重進時,郭從義又匍匐恭迎在路邊,主動請求隨駕扈從,趙匡胤優詔不允。後移鎮河中。
開寶元年(968)因病到京師療養,正好趕上第二年的飯局。
在開寶二年“杯酒釋兵權”2.0上,郭從義也緊隨武行德之後,麵紅耳赤地訴說自己的革命家史,妄圖最後一搏,抓住功名不放。
郭從義因父親的關係,自幼被後唐莊宗李存勖撫養,明宗李嗣源時步入政壇,天生機敏、善於察言觀色,政治嗅覺靈敏,在後晉、後漢、後周都有著出色的高情商表現,活得風生水起,卻在這次酒局中情商掉線。
也許並非是情商真的掉線,隻是不想失去名利二字。
最終,他也被迫交出了兵權,被授予“左金吾衛上將軍”。郭從義明白,屬於他的時代已經過去了,能平安落地就算萬幸了,所以第二年,他就主動上疏,表示自己年邁體虛,請求告老還鄉,連這個“左金吾衛上將軍”也不要了。
隨後,郭從義以太子太師退休,迴家安享晚年。安享了兩年,開寶四年(971)病逝,享年63歲。追贈中書令。
郭從義雖然不是皇族,但他因父親的關係,從小生長在皇宮裏,與諸皇子們一同成長,自幼就受到了頂尖藝術的熏陶,故而多才多藝,最擅長的是書法和踢球。
有一次,趙匡胤忽然來了興致,對他說聽說你擅長踢球,給朕表演一個。花甲之年的郭從義立刻換上球衣,騎著小毛驢,在殿庭之間馳騁縱橫,使出這輩子所會的全部精彩招式,閃轉騰挪,向太祖爺展示什麽叫奧運會冠軍水平。
趙匡胤連連點頭,稱讚不已,然後命人賜座,郭從義喘著粗氣,謝過龍恩,內心激動無比,因為按照正常套路,接下來就該有重重的賞賜了。然而趙匡胤卻隻賜給他一句冷冰冰地挖苦諷刺:“你的球技的確nb,但這不是將相該幹的事兒!”
郭從義頓時羞愧地無地自容。
史書沒有記載這件事發生的具體時間,籠統的時間應該是大宋建立以後,到開寶二年的酒宴之前。而郭從義是開寶元年11月之前來京師養病的,所以這件事就應該是這兩年之間,郭從義的年齡應該是60歲前後。
趙匡胤為何要故意羞辱郭從義?很可能就是為“杯酒釋兵權”2.0的酒宴做鋪墊,“非將相所為”,既然你郭從義這麽聰明,就請仔細品品朕的這句話,你品,你仔細品。
郭從義也有汙點。就發生在他討伐長安趙思綰之叛的時候,當趙思綰發動叛亂時,長安巡檢使喬守溫逃走,趙思綰順勢霸占了喬守溫的姬妾,郭從義收複長安後,又將這些姬妾納為己有,喬守溫迴城後,就向郭從義索要,郭從義便追責其擅離職守、棄城逃走之罪,將喬守溫誅殺。前文有詳述。
來看下郭從義的後代子孫:
諸子:
郭守忠,官至閑廄副使;
郭守信,官至東上閣門使、知邢州。
孫子輩兒:
郭世隆(郭守信之子),比部員外郎。
曾孫輩兒:
郭昭佑,閣門祗候;
郭承佑,這是郭氏一門最後的榮耀,也是最大的恥辱。此人其實沒有什麽才華,但娶了一個好老婆,喜提了趙元侢的女兒,趙元侢是宋太宗趙光義的第七子,也就是說,郭承佑是宋太宗的孫女婿。
憑借這層裙帶關係,郭承佑平步青雲,一路綠燈。
郭承佑生性狡猾,恃寵而驕,他的犯罪道路不僅僅局限於作奸犯科的小兒科,他徹底打開了格局,所犯全是大逆僭越之大手筆,包括但不限於盜禦酒、違規使用尚方金器、違規騎乘禦馬、違規上訪打黑報告、擅殺犯罪嫌疑人、挪用公款、私拆國家機密信件、滯留換防戍卒、濫用私刑……總之,“體涉狂僭,無人臣禮”,滅他九族都算法外開恩的,隻因他喜提了太宗的孫女,一切便都是浮雲。
在中央,郭承佑橫行霸道,百官畏之,諫官恨之,人送外號“武諫官”;在地方,“無廉守”,老百姓“厭苦之”。
概括起來,就是嘴賤手欠、人見人嫌、狗見狗煩、滿臉的欠揍作死、從前列腺到扁桃體由內而外自下而上洋溢著找死的青春氣息。他就是宋太宗的孫女婿、宋真宗的侄女婿、郭從義的曾孫、李克用的五世幹孫子——郭承佑同誌。
當然,每當郭承佑玩兒得太過火,諫官連章彈劾的時候,郭承佑也會象征性地受點兒處分,然而每次貶官之後都會得到重新提拔。在中央,從皇宮保安隊長(左清道率府率)貶啊貶成了部級幹部(宣徽南院使);在地方,從市委秘書(別駕)貶啊貶成了省高官兼省軍區司令員(節度使)。
如果死後有知,不知郭從義是該含笑九泉呢,還是該含笑九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