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內應


    1,石守信


    石守信最初是郭威的親信部下,郭威稱帝後為侍衛都虞侯;柴榮即位後,參與了“高平之戰”,立功升遷,隨後參與了“三征淮南”,接著——重點來了,敲黑板、劃重點,請看石守信在“三征淮南”時的工作履曆:


    “從征淮南,為先鋒,下六合、入渦口、克揚州……”


    他的征戰軌跡與趙弘殷、趙匡胤高度吻合,雖然史籍上沒有給出明確記載,但我們可以大膽猜測,石守信正是在“三征淮南”期間,與趙匡胤結下了深厚的戰鬥友誼,成為親密無間的革命戰友。


    跟隨柴榮北定三關後,因功升殿前都指揮使,又與趙匡胤有了交集,是趙匡胤的下屬。


    “陳橋兵變”時,石守信留戍汴州,成為趙匡胤的得力“內應”。


    除了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汴州衛戍部隊的指揮官還有一位——殿前都虞侯王審琦。


    2,王審琦


    此君與石守信的發育軌跡高度相似:初事郭威,“性純謹,甚親任之”,是郭威的親信部下,曾跟隨郭威討伐河中李守貞。


    柴榮即位後,參與“高平之戰”,因功升禁軍中級將領(鐵騎都虞侯)。有一次,柴榮親試禁軍將領武藝,王審琦表現出色,連發連中,得到柴榮的特殊嘉獎。


    柴榮初征淮南時,王審琦與郭令圖攻打舒州。舒州久攻未下,王審琦挑選精銳騎兵攻城,“一夕拔之”,隨後郭令圖進駐舒州,而王審琦則轉攻黃州。


    幾天後,南唐反攻,郭令圖兵敗,放棄舒州。王審琦聽說後,立刻挑選精銳輕騎兵,人銜枚、馬裹蹄,連夜偷襲,成功奪迴舒州。再次獲得柴榮的特殊嘉獎。


    隨後,王審琦由西線支援中路主線,輔助趙匡胤取得“紫金山戰役”的勝利;隨後又跟隨主力部隊一路向東,在濠州之戰中,王審琦率領數千敢死隊攻克水寨、奪取濠州月城,濠州遂降;又進攻楚州,預判了敵人的預判,提前設伏,成功擊斃數千人、俘虜五千餘人。


    之後又跟隨北伐,在“北定三關”中頗立功勳。


    猛的一批。


    柴宗訓即位後,累功升殿前都虞侯。


    “陳橋兵變”中,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殿前都虞侯王審琦統帥汴州衛戍部隊,可以說是後周最後的守門員,是柴宗訓最後的護城河。


    而他們倆卻都是趙匡胤的親信,史籍記載:“守信、審琦皆素歸心匡胤者”。早就穿一條褲子了,特別是王審琦,在宋朝建立後,趙匡胤曾親口說:“審琦,朕布衣之交也。”


    “陳橋兵變”發生的當晚,趙匡胤集團就派遣衙隊軍使郭延贇連夜馳赴汴州,通知石守信、王審琦,“虎虎虎”。


    這裏又有一個小細節值得推敲,按照史籍記載,當天晚上,趙匡胤獨自喝酒,酒醉高臥,啥都不知道,趙普、趙光義與諸將商議後,未等請示趙匡胤,就派郭延贇迴汴州溝通聯絡,然後次日黎明發動兵變。


    首先,他們怎麽確信趙匡胤會乖乖就範?萬一他誓死不從,非要當周室的忠臣怎麽辦?


    其次,兵變還沒發生,就通知後方做好接應工作,萬一石守信、王審琦告密怎麽辦?


    所以說,這仍然可以視作趙匡胤集團“長久密謀”的另一個間接證據。趙匡胤集團早就經過了精心的策劃,陳橋驛的趙普、楚昭輔、王彥升等人,汴州城的石守信、王審琦等人,都是值得信任的同誌,都是“自己人”,甚至可能經過了多次演練,就等正式上映了。


    四,黑臉打手


    “陳橋兵變”雖然是一次改朝換代的非法兵變,但一直很少存在負麵的、質疑的聲音,長久以來都是好評如潮,其中點讚最多的一條評論就是“兵不血刃”。自古以來,兵變很多,導致改朝換代的兵變也不在少數,但基本都是伴隨血雨腥風,充斥著殺戮,唯獨趙匡胤的“陳橋兵變”被譽為“不流血的政變”,時間短——滿打滿算不到兩天,過程溫和——兵不血刃、市不易肆。


    如果從改朝換代的一般代價來看,“陳橋兵變”的確值得大書特書,但是嚴格來講,也並非“兵不血刃”,真的有人為此付出了生命代價。在趙匡胤等主演們慈祥的笑容背後,也有部分配角默默承擔了黑臉打手的戲份。


    下麵,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羅彥瑰、王彥升同誌上台謝幕:


    1,“從龍專業戶”羅彥瑰


    羅彥瑰,“官二代”出身,他的父親在後晉時擔任沁州刺史。因父親的關係,羅彥瑰入職中央禁軍。


    “晉遼大戰”時,石重貴駕臨澶州,需要傳令兵往返於澶州、魏州之間,然而當時這段路上充斥著契丹騎兵,遞送情報的傳令兵成為高危職業,幾乎是九死一生,沒有快遞小哥敢接這個單。這時候,羅彥瑰主動請纓,人銜枚、馬裹蹄,趁夜疾馳,如期往返,成功遞送了情報,深得石重貴器重,將其提拔為興順指揮使。


    契丹滅晉,入主汴州後,提拔羅彥瑰為護聖指揮使,然後被裹挾北返,在去往幽州的路上,羅彥瑰剛剛走到魏州地麵,就聽說劉知遠在河東挑梁扛把子的消息,於是率領所部連夜西逃,投奔河東太原府,劉知遠大為高興(漢祖嘉之),等劉知遠入主汴州後,立即提拔他為護聖指揮使(此前是契丹偽命)。


    後周郭威時,被卷入“二王之誅”,被劃為“王峻同黨”,遭貶官外放。


    柴榮即位後,重新將他召迴禁軍,改馬步軍都軍頭,後隸屬向訓所部,參與“秦、鳳戰爭”,因功升散指揮都虞侯。


    雖然史籍沒有給出羅彥瑰與趙匡胤的交集,但我們仍可以尋找出些許蛛絲馬跡:


    羅彥瑰是一個比較善於鑽營的人,或者說善於“從龍”。


    起初,在後晉時並未知名,為了得到皇帝的賞識,自告奮勇,接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由此獲得了皇帝的賞識;


    後漢建立之初,就非常明智地投奔劉知遠,得到了劉知遠的肯定;


    後周建立之初,卷進“二王之誅”,被認為是王峻同黨。王峻、王殷,是輔佐郭威建國稱帝的兩大元勳,因有不臣之心且權勢過大,終遭郭威猜忌,從而被誅殺。無風不起浪,羅彥瑰偏偏被劃為“王峻同黨”,說明當時羅彥瑰應該與王峻有著較為親密的私人關係。換句話說,如果王峻成功推翻郭威的話,那麽羅彥瑰仍然是“開國元勳”。


    而在趙匡胤的“陳橋兵變”中,羅彥瑰無疑又是趙匡胤的心腹爪牙。


    當時,趙匡胤麵見宰相範質等人,裝腔作勢地向宰相們哭訴自己的身不由己,宰相範質、王溥不知所措,這時候,羅彥瑰手握利刃,兇神惡煞地恐嚇範質、王溥,趙匡胤連忙喝叱羅彥瑰不得對宰相無禮。


    麵對主子的嚴厲喝叱,羅彥瑰不僅沒有收手的意思,反而變本加厲,恨不得將範質、王溥等人一刀斃命,而趙匡胤的勸阻也隻是停留在嘴上。


    於是,範質等人被迫就範,向趙匡胤俯首稱臣。


    羅彥瑰哪兒來的膽子違抗趙匡胤的命令?其實羅彥瑰不僅沒有違背趙匡胤的“命令”,反而十分忠誠地服從了趙匡胤的命令。主仆二人一唱一和,完美地在宰相麵前唱了出雙簧。


    羅彥瑰瞠目瞪眼,兇相畢露,但畢竟隻是威逼恐嚇,沒有真的見血。真正讓這場兵變流血的,是另一位雙簧表演藝術家——王彥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五代十國往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無臭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無臭蛋並收藏五代十國往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