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三關】


    顯德六年(959)3月19日,柴榮詔幸滄州。


    22日,命韓通等人率水陸兩軍打先鋒。韓通不負眾望,抵達滄州後,立即疏通水路,把防禦陣地推進到了滄州永安縣,共計疏通三十六個淤塞處,使水軍可以直達瀛洲、莫州,深入到了遼國境內。


    4月16日,柴榮抵達滄州,當天就率領數萬大軍直奔遼國境內。行動之迅速,根本沒有走漏半點風聲,據記載,當地百姓直到看見了皇帝儀仗,才知道柴榮親征的事。也就是說,對於柴榮的此番出征,契丹人毫無準備。


    這次北伐,是柴榮最高光的時刻,如果說三征淮南是摧枯拉朽的話,那麽北征契丹簡直就是虎入羊群,輕鬆加愉快。


    4月17日,寧州刺史王洪望風而降;


    20日,柴榮任命韓通為陸軍總指揮、趙匡胤為水軍總指揮,水陸齊發。


    22日,柴榮乘船北上,後周的戰船首尾相接,長達數十裏。這是後周的王牌水軍,是擊潰了以水軍著稱的南唐的無敵艦隊,現在,他們出現在了北方的水域,那更是無敵的存在,對遊牧民族來說,簡直是降維打擊。


    26日,後周大軍抵達益津關,契丹守將終延輝開關投降;


    後周水師繼續向西進發,這裏的水域已經無法承載巨艦,柴榮舍棄巨艦,登岸馳奔。柴榮一馬當先,深入敵境,當晚露宿鄉間,身邊隻有不到五百貼身騎兵,周圍全是契丹的遊騎兵,然而契丹騎兵卻不敢貿然上前。柴榮亦鎮定自若,毫無懼色。


    28日,趙匡胤率先抵達瓦橋關,契丹守將姚內斌開關投降;


    29日,莫州刺史劉楚信舉城投降;


    5月1日,後周大將李重進率部前來會師,瀛洲刺史高彥暉舉城投降。


    至此,短短一個多月,後周平定了瓦橋關以南的全部土地,得三州、十七縣,一萬八千三百六十戶。而最高光的是,沒有發生一場戰鬥,沒有一人的傷亡,甚至沒有射出一箭,城池關隘全是望風而降。


    於是,在5月2日這天,柴榮召集諸將,討論收複幽州。


    出乎意料的是,諸將竟然一致反對繼續用兵,都主張見好就收。


    柴榮非常不高興。


    不打?不打不是我柴榮的性格!柴榮力排眾議,派禁軍將領劉重進為先鋒,進屯涿州固安縣。


    隨後,柴榮親自來到前線,監督搭建浮橋。


    當晚,柴榮迴到瓦橋關休息,卻突然身染疾病。“是夜,帝不豫”。


    因柴榮突然得病,所以隻好遵從眾議,決定班師。


    5月4日,定州刺史孫行友奏報攻下易州,生擒刺史李在欽,獻於行在。柴榮下令將他斬首示眾。


    孫行友,“狼牙山革命根據地”領導人,與哥哥孫方簡利用邪教拉幫結夥,占據狼牙山,原本是官府心腹大患,在“晉遼大戰”中,孫方簡、孫行友兄弟成為浪子迴頭的典範,率部與契丹周旋,屢次深入契丹境內搞偷襲。後漢時繼續跟契丹人作對,一直到如今的後周,定州孫行友仍然是征討契丹的中原先鋒軍。


    5月5日,柴榮升瓦橋關為雄州,將涿州的容城縣、歸義縣劃撥給雄州。瓦橋關是中原與幽州之間的戰略要地,此前朱溫討伐幽州劉仁恭的時候,瓦橋關就是明星關隘,柴榮賦予了它一個新名字,雄州,而今天,它有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雄安。


    升益津關為霸州,劃割文安、大城二縣隸之。調發棣州、濱州數千民夫,新建霸州城,命大將韓通監督工程進展。


    命韓令坤為霸州總司令,陳思讓為雄州總司令,各率部駐守。


    雄州、霸州,從名字上可以看出,柴榮北征之心並未泯滅。收複幽雲十六州,仍是柴榮的戰略目標之一。


    麵對後周的突然襲擊,契丹派大將蕭思溫掛帥防禦,遼穆宗耶律璟也親自到幽州坐鎮,另外還派千裏快馬,馳奔河東太原府,命令北漢劉承鈞出兵後周的背後,借以牽製。


    提起蕭思溫,大家也許會比較陌生,但是要提起他的女兒,則可謂是婦孺皆知,她就是評書演義中那個著名的“蕭太後”——蕭燕燕,那個把大遼國帶入鼎盛時期、讓中原人吃盡苦頭的契丹女強人,《楊家將》、《大遼太後》、《四郎探母》等作品中的“蕭太後”。


    聽說後周退兵後,契丹人這才長舒一口氣。


    大將李重進奉命教訓北漢,兵出土門關,斬首兩千餘;潞州西昭義軍節度使李筠攻克遼州,生擒刺史張丕;晉州建雄軍節度使楊廷璋(郭威的大舅哥)率兵攻入北漢境內,招降城堡據點一十三所……


    北漢被契丹爸爸坑苦了。


    柴榮退到澶州的時候,病情加重,大駕止於澶州,所有近臣都不得覲見,於是人情惶恐不安,各種揣測和流言蜚語盛行。當時隻有一人能接近柴榮,此人便是柴榮的妹夫,時任澶州節度使的張永德。


    群臣紛紛找到張永德,說天下未定,根本空虛,四方諸侯惟幸京師有變,澶州離京師隻有一步之遙,為何不速迴京師?一旦陛下有個三長兩短,江山社稷豈不毀於一旦?


    簡單概括起來,就是要求柴榮立刻指定皇位繼承人。


    張永德頭腦簡單,認為群臣說的很有道理,於是就將這番話轉告柴榮。


    病榻上的柴榮一臉憔悴,聞言大驚,立刻反問張永德,“是誰讓你說的這番話?”


    張永德意識到情況不妙,隻好如實迴答,說現在外麵的人都這麽說。


    柴榮長歎一聲,低頭不語,臉上掛著難以名狀的憂愁,沉默了很久,才緩緩說道:“我就知道你是被人利用了,別人看不透,你還看不透嗎?笨的一批!”


    當天,柴榮就下令返迴京師。


    關於這段對話,有很多種解釋。


    首先來看群臣們的原話,“……今澶、汴相去甚邇……”很多資料把“邇”翻譯為“遠”,然後把這段話翻譯成澶州與汴州相距甚遠,一旦汴州有變,如何如何。這是低級錯誤,邇的意思是近。


    澶州與汴州本來就是一水之隔,很近;且看後文的原文,“……顧旦夕之勞而遲迴於此……”也說明了兩地之間不過是一天的路程。


    但是,把近翻譯成遠,也不會對主體意思產生太大的偏差。無所謂。


    對群臣的意思,也幾乎沒有異議,就是逼柴榮立儲。最關鍵、也是爭議最多的地方在於柴榮對張永德的一番話:


    “吾固知汝必為人所教,獨不喻吾意哉!然觀汝之窮薄,惡足當此!”


    這句話的翻譯至關重要,特別是“窮薄”二字和“惡”的翻譯,才是重中之重。


    我們先埋個伏筆,稍後進行精準解讀。


    柴榮迴京後,先立符彥卿的二女兒為皇後,然後封皇長子柴宗訓為梁王,封皇二子柴宗讓為燕國公;長安永興軍節度使王彥超移鎮鳳翔,以李洪義為長安永興軍節度使;以韓通為侍衛親軍副都指揮使,以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前殿前都點檢張永德罷軍職……


    若想明白這一係列操作,還要講一個靈異事件:在柴榮定三關期間,有人在地裏挖出一個木牌,上書“點檢做”三個字,其實就是“點檢做天子”之意。有些資料說木牌上寫的就是“點檢做天子”五個大字,這是謬誤。


    史書上明明白白,說就是“點檢做”三個字,所以“觀者莫測何物”,大家都不知道這是什麽意思。


    符彥卿,父親是後唐名將、李克用養子李存審,此前已有介紹,在此不再贅述。而符彥卿除了擁有將門之後、四朝老將等頭銜外,還擁有一個“史上最強老丈人”的民間封號。


    他有三個女兒,大女兒符氏,先嫁給河中李守貞,後經郭威的撮合而嫁給了柴榮,征淮期間不幸病逝,年僅26歲。


    符彥卿的二女兒,同樣嫁給了柴榮,如今被冊立為皇後;而符彥卿的小女兒則嫁給了一位將軍,終於遠離了皇宮,誰料幾年後,也一不小心成為了皇後,因為這位將軍的名字叫趙光義。


    三個女兒全是皇後,符彥卿堪稱史上最強老丈人。


    符彥卿當時坐鎮魏州,肩負著抵禦契丹的重任,手握重兵、坐擁北方重鎮、又德高望重,所以柴榮把他的女兒立為皇後,以籠絡其心,讓他安心為後周鎮守北大門;


    王彥超,父親是黃巢手下大將王重霸,王重霸後來降唐,成功上岸洗白。王彥超生於後梁時期,在後唐時投身軍旅,至今也是四朝老將。他移鎮鳳翔的直接原因是原鳳翔節度使去世,而接替他坐鎮長安的李洪義,是劉知遠的小舅子。


    接下來,才是最關鍵的人事安排:張永德落軍職,而趙匡胤、韓通統領了禁軍。


    其實還有一位關鍵人物,在征淮結束後,就已經得到了調動,此人就是李重進。


    張永德,是太祖郭威唯一的女婿。後漢末年,郭威慘遭滅門,兒子們被團滅,三個女兒中有兩個早夭,唯一的女兒嫁給了張永德;


    李重進,郭威的外甥,是郭威妹妹的兒子。


    在郭威傳位給柴榮的時候,這兩人就是對皇位最具威脅的人物,特別是李重進,郭威臨終時特意讓李重進向柴榮行君臣大禮,明確君臣之位,以免其覬覦皇位。


    柴榮對待二人的態度也非常微妙,讓二人共同統領禁軍,相互製衡,而二人之間的矛盾也是公開的,經常互相潑髒水,指責對方心懷叵測。二人越是互掐,柴榮越是高興。


    淮南平定後,李重進就被安置在了淮南,為後周鎮守南大門。


    現在,是揭曉前文伏筆的地方了。柴榮北伐期間,意外得到一塊寫有“點檢做”字樣的木牌,而當時的“殿前都點檢”是張永德。據說,柴榮當時並未將此當迴事,一笑了之,置之不理。實際上,柴榮的內心波瀾起伏,思緒萬千。


    這塊木牌跟魚腹藏書、篝火狐鳴一樣,肯定是人為的產物,那麽究竟是何人為之呢?有以下幾種可能:


    其一,是張永德幹的。也就是說,張永德有謀反之意,所以秘密派人製作此符偈讖言,煽動輿論;


    其二,是有人故意陷害張永德,故意編造張永德意圖謀反的“證據”,借刀殺人。


    那麽問題來了,究竟是誰迫切地要除掉張永德呢?頭號嫌疑犯當然就是他的老對頭李重進。


    柴榮在澶州閉關修養,也許此時的他正苦苦思索這其中的門道,有謀反之心的是張永德,還是李重進?亦或是其他什麽人?


    而正是在這個時候,張永德傻乎乎地前來勸他早立儲君……


    柴榮當時隻有39歲,一般來說,這個歲數的人不太需要立遺囑、安排後事。所以當這番話從張永德口中說出時,柴榮先是心頭一驚,心說莫非真是你?


    張永德是澶州節度使,有道是強龍不壓地頭蛇,這個地頭蛇本身就有奪權的威脅,又有“點檢做”的嫌疑,此時又來逼宮……怎能不讓柴榮震驚。


    然而柴榮還算了解他,知道家夥有勇無謀,傻了吧唧,於是試探道:“這不像是你的話,肯定是有人背後指使。”


    不出所料,張永德就是被人利用。


    柴榮隨後陷入沉默,許久之後才歎口氣,說你是真的不知道我的良苦用心呀,看你如此“窮薄”,“惡足當此”。


    很多人不太理解這句話,關鍵點在“窮薄”和“惡”字上。其實這裏的“惡”發音應該是“烏”而不是“餓”,不是邪惡、壞的意思,而是“怎麽能”的意思。


    所以柴榮的意思是:看你這圖樣圖森破的熊樣,肯定不是主謀!


    也就是說,柴榮最起碼搞明白了一件事:想篡權的人不是張永德。


    那麽想篡權的人是誰呢?這個問題才是困擾柴榮的大麻煩,才是讓柴榮氣急敗壞的真正原因,隻可惜張永德很傻很天真,他永遠不可能體會到政治家們的迷局。


    既然張永德無心篡權,那為何還要把他踢出中央禁軍?這是柴榮沉默良久的第二個原因,他頭腦太簡單,太容易被人利用。


    此前,張永德與李重進相互製約,彼此牽製,達成了後周中央禁軍的生態平衡。如今,李重進坐鎮地方,中央禁軍成了張永德一家獨大,而他又如此容易被人利用,那他豈不是皇宮的定時炸彈?被人賣了還幫人數錢。


    而且罷免張永德的兵權,也還能安撫遠在淮南的李重進,否則李重進要是在淮南搞事情的話,對國家的危害也是地震級別的。事實上,李重進後來確實反叛朝廷,那是後話。


    中央禁軍的兩個統帥位置空了出來,柴榮經過縝密的思索,提拔了兩個值得信任的同誌:韓通、趙匡胤。


    後麵的事情我們就都知道了,一生英明神武的柴榮在最後慘遭打臉,篡奪他江山社稷的,正是這位值得信任的趙匡胤同誌。


    6月19日,柴榮的病情急劇惡化,急忙召見宰相範質等人入宮,進行了托孤,並囑托一定要讓王著同誌當宰相。當天,駕崩於萬歲殿,享年39歲,過早地離開了我們。


    6月22日,宣讀遺製:梁王柴宗訓同誌於柩前即皇帝位。當天,年僅7歲的柴宗訓小朋友登上天子寶座,成為後周帝國第三任皇帝。


    柴榮至死都沒明白,“點檢做”的幕後主謀到底是誰。他也不會想到,千挑萬選出來的老實人範質等人,竟然串通一氣,違背遺旨,沒有任命王著當宰相。更不會想到,濃眉大眼的趙匡胤也叛變革命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五代十國往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無臭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無臭蛋並收藏五代十國往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