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被宰相耽誤了的段子手
6.1一輩子不靠譜
馮道在中書時,有位舉子前來拜謁,用句道兒上的話說,就是來拜碼頭,一般來說就是拿著自己精心創造的文章辭賦,求賞識,求包養。
馮道仔細看了這位年輕舉子的文筆,確實有可圈可點之處,再一看他的名字,李導。於是,馮道故意板起臉來,嚇唬他說:“我名道,你難道不知避諱?”
也許是馮道裝得太像,也許是李導年輕氣盛、書生意氣,竟然急了,爭辯道:“我的導是‘寸’字底的導,相爺您是沒有‘寸’的道,同音不同字,有何不可?”
馮道笑道:“跟你逗著玩兒呢。我不光名字裏沒有方寸,我這輩子呀一直就沒有方寸(老夫不惟名無寸,諸事亦無寸)。”
6.2不敢說,可不敢說
某次馮道聽門客讀《道德經》,鬧出了笑話,因為“道”字要避諱,而《道德經》開篇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門客手捧書本,正要宣講,抬頭正望見旁聽的馮道,嚇得一身冷汗,慌忙改口曰:“不敢說,可不敢說,非常不敢說。”
捧哏:那還說什麽呀。
6.3兩腳一千八
後晉初年,馮道與和凝同為宰相。馮道老成持重,和凝性格急躁,二人一緩一急,成為朝廷一景,也因此鬧了不少笑話。
某日,二人閑聊。和凝新買了一雙鞋,而馮道也穿著一雙新鞋,布料款式幾乎一模一樣,宰相同款。於是和凝就問馮道,“您這鞋是花多少錢買的?”
馮道知他性急,就故意逗他。
隻見馮道抬起左腳,緩緩說道:“九百錢。”
“啊?!”和凝當場就躥兒了,迴頭怒罵自己的仆從,“為什麽你花了一千八?做花賬、吃迴扣不要緊,但你們的膽子也太大了吧?胃口更大,敢翻倍黑我的錢……”
史籍記載,“詬責久之”。
罵了大半天,仆從們低著頭不敢說話。這時候,隻見馮道緩緩放下左腳,又緩緩抬起右腳,說道:“這隻也是九百錢。”
在場的高官們哄堂大笑。
求:和凝仆人們的心理陰影麵積。
7,勸諫漢祖
劉知遠稱帝之初,曾有一件轟動全國的“牛皮大案”,涉案二十多人。
原來,劉知遠在河東聚草屯糧時,曾頒布了一條戰時法令,禁止民間私下交易、使用牛皮,如果民間的牛死了,要上報官府,牛皮上繳,違者一律死刑。因為牛皮在冷兵器時期是重要的戰略物資,可以用來製作鎧甲和戰鼓等物。
鐵、銅、皮,是衡量一個政權穩定與否的標尺。一般來說,管製得寬鬆,就說明這一時期政通人和、天下太平,反之,則說明兵荒馬亂、狼煙四起。
劉知遠從河東節度使變成了天子,禁牛皮的法令也就從地方法推廣為全國通行之法。很快,潞州的二十多人就觸犯了該法,地方法院經過一審,依法依律判處死刑,上報中央核準。
而當時,潞州推官(節度使之下,次於判官,執掌獄訟,大約可以理解為今天的檢察院副院長)張璨附上了自己的一封奏章,大意是該法令是陛下在河東謀大業(把造反說得多麽清新脫俗)時,不得不采取的戰時法令,而現在陛下已經是天子了,天下歸一,也就不用再使用如此嚴格的法令了,因為這對老百姓的生產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弊大於利。
之前在講後漢時,已經詳述過“漢法嚴酷”,以及文官集團與武將集團的爭權奪利。張璨的封奏惹怒了當權者,他們認為這是對新興的後漢朝廷的不認可、輕蔑,於是將此事上綱上線,添油加醋地解釋給劉知遠。
劉知遠果然大怒,小小推官,也膽敢****,這還了得?當即下令:法令照常執行,二十多人照常殺,另外,張璨也判死刑!
馮道接到敕令,大吃一驚,急忙麵見劉知遠,表示如今牛皮禁令確實不合時宜,另外,潞州的一個小小推官,雖然官職卑微、俸祿微薄,卻能心係天下,不惜冒死勸諫,應該予以嘉獎,怎能非但不賞,反而誅殺呢?這條敕令太糊塗了,我不得不冒死勸諫,如果陛下認為勸諫者有罪的話,那就請把我也一起殺了吧!
劉知遠沉默不言。
馮道跪地,頓首再拜,“陛下,張璨無罪,請赦免!”
劉知遠又沉默了良久,之後說道:“我隻能說表示遺憾了,因為命令已經下達了。”
馮道急忙說道:“敕令還未正式頒發!”
“好吧,那就收迴來吧,把張璨赦免了。”
馮道繼續追擊,“那禁牛皮的法令呢?也要廢除啊!”
“好吧好吧,廢了。”
於是,張璨和那二十多個犯人均被赦免,嚴禁牛皮的法令也被一並廢除。
8,安定鎮州
契丹滅晉北返時,將馮道、和凝等重臣作為戰利品,脅迫北上。當馮道他們來到鎮州時,出事兒了,耶律德光在殺胡林暴斃,群臣擁立耶律阮,隨後便是“祖孫爭權”、“橫渡之約”。
耶律阮急於率軍迴京與祖母述律太後爭鼎,所以將馮道等人暫時留在鎮州。隨後,鎮州軍民趁虛發動兵變,驅逐契丹駐軍。
契丹駐軍逃走之後,鎮州陷入到嚴重的混亂之中,馮道出麵維持秩序,指揮調度有方,鎮州也很快得到安定。於是,軍民們便推戴德高望重的馮道主持鎮州。
馮道推辭,說這不是我一介儒生能勝任的,於是推選了騎兵將領白再榮暫管鎮州。雖然白再榮很快就腐化墮落,人送外號“白麻荅”,但維護鎮州秩序,馮道立了首功。
“軍民由是帖然,道首有力焉。”——《舊五代史》
不僅如此,馮道還自掏腰包,贖買了被契丹擄掠的中原女子,送到寺廟暫存,然後再尋訪其家人,歸還本家。與他在“梁晉爭霸”時的做法如出一轍。
9,刻印《九經》
在當時,已經有了雕版印刷術,但是在這過程中,人為失誤如字詞句的漏錯,還是不可避免的,這就導致了很多書籍的質量良莠不齊,嚴重影響了文化的傳播和傳承。
後唐明宗長興三年(932),馮道奏請李嗣源,因“諸經舛繆”,因此國家應該及時出版一套官方指定圖書,作為唯一正確的版本,用以流通傳播。於是,在宰相馮道、李愚的牽頭下,由國子監田敏同誌以“開成石經”為底本,雕印儒家經典《九經》。
“開成石經”由114塊大青石組成,每一塊石碑都有兩米多高,內容是儒家最重要的12部典籍,包括《詩經》、《尚書》等,唐文宗時由國子監鄭覃牽頭,耗時七年完成,由於是在開成二年(837)完成,因此又被叫做“開成石經”。
在當時,書籍主要是靠手寫抄錄來傳播,因此造成了大量的混亂和錯誤,嚴重影響了科舉取士的質量,而“開成石經”就是朝廷的官方唯一指定正確版本,成為知識分子們的必讀之物,更是各種經書的校準參考。
到了五代時期,雕版印刷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因此馮道建議以“開成石經”為底版,將其大量印刷。
這項浩大的工程持續了22年,從後唐長興三年(932)開始,一直到後周廣順三年(953),《九經》才全部刻印完成。
等這項工作完成的時候,除了馮道,當時的主要參與者都已經不在人世了,馮道也於次年(954)離世。還好,馮道欣慰地看到了它的完工。
這項工作在史籍中隻有寥寥幾句話,但它在文化史中卻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可以毫不客氣地說,正因有了它,中華文明才得以延續,才有了我們今天所謂的民族認同感、歸屬感,才使得中華民族在“五代十國”之後,再也沒有四分五裂的亂世。
申明:我所謂的四分五裂是指春秋戰國、南北朝、五代十國這樣的看似“周期律”的、自上而下的、是政治思想文化等合集的全方位民族大撕裂,個別的藩鎮割據(如清初三藩)或地方起義(如太平天國)不在上述論點之中。也就是說,自宋朝之後,版圖上的割裂並沒有改變我們作為“中國人”的共識,“統一”是我們全民族的共同意願和大勢所趨。
而這一切,除了與我們津津樂道某些明君聖主、文臣武將的豐功偉績有關外,也請不要忘記在那條看不見刀劍的戰線——思想文化戰線上的英雄——馮道。
6.1一輩子不靠譜
馮道在中書時,有位舉子前來拜謁,用句道兒上的話說,就是來拜碼頭,一般來說就是拿著自己精心創造的文章辭賦,求賞識,求包養。
馮道仔細看了這位年輕舉子的文筆,確實有可圈可點之處,再一看他的名字,李導。於是,馮道故意板起臉來,嚇唬他說:“我名道,你難道不知避諱?”
也許是馮道裝得太像,也許是李導年輕氣盛、書生意氣,竟然急了,爭辯道:“我的導是‘寸’字底的導,相爺您是沒有‘寸’的道,同音不同字,有何不可?”
馮道笑道:“跟你逗著玩兒呢。我不光名字裏沒有方寸,我這輩子呀一直就沒有方寸(老夫不惟名無寸,諸事亦無寸)。”
6.2不敢說,可不敢說
某次馮道聽門客讀《道德經》,鬧出了笑話,因為“道”字要避諱,而《道德經》開篇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門客手捧書本,正要宣講,抬頭正望見旁聽的馮道,嚇得一身冷汗,慌忙改口曰:“不敢說,可不敢說,非常不敢說。”
捧哏:那還說什麽呀。
6.3兩腳一千八
後晉初年,馮道與和凝同為宰相。馮道老成持重,和凝性格急躁,二人一緩一急,成為朝廷一景,也因此鬧了不少笑話。
某日,二人閑聊。和凝新買了一雙鞋,而馮道也穿著一雙新鞋,布料款式幾乎一模一樣,宰相同款。於是和凝就問馮道,“您這鞋是花多少錢買的?”
馮道知他性急,就故意逗他。
隻見馮道抬起左腳,緩緩說道:“九百錢。”
“啊?!”和凝當場就躥兒了,迴頭怒罵自己的仆從,“為什麽你花了一千八?做花賬、吃迴扣不要緊,但你們的膽子也太大了吧?胃口更大,敢翻倍黑我的錢……”
史籍記載,“詬責久之”。
罵了大半天,仆從們低著頭不敢說話。這時候,隻見馮道緩緩放下左腳,又緩緩抬起右腳,說道:“這隻也是九百錢。”
在場的高官們哄堂大笑。
求:和凝仆人們的心理陰影麵積。
7,勸諫漢祖
劉知遠稱帝之初,曾有一件轟動全國的“牛皮大案”,涉案二十多人。
原來,劉知遠在河東聚草屯糧時,曾頒布了一條戰時法令,禁止民間私下交易、使用牛皮,如果民間的牛死了,要上報官府,牛皮上繳,違者一律死刑。因為牛皮在冷兵器時期是重要的戰略物資,可以用來製作鎧甲和戰鼓等物。
鐵、銅、皮,是衡量一個政權穩定與否的標尺。一般來說,管製得寬鬆,就說明這一時期政通人和、天下太平,反之,則說明兵荒馬亂、狼煙四起。
劉知遠從河東節度使變成了天子,禁牛皮的法令也就從地方法推廣為全國通行之法。很快,潞州的二十多人就觸犯了該法,地方法院經過一審,依法依律判處死刑,上報中央核準。
而當時,潞州推官(節度使之下,次於判官,執掌獄訟,大約可以理解為今天的檢察院副院長)張璨附上了自己的一封奏章,大意是該法令是陛下在河東謀大業(把造反說得多麽清新脫俗)時,不得不采取的戰時法令,而現在陛下已經是天子了,天下歸一,也就不用再使用如此嚴格的法令了,因為這對老百姓的生產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弊大於利。
之前在講後漢時,已經詳述過“漢法嚴酷”,以及文官集團與武將集團的爭權奪利。張璨的封奏惹怒了當權者,他們認為這是對新興的後漢朝廷的不認可、輕蔑,於是將此事上綱上線,添油加醋地解釋給劉知遠。
劉知遠果然大怒,小小推官,也膽敢****,這還了得?當即下令:法令照常執行,二十多人照常殺,另外,張璨也判死刑!
馮道接到敕令,大吃一驚,急忙麵見劉知遠,表示如今牛皮禁令確實不合時宜,另外,潞州的一個小小推官,雖然官職卑微、俸祿微薄,卻能心係天下,不惜冒死勸諫,應該予以嘉獎,怎能非但不賞,反而誅殺呢?這條敕令太糊塗了,我不得不冒死勸諫,如果陛下認為勸諫者有罪的話,那就請把我也一起殺了吧!
劉知遠沉默不言。
馮道跪地,頓首再拜,“陛下,張璨無罪,請赦免!”
劉知遠又沉默了良久,之後說道:“我隻能說表示遺憾了,因為命令已經下達了。”
馮道急忙說道:“敕令還未正式頒發!”
“好吧,那就收迴來吧,把張璨赦免了。”
馮道繼續追擊,“那禁牛皮的法令呢?也要廢除啊!”
“好吧好吧,廢了。”
於是,張璨和那二十多個犯人均被赦免,嚴禁牛皮的法令也被一並廢除。
8,安定鎮州
契丹滅晉北返時,將馮道、和凝等重臣作為戰利品,脅迫北上。當馮道他們來到鎮州時,出事兒了,耶律德光在殺胡林暴斃,群臣擁立耶律阮,隨後便是“祖孫爭權”、“橫渡之約”。
耶律阮急於率軍迴京與祖母述律太後爭鼎,所以將馮道等人暫時留在鎮州。隨後,鎮州軍民趁虛發動兵變,驅逐契丹駐軍。
契丹駐軍逃走之後,鎮州陷入到嚴重的混亂之中,馮道出麵維持秩序,指揮調度有方,鎮州也很快得到安定。於是,軍民們便推戴德高望重的馮道主持鎮州。
馮道推辭,說這不是我一介儒生能勝任的,於是推選了騎兵將領白再榮暫管鎮州。雖然白再榮很快就腐化墮落,人送外號“白麻荅”,但維護鎮州秩序,馮道立了首功。
“軍民由是帖然,道首有力焉。”——《舊五代史》
不僅如此,馮道還自掏腰包,贖買了被契丹擄掠的中原女子,送到寺廟暫存,然後再尋訪其家人,歸還本家。與他在“梁晉爭霸”時的做法如出一轍。
9,刻印《九經》
在當時,已經有了雕版印刷術,但是在這過程中,人為失誤如字詞句的漏錯,還是不可避免的,這就導致了很多書籍的質量良莠不齊,嚴重影響了文化的傳播和傳承。
後唐明宗長興三年(932),馮道奏請李嗣源,因“諸經舛繆”,因此國家應該及時出版一套官方指定圖書,作為唯一正確的版本,用以流通傳播。於是,在宰相馮道、李愚的牽頭下,由國子監田敏同誌以“開成石經”為底本,雕印儒家經典《九經》。
“開成石經”由114塊大青石組成,每一塊石碑都有兩米多高,內容是儒家最重要的12部典籍,包括《詩經》、《尚書》等,唐文宗時由國子監鄭覃牽頭,耗時七年完成,由於是在開成二年(837)完成,因此又被叫做“開成石經”。
在當時,書籍主要是靠手寫抄錄來傳播,因此造成了大量的混亂和錯誤,嚴重影響了科舉取士的質量,而“開成石經”就是朝廷的官方唯一指定正確版本,成為知識分子們的必讀之物,更是各種經書的校準參考。
到了五代時期,雕版印刷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因此馮道建議以“開成石經”為底版,將其大量印刷。
這項浩大的工程持續了22年,從後唐長興三年(932)開始,一直到後周廣順三年(953),《九經》才全部刻印完成。
等這項工作完成的時候,除了馮道,當時的主要參與者都已經不在人世了,馮道也於次年(954)離世。還好,馮道欣慰地看到了它的完工。
這項工作在史籍中隻有寥寥幾句話,但它在文化史中卻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可以毫不客氣地說,正因有了它,中華文明才得以延續,才有了我們今天所謂的民族認同感、歸屬感,才使得中華民族在“五代十國”之後,再也沒有四分五裂的亂世。
申明:我所謂的四分五裂是指春秋戰國、南北朝、五代十國這樣的看似“周期律”的、自上而下的、是政治思想文化等合集的全方位民族大撕裂,個別的藩鎮割據(如清初三藩)或地方起義(如太平天國)不在上述論點之中。也就是說,自宋朝之後,版圖上的割裂並沒有改變我們作為“中國人”的共識,“統一”是我們全民族的共同意願和大勢所趨。
而這一切,除了與我們津津樂道某些明君聖主、文臣武將的豐功偉績有關外,也請不要忘記在那條看不見刀劍的戰線——思想文化戰線上的英雄——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