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囧途】


    當時,東北風正猛,兩軍僵持著。


    忽然,東北風變成了南風。


    北漢的樞密副使王延嗣指使司天監李義,對劉崇說:“風向有助於我軍,快開團吧!”


    劉崇便下令進攻,他的樞密直學士王得中,急忙跑到切近,攔住劉崇的馬頭,大喊:“李義當斬!逆風,難道是有助於我軍嗎?”


    北漢軍隊在北,後周軍隊在南,雙方南北對峙。起初是東北風,北漢順風,後周逆風;而現在是南風,北漢逆風,後周順風。順風是優勢,逆風是劣勢,這是基本的軍事常識。


    劉崇很不耐煩,吼道:“我意已決,你個老書生不懂別亂說,再敢亂說,先宰了你!”


    在劉崇耐人尋味的指揮下,東陣的張元徽先首先發動進攻。


    兩軍東側,張元徽vs樊愛能、何徽。


    兩軍剛剛交鋒,樊愛能、何徽就臨陣脫逃,緊接著,騎兵跟著向後潰逃,將後麵的步兵衝散,隨即兵敗如山倒,一發不可收拾。騎兵跑得快,跟著主將向南跑,而步兵數千人則紛紛解甲繳械,高唿萬歲而降北漢。


    據史籍記載,後周降兵高唿“萬歲”,聲震山穀。


    刹那間,後周軍隊就處在了崩潰的邊緣。


    就在這關鍵時刻,柴榮大喝一聲,縱馬衝擊,竟然領著五千騎兵直衝劉崇的營帳,跟劉崇拚了。


    而劉崇為了彰顯自己的胸有成竹,故意在陣前喝酒蹦迪,以示閑暇,等著以“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光輝形象載入史冊。想不到柴榮這個愣頭青竟然衝過來,嚇得劉崇驚慌失措,幾乎失語,除了一句“矮油臥槽”。


    眼見柴榮身陷敵陣,危機關頭,有位禁軍將領挺身而出,大唿“主危如此,吾屬何得不致死?”唿籲戰友們舍命救主,又對禁軍統帥張永德說:“賊軍驕兵必敗,隻要我們堅持住,一定能取得最終勝利。您的部下有很多左撇子神射手,請率他們登高,出為左翼,我率人出右翼,國家存亡在此一舉!”


    張永德欣然從之,於是與他各領兩千人,兵分左右,互相配合,拚死護主。


    這位禁軍將領身先士卒,奮力拚殺,其所率將士也同樣舍生忘死,各個以一當百,竟然擋住了北漢軍的攻勢。


    這位禁軍將領有勇有謀,膽識過人,成功挽救了後周軍隊的頹勢,並最終使後周軍隊逆轉翻盤,而“高平之戰”之所以留下了較為詳盡的史料,也多虧了有他的存在。


    他的名字,叫趙匡胤。


    在趙匡胤的帶動下,禁軍將士們爆發出了驚人的戰鬥力:


    禁軍將領馬仁瑀同樣高喊一聲“主辱臣死”,躍馬而戰,矢無虛發,接連射死幾十個敵人,重振了後周軍隊士氣;


    禁軍將領馬全義勸柴榮稍微靠後一些,萬一被北漢拿去一血,咱們就全玩兒完了,且看我們為陛下殺賊,隨後率領數百騎兵英勇逆行,反向衝入北漢陣列。


    劉崇亂了方寸,隻知道催促張元徽把陣線往前壓。張元徽頂著壓力,奮力衝殺,卻不料馬失前蹄,摔落馬下,隨即被後周軍隊斬殺。


    張元徽,劉崇嫡係將領。劉崇坐鎮河東時,張元徽就擔任劉崇的裨將,劉崇建立北漢,將張元徽提拔為馬步軍都指揮使。此次南下,張元徽拿下首殺,以詐敗伏擊的方法順利全殲潞州先鋒軍,擊斃穆令均,嚇龜李筠,聲震河東。


    《資治通鑒》雲:元徽,北漢之驍將也。


    《十國春秋》雲:元徽,為國之大將。


    因此張元徽意外墜馬被擊斃,使得北漢軍隊士氣嚴重受挫,“將士皆氣奪而兵遂不振”。


    痛失愛將的劉崇又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他親自揮舞紅色令旗,讓前麵的軍隊退迴來,暫做休整,穩住陣腳。


    然而兩軍正處在膠著狀態,根本無法撤出戰鬥,先退者必死。


    果然,北漢軍隊的撤退立即變成了潰退,在後周軍隊的追殺下,北漢軍隊自相踐踏而死者不計其數。


    等到傍晚,劉崇收攏了殘兵敗將萬餘人,以一條山澗為險阻,臨澗列陣。


    這時候,後周的劉詞也率部趕到,在有生力量的補充下,後周軍隊乘勝攻擊,北漢軍隊再次潰敗,樞密副使王延嗣被擊斃,劉崇倉皇逃迴太原。


    後周軍隊緊追不放,北漢軍隊“僵屍棄甲填滿山穀”。


    此一戰,共俘虜北漢軍隊數千人,繳獲輜重、兵器、駝馬無數,同時繳獲了劉崇所使用的天子儀仗、乘輿、龍袍等。當天晚上,後周軍隊殺兩千餘降軍,白天初戰時投降北漢的更是殺無赦。


    劉崇倉皇北逃,一路之上狼狽得如同《人在囧途》,因為他根本沒有想過自己會失敗,因此從來沒有製定過撤退計劃。為了便於逃跑,他脫下了龍袍,放棄了天子乘輿、儀仗,披了一個褐色的破鬥篷,騎著一匹契丹人送給他的黃騮馬,帶著百餘名貼身騎兵,抄小路一路狂奔。


    跑到半夜,劉崇才發現了一個重大問題:迷路了。月黑風高,荒山野嶺,曠野荒郊,沒有地圖也沒有導航……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劉崇抓了幾個山野村民,命令他們當向導,結果因口音問題,熱心村民把“晉陽”聽成了“平陽”,領著劉崇就往西走。


    晉陽,即太原,在潞州的北麵;而平陽則是今天的臨汾,在潞州的西麵,當時是後周的控製區。


    就這樣,劉崇在投案自首的道路上走了一百多裏,直到天亮,才覺察出不對勁,“老鄉,朕非倭鬼,爾何為王二小?”將熱心村民誅殺,隨後撥轉馬頭,繼續向北逃竄。


    劉崇逃得是廢寢忘食,晝夜兼程不敢睡覺,甚至不敢吃飯喝水。據記載,劉崇剛舉起筷子,準備扒拉兩口接地氣的禦膳,忽然有人大喊一聲“周兵來了!”劉崇條件反射般地把筷子一扔,上馬就跑,比巴普洛夫的狗都靈敏。


    劉崇年老力衰,難以經受這種顛簸,在巨大的求生欲的支撐下,勉強逃迴太原,身體隨之一落千丈,為撒手人寰打下了基礎。


    而國際友人——耶律敵祿,自始至終按兵不動,冷眼看著北漢軍隊的潰敗,並及時撤出戰場,未損失一兵一卒,沒丟一件輜重,全身而退。


    劉崇迴到太原後,為這匹黃騮馬修建了豪華大別墅級別的馬廄,馬廄裏的所有裝飾非金即銀,夥食標準參見三品官的俸祿,賜號“自在將軍”。


    劉崇收攏了潰逃迴來的殘兵,動員軍隊修繕太原城防,準備“太原保衛戰”,派王得中禮送耶律敵祿迴國,繼續向契丹請求派兵支援,並獲得了遼穆宗耶律璟的同意。


    再說後周這邊。


    柴榮迴高平縣休整,隨後整軍推進到潞州。


    這期間,柴榮處置了北漢的俘虜。願意留下的,編入後周軍隊,不願留下的,賜給安家費、路費,予以釋放。最終,有兩千俘虜表示想要迴家,後周賜給他們每人兩匹絹,外加衣服行囊等;另有數千人表示願意留下,於是將他們改編為“效順都”,由唐景思統領,發往淮河屯駐。


    同時將樊愛能、何徽等七十多高級將領斬首示眾,理由當然是臨陣脫逃。


    當時,兩軍尚未接觸,在前麵統領騎兵的樊愛能望風而退,不戰而逃,引發了騎兵的大潰逃,繼而衝散了步兵,而作為後方步兵統領的何徽,也隨之向後潰逃,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二人逃到後方,又劫掠後方的物資。柴榮派人攔截二人,二人非但不聽,還殺了使者,並散播謠言說後周軍隊已經被契丹大軍打敗。


    率領後軍的劉詞與二人相遇,二人說王師潰敗,勸劉詞不要再去送死。劉詞不聽,領兵繼續向北趕路,這才在晚上趕到主戰場,並參與了對劉崇的補刀。


    晚上,聽說後周獲勝的消息後,樊愛能、何徽才又迴來報到。


    柴榮先殺了樊愛能、何徽等七十多人,到了潞州後,下令嚴查當日臨陣脫逃者,自軍使以上及監押使臣,一律處斬。


    有罰必有賞。


    李重進、向訓、張永德等有功將領皆得加官進爵。不必細表。


    整頓完軍隊,柴榮下令進討河東太原府!


    後周大軍乘“高平之役”的勝利餘威,劍指太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五代十國往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無臭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無臭蛋並收藏五代十國往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