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蕭翰


    據史籍記載,蕭翰是契丹人中第一個獲得“蕭”姓的人。截止到太宗滅晉時,契丹人沒有姓蕭的,太宗耶律德光把自己的舅舅留在汴州,為了緩解中原人的抵抗情緒,便授意中原文官幫這位“國舅爺”取一個漢名,好與中原群眾打成一片,降臣李崧便為他取名“蕭翰”,把耶律德光比喻成漢高祖劉邦,把蕭翰比喻成蕭何。


    耶律德光龍顏大悅,於是“蕭”就成為了契丹後族們的專屬姓氏。原來的後族——拔裏氏、乙室氏、述律氏三族從此皆改姓蕭。也就出現了曆史上的一幕奇觀:遼國自肅祖(阿保機爺爺的爺爺)至天祚帝(遼國末帝),所有的皇後都姓蕭,隻有世宗耶律阮有一個例外,他有一位漢族皇後甄氏。


    蕭翰的父親是蕭敵魯。


    蕭敵魯的母親是阿保機的姑姑,論起來,他與阿保機是表兄弟,姑表親;同時,他的姐姐又嫁給了阿保機為妻,由此又成為了阿保機的小舅子,也就成了太宗皇帝的舅舅。而他的這位姐姐,正是述律太後。


    也就是說,蕭翰是述律太後的侄子,述律太後是他姑姑。


    單從倫理關係來說,作為後族中掌握實權、如日中天的蕭翰,理應是“太後黨”,可他在“橫渡之約”中,同樣是堅定地站在了“太後黨”的對立麵。


    在簽訂盟約時,述律太後同樣質問自己這個吃裏扒外的侄子,“我招你惹你了?”


    ——太後問翰曰:“汝何怨而叛?”對曰:“臣母無罪,太後殺之,以此不能無憾。”


    看來姑婆關係也不融洽,姑姑殺了媽。蕭翰與述律太後有殺母之仇。


    至於為何殺,何時殺,史籍並無記載。很有可能也是“太子黨”vs“太後黨”的犧牲品。


    也正是因蕭翰與述律太後有著殺母之仇,所以蕭翰才得到了太宗耶律德光的重用。在打下中原之後,蕭翰就被實質性地委以中原地區二把手的重任,當耶律德光撤離時,更是把他提拔為中原地區的一把手。因為中原是耶律德光反擊“太後黨”的革命根據地,必須由蕭翰這樣的人物來掌控。


    3,耶律劉哥


    耶律劉哥的父親是耶律阿保機的同父同母親弟弟——耶律寅底石。與耶律安端一樣,體內深埋叛亂基因,與耶律安端參與“諸弟之亂”,阿保機認為他倆年紀小,肯定是受了其他哥哥們的蠱惑教唆,所以沒有追究他倆的責任。


    在吞並渤海國的戰爭中,耶律寅底石立有戰功,被耶律阿保機安排在長子耶律倍身邊,輔佐耶律倍。耶律寅底石也就因此成了“太子黨”,後來不出意外地被述律太後誅殺。


    所以耶律劉哥與“太後黨”也有不共戴天的殺父之仇。


    在簽訂“橫渡之約”時,述律太後同樣質問耶律劉哥,


    ——太後問劉哥曰:“汝何怨而叛?”對曰:“臣父無罪,太後殺之,以此怨耳。”


    政治投機分子:


    其實廣義來講,“世宗黨”都可以算作政治投機分子,為了便於區分和講解,我們才將其細分,把跟述律太後有血海深仇的劃撥到“複仇者聯盟”中,剩餘的都是狹義的政治投機分子。在這些投機分子中,還可以按照其純度進一步劃分,不太純的自保派和純投機的投機派。


    自保派:


    1,耶律吼


    史籍記載說他是蒲古隻之後。蒲古隻是契丹早期的重要人物,曾為六院部夷裏堇。在契丹早期的權力爭奪中,迭剌部的耶律狼德(又作“狠德”)將阿保機的祖父暗殺,篡奪權力,隨後,蒲古隻率領部眾將耶律狼德誅殺。


    蒲古隻家族非常看好耶律阿保機,其子孫多為阿保機的忠實擁護者。這些子孫有勇有謀,為阿保機建國稱帝立下了汗馬功勞。


    蒲古隻的孫子耶律鐸臻,是阿保機的謀士之一,“先吞渤海,再圖中原”大戰略的提出者。阿保機去世時,他旗幟鮮明地反對述律太後臨朝稱製,被述律太後關進監獄,述律太後咬著牙說狠話,說當鎖你的鐵鏈子鏽爛了,才放你出來。不久之後,頂不住壓力的述律太後下令將耶律鐸臻釋放,耶律鐸臻指著脖子上的鐐銬枷鎖,問獄卒道:“鏽爛了嗎?我不走!”述律太後苦笑一聲,既佩服他的鐵骨錚錚,又著實拿他無奈,最後隻能親自出麵,向他賠禮道歉。


    蒲古隻的另一個孫子——古,也是阿保機的左膀右臂,死的早,沒趕上“太後黨”與“太子黨”的權力鬥爭。當古去世的時候,阿保機無比痛惜地說道:“古死,猶長鬆自倒。”


    蒲古隻還有一個孫子,是諸孫中最知名的,名叫突呂不,他是契丹版的倉頡,主要功勞是牽頭創造了契丹文字。述律太後臨朝稱製時,突呂不被懷疑是太後的反對派,突呂不知道述律太後的狠毒手段,不敢辯解,也不敢投案自首,驚懼之下,亡命天涯。後被太宗耶律德光召迴。史籍記載說“太宗知其無罪,召還。”還是那句話,無論是真反對太後還是假反對太後,總之,得罪了述律太後,就成為了太宗的重點培養對象。


    看得出來,蒲古隻一脈此前一直是阿保機的堅定擁護者,他的兩個孫子耶律鐸臻、突呂不,也都是“太後黨”的打擊對象。


    那麽這個“蒲古隻之後”的耶律吼,其政治立場可想而知了。所以在太宗時,耶律吼也得到了重用,時任南院大王,手握兵權。


    2,耶律窪


    耶律窪的父親是耶律綰思,祖父是耶律釋魯。耶律釋魯是耶律阿保機的親三大爺,論輩分,耶律窪是阿保機的侄子。


    時任北院大王。


    耶律吼、耶律窪,均與述律太後無直接的深仇大恨,但他們都是耶律阿保機的忠實粉絲,是迭剌部耶律氏的衛道士,舊秩序的維護者和既得利益者,通俗的說,他們不恨述律太後,但述律太後恨他們。


    如果“太後黨”贏得這次權力爭奪,那麽耶律吼、耶律窪也許不會“陪伴先帝”,但一定會被逐漸剝奪實權,被邊緣化。


    所以,二人為了保全自己的既得利益,隻能被迫站在“太後黨”的對立麵。二人一拍即合,當即議定擁護世宗耶律阮。


    最初,阿保機掌權後,為了分化瓦解內部的反對勢力,將迭剌部一分為二,分為五院部與六院部,各設夷裏堇,也就是說,阿保機把“迭剌部夷裏堇”這個崗位一分為二,這樣就能防止“迭剌部夷裏堇”權勢過於集中從而威脅其統治。


    太宗時,將五院部、六院部改為南院、北院,夷裏堇改稱“大王”,兩院大王即兩部夷裏堇。


    夷裏堇是軍隊的最高統帥,握有兵權。


    耶律吼與耶律窪正好是南院大王和北院大王,也就是說,跟隨太宗迴撤的契丹主力部隊的最高統帥,就是這二位,這二人的一拍即合對述律太後來說,就意味著這支軍隊的成建製叛亂。


    投機派:


    1,耶律安端


    耶律安端是耶律阿保機最小的親弟弟,同父同母。在他的基因中,深深刻著“造反叛亂”四個大字,以謀反為己任,數十年如一日,堅持不懈。


    在阿保機初期,最大的挑戰是“諸弟之亂”,總共有三次。在這三次宗室叛亂中,耶律安端同誌都是領銜主演,無一缺席。


    阿保機宅心仁厚,認為安端年齡還小,肯定是被壞哥哥們帶壞的,因此雖三次參加叛亂,卻隻得到了口頭批評教育的懲罰。後來,阿保機還升他為惕隱,參與了包括吞並渤海國的一係列對外戰爭。


    太宗時,耶律安端掛帥西線,出雁門關,作為佯攻部隊。


    雖然曆經戰爭洗禮,但是耶律安端同誌不忘初心,一聽說有謀反叛亂的機會,老同誌耶律安端立刻聊發少年狂,義無反顧地衝在謀反最前線。


    耶律安端是聽誰說有叛亂的好機會的呢?聽他的寶貝兒子——耶律察割,以及他的侄子——耶律劉哥。


    2,耶律察割


    史籍記載,耶律察割“貌恭而心狡,人以為懦”,非常符合影視劇中的高智商變態大反派的人設,外表一副人畜無害、怯懦廢柴,實際則是陰險狡詐,極度危險的反差婊。


    當人們都認為耶律察割是個死肥宅(人以為懦)的時候,隻有阿保機一眼將他看穿,給了他六個字的評語——“此兇頑,非懦也”。


    有一次,耶律察割受父親耶律安端的委托,來給阿保機匯報工作。等他離開後,阿保機心驚肉跳地對左右侍從說道:“此子目若風駝,麵有反相,朕若獨居,無令入門!”


    瞧把阿保機嚇得,在沒有保鏢護衛的情況下,都不敢單獨接見耶律察割,因為這小子怎麽看怎麽不像好鳥。


    阿保機沒有看錯人,耶律察割用盡一生證明了阿保機的慧眼識人。


    至此,我們簡單梳理了“世宗黨”的核心骨幹,他們或是與“太後黨”有著血海深仇,或是出於自保,或是單純地政治投機,總之,他們在“橫渡之約”中堅定地擁護了世宗耶律阮,最終扳倒了樹大根深的“太後黨”,將遼國曆史翻到了世宗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五代十國往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無臭蛋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無臭蛋並收藏五代十國往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