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國,興陽。
此地為玉馬江鏈接清江的運輸節點,而玉馬江經過擴寬之後,已經成為溝通西疆的高架運河的下遊。
一艘搜船在運河水麵上快速航行,將大量的貨物從西疆運出來,隨後北上送到清江的終點,景陽城。
這裏會有將官出人出力將糧草北運,也會有一些慈善組織的人,將糧食運到列國民間去。
比如離景陽城最近的隨國。
隨國國都為隴下,剛剛遷徙到了這裏,隨國壓根就沒有什麽心思在隴下建設,而是草草輕點了人口,就跑到景陽城內晃悠,弄得隨國表麵上是在隴下定都,實際上一切的文章奏折都隻能直接送到景陽城的隨國公館裏頭。
而隨國境內的土地,自然是分封給了隨國君主的家臣世家們處理了。
因而一場接著一場圈地運動之後,隨國境內超過七成的百姓全部淪為世家們的佃奴,予奪予殺。
而一些不甘心成為佃奴的人,攜家帶口的跑到城市內、景陽城內等地方做工討生活。
真的很難。
若是沒有靖國的商人來這裏立下工坊,景陽城的慈善組織時不時施粥,就算是生活在城市裏的人,隻怕也都餓死了。
至於鄉村之中的佃奴,更是饑餓重災區。
他們一年忙碌,交完租子,交完利息,就發現糧食已經不夠吃了。
怎麽辦?借。
世家們的高利貸,讓他們又陷入一輪悲慘的輪迴。
實在活不下去了,就去央求主家賣掉自家兒女去靖國。
在他們樸素的觀念之中,去靖國的兒女,未來還有活下去的餘地。
至於主家作價多少他們也管不了了,三五歲的孩子離開父母家中,遠去悠遠之地,又有幾個能存活?
沒人知道。
在這個疾病橫行、無論上官還是奴婢都一樣壽歲的時代,活著其實已經是最奢侈的事情了。
直到一日。
隨國隴下的幾個慈善組織的人施粥,來到了一座工坊前架起柴火準備給裏頭工坊裏的人施粥。
結果粥剛煮好,他們震驚的發現工坊的角落裏,一些烏黑的,瘦弱的,孩子正咬著手指眼巴巴看著他們鍋中的粥,嗅著香味流口水。
“你們……喝粥嗎?”幾個文士模樣的青年看得心頭劇震,這些孩子……
“滾進去!都滾進去!一個個的不好好上工,跑來這裏摸魚?今天是不想吃飯了嗎?滾!”
還未問到迴答,裏頭兇神惡煞的傳來怒吼,一個惡奴舉著棍子將一個跑得慢的孩子直接擊倒,接著像是發泄似的痛毆怒罵,那個孩子不管怎麽掙紮和尖叫,他都充耳不聞!
“停手!停下來!再打就要死了!”
文士們睚眥欲裂,一個孩子豈能這般折磨?
砰!
可不管他們怎麽吼,這個孩子還是被這個惡奴打到了咽氣。
甚至看著死掉的孩子,惡奴啐了一口在這個孩子身上罵了一句晦氣,隨後拖著丟在了他們這群文士麵前,得意洋洋的說道:“少在我們家門口施粥,這幫賤奴頂不住誘惑跑來看你們施粥,誤了工期,都得死!趕緊滾!別以為你們是靖國人我們就不敢動手!滾滾滾!”
孩子的屍體被這個惡奴踹了一腳,砸在了灶台之上,然後趾高氣昂的離開了。
文士們呆愣的看著這一切。
“這個世道,還有救嗎?”
有人喃喃出聲,“在靖國,誰敢這麽做?”
靖國有法,任何奴隸包括孩童在內,都不得雇傭十歲以下的孩童做工,這些孩童必須送到學校去。
奴隸有奴隸學校,由奴隸基金撥款,進行掃盲和洗滌他們敬愛靖國的靈魂。
教的東西主要是靖國和其他列國的奴隸生活對比,隻能說靖國的奴隸生活在一個相對美好的世界。
相關照片、書籍,也都有影印,雖然模糊,可是依舊能看到其他國度奴隸的悲慘。
至於靖國為什麽這麽對奴隸好,純粹是因為奴隸太多了,擠壓了國內的人口工作空間,楊定不得以下詔書啟動了一係列對奴隸綜合價格的提升,至於普通入籍的人,更多的還是選擇離開此地,前往其他地方開疆拓土。
拓荒才有未來。
這才讓靖國看起來百姓生活很好,奴隸也生活很好。
這些來自靖國的文士,更多是受到了所謂的慈善感召,前來其他國家施粥賑災。
他們以為看到了饑民的嗷嗷待哺,餓殍遍地世界,就已經很恐怖了。
可現在,卻看到了一個五六歲大小的孩子,隻是因為童心未泯、好奇香味的誘惑跑來看了一下。
命就沒了。
這叫他們如何能接受?
“列國,沒救了。”文士中一個不是靖國的國籍,而是本地隨國的寒門。
他的父親不是世家,而是當初護衛皇帝有功的親衛,這才被封賞了一把。
家中在隴下有田有地,但也隻是小富之家,跟豪族比不起。
可是看著同國內的豪族工廠,竟然喪心病狂至此,他一屁股跌坐在地上,發出了長長哀歎,靈魂像是被抽取了一樣,如喪考妣。
幾人尋了一口棺材,買了壽衣,請了人將已經冒起蒼蠅的屍體洗幹淨,穿戴整齊,然後架起柴火點燃。
火葬基本上是所有國家的人都能接受的。
因為不火化,容易產生疫病。
一個疫病誕生,殺死的可就不止一兩個人了。
當棺材和小孩子一並消失,壽材店的老板看了看他們說:“觀幾位也是善人,若是靖國來的就趕緊迴去靖國吧。除了靖國之外的世界,已經是率獸食人的世界。像這種孩子,都是世家佃奴送到主家去抵賬的孩童。他們是想著孩子能去靖國,可是靖國有明法,十歲以下孩子不管奴隸還是籍人,都得送去學堂,這個成本太高,靖國的人牙子都不敢買。”
“所以,他們就開了工坊,然後種棉花,讓這群孩子在比他們都高的棉田裏種地?”
一個靖國的文士咬牙切齒,眼神之中帶著難以言喻的恨意。
“他們啊!沒良心的,養著孩子多貴啊!像這樣一個孩子,一兩年就得死,然後找個地兒埋了,也就過去了。僥幸活到十歲,也會直接賣掉,至於身體好不好,低價出去就是了,橫豎他都賺。這世道啊!壽衣的生意都不行了,除了豪門大戶,其他人都窮,吃不飽、僥幸活著也是渾渾噩噩。”
壽材老板搖了搖頭:“還是你靖國好,過兩天我也要搬家去靖國了,親戚在徽州南部新開發的麥州入籍了,來信說過去我也可以直接入籍,一戶二十畝地,吃飽穿暖絕對沒問題。”
“拓荒很苦的。”有一個文士說道,“可能一個村上百戶人家,會因為一場病莫名其妙的死亡。”
“那總比呆在這裏好。至少在靖國活得像人。”
“……”
此地為玉馬江鏈接清江的運輸節點,而玉馬江經過擴寬之後,已經成為溝通西疆的高架運河的下遊。
一艘搜船在運河水麵上快速航行,將大量的貨物從西疆運出來,隨後北上送到清江的終點,景陽城。
這裏會有將官出人出力將糧草北運,也會有一些慈善組織的人,將糧食運到列國民間去。
比如離景陽城最近的隨國。
隨國國都為隴下,剛剛遷徙到了這裏,隨國壓根就沒有什麽心思在隴下建設,而是草草輕點了人口,就跑到景陽城內晃悠,弄得隨國表麵上是在隴下定都,實際上一切的文章奏折都隻能直接送到景陽城的隨國公館裏頭。
而隨國境內的土地,自然是分封給了隨國君主的家臣世家們處理了。
因而一場接著一場圈地運動之後,隨國境內超過七成的百姓全部淪為世家們的佃奴,予奪予殺。
而一些不甘心成為佃奴的人,攜家帶口的跑到城市內、景陽城內等地方做工討生活。
真的很難。
若是沒有靖國的商人來這裏立下工坊,景陽城的慈善組織時不時施粥,就算是生活在城市裏的人,隻怕也都餓死了。
至於鄉村之中的佃奴,更是饑餓重災區。
他們一年忙碌,交完租子,交完利息,就發現糧食已經不夠吃了。
怎麽辦?借。
世家們的高利貸,讓他們又陷入一輪悲慘的輪迴。
實在活不下去了,就去央求主家賣掉自家兒女去靖國。
在他們樸素的觀念之中,去靖國的兒女,未來還有活下去的餘地。
至於主家作價多少他們也管不了了,三五歲的孩子離開父母家中,遠去悠遠之地,又有幾個能存活?
沒人知道。
在這個疾病橫行、無論上官還是奴婢都一樣壽歲的時代,活著其實已經是最奢侈的事情了。
直到一日。
隨國隴下的幾個慈善組織的人施粥,來到了一座工坊前架起柴火準備給裏頭工坊裏的人施粥。
結果粥剛煮好,他們震驚的發現工坊的角落裏,一些烏黑的,瘦弱的,孩子正咬著手指眼巴巴看著他們鍋中的粥,嗅著香味流口水。
“你們……喝粥嗎?”幾個文士模樣的青年看得心頭劇震,這些孩子……
“滾進去!都滾進去!一個個的不好好上工,跑來這裏摸魚?今天是不想吃飯了嗎?滾!”
還未問到迴答,裏頭兇神惡煞的傳來怒吼,一個惡奴舉著棍子將一個跑得慢的孩子直接擊倒,接著像是發泄似的痛毆怒罵,那個孩子不管怎麽掙紮和尖叫,他都充耳不聞!
“停手!停下來!再打就要死了!”
文士們睚眥欲裂,一個孩子豈能這般折磨?
砰!
可不管他們怎麽吼,這個孩子還是被這個惡奴打到了咽氣。
甚至看著死掉的孩子,惡奴啐了一口在這個孩子身上罵了一句晦氣,隨後拖著丟在了他們這群文士麵前,得意洋洋的說道:“少在我們家門口施粥,這幫賤奴頂不住誘惑跑來看你們施粥,誤了工期,都得死!趕緊滾!別以為你們是靖國人我們就不敢動手!滾滾滾!”
孩子的屍體被這個惡奴踹了一腳,砸在了灶台之上,然後趾高氣昂的離開了。
文士們呆愣的看著這一切。
“這個世道,還有救嗎?”
有人喃喃出聲,“在靖國,誰敢這麽做?”
靖國有法,任何奴隸包括孩童在內,都不得雇傭十歲以下的孩童做工,這些孩童必須送到學校去。
奴隸有奴隸學校,由奴隸基金撥款,進行掃盲和洗滌他們敬愛靖國的靈魂。
教的東西主要是靖國和其他列國的奴隸生活對比,隻能說靖國的奴隸生活在一個相對美好的世界。
相關照片、書籍,也都有影印,雖然模糊,可是依舊能看到其他國度奴隸的悲慘。
至於靖國為什麽這麽對奴隸好,純粹是因為奴隸太多了,擠壓了國內的人口工作空間,楊定不得以下詔書啟動了一係列對奴隸綜合價格的提升,至於普通入籍的人,更多的還是選擇離開此地,前往其他地方開疆拓土。
拓荒才有未來。
這才讓靖國看起來百姓生活很好,奴隸也生活很好。
這些來自靖國的文士,更多是受到了所謂的慈善感召,前來其他國家施粥賑災。
他們以為看到了饑民的嗷嗷待哺,餓殍遍地世界,就已經很恐怖了。
可現在,卻看到了一個五六歲大小的孩子,隻是因為童心未泯、好奇香味的誘惑跑來看了一下。
命就沒了。
這叫他們如何能接受?
“列國,沒救了。”文士中一個不是靖國的國籍,而是本地隨國的寒門。
他的父親不是世家,而是當初護衛皇帝有功的親衛,這才被封賞了一把。
家中在隴下有田有地,但也隻是小富之家,跟豪族比不起。
可是看著同國內的豪族工廠,竟然喪心病狂至此,他一屁股跌坐在地上,發出了長長哀歎,靈魂像是被抽取了一樣,如喪考妣。
幾人尋了一口棺材,買了壽衣,請了人將已經冒起蒼蠅的屍體洗幹淨,穿戴整齊,然後架起柴火點燃。
火葬基本上是所有國家的人都能接受的。
因為不火化,容易產生疫病。
一個疫病誕生,殺死的可就不止一兩個人了。
當棺材和小孩子一並消失,壽材店的老板看了看他們說:“觀幾位也是善人,若是靖國來的就趕緊迴去靖國吧。除了靖國之外的世界,已經是率獸食人的世界。像這種孩子,都是世家佃奴送到主家去抵賬的孩童。他們是想著孩子能去靖國,可是靖國有明法,十歲以下孩子不管奴隸還是籍人,都得送去學堂,這個成本太高,靖國的人牙子都不敢買。”
“所以,他們就開了工坊,然後種棉花,讓這群孩子在比他們都高的棉田裏種地?”
一個靖國的文士咬牙切齒,眼神之中帶著難以言喻的恨意。
“他們啊!沒良心的,養著孩子多貴啊!像這樣一個孩子,一兩年就得死,然後找個地兒埋了,也就過去了。僥幸活到十歲,也會直接賣掉,至於身體好不好,低價出去就是了,橫豎他都賺。這世道啊!壽衣的生意都不行了,除了豪門大戶,其他人都窮,吃不飽、僥幸活著也是渾渾噩噩。”
壽材老板搖了搖頭:“還是你靖國好,過兩天我也要搬家去靖國了,親戚在徽州南部新開發的麥州入籍了,來信說過去我也可以直接入籍,一戶二十畝地,吃飽穿暖絕對沒問題。”
“拓荒很苦的。”有一個文士說道,“可能一個村上百戶人家,會因為一場病莫名其妙的死亡。”
“那總比呆在這裏好。至少在靖國活得像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