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楊尚荊參田家“坑害朝廷命官,逼死人命”的條陳塞到軒輗手裏第二天,楊尚荊的第二個條陳就又到了軒輗的手裏。
這次是發的加急件,四百裏加急,因為事渉“剿匪”事宜。
豐城侯給楊尚荊的東西很齊備,都是那幾家參與謀劃了截殺楊尚荊,意圖破壞開海大事的家族的名單,楊尚荊琢磨了一下,要是全都弄死了,整個浙江、福建和江西都得亂成一鍋粥,這對於開海之前所需要的相對平穩的環境,是不那麽好的。
所以楊尚荊在找來了忠叔和楊勤之後,仔仔細細地圈定了其中最大的三家和最小的三家,加入了勾絕的名單。
而這六家,無一例外地,都在生意上或者是其他什麽地方和楊家有那麽一點點的過節。
當然了,作為大公無私的詹事府少詹事,萬民敬仰的黃岩縣縣令,盜賊們聞風喪膽的備倭衙門主官,楊尚荊是絕對不會因為這麽一點兒小事兒,就直接砍了對頭全家的。
然後吧,浙江臬司衙門那邊行動的飛快,都沒等軒輗正式結清了李信離奇死亡這個案子,文書直接就放在了藩司衙門去了,一起發迴去的,還有李信死亡證明。
嗯,最後定性的是,李信身邊那個小妾是被礦賊買通的,要殺了李信,防止他南下剿匪,因為李信“威名遠播”,這算是給朝廷一個交代,也算是給皇上一個交代,畢竟你不能讓皇上很是“看中”一個廢物吧?沒有威名,也要製造一個威名不是?
當然了,那個小妾往上,三族以內,盡數被拿下了,該砍腦袋砍腦袋,該發配充軍的發配充軍,該被打入賤籍扔進窯子裏的扔進窯子裏麵,沒有人會對這家倒黴蛋稍有憐憫。
畢竟臬司衙門的人從那個小妾的家裏搜出了“贓銀千兩”。
方廷玉和孫原貞這倆人也是提前接了信兒的,一個沒閑著,蓋了章就往南京發。
然而吧,人命大如天,剿匪是要砍腦袋的,那也是殺傷人命不是?隻不過浙江全省剿匪這事兒吧,實在太大了點兒,沒人敢擔這個幹係,所以還得上報。
所以南京的大佬們也沒敢耽擱,加上了南京刑部、兵部和戶部的批文,直接一個六百裏加急直接往京師送去了。
畢竟是一省三司衙門裏麵兩司發力,這案子裏麵還有一個正二品的都指揮使的小命,一個正七品縣令的小命,一個正八品縣丞的小命,再加上一個正四品少詹事的小命,金貴的很呢。
這會兒的北京城也是熱鬧的不行,朝堂上還正為了軍功的事兒撕逼呢,已經有了涼意的北京城,金鑾殿上愣是給人一種熱火朝天的感覺。
外朝的大佬們覺得,應該先把右都禦史的位子給定下來,京中沒有都禦史執掌,這都察院就少了個懂業務的把門的,平白每日多了不少無關緊要的奏章,耽擱了大家的時間,至於楊尚荊和李賢這二位的軍功,那必須要照著大了賞賜,不賞賜就要失去軍心了。
皇帝陛下哪兒是好相與的?經曆過金英這個老家夥的點播,再加上王振這個壞家夥的攛掇,咬定了就是不給新的都禦史名額,而且給出的理由那叫一個無懈可擊。
“王愛卿久居甘肅,為國分憂,如今已然年老,朕不忍他再受苦寒,欲在今年冬將其調迴京師任職,大同處尋覓閹豎郭敬之事已然有了眉目,陳愛卿不日還朝,這京中,怕是不好有三個都禦史罷?”
官字兩張口嘛,所有的官兒名義上都是皇帝任命的,那麽,皇上當然也可以用兩張嘴來說話了,而且說什麽是什麽。
這句話就涉及到了官製問題,按照大明朝的官製,都察院還真就隻有一左一右兩個都禦史,再有就超編了,雖然說現在朝堂上違逆了官製,也就是所謂的“祖製”的事兒太多了,光特麽兵部尚書就好幾個,可是誰敢在這個時候冒頭?
再者說了,所謂的殿閣大學士,按照祖製還特麽給皇帝做秘書的小官兒呢,現在哪個內閣大學士身上沒掛個侍郎、尚書之類的銜兒?誰敢提?
朝堂上這幫癟三都明白,現在誰敢提這個,用事實反駁理論,那麽占著大義名頭的皇帝就不介意一拍腦袋,想起來祖製是啥樣的,然後給上麵的大佬們來上一刀。
很疼的那種。當然了,皇帝陛下英明神武,也不是不給他們機會,王文出鎮甘肅,是用左都禦史的名頭去的,陳鎰去大同辦事兒,掛的是右都禦史的名頭,誰要是想去這倆地方幫著皇帝分憂,完全可以讓陛下賞給你一個正二品的都禦史的官帽子嘛。
畢竟嘛,法力不外人情。
然而俞士悅今年也不小了,王文能折騰得起,他這個大理寺卿可未必折騰得起啊,身體素質差了太多,別特麽剛撿到正二品的官帽子,直接就病死在去甘肅或者大同的路上了。
他又不是楊榮,沒資格獲得太多的哀榮,而且大理寺卿這個位子,實際上也不比右都禦史差太多,這種職級上的晉升,俞士悅並不渴求。
既然皇上打定了注意要把都禦史的位子空出來,大家也沒法說什麽了,俞士悅本人是“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態度,誰還能上去生勸不成?
還是有人能去說服王文,讓他老人家在甘肅多待幾年,或者直接告老還鄉?
那隻怕會被二人活生生打死。
於是內廷外朝就陷入了一個奇怪的僵局。
都禦史的位子不安排好,外朝就沒辦法提給南方剿滅礦賊的軍功,剿滅礦賊的軍功沒分配,南邊的事兒就很難有一個真正的定論。
也就在這個時候,浙江藩司衙門和臬司衙門的條陳全加上南京六部大佬給的奏章,就全都發了上了,“剿匪”這麽個議題,讓外朝的大佬們似乎找到了下台階的機會。
畢竟資產階級都有軟弱都行,那麽比資產階級還要腐朽的封建官僚們,講一講軟弱性,玩一手就坡下驢,似乎也沒什麽不妥吧?
這次是發的加急件,四百裏加急,因為事渉“剿匪”事宜。
豐城侯給楊尚荊的東西很齊備,都是那幾家參與謀劃了截殺楊尚荊,意圖破壞開海大事的家族的名單,楊尚荊琢磨了一下,要是全都弄死了,整個浙江、福建和江西都得亂成一鍋粥,這對於開海之前所需要的相對平穩的環境,是不那麽好的。
所以楊尚荊在找來了忠叔和楊勤之後,仔仔細細地圈定了其中最大的三家和最小的三家,加入了勾絕的名單。
而這六家,無一例外地,都在生意上或者是其他什麽地方和楊家有那麽一點點的過節。
當然了,作為大公無私的詹事府少詹事,萬民敬仰的黃岩縣縣令,盜賊們聞風喪膽的備倭衙門主官,楊尚荊是絕對不會因為這麽一點兒小事兒,就直接砍了對頭全家的。
然後吧,浙江臬司衙門那邊行動的飛快,都沒等軒輗正式結清了李信離奇死亡這個案子,文書直接就放在了藩司衙門去了,一起發迴去的,還有李信死亡證明。
嗯,最後定性的是,李信身邊那個小妾是被礦賊買通的,要殺了李信,防止他南下剿匪,因為李信“威名遠播”,這算是給朝廷一個交代,也算是給皇上一個交代,畢竟你不能讓皇上很是“看中”一個廢物吧?沒有威名,也要製造一個威名不是?
當然了,那個小妾往上,三族以內,盡數被拿下了,該砍腦袋砍腦袋,該發配充軍的發配充軍,該被打入賤籍扔進窯子裏的扔進窯子裏麵,沒有人會對這家倒黴蛋稍有憐憫。
畢竟臬司衙門的人從那個小妾的家裏搜出了“贓銀千兩”。
方廷玉和孫原貞這倆人也是提前接了信兒的,一個沒閑著,蓋了章就往南京發。
然而吧,人命大如天,剿匪是要砍腦袋的,那也是殺傷人命不是?隻不過浙江全省剿匪這事兒吧,實在太大了點兒,沒人敢擔這個幹係,所以還得上報。
所以南京的大佬們也沒敢耽擱,加上了南京刑部、兵部和戶部的批文,直接一個六百裏加急直接往京師送去了。
畢竟是一省三司衙門裏麵兩司發力,這案子裏麵還有一個正二品的都指揮使的小命,一個正七品縣令的小命,一個正八品縣丞的小命,再加上一個正四品少詹事的小命,金貴的很呢。
這會兒的北京城也是熱鬧的不行,朝堂上還正為了軍功的事兒撕逼呢,已經有了涼意的北京城,金鑾殿上愣是給人一種熱火朝天的感覺。
外朝的大佬們覺得,應該先把右都禦史的位子給定下來,京中沒有都禦史執掌,這都察院就少了個懂業務的把門的,平白每日多了不少無關緊要的奏章,耽擱了大家的時間,至於楊尚荊和李賢這二位的軍功,那必須要照著大了賞賜,不賞賜就要失去軍心了。
皇帝陛下哪兒是好相與的?經曆過金英這個老家夥的點播,再加上王振這個壞家夥的攛掇,咬定了就是不給新的都禦史名額,而且給出的理由那叫一個無懈可擊。
“王愛卿久居甘肅,為國分憂,如今已然年老,朕不忍他再受苦寒,欲在今年冬將其調迴京師任職,大同處尋覓閹豎郭敬之事已然有了眉目,陳愛卿不日還朝,這京中,怕是不好有三個都禦史罷?”
官字兩張口嘛,所有的官兒名義上都是皇帝任命的,那麽,皇上當然也可以用兩張嘴來說話了,而且說什麽是什麽。
這句話就涉及到了官製問題,按照大明朝的官製,都察院還真就隻有一左一右兩個都禦史,再有就超編了,雖然說現在朝堂上違逆了官製,也就是所謂的“祖製”的事兒太多了,光特麽兵部尚書就好幾個,可是誰敢在這個時候冒頭?
再者說了,所謂的殿閣大學士,按照祖製還特麽給皇帝做秘書的小官兒呢,現在哪個內閣大學士身上沒掛個侍郎、尚書之類的銜兒?誰敢提?
朝堂上這幫癟三都明白,現在誰敢提這個,用事實反駁理論,那麽占著大義名頭的皇帝就不介意一拍腦袋,想起來祖製是啥樣的,然後給上麵的大佬們來上一刀。
很疼的那種。當然了,皇帝陛下英明神武,也不是不給他們機會,王文出鎮甘肅,是用左都禦史的名頭去的,陳鎰去大同辦事兒,掛的是右都禦史的名頭,誰要是想去這倆地方幫著皇帝分憂,完全可以讓陛下賞給你一個正二品的都禦史的官帽子嘛。
畢竟嘛,法力不外人情。
然而俞士悅今年也不小了,王文能折騰得起,他這個大理寺卿可未必折騰得起啊,身體素質差了太多,別特麽剛撿到正二品的官帽子,直接就病死在去甘肅或者大同的路上了。
他又不是楊榮,沒資格獲得太多的哀榮,而且大理寺卿這個位子,實際上也不比右都禦史差太多,這種職級上的晉升,俞士悅並不渴求。
既然皇上打定了注意要把都禦史的位子空出來,大家也沒法說什麽了,俞士悅本人是“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態度,誰還能上去生勸不成?
還是有人能去說服王文,讓他老人家在甘肅多待幾年,或者直接告老還鄉?
那隻怕會被二人活生生打死。
於是內廷外朝就陷入了一個奇怪的僵局。
都禦史的位子不安排好,外朝就沒辦法提給南方剿滅礦賊的軍功,剿滅礦賊的軍功沒分配,南邊的事兒就很難有一個真正的定論。
也就在這個時候,浙江藩司衙門和臬司衙門的條陳全加上南京六部大佬給的奏章,就全都發了上了,“剿匪”這麽個議題,讓外朝的大佬們似乎找到了下台階的機會。
畢竟資產階級都有軟弱都行,那麽比資產階級還要腐朽的封建官僚們,講一講軟弱性,玩一手就坡下驢,似乎也沒什麽不妥吧?